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转隶委员会

时间:2017-03-04 06:08:0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监督学网上模拟测试题答案

监督学网上模拟测试题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 侦查监督

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处理刑事案件一切活动的监督,既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是否正确实行的监督,也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进行侦查活动中有无违法行为实行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立案监督、审查监督(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侦查活动监督。

2、二审监督制度

二审监督制度是指第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根据上诉、抗诉,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第二次审理的法律监督制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监督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 纠正 )活动。

4、权力的(相对)性是指权力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单独的个人无所谓权力。

5、腐败是一种( 公权力 )异化的社会现象。

6、人民政协的监督实质上是一种有组织地反映( 统一战线 )各方面的意见的民主监督。

7、人民政协通过( 视察 )、检查等途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的监督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8、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 公民 )监督、舆论监督。

9、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公开性 )、及时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一种社会监督。

10、我国的信访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参与类、求决类和( 诉讼 )类。

11、(《美洲反腐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部多边反腐败条约,对预防贪污腐败行为规定得十分详细。

12 、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一般从具有杰出法律知识和秉性正直、社会威望较高的无党派人士中选出,只有( 议会 )有权罢免监察专员。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3、公民监督的特征包括( ABCD )。

A. 广泛性 B. 直接性 C. 基础性 D. 多样性

14、社会监督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ABCD )。

A. 民主性 B. 间接性 C. 自觉性 D. 全面性

15、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相比具有如下新特( ABC )。

A. 广泛性 B. 交互性 C. 一定的隐蔽性 D. 实时性

16、民主党派监督在方法上讲究( BCD )。

A. 前瞻性B. 科学性 C. 建设性 D. 代表性

17、我国的权力监督主要包括( ABC )。

A.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B. 行政机关的监督

C. 司法机关的监督 D. 人民政协的监督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8、简述清末的政党监督思想。

清末政党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党易于监督政府。政党起着社会平衡和稳定的作用,所以易于监督政府。

2.政党能够监督政府。国民是监督政府的真正力量来源,而政党则是国民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者,政党可以通过国民的力量有效监督政府。

3.政党善于监督政府。政党具有监督政府的天然本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是公正廉明的,否则,政党有能力也有力量予以制裁。

19、简述党的委员会在党内监督中的职责。

党的委员会在党内监督中的职责:

1.领导党内监督工作,明确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在党内监督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2.制定贯彻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关于加强党内监督工作决议、决定的措施,研究解决党内监督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3.对党委常委、委员,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4.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

5.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监督上级党委、纪委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0、简述秦汉时期御史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发展。

秦统一以后,以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在地方各郡设有监御史,专职负责监督和纠察各地各级官吏的活动。

西汉初年,承袭秦制设御史府,长官仍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作为监察官员。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 ),每部( 州 )由皇帝任命刺史一名,对地方官吏进行监督纠察。刺史专门监察全国地方官吏的政治制度由此形成。

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了监察制度。御史台转隶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对朝廷百官的监察主要由侍御史负责。京师附近为司吏校尉部,以司吏校尉为长官,司吏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主管察举中央百官违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在其他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什么是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机关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行为,是行政监督的法定途径之一。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原则为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有错必纠。

合法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公正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复议活动中应保持对双方当事人的不偏不倚,并以事实为根据,准确地适用法律;

公开是指行政复议应充分体现行政司法特色,向复议双方当事人和社会舆论开放;

及时是指行政复议应在法定时限内进行,不得拖延耽搁;

便民是指行政复议应尽量采取方便申请人的方式方法,以确保申请人能有效行使各项权利;

有错必纠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对于违法或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撤销或变更。

22、试述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防治腐败、实现勤政廉政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的政治法律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权力还存在所有权和实际行使权相分离的情况,为保证权力的具体行使者真正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使权力,就必须对他们所行使的权力加以限制,进行有效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根本任务,也正在于通过权力的控制和制约机制,保证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使权力的具体行使者只能按照人民的意愿作出特定的决定。

2.促进依法行政。为了保证行政权不被滥用,就必须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权的监督正是发挥

了这样一种作用,可有效纠正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甚至违法行政的行为,并使相关责任人员受到惩罚,从而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行政行为。 3.维护司法公正。在现实生活中,司法不公的现象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司法实施监督,可以纠正司法不公,重新树立司法的公正形象,赢得人们对司法信任,提高司法的社会效益。 4.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对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能够有效防止下位法违背上位法的情况,防止出现破坏法制统一的现象,及时纠正有损于法制统一的行为,维护法制的统一。 5.制约公共权力,遏制腐败行为。一切权力都有腐败的趋势,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对权力的行使进行限制,以防止掌握权力的人超越界限,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就是制约公共权力,遏制腐败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行政效能监察

行政效能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政府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履行职责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情况 进行监督和惩戒的一种职能活动。

