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时间:2019-02-07 11:56: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本文关键词:周易,符号学,阐释,书名,视角

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本文简介:摘要:《易经》是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自上古成书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思想家、学者和普通人,历代的解读和阐释,滚雪球般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周易》诠释学。《周易》作为一本书,并不是鸿篇巨制,那么《易》学传统的雪球是如何越滚越大的呢?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可以以小见大,不仅能看出

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本文内容:

摘要:《易经》是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 自上古成书以来, 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思想家、学者和普通人, 历代的解读和阐释, 滚雪球般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周易》诠释学。《周易》作为一本书, 并不是鸿篇巨制, 那么《易》学传统的雪球是如何越滚越大的呢?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可以以小见大, 不仅能看出《周易》的开放性意指和表征实践, 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历代对书名的阐释外推出一些有用的洞见, 构建出历代在生产大量诠释时采用的意指和再现模式, 从而管窥《周易》之所以能不断产生新的阐释的内在机制和逻辑。
  
  关键词:《易经》; 《周易》; 诠释学; 符号学; 开放性阐释;
  
  A Semiotic Glimpse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Zhouyi Title in History
  
  Abstract:The Book of Changes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among all Chinese classics and has, since its existence as a book in high antiquity, attracted millions of thinkers and scholars as well as common peop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ts exegetic interpretation has proliferated like a snowball through the centuries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 large-scale tradition of Zhouyi hermeneutics.The Zhouyi is not a magna opus in itself, but how has the snowball of Zhouyi hermeneutics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r?If we adopt a semiotic approach to the exegesis of the book's title, we may be in a po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icture in terms of a tiny part and not only uncover the open sign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t work but also extrapolate some useful insight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itle's interpretations in history.Using the insight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sign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underlying the large number of interpretations produced over history, we may be able to grasp the mechanism and inner logic responsible for the incessant production of new interpretations of the Zhouyi as a whole.
  
  Keyword:Book of Changes; Zhouyi; hermeneutics; semiotics; open exegesis;

  
  一、为何要研究《周易》书名?
  
  《周易》自上古成书以来, 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思想家、学者和普通人, 其蔚为壮观的阐释如大江东去, 源源不断。然而, 《周易》作为一本书, 并不是鸿篇巨制, 原本只有《经》《传》两部分, 《经》部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构成, 加上对卦和爻的说明, 即“卦辞”和“爻辞”, 只是薄薄的一小本。后来增加了《易传》, 相传孔子所撰, 不仅有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文词, 还有对新增加的“阴阳”与“太极”等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概念的解释, 一共有十篇, 统称《十翼》, 至此, 《周易》就成了《易经》。但是, 《周易》扩展为《易经》以后仍然是体量不大。只是在被奉为儒门圣典, 六经之首之后, 经过历代的不断阐释, 才滚雪球般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周易》诠释学。在中国古代典籍当中, 《周易》可能是历史上被研究最多的经典,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历代思想家和学者几乎都有所涉猎, 并留下了《周易》研究的海量论述。《周易》的雪球是如何滚大的呢?笔者拟从分析《周易》的书名着手, 不仅要说明《周易》是一个开放性表征系统[1], 而且希望通过分析历代对书名的阐释外推出一些有用的洞见, 构建历代在生产大量诠释时采用的意指和再现的模式, 以管窥《周易》之所以能不断产生新的阐释的符号学机制和内在逻辑。
  
  有人会问, 《周易》的书名不过就是两个汉字, 而且, 关于书名的涵义, 历代学者早已就有定论[2], 还值得小题大作地撰文研究吗?笔者要说明的是, 本文对《周易》的书名感兴趣, 一方面是希望以小见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 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 虽然中国古人相当重视“正名”, 而笔者对正名的兴趣不是因为名称对规范行为的作用, 而是其蕴含的符号学意义。不可否认, “正名”说本来关注的确实是名称对言行举止的规范, 如在《论语》中,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 如果卫君请夫子处理朝政, 他应该先做什么, 子曰:“必也正名乎”[3].当弟子追问理由时, 孔子作出了规范行为的解释:“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4]历代对《周易》的书名的研究只是着眼于其可能的解释, 并未触及这些可能解释背后的符号学意义, 更未触及符号学的意指表征机制对《周易》诠释学发展的影响。自孔子之后, “正名”说就超出了行为规范的范畴而触及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范围。如荀子、墨子、公孙龙等名家学者就曾从语言符号的视角对“名”和“言”进行了探讨。尽管他们的主要兴趣仍然在于名与言的社会、逻辑和规范功能, 其浓厚兴趣表明他们意识到, 名称是与语言相关的, 而语言的本质上并不是命名。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 索绪尔纠正了关于语言本质的一个常见错误, 即, 人们往往“在面对语言的基本因素时, 仅仅视语言为命名的过程---一个词汇表, 每一个词都与它所命名的事物相对应”[5].历史上, 《周易》学者们已经在其对该书命名的讨论中涉及到这一点, 只不过没有用概念予以表达。在讨论中, 他们不仅意识到名和言的捉摸不定性, 而且还实际发明了一种阅读方法, 可以与皮尔斯所说的“符号生成论” (semiosis) 是异曲同工, 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从概念性理论视角予以阐述, 而这一点正是本文所要系统探讨的问题。
  
