免费论文网 首页

转隶

时间:2017-03-03 06:17:0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日本本土驻军

日本本土驻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法西斯陆军的兵力编成内共有五十一个师团,分属于四个战略集群。 国内驻军为6个师团,分别配属于北部、东部、中部、西部、朝鲜、台湾等六个军管区。各军管区司令部直属于大本营陆军部,并在其下设有防卫总司令部,对各军营区司令部行使指挥权。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内驻军的兵力编成与部署的变更

1.调出五个师团转隶南方军。1942年6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了对日反攻作战。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大本营不断从其他三个战略策群抽调兵力以加强南方军。从1943年12月起,先后将国内驻军中的五个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转隶南方军参加对盟军作战,到1944年11月,原驻本土的兵力只剩下第7师团.原驻朝鲜的两个师团均已调走。

2.调部分师团回国与组建新师团以加强防卫本土的兵力。

(1)加强台湾冲绳方向的兵力。日本大本营最初判断,美军对日进攻作战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台湾冲绳方向。1944年2月,美国机动舰队飞机空袭特鲁克岛以后,日本大本营开始重视这一战略方向,着手加强防务,于同年3月22日下达了台湾军(第10方面军)战斗序列命令,使之成为作战军。随后在西南群岛组建了第32军,归大本营直辖,7月10日转隶策10方面军。该方面军隶下的八个师团,有五个是从关东军抽调转隶过来的,另三个师团是在1944年5月至7月由其他独立兵团改编组建的。

(2)加强北部方向的兵力。1943年夏季以后,日本大本营判断美军有可能从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方向进攻日本本土,对北部战略方向十分担心,急于加强北海道和千岛群岛方面的防务,于1944年3月16日将北部军管区所属部队改为作战军,其战斗序列为第5方面军,并在其隶下组建第27军,下辖第42、91两个新建师团。(3)加强本土防卫的紧急措施。1944年7月6日,日本大本营采取了所谓加强本土防卫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动员九个步兵师团和一个坦克师团。以步、骑、炮、工各兵种军事学校与教导队为主体,组建了第81、93两师团,由留守师团改编,组建了第44、72、73、77、84、86、近卫第3等七个师团和坦克第4师团。7月21日下令组建第36军,下转第82、93、坦克第4三个师团,以主力集结于关东地方,以备万一。(4)续调精锐师团回国。1945年1月16日,日本大本营下令调关东军隶下之第11、25、57、坦克第1等四个师团转用于国内。

3.1945年的三次兵备动员计划。1945年2月28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一次兵备动员计划,以各留守师团为基础,动员组建了十八个新师团,担任沿海防卫。4月20日又下令进行第二次兵备动员,组建了八个所谓“决战精锐师团”,师团长以下尽量选用年轻军官,士兵的现役率也比较高,夸称为“年轻的师团”。5月23日再下令进行第三次兵备动员,组建了十九个新师团,其中八个机动师团有较好的火力装备,设有卫生与补给机关,能进行长距离作战,其他十一个师团配置于沿海地方。同时下令组建东京防卫军,加入第12方面军战斗序列。

4.改变指挥统帅体制。1945年1月22日,日本大本营下令设立指挥作战军的方面军司令部和以军事行政为主要任务的军管区司令部,其战斗序列是第5(北部军管区)、第11(东北军管区)、第12(东部军管区)、第13(东海军管区)、第15(中部军管区和四国军管区)、第16(西部军管区)、第17(朝鲜军管区)、第I0(台湾军管区)方面军。4月5日又下令改变统帅体制,组成两个总军。以东海地方为其作战地域的第一总军,统领第11、12、13等三个方面军,以包括近畿、四国地方在内的西日本为其作战地域的第二总军,统帅第15、16两个方面军,北海道的第5方面军和台湾的第10方面军直属于大本营(后隶属第二总军),朝鲜的第17方

面军后来编入关东军战斗序列。

综上所述,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陆军国内驻军的兵力编成与部署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六个常备师团中的五个调往太平洋战场,参加对盟军作战,后来的国内驻军(含驻台湾,不合侵驻朝鲜)是由原有的一个常备师团,加上从关东军隶下调回七个常备师团和两个新建师团,以及在本土通过改编留守师团、动员各兵种军事学校、教导队与预备役军人组建的五十七个师团(另有四个高炮师团),从南方军向本土复原与转隶各一个师团,共计六十九个师团的兵力编成的。这些就是日本法西斯准备用以同美军进行所谓“本土决战”的全部兵力,约占战争结束时日本陆军作战师团总数一百七十二个的百分之四十。