2、人民政协监督

人民政协监督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通过建议和批评的方式,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是民主监督而非权力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对监督对象形成强制,但人民政协的监督对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决策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监督主体是由多种政治力量和( 社会 )力量构成的。

4、对国家( 公权力 )监督的必要性远远超过对社会其他权力监督的必要性。

5、党组织监督是党组织作为监督主体对本组织之外的其他党组织和( 党员 )进行的党内监督。

6、地方党的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党委( 常委会 )行的。

7、党的( 纪律检查 )机关是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的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纪党组织及其成员执行纪律处分的职能机关。

8、(审级 )监督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监督的重点是对案件审判质量与效率的监督。

9、舆论是( 公众 )思想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0、举报是指公民、( 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当面举报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11、( 申诉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国家机关陈述、申辩理由,并提出改正、撤销该行为或者赔偿损害的请求。

12、立法监督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法定职权和( 程序 )对立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3、邓小平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BCD )

A. 人大监督B. 党的监督

C.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D. 群众监督

14、胡锦涛的权力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CD )

A. 注重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B. 注重执政党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C. 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D. 注重发展民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15、汉代继承秦的御史制,进一步发展了监察法规。其中包括( CD )等

A. 《巡察条例》B. 察吏六条C. 刺史六条D. 监御史九条

16、党内监督的对象包括( ABCD )

A. 党的领导干部 B. 党员

C. 党的领导机关之外的其他组织D.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17、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ABCD )

A. 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B. 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C. 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D. 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8、简述腐败的主要特征。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

1.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

篇二:第一章 公共伦理与管理伦理

第一章 公共伦理与管理伦理

第一节 管理与伦理:内在统一,亦即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

一、管理的含义和实质P 1-4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客体及其关系实施协调控制的活动过程。 ·几种观点:结构要素论、协调论、决策论、组织管理论

管理的实质:

1.管理是社会分工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职能

2.管理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3.管理的性质是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4.管理根源于生产方式运行的需要

5.管理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保障

6.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性是其核心和灵魂。

管理的特征、管理的重要性P4-6

二、管理的伦理意蕴

管理的“人性假设”

·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行为属性所持的看法。

性善论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恶论

·荀子将人性与制度管理联系起来,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制定礼仪法度,化性起伪,从善去恶。 ·英国十七世纪的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凶恶的动物,人对人像狼一样。

科学的人性论是管理理论的基础

·科学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质的规定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科学的人性论:立足于历史的分析,立足于社会关系分析,立足于实践分析。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人性

三、伦理是关于到的规律的科学P7-13

·伦理学的本质、伦理的价值目标——至善

四、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P13-15

第二节 公共伦理学与管理伦理学

一、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

(一)企业伦理和公共伦理

? 相同之处:1、都是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2、都以组织和组织成员为研究对象。

3、都和管理活动有关。

? 区别:1、伦理主体不同。2、研究的范围不同。3、伦理层次不同。4、约束机制不同。

(二)公共伦理的特征

1.公共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2.公共伦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3.公共伦理不是社会公德。

(三)社会公德与公共伦理的区别

1.属性不同。2.约束机制不同。3.道德层次不同。4.公共伦理是社会管理组织特殊的职业道德。

5.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二、道德、伦理学与公共伦理

?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节个

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现象。伦理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规范伦理学、元伦

理学、应用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公共伦理学正是在应用伦理学发展过程中新兴的伦理学学科。

? 规范伦理学:重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与人的关系,强调善恶价值意义,通过对善与恶的研究,提出人们行为的

准则和规范。

? 元伦理学:研究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逻辑以及道德语言的结构功能。

? 实践伦理学:与各学科结合,形成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职业伦理学、军事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公共伦理

学、民族伦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

? 公共伦理学是研究公共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道德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任务是确立公共管理主体在处

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公共伦理学是管理学、伦理学、行政学、政治学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伦理学学科。包含着对管理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公共伦理的理论基础:伦理的底蕴

? 义务论

·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般要求。

· 特征:道德义务具有较强的社会他律性,道德义务的履行还具有自觉性和非强制性,历史性。

义务与责任相联系。

·正确处理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义务本位论;权利本位论。

功利论

·功利主义是目的论或效果论。把趋乐避苦称为普遍的人性规律,以苦乐感的多少判断道德价值的大小,宣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本原则。

· 墨子崇利尚义,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西方古典功利主义理论的人性论基础和苦乐感的计量标准;被元伦理学批判为“自然主义谬误”。

·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理性和法律之手。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问题。

理性主义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奴隶,应以理性制导情感,人的幸福在于理性完善。情感主义认为,理性是情感的奴隶,道德知识源于情感,应以苦乐感判断行为的善与恶。

法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法的最高标准。

第三节公共伦理基本原则与规范

一、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性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