  二、《周易》书名的开放性阐述
  
  《周易》的书名虽然只有两个汉字, 但历代产生的解释却让人叹为观止。在各种阐释中, 有的意义一目了然, 有的意义让人出乎意外, 有的解释相互补充, 有的则完全相对或相反, 但却同样能自圆其说。由此观之, 《周易》书名的阐释路径是敞开的, 种种阐释完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在现有《周易》书名的种种阐释中, 大多聚焦于“周”和“易”这两字之多义性的阐释。据现存研究资料, “周”字有两个基本意思: (1) 是指“全面的、包容一切的”.东汉郑玄这样解释道:“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6]10唐代陆德明 (550-630) 肯定了这个解释:“周, 代名也, 周至也, 遍也, 备也, 今名书, 义取周普。”[7]1 (2) 它是周朝的名称 (公元前1045-256) .唐代孔颖达 (574-648) 力驳群儒, 认为“周普无所不备”的说法“毫无根基”.在《周易正义》序中, 他说:“郑玄虽有其释, 更无所据之文。”[8]册1:1他自己的解释是:“周易称周, 取岐阳地名……文王作易之时, 正在羑里, 周德未兴, 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 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 周礼题周以别余代。”在他看来, 《周易》之所以称《周易》, 是因为它是周代创始人所写, 因此成为周朝的代表作。孔颖达提供了这一个新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此后影响深远。但他并未承认其他的解释, 只是坚持他自己解释的正确性, 并对兼顾两种解释的学者所持观点表示质疑:“先儒又兼取郑说云:既指周代之名, 亦是普遍之义。虽欲无所遐弃, 亦恐未可尽通。”[8]册1:6他的评论代表了周易诠释学的一种倾向, 即试图遏制一个开放系统的多义性。反过来, 孔颖达的解释也受到其他学者们的抨击。贾公彦 (约公元650年) 在其《周礼》注释中驳斥孔颖达的解释, 赞扬郑玄的解释:“连山, 归藏皆不言地号, 以义名易, 则‘周’非地号, 以周易以纯乾为首, 乾为天, 天能周币于四时, 故名易为‘周’也。”[9]
  
  在笔者看来, 这两种解释其实都是讲得通的。坚称一种说法为是而说另一解释为非, 就局部而言, 就是没有看到书名是一个开放性词语, 适用于不同的阐释。在更大语境中, 那就是没有看到全书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开放性质。关于“周”字的争议证实了《周易》的开放性, 也代表了《周易》诠释学中的两股倾向:一个有意无意地认识到了《周易》作为再现系统的开放性;另一个有意无意地想要重新获得《周易》传达的圣人之意。
  
  《周易》书名中的另一个字, “易”, 更是多义。《易纬》道:“孔子曰:易者, 易也, 变易也, 不易也。”[10]郑玄在其《易赞》中重申了这个定义:“易之为名, 一言而含三义:简易一也, 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6]9这里, 第三种解释本身也是含混的, 因为它可能同时意为“不变”和“不易”.另一种说法声称它有四义。认真研读之后, 笔者发现它实际上有四种含义, 三个词源学定义, 以及一个语音学定义, 它们都在多维度网络里相互关联。
  
  (1) 意为“变化、变形、不确定性”.孔颖达《周易正义》开篇道:“夫易者, 变化之总名, 改换之殊称。”[8]册1:2《系辞传》称:“神无方易无体。”韩康伯 (332-380) 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易则随物改变。神则阴阳不测, 易则唯变所适, 不可以一方一体明。”[8]册3:6
  