到1945年8月为止,日本陆军的本土防御部队共拥有2350000名士兵和人员,组成53个步兵师团(不包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岛屿的5个师团)及25个旅,而且还有2个坦克师团和7个坦克旅,以及4个要地防空师团。这55个陆军师团按照如下的方式部署在本土:本州地区35个师团,2个坦克师团;四国地区4个师团;九州地区14个师团。除此之外,还有2250000名陆军非战斗人员,1300000名海军非战斗人员,250000名特别守备部队,以及2800万名民兵和准军事组织成员。

日本陆军终于将其控制下的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队合并,此时陆军在本土约有1000余架普通飞机和1600余架自杀飞机,将全部用于九州、四国的防御,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兼顾关东地区。从朝鲜,东北和华东也紧急调来了200架常规飞机和500架自杀飞机。另外,预计8月份还能在本土生产500到1000架自杀飞机。航空总军还控制5225架海军飞机,包括1000架战斗机,4000架专用的自杀轰炸机,和一些侦察飞机。

1936年兵力:12个师团

近卫师团 中将 香月清司

第3师团 中将 伊东政喜

第5师团 中将 林桂

第6师团 中将 谷寿夫

第7师团 中将 三毛一夫

第8师团 中将 下元熊弥

第9师团 中将 山冈重厚

第10师团 中将 松浦淳六郎

第11师团 中将 多田骏

第14师团 中将 末松茂治

第16师团 中将 儿玉友雄

关东军第1、第2、第4、第12师团留守部队。

1937年国内兵力:

近卫师团

第11师团

1938年国内兵力:

近卫师团

日本内地防卫军 1945年2月6日下令组建,同年4月撤销。

司令官 东久迩宫稔彦

规定在本州、四国、九州撤销东部军、中部军、西部军司令部。

第十一方面军防卫指导东北军管区(仙台),

第二方面军防卫指导东部军管区(东京),

第十三方面军防卫指导东海军管区(名古屋),

第十五方面军防卫指导中部军管区(大阪),

第十六方面军防卫指导西部军管区(福冈)。

军管区司令官由方面军司令官兼任。

此外还统辖第一航空军、第六航空军,

并对朝鲜方面的第十七方面军进行防卫指导。

1945年4月撤销日本内地防卫军,组建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

第一总军在东京组建,由陆军元帅杉山元指挥,防守整个东日本,下辖三个方面军(北海道地区由帝国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第十一方面军(仙台,东北军管区)

司令官: 吉木贞一

大将 藤江惠辅

第50军 司令官 中将 星野利元

第157师团 中将 宫下健一郎

第308师团 中将 朝野寅四郎

独95旅团 少将 石黑岩太

第72师团 中将 千叶熊治

第142师团 中将 寺恒忠雄

第222师团 中将 深掘游龟

混113旅团 少将 龟川良夫

第十二方面军(东京,东部军管区)

司令官: 大将 田中静壹

第36军 司令官 中将 上村利道

第81师团 中将 古闲健

第93师团 中将 山本三男

第201师团 少将 重信吉固

第202师团 少将 片仓衷

第214师团 中将 山本募

坦克第4师团 中将 名仓桀

坦克第1师团 中将 细见惟雄

第51军 司令官 中将 野田谦吾

第44师团 中将 谷口春治

第151师团 中将 白银义方

第221师团 中将 永泽三郎

混115旅团 少将 相叶健

混116旅团 少将 岩根清夫

坦克第7旅团 大佐 三田村逸彦

第52军 司令官 中将 重田德松

近卫第2师团 中将 山崎清次

第147师团 中将 石川浩四郎

第152师团 中将 能畸清次

第234师团 中将 永野龟一郎

坦克第3旅团 少将 田畑与三郎

第53军 司令官 中将 赤柴八重藏

第84师团 中将 佐久间为人

第140师团 中将 物部长鉾

第316师团 中将 柏德

混117旅团 少将 平樱政吉

坦克第2旅团 大佐 佐伯静夫

东京防卫军 司令官 中将 饭村穰

警备第1旅团 少将 重松吉正

警备第2旅团 少将 矢个崎节三

警备第3旅团 少将 原田栋

近卫第1师团 中将 森纠

第321师团 中将 矢崎勘十

混66旅团 少将 中村三郎

混67旅团 少将 木原义雄

高射第1师团 中将 金冈峤

东京湾兵团 司令官 中将 大场四平

第354师团 中将 山口信一

混96旅团 少将 惠藤第四郎

混114旅团 少将 筑懒真琴

第十三方面军(名古屋,东海军管区) 司令官: 中将 冈田资

第54军 司令官 中将 小林信男

第143师团 中将 铃木贞次

第224师团 中将 河村参郎

第355师团 中将 武田寿

混97旅团 少将 根岸四

混119旅团 少将 伊东说

混120旅团 少将 加治武雄

直辖:

第73师团 中将 河田末三郎

第153师团 中将 稻村丰二郎

第229师团 中将 石野芳男

坦克第8旅团 中将 当山弘道

高射第2师团 中将 入江莞尔

第二总军在广岛组建,由陆军元帅畑俊六指挥,防守整个西日本和四国,包括两个方面军。

第十五方面军(大阪,中部军管区和四国军管区) 司令官 中将 内山英太郎

第55军 司令官 中将 原田熊吉

第11师团 中将 大野广一

第155师团 中将 岩永汪

第205师团 中将 唐川安夫

第344师团 中将 横田丰一郎

混121旅团 少将 横井忠道

第59军 司令官 中将 谷寿夫

第230师团 中将 中西贞喜

第231师团 中将 村田孝生

混124旅团 少将 石井信

直辖:

第114师团 中将 高野真满

第225师团 中将 落合鼎无

混123旅团 少将 金冈正忠

高射第3师团 中将 河合洁

第十六方面军(二日市,西部军管区)。 司令官 中将 横山勇

第40军 司令官 中将 中泽三夫

第77师团 中将 中三政康

第146师团 中将 坪岛文雄

第302师团 中将 石田荣熊

第206师团 中将 岩彻秀

混125旅团 少将 仓桥尚

第56军 司令官 中将 七田一郎

第145师团 中将 小原一明

第312师团 中将 多田保

第351师团 中将 藤村谦

坦克第4旅团 大佐 生驹林一

壹歧要塞 少将 千知波幸治

第57军 司令官 中将 西原宽治

第86师团 中将 芳仲和太郎

第154师团 少将 二见秋三郎

第156师团 中将 樋口敬七郎

第212师团 少将 樱井德太郎

混98旅团 少将 黑须源之助

混109旅团 中将 千田贞雄

坦克第5旅团 大佐 高泽英辉

坦克第6旅团 大佐 松田哲人

直辖:

第25师团 中将 加藤怜三

第57师团 中将 矢野政雄

篇二:解放军被裁撤的集团军

解放军被裁的集团军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军的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军共组建67个军。第56军、57军、59军一直没有组建过。 目前,我军共有18个集团军。 即第1军(驻浙江湖州)、12军(驻江苏徐州)、13军(驻重庆)、14军(驻云南昆明)、16军(驻吉林长春)、20军(驻河南开封)、21军(驻陕西宝鸡)、26军(驻山东潍坊)、27军(驻河北石家庄)、31军(驻福建同安)、38军(驻河北保定)、39军(驻辽宁辽阳)、40军(驻辽宁锦州)、41军(驻广西柳州)、42军(驻广东惠州)、47军(驻陕西临潼)、54军(驻河南新乡)、65军(驻河北张家口)。

那么其他49个军呢?

第2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第4师,第5师,第6师。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师整编为步兵第4师;第5、第6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师(驻阿克苏)第2师(驻焉耆,1960年迁库尔勒)。

第3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第7师,第8师,第9师。1952年6月第3军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现为兰州军区空军指挥部。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1969年改称第3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

第4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三个师:第10师,第11师,第12师。1952年9月,撤销第4军番号。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第10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0师师部,其部队编入第11师;第12师改编为铁路公安部队第20师。

第5军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辖第13师,第14师,另直辖2个骑兵团,归第一野战军建制。s1952年3月,由第2、第6军抽调部队组建第15师。1953年5月,由第13师组建喀什军分区,第14、第15师改编为农建第3师(驻伊犁。1954年11月1日驻绥定,1954年底撤销师番号。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建制 农三师师部驻喀什)。第4师(驻巩留。1954年11月1日驻新源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市)。1954年10月,第5军军部改编为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为伊犁军区),第5军番号即予撤销。

