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时间:2019-03-11 17:49:42 来源:免费论文网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本文关键词:闻喜县,遗存,古文化,遗址,调查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本文简介:闻喜县位于晋南中部,西临峨眉岭,东靠中条山,涑水河由北向南穿过县境,同蒲铁路从中部穿越而过,是个旁高中低,山水相扰、交通便利的带状盆地。为了解晋南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为探索夏文化,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6],北京大学[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8-9]陆续在此做过古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本文内容:



  闻喜县位于晋南中部,西临峨眉岭,东靠中条山,涑水河由北向南穿过县境,同蒲铁路从中部穿越而过,是个旁高中低,山水相扰、交通便利的带状盆地。为了解晋南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为探索夏文化,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 -6],北京大学[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8 -9]陆续在此做过古遗址的田野调查及考古工作[1]。

  闻喜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为“故曲沃”,《史记·晋世家》: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春秋时期,晋国公室争权夺位,被封在古曲沃的这一支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后来掌握了晋国的政权。

  史籍中记载,晋献公时期多次提到有关曲沃的事,并说: “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上郭村位于闻喜县中南部,西距闻喜县城约 5 公里,三代时属晋国古曲沃地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 1976,1988 和 1989 年三度对该村北大量的春秋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发掘战国墓葬 24 座,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墓葬 8 座,出土了着名的“刖人守囿车”。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于村南与韩家庄接壤的丘陵地区,调查区域东西长 400 米、南北宽 240 米左右,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三代及三代以前的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区域背靠丘陵,南面古河道,西距涑水河约 500 米,处于原水之间,是古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丘陵及道路两边断崖上暴露有少量龙山时期灰坑,在调查区域的东北部,发现有大量东周时期墓葬遗址以及暴露于田间地头的盗洞,周围发现有少许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残片及残豆柄。由于长年累月的雨水侵蚀,田埂上水渠边到处可以捡到残陶片。

  本次调查采集标本以陶器为主,共 57 件。以泥质灰陶、泥质灰黑陶,砂质灰陶为主,不见红陶片。

  表纹饰以绳纹为主,粗细浅干的均有发现,深浅不一,除此之外,不见篮纹、方格纹及附加堆等龙山时期的基本纹饰。彩陶黑陶没有发现。器型有罐、盆、钵、大口尊、豆、蛋形瓮等。具体如下:

  大口尊 WX: 1: 泥质灰陶,陶质较密,从断面上看烧成温度比较高,通身施较为细密的绳纹,器型非常不规整,折沿、大敞口、弧腹。推测为二里头晚期器物( 图 1,1) 。

  蛋形瓮 WX: 3: 泥质灰陶,陶质较密,烧成温度比较高,通身施较为细密的绳纹,绳纹较浅较干,也不太规整,并且胎较厚,器型非常不规整,直口、略收颈。推测时期为二里头早期( 图 1,3) 。

  尊 WX: 4: 泥质灰陶,陶质较密,从断面上看烧成温度比较高,通身施粗绳纹,较湿较粗狂,器型相当不规整,且胎较厚,推测时代为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 图 1,4) 。

  罐 WX: 5: 细泥质灰陶,陶质相当细密,从断面上看烧成温度比较高,通身施粗绳纹,绳纹比较整齐,中间施有一道抹纹,器型不规整,小敞口,束颈,鼓腹,胎较薄,推测时代为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 图 1,5) 。

  瓮、尊 WX: 6: 细泥质灰陶,陶质相当细密,烧成温度比较高,器型不太规整,由此可见该类器物非轮制而成,通身施比较整齐的绳纹,较湿较规整,胎较厚,推测时代为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 图 1,6) 。

  盆 WX:7: 细泥质灰陶,陶质相当细密,烧成温度比较高,器型不太规整,由此可见该类器物非轮制而成,通身施比较整齐的绳纹,绳纹施的相当浅干,胎较厚,推测时代为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 图1,7) 。

  罐 WX:8: 泥质灰黑陶,陶质相当细密,烧成温度比较高,器型不太规整,通身施较浅较干的绳纹,不甚规整,胎较薄,推测时代为二里头时期( 图1,8) 。

  瓮 WX: 9: 泥质灰陶,陶质细密,烧成温度比较高,器型不太规整,通身施较湿的绳纹,并且相互交叉形成十字形,比较规整,胎较厚,推测时代为二里头早期( 图 1,9) 。

  上面对调查所获标本的陶质、纹饰、器型、时代等类别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描述,现将各类别的具体情况及比例作进一步的分析及阐述,列出表 1 -5。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因素作出全面的对比,列出图表6。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1) 在调查所获标本的质地方面,夹砂质的占总数的 12%,泥质的占到总数的 88%,其中泥质的为夹砂质的 7 倍以上。

  ( 2) 在调查所获标本的陶质方面调查样本的陶质以灰陶占绝大多数,灰黑陶有少量发现。

  ( 3) 在调查所获标本器表的纹饰方面,施绳纹的占总数的 61%,绳纹普遍施的比较整齐且较干,是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纹饰; 素面的占到总数的 39%,不见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龙山时期的典型纹饰,而以绳纹为主,素面次之。

  ( 4) 在调查所获标本的推测器型方面,罐、盆、钵类器占总数的 74%,大口尊占总数的 7%,豆类器占总数的 5%,蛋形瓮占器物总数的 14%。由此可见,上郭村古文化遗址调查样本的推测器型以罐、盆等日用器为主,储藏粮食的蛋形瓮也比较多,占到总数的 14%,大口尊,豆等也有少量的发现。

  ( 5) 在调查所获标本的年代以二里头时期为主,占到总数的 33%,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的分别占到 21%、16%,商周陶片占到 7%,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古文化遗存除了周代战国时期的较为繁荣外,二里头时期的文化似乎也繁荣了好一阶段。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上郭村古文化遗址中调查所获得样本中三足器物及实足跟器物很少见,由此可推测该地储藏粮食一类得容器多以圜底或者平底器为主; 该地的制陶技术也并不是很发达,因为样本的形制均较为粗糙,制作的相当不规整,推测制作陶器应以泥条盘筑或者泥片贴筑的方法为主。通过上面的叙述可知,上郭村古文化遗址的文化面貌应属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对东下冯文化的源流及与周邻文化关系的探讨,张立东[10]、宋豫秦、李亚东[11 -12]、于孟洲[13 -14]等都做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明确了其应属于二里头文化独立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继承了陕西三里桥龙山文化的较多因素,并吸收了陶寺文化和晋中地区龙山文化少量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受到二里头文化和白燕文化的强烈影响。来自于太行山东麓的漳河型和辉卫型文化的影响在东下冯文化四期时也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但仍较二里头文化和白燕文化的影响稍弱。依据东下冯遗址的陶器群给以大致的统计,东下冯文化所继承和吸收的几种文化因素中,以来自于二里头文化的因素体现的最为明显,继承三里桥龙山文化和来自于白燕文化的因素其次,其余的均较少。不过,每一群因素都未在东下冯文化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相对于接受周邻文化的影响而言,东下冯文化对周邻文化的影响则较弱,这种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当具有一定的内在含义。

  关于东下冯文化的族属,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探讨。根据《左转》的记载,推测其应当属于唐人的遗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芮城东庄村与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 考古学报,1973( 1) :1 -63.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下冯考古队. 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J]. 考古学报,1983( 1) :55 -9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垣曲龙王崖遗址的两次发掘[J]. 考古,1986( 2) :97 -11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11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