·政府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使政府真正成为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和制度供给的组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行政过程和活动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这是行政组织的基本伦理要求。 ·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性质。

(二)公正原则

? 公正(Justice),又称公平、正义、公道,既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关系治理文明的标志,又是个人品质、

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因而具有制度价值属性和个人品性双重意义。

? 公正:社会关系主体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各自履行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达到一种均衡

状态。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

?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

? 中国共产党人的公正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价值追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大任务。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

? 国家公务员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力求公正无私,办事公道;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公平正义。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兼顾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十六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

结合论——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

二、公共伦理规范

构成:组织伦理规范和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

·《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9条义务

·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行为准则》8条

·政治坚定 、忠于国家、勤政为民 、依法行政、务实创新 、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第二章 公共伦理主体

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

一、公共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 公共组织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与公共伦理主体相

对应。

?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 从组织构成的共性来看,公共组织的建立和其职能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其要素构成的序

列包括权力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和管理的实施要素。

? 管理的实施要素是围绕着组织的预期结果而确立的职能、机构与职位、权责体系以及规章制度等要素。

? 从伦理的角度来考察,公共组织的要素系统实质上是由伦理要素和非伦理要素两个部分构成的。权力要素、人的

要素、预期结果以及运行规则等具有伦理属性,其他则属于非伦理的要素。

第二节政府组织

一、政府组织的结构

·在阶级社会中,政府组织是按照一定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运用通过法定程序掌握的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的组织。

·中央人民政府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4年 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最

高国家政权机关,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由它任命并受其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等机构 。1952年11月15日增设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1、纵向结构(府际关系)

? 纵向结构是国家内部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在纵向上形成的各种关系,反映行政组织内各层次中的隶属等

级,是制度体制安排的结果。

构成要素:组织机构——设置状况

体制因素——职责配置、财政体制

权能——集权、分权、权力大小

? 在纵向关系上,我国的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

中央层次即指中央人民政府;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划分有三种类型

政府结构类型

截止2006年,我国共有283个地级市。

(2)、四级制,包括四种情况

篇三:浅谈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结课论文

题 目:浅谈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姓 名:程旭

院 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2015级园艺专业 学号:0151122842 指导教师: 樊云剑

2016年12月11

本人声明

我声明,本论文及其设计工作是由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签字:

年 月 日

摘要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本文将从战争伤亡、财产损失、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战争纪念等方面讲述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影响,伤亡人数,财产损失

目录

1抗日战争简介 ................................................................................................................................ 1

2抗日战争过程 ................................................................................................................................ 1

2.1正面战场 ............................................................................................................................ 1

2.2敌后战场 ............................................................................................................................ 1

3抗日战争军队伤亡 ........................................................................................................................ 2

3.1国军方面 ............................................................................................................................ 2

3.2中共方面 ............................................................................................................................ 2

3.3平民伤亡 ............................................................................................................................ 2

4抗日战争财产损失 ........................................................................................................................ 2

4.1空军损失 ............................................................................................................................ 2

4.2海军损失 ............................................................................................................................ 3

5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有利影响 ........................................................................................ 3

5.1抗日战争促进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 3

5.2抗日战争促进国共合作 ............................................................................................ 3

5.3抗日战争促进中国金融体制的调整 ........................................................................ 3

5.4八年抗战为中国赢得国家主权 ................................................................................ 4

5.5八年抗战为中国洗雪百年国耻 ................................................................................ 4

6抗日战争纪念 ............................................................................................................................ 4

6.1纪念节日 ............................................................................................................................ 5

6.2纪念建筑 ............................................................................................................................ 5

6.3公布名录 ............................................................................................................................ 5

7战争评价........................................................................................................................................ 6

参考文献........................................................................................................................................... 7

1 1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2抗日战争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1正面战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后,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正面战场会战22次,1117次大型战斗,小战斗及游击战3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28万人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政府转入战时体制,以大本营取代军委会。大本营最高首脑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大本营同时颁发了四个作战指导方案的训令。在其中第一号训令中,宣布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组建4个预备军和利组建若干个集团军,指挥了华北方面的抗战和淞沪会战等。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原大本营所设各部均转隶军事委员会,大本营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

1938年11月25~28日,国民政府召开南岳军事会议,重新调整战略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大战区。另外,撤消了广州,西安,重庆各行营,设桂林天水两个行营,沦陷区设战场党政委员会,直属军委会,以发动敌后抗战。

1945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在中国战场,为了整顿豫湘桂战役后的溃军,国民政府重新编组军队,调整全国战区,将全国划为九大战区。

2.2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的阶段胜利,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主要在日军后方及日占区进行游击战,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人,歼灭伪军118.7万人,缴获各种69.4万余支(挺)、各种炮1800余门,军队发展到130余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


转隶委员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6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