第6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辖第16师,第17师。6月初,在晋南运城组建第18师补充到第6军。中旬,第6军编入第2兵团(11月转隶第1兵团)。10月,第18师(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进驻西安,脱离第6军建制。11月初,第6军向新疆进军,至1950年3月,全部到达新疆。军部与第17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区,第6军兼迪化军区,下辖迪化、哈密、焉耆军分区由所属各师分兼。1953年5月,奉西北军区命令,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第6师(驻米泉县五家渠)。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7军 1949年2月中旬,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辖第19师,第20师。5月,组建第21师。下旬,军部率第19、第20师由晋入陕(第21师暂留太原执行警备任务)。6月中旬,编入第1兵团。11月初,第21师抵天水归建。中旬,第7军转隶第2兵团建制。第19师随第18兵团入川作战,12月30日进驻四川省金堂地区(1950年10月归建)。11月,第20、第21师奉命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第7、第4训练基地。军部仅辖第19师。1951年10月5日,第7军番号撤销。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组成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年8月,第19师改编为空军第16师。

第8军 1949年2月下旬,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

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仍留华北地区作战。辖第22师,第23师。5月29日,第8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8军番号即行撤销。现为内蒙古军区。

第9军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下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第25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7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迁奎屯);第26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8师(驻石河子);第27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9师(驻焉耆。1955年撤销建制 。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建制。驻额敏)。

第10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建制。辖第28师,第29师。49年4月以皖北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1951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1961年6月改为武汉军区独立师,1969年改为第4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军部现为北海舰队。第30师现为海军航空兵部队。第28师(1969年改为第205师,1985年改归第28集团军,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内蒙古军区)调归第23兵团第69军。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

第11军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辖第31师,第32师,第33师。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第32、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

7月,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951年1月,第31师(1969年改为第36师) 编入第12军建制 。3月,第32师、第33师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辖第32、33、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1952年10月,新建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在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现为空军昆明基地)。除第182师改铁道兵外,第32师(1969年改为第48师,1998年缩编为旅)调归16军。第33师(1969年改为第26军76师,1999年改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第76师 )调归第26军建制 。1969年,第11军又以昆明军区部队在云南大理重建。辖第31师(原驻贵州第49师)、第32师、第33师。1985年第11军又被撤销,第31师、第32师(1999年改为云南省陆军预备役第32师)改归第14集团军,第33师撤销。

第15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下辖第43师,第44师,第45师。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建设昭通军区,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1961年6月,该军改编为空降15军。 第44师改编为空降兵第44师;第45师改编为空降兵第45师。

第17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下辖第49师,第50师,第51师,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1950年3月初,第17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都均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1968年8月26日,武汉军区在湖北孝感重建第17军。下辖第29师(1969年12月改称第49师)、第50师(原河南省军区独立第1师)、第51师(原湖北省军区独立师)。1969年军部移至河南信阳。1973年2月9日,第17军又被撤销,第49师改由武汉军区直辖。第50师和第51师恢复原建制、番号。1976年6月,第49师移防甘肃,与第19军56师合并(仍为第56师)

第18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组建为第18军,隶属第2

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下辖第52师,第53师,第54师。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藏军区,以第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驻拉萨(归西南军区领导)。下辖:第52师(1952年7月撤销。1965年5月20日恢复。1969年改为第50军149师。1985年全军大整编,第50军撤消番号,第149师转隶第13集团军驻防四川乐山。)、第53师(1957年5月23日撤消,师部和昌都警备区合并。1968年2月7日重组陆军第53师,师部驻日喀则。1985年10月,第53师奉命组建我军第一个山地步兵旅 ,改番号为山地步兵第53旅,现驻防西藏林芝米林。)、54师(1955年9月14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属武汉军区建制指挥,师部驻武汉。1957年8月调归广州军区防空军建制,改编为空军高射炮兵第109师,驻汕头市。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10师。现为广州军区空军导弹第10旅,驻广州市)、昌都警备区,日喀泽警备区,黑河警备区,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及骑兵第1团、工兵第5、第8团、西藏军区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第18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19军 1949年5月1日,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2野战军直接指挥。下辖第55师,第57师。第19军成立后即暂归第1野战军指挥。1950年底,陕南军区撤销,第19军移防西安兼陕西军区。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团番号同时撤销。1969年第19军又以兰州军区部队在甘肃重建。辖第55师、第56师、第57师。1976年6月,武汉军区第49师与第56师合并(仍为第56师)。1985年第19军又被撤销,第55师(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21集团军 。第56师(1998年缩编为旅 )改归第47集团军。第57师撤销。

第22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辖第64师,第65师,第66师。第64师1958年改编为舟嵊要塞区部队。第65师1958年改编为舟嵊要塞区部队。第66师1951

篇三:炮兵术语

炮兵战术 炮兵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兵力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火力组织与运用的方法和各种保障的措施。