  (2) 意为“恒定, 不变”.《系辞传》开篇道:“天尊地卑, 乾坤定也。卑高以陈, 贵贱位也。动静有常, 刚柔断也。”孔颖达诠释道:“天阳为动, 地阴为静, 各有常度, 则刚柔断定也。”[8]册3:1《周易》是关于宇宙运行的。控制万物形变的法则是恒定不变的。为此, 《周易》道:“不易者, 天地定位, 不可相易。”[8]册1:3
  
  (3) 意为“简易, 易懂”.《系辞传》道:“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韩康伯对此解释道:“天地之道, 不为而善始, 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8]册3:2《系辞传》进而道:“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孔颖达将此复述为:“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论乾坤之体性也。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者, 此论乾坤既有此性, 人则易可做效也。”[8]册3:2
  
  (4) 意为“复杂, 深刻”.《系辞传》道:“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是故, 知幽明之故, 知死生之说。”[8]册3:5宇宙是宏观宇宙;易是微观宇宙。微观宇宙是宏观宇宙的表征, 是促进我们对宏观宇宙运行之理解的立场。
  
  三、“易”之词源学和哲学定义
  
  《周易》的核心是“易”, 历代古籍常常将《周易》或《易经》简称为《易》。“易”除了有上述的含义意外, 尚有词源学和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其词源学定义有三个, 可以为该字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三个不同但却合理的来源:
  
  (1) 许慎 (30-124) 《说文解字》提出第一个可能的来源:“蜥易, 蝘蜓, 守宫也。象形。”[11]7这个定义不仅提供了该字的词源, 而且暗指其哲学含义的另一源头。蜥蜴以变色着称。因此“易”和“变”可能源自对蜥蜴之身体状况的观察。
  
  (2) 许慎《说文解字》提供了第二个定义:“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11]7将该字定义为日月的结合, 其运转代表阴阳, 此即宇宙的两大基本原则。许多学者将此接受为易的定义:“易者, 日月也。”《参同契》道:“日月为易, 刚柔相当。”[12]虞翻赞同《参同契》, 说:“易字从日下月。”[7]1他说的是日在上, 月在下, 产生易字。后来, 陆德明、孙星衍[13] (1753-1818) 、章学诚 (1738-1801) 、张慧言[14] (1761-1802) 、陈梦雷[15] (1650-1741) 、刘师培 (1884-1919) 、姚配中[16]1 (1792-1844) 等都采纳了这个词源学定义。刘师培认为这个定义涵盖该书的标题和主题:“日月为易是易经之名义。”[17]有一个现代学者概括了这些观点, 认为这个定义非常合理:“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易’字便是上日下月的形象。”[18]7-8另一些学者把这个词源学定义与哲学定义结合起来。《系辞传》提供了一个例子:“阴阳之义配日月。”[8]册3:9在所有这些观点中, 我们看到“易”是既象形又会意的一个词。
  
  (3) 有些学者用一个稍有不同的词源学定义说明该字并不是由日月构成, 而由“日”和“勿”构成;“勿”即“物”之意。许慎《说文解字》道:“一曰, 从勿。”[11]7这个结合意在说明日月内在于物之中, 因此表物之象。也有学者完全拒绝上述观点, 认为毫无根据。[18]8还有现代学者引用甲骨文字提出:“日出为易。”[19]
  
  除了词源学定义外, 笔者本人希望能提供一个补充的语音学定义:“易者一也。”笔者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学者也曾下过此定义, 但这在传统研究中是有根基的。哲学上, 笔者可以引用姚配中的观点作为理论支持:“一者元也。元者易之原也。是故不知一者, 不足与言易。”[16]1语音学上, 一个双关定义是传统研究中的一种古老实践。仅举一例就足以说明:“德者得也。”[20]
  
  在区分了“易”的四个意思和四个定义之后, 笔者还必须提及两个不同的分类。有现代学者把“易”字及其含义置于《系辞传》《老子》和《庄子》的大语境中, 把“易”的众多意义分成四个范畴:“简易”、“反易”、“交易”和“变易”.他是这样解释其工作原理的:宇宙中万物的出生、繁衍和发展开始于“简易”的一元。由此而逐渐分化阴阳两极, 或由一元产生出天地二象的对立。由于阴阳或天地之间“交易”的影响, 宇宙万物能够繁殖和无限变易。[21]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毛奇龄视《周易》为一本变易之书, 其本质在于卦象与爻辞的内在变化。他把这些变化分成五个范畴, 名曰“五易”:变易 (阴阳变化) 、交易 (卦象相连) 、反易 (卦的倒置) 、对易 (卦象互换) 、移易 (爻象互换) .[22]
  