炮兵战术基本原则为①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打击主要目标。 进攻时,集中炮兵于主要攻击方向,形成对敌的优势火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兵进攻。防御时,集中炮兵于主要防御方向,并将反坦克炮兵集中使用于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及时支援步兵、坦克兵抗击敌人的进攻。②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进行火力突击。火力突击,须抓住战机,快速反应,隐蔽企图,出敌不意,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消耗,获取最佳的突击效果。③疏散隐蔽配置。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火炮性能和数量,纵深、疏散地配置,并能充分发扬火力,便于隐蔽和防护,便于指挥、协同和机动。④适时机动。根据战场情况,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并使二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⑤密切协同。炮兵的火力和与被支援的步兵、坦克兵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并与航空兵火力协调一致地突击敌人。⑥全面保障。周密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以确保炮兵顺利机动和遂行战斗任务。

现代条件下炮兵战术运用的新特点主要是:兵力的集中,须合理而适度,主要以集中火力达成优势;兵力的集中与分散,须适时、迅速、隐蔽,以提高炮兵的生存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化指挥器材和侦测手段的作用,提高炮兵快速反应能力;炮兵在近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兵作战的同时,强调远距离火力战,实施全纵深打击,并注重炮战和对大量运动装甲目标的突击,以及与电子对抗相结合,充分发挥炮兵的远战能力。进攻时,按开进的炮火掩护、冲击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的炮火护送等时节,压制对方战斗队形全纵深;防御时,从远接近地开始,在防御前沿前、翼侧和纵深内构成全纵深、全方位、多层的火力配系,层层拦击敌人,粉碎敌人的进攻。一些国家军队在炮兵运用上还有不同做法。在炮兵部署上,有的重视编组炮兵群,有的则不编群,将炮兵按任务区分为全般支援、直接支援和火力加强,以便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在炮兵指挥上,有的强调集中指挥,在决定性方向和地段上集中使用大量炮兵,保障合成军队重要战斗行动;有的则强调分散指挥,旨在发挥高度的灵活性和火力的快速反应。在未来战争中,随着炮兵技术装备不断发展,炮兵将以建制兵力为主进行编组,火力突击节奏加快,火力机动更加频繁,并将在战场全纵深广泛实施。炮兵的指挥效能和火力反应速度显著提高,更加强调主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炮兵战斗部署 为遂行战斗,对炮兵兵力进行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合成军队战斗部署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进行炮兵部署,对于充分发挥炮兵威力,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炮兵战斗部署是随着炮兵技术装备的发展和炮兵的大量使用而逐步发展的。炮兵战斗部署,须根据合成军队的 作战意图、敌情、地形和炮兵的任务、数量、武器性能等确定,战斗中视任务、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或变更部署。基本要求:①集中使用,进行统一的、有重点的部署。②在战斗全纵深、全方位打击敌人。③利用地形进行纵深梯次、疏散隐蔽的配置。④充分发挥各种火炮、战役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和特长。⑤便于指挥、协同和机动。 炮兵的兵力和任务区分,通常将建制和加强的炮兵进行统一分配,并规定其配属、支援关系和任务。对在主要作战方向上行动的第一梯队部队,通常给予较多数量炮兵的加强,使其具有较强的炮兵火力突击力量;对在次要作战方向上行动的部队,则少加强或不加强。对第二梯队通常不预先加强,当其进入战斗时,将加强给第一梯队的炮兵转隶之。反坦克炮兵和反坦克导弹分队,主要加强给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的部队。

炮兵的编组,通常将建制和配属的炮兵编成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和炮兵预备队,视情况编组机动炮队和游击炮队等。炮兵群是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员掌握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通常情况下师、团两级分别编群,炮兵数量不多时一般只编师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是合成军队的反坦克机动力量,通常团以上部队均建立。炮兵预备队是合成军队师以上指挥员掌握的炮兵机动力量,通常集团军或军均建立,师视情况建立。

炮兵的配置,通常将炮兵群配置在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内,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指挥、协同、机动和隐蔽的位置;火箭炮通常以营或连为单位配置在纵深内便于隐蔽和机动的位置;反坦克预备队通常配置在便于向敌坦克主要威胁方向机动的隐蔽位置;炮兵预备队通常配置在便于机动的隐蔽位置;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通常配置在纵深内便于隐蔽和发射的位置,并力求避开合成军队的主要战斗部署;团、营属炮兵配置在步兵、坦克兵分队战斗队形内便于发扬火力和隐蔽的位置。

随着火炮、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和指 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炮兵战斗部署将进一步向多梯次、多阵地的方向发展,生存和机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炮兵战斗队形 炮兵为进行战斗将兵力兵器展开所形成的队形。通常由炮阵地、指挥所、观察所和雷达站组成。早期的炮兵战斗队形主要是将火炮成一线形展开在步兵的前方、翼侧或其战斗队形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炮兵间接瞄准射击方法的出现,炮兵战斗队形包括炮阵地、指挥所和观察所等,开始采用纵深梯次的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炮兵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明显提高,受敌地面和空中火力的威胁增大,为提高生存能力,炮兵战斗队形进一步向纵深、梯次、疏散方向发展。

炮兵战斗队形,根据敌情、地形和炮兵的任务、数量、武器性能等情况确定,并按照火力集中、阵地分散的要求展开。炮阵地是火炮为准备战斗、进行射击所占领的位置。有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和临时阵地(辅助阵地)等。基本阵地用于遂行主要射击任务;预备阵地用于基本阵地不能遂行任务时使用,或适时机动使用;临时阵地用于执行临时任务。炮阵地一般以连为单位,按一线形、马蹄形、梯形、波浪形等队形,展开在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机动、便于隐蔽、便于构筑工事和伪装的地方。炮兵指挥所用于指挥射击、观察战场和组织协同。通常设在炮阵地前方或翼侧,便于指挥、协同的隐蔽位置。炮兵观察所是炮兵指挥员和指挥分队观察战场、指挥射击的场所。有基本观察所、预备观察所、前进观察所和侧方观察所等。以主要方向为重点,构成纵深梯次、疏散隐蔽、严密的观察配系。基本观察所执行主要的观察和指挥射击任务,通常设在炮兵指挥所附近;预备观察所通常设在基本观察所附近或纵深内;前进观察所的任务是组织炮兵与步兵、坦克兵等的协同动作,通常设在基本观察所前方便于协同的位置;侧方观察所设在基本观察所的侧方便于观察的位置。炮兵雷达站由雷达分队开设,用于侦察敌情、捕捉目标和指挥射击,通常设在便于侦察和隐蔽的位置。

炮火准备 炮兵在步兵、坦克兵进攻前或冲击直前,对敌实施的火力突击。 是合成军队火力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采用。目的是破坏敌防御体系,削弱防御之敌的抵抗能力,为顺利突破创造条件。炮火准备是随着火炮的发展和作战的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明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之役中,后金军集中火炮60门,炮击3日,攻下明军防守的于子章台。这种打法已是炮火准备的雏形。20世纪初,随着炮兵间接瞄准射击和集中射击方法的运用,以及突破阵地防御的需要,炮火准备才成为进攻战斗的一个战斗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炮火准备的弹药消耗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火力压制纵深为3公里左右。到战争末期,多数炮火准备持续时间大为缩短,并增大火力压制纵深。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曾采用由炮兵突击和航空兵空中突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火力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炮火准备持续时间一般缩短到两小时至几十分钟,火力压制纵深增大到十几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城市攻坚战中,炮火准备通常以打开突破口为主计划火力,火力区分为破坏射击和压制射击两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进攻作战中广泛运用了炮火准备,加强了对敌浅近纵深内目标的压制,有时还以火力扫清障碍物,以保障步兵、坦克兵迅速夺占敌阵地。50年代以来,随着火炮数量的增多,射程的增大,有的国家军队还装备了战役战术导弹,炮火准备的压制纵深增大到几十公里以至上百公里,火力密度和对毁伤程度的要求也有显著提高。

炮火准备须根据合成军队的作战企图, 敌方防御的性质和工事的坚固程度等,确定火力的组成和持续的时间。基本要求:按预定计划在统一号令下,以大部炮兵实施;集中火力于主要方向,以突然、准确、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主要目标;须与火力支援相衔接,与航空火力准备紧密结合,与步兵、坦克兵的冲击相协调。