  四、《周易》书名的符号学意指表征机制
  
  围绕易的讨论研究已经构成了一种多维符号学研究, 对于文学开放性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易的词源学定义, 由于是研究和构成象形和会意两条造字原则的基础, 实际上成了其他意义得以交叉的关节点。笔者认为那是一切现存意义之母, 因为它是一切含义之源。《易纬》非常睿智地说:“易名有四义, 本日月相衔。”[23]在更大程度上, 该词的多义源自能指在不同方向上的扩散生成。在这个意义上, 对“易”一词的解释不仅构成了意指的开放系统, 也包含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首先, 意指过程开始于词源学。“日”表太阳, “月”表月亮。这两个词根是象形文字, 是日月的形象再现。这导向了所指的宇宙中的形象。《系辞传》说:“易者, 象也。象者, 像也。”这等于说, 《周易》的系统产生于象。宇宙的所有形象中, 日月是最重要的:“悬象着明, 莫大乎日月。”[8]册3:17其次, 由于日月如此重要, 通过提喻性再现 (部分表示整体) , 日月便成为整个宇宙的象征。然后, 通过另一个意指过程, 这次是换喻性再现 (具体属性代表抽象属性) , 日成为阳的原则, 月成为阴的原则。《系辞传》说:“阴阳之义配日月。”[8]册3:9通过隐喻式再现 (一个属性代表另一个类似属性) , 阳表天, 阴表地。于是, 通过迂回, 日与天联系起来, 月与地联系起来。第三, 太阳每天升落;月亮每月盈亏。四季循环往复。正如一个学者所说:“变易, 春夏秋冬, 循环往来是也。”[15]13这种循环运动象征着宇宙的恒常变化。这导致了人们对宇宙的哲学思考。第四, 太阳黎明升起, 黄昏落下。月亮以固定循环盈亏。这是恒定不变的法则。一旦把这个循环视为法则, 它就成为文化现象。第五, 日月的运动通常被视为宇宙现象。这给人一种平凡的“简易”印象。最后,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 宇宙是宏观宇宙;易是微观宇宙。微观宇宙是对宏观宇宙的再现, 通过研究, 人们可以明白宏观宇宙的运行。易是一个再现系统, 与宇宙一样复杂, 因为它是对宇宙的再现, 依照宇宙运行的复杂规律运作。由于这个原因, 我们常常为“易”字在经典中的含混性而烦恼, 往往很难决定在特定环境中它是指宇宙的运行原则, 还是《周易》的哲学, 是该书的标题, 还是该书本身。
  
  笔者的上述讨论揭示了关于该词的三个迷人的论点。第一个是通过并置而自生的力量。日与月 (或勿) 的结合产生一个整体, 它能够超越原初的综合而生成新的意义。由于这种自生的运行大多依赖于意指, 所以它是一个符号实体, 其自生力量源自符号的互动。第二个迷人的地方是两个直接相反的意思在“易”这个词中达到统一。“变与不变”, “简易与复杂”.同一个词通过意指而产生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 这个事实使笔者产生这样一个想法, 即, 导致“易”产生复杂含义的意指过程展示了一个具有解构性质的意指倾向, 如果我们接受解构作为意指行为的简约定义, 即解构是使得表面意义逆转的意指行动。第三个迷人的论点是, 意指是开放的, 可能指向多个方向。这也是开放性的最有趣的所在。
  
  “易”一词的多义性暗示, 对《周易》书名的详尽研究不仅构成了自身开放的系统, 而且说明了中国传统中多意性和多义性是何以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 它预示了中国传统上开放意指的许多典型特征。从易的显在和隐在的外延和内涵意义中, 我们可以建构意指和再现模式的雏形, 构成中国传统中意指和再现系统的基础。笔者认为这个模式是一个结点, 以不同维度把不同的意指渠道联系起来:形象的、语音学的、词源学的、认识论的、抽象的、范式的、句法的和对角的渠道。人们可以从一个渠道转向另一个渠道, 或从一个层面转向另一个层面, 或从一个维度转向另一个维度。每一次变化或转向, 阅读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再现模式, 易的构成不仅包含C.S.皮尔斯发现的用来涵盖各种符号再现的三条原则, 而且创造了另一条原则, 而这是中国书写和艺术创造所特有的, 即并置原则。[24]以下是有关“易”字的几种符号学阐释:
  