炮火准备的基本任务:压制敌炮兵, 特别是发射核弹的火炮;压制敌指挥所、观察所和通信枢纽,摧毁敌重要电子设备;消灭突破口及其两侧的装甲目标、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破坏敌防御工事;压制突破口附近的敌支撑点;压制敌预备队;必要时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在炮火准备过程中,须加强观察,查明射击效果,必要时进行射击修正。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炮火准备通常包括破坏射击和数次急袭射击。破坏射击,根据情况,在急袭射击之前、之间或同时进行。为有效地摧毁敌装甲目标,破坏敌防御工事,需适当增加破坏射击的时间和火力。对坚固的永备工事,须在炮火准备之外计划预先的破坏射击。对敌防御前沿的坚固工事和装甲目标,通常以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进行摧毁。急袭射击一般进行数次,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火力最强。 最后一次急袭射击的目标,通常包括敌全部炮兵、战役战术导弹和反坦克兵器,以及突破地段及其两侧的装甲目标、火力点和支撑点。对敌炮兵的压制,通常要求持续到冲击的步兵、坦克兵冲入敌前沿阵地之后。在保证对防御之敌可靠压制的前提下,持续时间力求缩短。炮火准备的火力要与其他军种、兵种的火力相协调,并与工程爆破相结合。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炮火准备分为预先炮火准备和冲击的炮火准备。预先炮火准备通常在攻击发起前一至数天进行,以部分大口径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重点突击敌抵抗枢纽部、坚固支撑点和永备工事。冲击的炮火准备,通常以破坏射击为主,使用大口径火炮、坦克和反坦克导弹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前沿的永备工事、火力点和装甲目标。急袭射击主要用以压制突破口及其附近敌支撑点的有生力量。登陆战斗的炮火准备,根据协同计划,通常由舰艇实施。

随着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炮火准备的火力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毁伤程度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炮火袭击 炮兵对敌实施的突然短促火力突击。通常用于对仓卒防御、临时驻止、空降着陆及运动之敌进攻时,在步兵、坦克兵发起冲击前实施。在纵深战斗中为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歼灭被围之敌以及防御战斗支援反击、反冲击时,也实施炮火袭击。通常集中全部或大部兵力、火力对预定目标行一次急袭射击。基本任务是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敌防御工事,击毁敌指挥所、观察所、雷达站、通信枢纽和电子对抗设备,压制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阵地等

炮火掩护 炮兵为保障军队或重要目标安全所实施的火力突击。亦称火力掩护或炮火保障。目的是保障部队的集结、开进、展开,顺利进行作战准备。

炮火掩护的任务:压制和迷盲敌指挥所、观察所,摧毁敌地面雷达站和通信枢纽;压制敌炮兵、 战役战术导弹阵地;破坏敌可能实施的火力反准 备;压制或歼灭敌侦察、警戒、坦克和装甲战车;压制敌前沿支撑点,摧毁敌防御工事。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组织进攻时,部队须指派部分炮兵提前占领临时阵地,周密计划火力,完成射击准备。炮兵指挥员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命令,具体组织实施炮火掩护。军、师开进的炮火掩护,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时,从集结、待机地域开进时开始,至第一梯队团成营纵队展开时结束;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至第一梯队营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时结束。撤离战场的炮火掩护,通常由部分炮兵在撤离方向上的适当地域占领阵地,交替掩护部队撤离。为防敌火力报复,须及时压制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指挥所、观察所。

未来战争中,炮火掩护的距离增大,组织指挥和协同更加复杂。(

炮火护送 炮兵掩护步兵、坦克兵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所实施的火力突击。合成军队火力护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保障步兵、坦克兵向敌纵深突进,支援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支援步兵、坦克兵粉碎敌反冲击和围歼纵深之敌等。

炮火护送要求:不间断地组织侦察,及时查明敌人的动向;随时了解合成军队指挥员的意图和部队的行动,主动密切地与其保持联系,使炮兵的行动与步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协调一致;积极机断行事,灵活地运用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适时以不间断的火力,掩护步兵、坦克兵向敌纵深快速突进;及时组织弹药、油料和其他物资、器材的补充,保持部队持续的战斗力。炮火护送,通常在进攻开始前概略计划,在进攻过程中不断予以明确。战斗中,炮兵须广泛实施兵力、火力机动。第一梯队团炮兵群,继续支援第一梯队团向纵深发展进攻,或转隶给第二梯队团。为及时可靠地进行火力支援,有时将群内的部分炮兵营直接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营或坦克营。炮火护送的射击方法,一般采用集中射击、密集射击、拦阻射击等。

未来战争中,随着进攻方式的发展,遂行炮火护送的任务更加繁重,与步兵、坦克兵的协同将更加密切,组织与实施炮火护送将更加复杂。

炮火支援 在步兵、坦克兵发起冲击后,炮兵为支援其行动所实施的火力突击。也泛指炮兵支援部队其他作战行动的火力突击。是合成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常在炮火准备结束时开始,至炮火护送开始时为止。防御战斗中,步兵、坦克兵实施反冲击、反击以及歼灭空降之敌等,也实施炮火支援。