  (1) 象形再现。日和月的形符分别是对日和月的象形模仿。
  
  (2) 象征再现。日和月的形符有三个象征再现的层面。在一个层面上, 这两个形符代表阴阳的抽象原则。在另一个层面上, 它们代表两个高度抽象的阴阳原则:--表阴。表阳。在第三个层面上, 它们代表语言符号。
  
  (3) 并置原则:日置于月之上即并置的原则, 这对中国再现的意指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强调其对意指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它扎根于中国文字形成的两条造字原则:形声 (形状和声音的结合) 和会意 (偏旁的综合) .它在视觉和语言艺术创造中起重要作用, 为蒙太奇、拼贴、表意作诗法等现代艺术技巧提供了灵感。
  
  (4) 索引再现。符号的理论告诉我们:“索引再现是根据因果关系或体位接近或关联等存在关系来解释‘代表'.”[25]日在勿之上的并置是日在月之上的一种变异并置。可以说这种变异表明一种因果关系:日月之物理性接近的存在关系使月变成了勿, 因此表明日光的向下照射的运动, 并对宇宙万物发生了影响, 此乃易的另一个意思。
  
  结语
  

  本文对“周易”二字的梳理, 不是为了综述历代对二字的种种解释, 而是通过分析这些不同解释背后的生成原理, 厘清《周易》阐释的雪球为何能越滚越大。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出的阐释原则基本涵盖了《周易》诠释学可能的意指、表征原则, 它们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和具有多种解释的再现模式。作为再现的开放范式, 它能够生成上面提到的全部显在和隐在意义。这些意义有些产生类似的分支;有些具有不同的联想;还有一些发出对立和矛盾的颤音。这个多维网络的范式, 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周易”二字的开放性阐释的概念探讨, 还在于可以把《周易》诠释学理论中的许多洞见归纳总结起来, 对古代经典文本的阐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本文探讨的结论可以一言以蔽之:《周易》书名的多元阐释不仅仅是名与实简单的对应关系, 而是符号的开放性阐释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周易》的书名蕴含的符号学意指和表征机制, 不仅是《周易》诠释学的雪球越滚越大的推动力, 也是华夏传统各种经典阐释历久弥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Ming Dong Gu.Zhouyi Hermeneutics[M]//Chinese Theori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A Route to Hermeneutics and Poetics.Alban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81-112.
  [2]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4-17.
  [3]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2506.
  [4]Waley.The Analects of Confuciu:Book XIII[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38:171.
  [5]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McGraw-Hill, 1966:65.
  [6]郑玄。易注·易赞:卷9[M]//郑氏佚书。杭州:浙江书局, 1888.
  [7]陆德明。经典释文:卷2[M]//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8]孔颖达。周易正义[M].台北:中华书局, 1965.
  [9]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803.
  [10]易纬:卷1[M]//武英殿聚珍版全书:函3, 册2.光绪年间刻本:1.
  [11]许慎。说文解字:卷9[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12]魏伯阳。参同契[M].潘启明, 注释。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18.
  [13]孙星衍。周易集解:卷1[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1.
  [14]张慧言。周易虞氏学[M].台北:广文书局, 1960:7.
  [15]陈梦雷。周易浅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6]姚配中。周易姚氏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17]刘师培。经学教科书[M]//刘申叔先生遗书:卷4.台北:大新书局, 1965:2371.
  [18]蔡尚思。周易思想要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19]韩永贤。周易探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444.
  [20]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1528
  [21]杨柳桥, 韩强。从易传和老子两大哲学体系看宋明理学的理气之辩[M]//周易研究论文集:第4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57-158.
  [22]毛奇龄。仲氏易[M]//易学精华:下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1:1b-2b.
  [23]易纬[M]//武英殿聚珍版全书:函3, 册20, 卷1:11.
  [24]Ming Dong Gu.Reconceptualizing the Linguistic Divide[J].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37.2 (2000) :101-24.
  [25]W.J.T.Mitchell.Representation[M]//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ies.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14.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有关《周易》书名的阐释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7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