炮火支援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国军队以炮兵火力在冲击的步兵前方构成一道移动的弹幕(后称徐进弹幕射击),掩护步兵冲击前进。尔后,徐进弹幕射击被各交战国普遍采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炮火支援的方法有:集中射击、逐次集中射击、单层徐进弹幕射击、双层徐进弹幕射击、逐次集中射击与徐进弹幕射击相结合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前期实施的炮火支援,通常根据步兵前进的速度,逐次延伸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冲击。后期,随着火炮、弹药数量的增多,炮火支援的火力组成除护送射击外,还包括制止敌人反冲

击的拦阻射击和压制敌纵深内炮兵的集中射击。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强调由炮火准备转入炮火支援时火力须紧密衔接,并采用多种措施隐蔽企图。

炮火支援的火力须与炮火准备的火力紧密衔接,与航空火力支援协调一致,与攻击部队密切协同。基本任务:压制危害最大的敌炮兵;压制和摧毁步兵、坦克兵冲击正面和两侧的火力点、支撑点和装甲目标;制止敌兵力、兵器特别是预备队的机动;压制和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支援穿插迂回、机降、袭击分队的行动;封锁敌纵深内的道路交叉点、隘路、桥梁、渡口。炮火支援的火力组成,通常包括护送射击的火力,对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压制、歼灭射击的火力,对敌第二梯队、预备队拦阻射击的火力,对敌观察所和反坦克武器迷盲射击的火力以及随伴炮兵的火力。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通常单独采用或混合使用移动地带射 击、逐次集中射击(单层、双层和三层)、徐进弹幕射击(单层和双层)、 集中射击和对单个目标射击等方法。通常划分数道射击地区,每一射击地区的射击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须确保冲击部队最大限度地利用射击效果逼近冲击目标和确保冲击部队的安全。对第一道射击地区的射击,通常按统一的信号或命令开始,而后按预定计划或步兵、坦克兵的行动和攻击部队指挥员的临时呼唤或信号,逐次向下一个射击地区延伸火力,直到攻击部队攻占预定地域为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炮火支援,通常以集中射击压制残存的永备工事和新发现的火力点,以逐次集中射击支援强击支队,逐个夺取敌坚固支撑点。对敌炮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的火力压制,须贯穿于炮火支援的全过程,保障攻击部队顺利攻击前进。

未来战争中,随着火炮、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炮火支援的火力密度将会增大;将采取同时对数道射击地区进行射击的大面积、大纵深射击方法;炮火支援与航空火力支援的协同将会更加密切和复杂。

炮兵机动 炮兵有组织地移动兵力、转移火力的作战行动。分为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目的是为了适应战场情况的变化,集中兵力火力,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

炮兵的机动能力是随着武器的发展逐步提高的。17世纪前,火炮的构造十分简陋,炮兵兵力机动主要靠畜力挽曳。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火炮相继采用水平和高低调整螺杆,能灵活地变换方向和高低射界,为炮兵实施火力机动创造了条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火炮构造进一步改进,并先后出现了机械车辆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炮兵的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均能在广阔的战场上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曾广泛地实施了炮兵机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型自行火炮的问世以及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使炮兵的机动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炮兵机动,根据合成军队的作战意图、敌情、战场情况和受领的任务组织实施。兵力机动,是炮兵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火力机动,是火炮不变换阵地而以变换射角或射向的方法向计划外的目标实施的射击。有时也泛指从一些目标向另一些目标的火力转移。战斗前主要实施兵力机 动,以建立有利的战斗部署。战斗过程中,广泛实施火力机动,及时集中火力打击主要目标。当情况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建立炮兵部署时,则实施兵力机动。兵力机动前,须及时查明情况,周密侦察和正确区分机动道路,加强各种保障;机动中,加强指挥,及时处理各种情况,严密组织对空防护,隐蔽行动企图。兵力机动须与火力机动紧密结合,兵力机动力求做到不使火力中断。组织火力机动时,须周密计划火力,及时掌握战场情况,根据作战的需要,适时将火力指向对步兵、坦克兵危害最大的目标或敌重要集团。

未来战争中,炮兵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将更加频繁,范围更加广泛。(

炮兵的基本任务:炮兵是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通常协同步兵、坦克兵和其他兵种战斗,也可独力进行火力战斗。其基本任务是:

1、压制、摧毁敌炮兵、导弹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武器;

2、击毁敌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以及水面舰艇;

3、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

4、破坏、封锁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直升机停机场、空降场、桥梁和渡口;

5、破坏敌工程设施、仓库及其他重要目标;必要时,在障碍区开辟通路。


转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62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