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论述

时间:2018-03-22 08:52: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论述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论述,导向

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论述 本文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向全党提出的重要号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不仅发出号召,而且一再强调,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论述 本文内容: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向全党提出的重要号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不仅发出号召,而且一再强调,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为此,笔者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就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作初步的讨论。

一、问题导向是解决时代课题的科学方法

(一)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为,问题就是存在,凡是存在的就是问题,所有的存在都是问题,物质世界实际上就是问题世界。问题是客观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主观虚幻的、过时的或者超现实的“问题”。问题的客观性、现实性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前提和基础。其次,作为客观存在,所有的问题都表现为矛盾,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揭示的对立与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变化着、发展着,表现出形式多样、形态各异的特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观点,就是以事物发展的内在和根本为出发点,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依据。最后,人与世界、存在、矛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实践关系。人们无法超越现实社会关系的实践,恰如人们无法回避矛盾,而只能通过发现、认识和解决的方式来对待实践中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归宿。

(二)问题导向反映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问题是破解矛盾的基本着力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实践是最根本、最深厚的依据,直面和解决各种问题是最直接的动力。首先,从历史出发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选择,是一个以现实问题为起点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实现中国化,基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现实问题,以解决时代和人民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其次,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递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本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是围绕时代问题的整体性有次序地推进过程,其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引擎。再次,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聚焦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系列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外在表征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往往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要通俗易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更加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和实践基础,它对应的是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讲的是中国故事和中国道理,用的是中国思维和中国话语。最后,从阶级属性来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以人民为主体,着力解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解决的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正是因为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为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拥有了“载舟之水”的磅礴之力。

(三)坚持问题意识是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首先,树立问题意识是面对问题的基本态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由问题组成的,故而实际上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会解决的,回避或者拖延问题的解决不是正确的态度,直面问题、抓住问题、迎击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其次,树立问题意识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树立问题意识,突出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只是客观地反映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动地改造世界。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们改造未知世界实践的本领和能力,才能不断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最后,抓住主要问题是解决系统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问题就是矛盾,矛盾虽有千千万万,却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树立问题意识,善于从复杂多样的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抓住统筹解决问题的要害和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理论创新的基本范式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牢固树立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对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基本问题,对导向性的“问题”开展持续思考、研究、回答和破解,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一)回答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1956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先是按照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铺开了摊子,后来又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外在特征的一些设想,把着力点放在生产关系层面的改造,尝试通过扩大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迫使我们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回答,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基本问题

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系列问题的解决,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一些曾长期执政的共产党接连丧失政权,发生了亡国亡党的悲剧,引起了我们党的深刻警醒,把党的建设问题推到了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为导向,总结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创造性回答了在执政条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执政观念和党建理念,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问题。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21世纪。

(三)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发展问题,并对发展问题进行过积极探索。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制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把发展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确定了“新三步走”战略。在这些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然而,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光环下所掩盖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我们党深深地反思,什么才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什么?难道GDP的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难道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也是发展?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难道是发展的必然?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以**同志为**的党xx,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四)回答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xx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治国理政基本思路上,****始终强调“问题意识”。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提出“中国梦”这个总任务和总目标。面对新一轮改革中的硬骨头,****明确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针对如何治国理政问题,****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更重要的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开创我们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新局面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党、实现发展、治国理政等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回答,形成了以强烈的问题导向为显著特点的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新境界。

三、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篇大文章,以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为这篇大文章书写了精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xx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开了新局,谱了新篇。接下来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这篇大文章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写得好?基本的是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坚持共同主题,又回答基本问题,发展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要围绕共同主题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主题”。实践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还会有不断产生的新的基本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回答解决新出现的基本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惟其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不离题、不偏题、不跑题。

始终围绕共同主题,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基本的实际,加强对其中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的研究,抓住基本问题,把握主要矛盾,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踏实而稳健。其次,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共同主题“举旗定向”的作用,以共同的目标“中国梦”来引导中国改革的前进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来凝聚发展力量,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来凝聚共识。最后,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改革新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贯穿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已知和未知重大问题的全领域,形成更多诸如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声音、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符号、新标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行稳而致远。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着力回答基本问题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实践证明,巩固和坚持共同主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着力回答和解决时代赋予的基本问题。回答好时代赋予的基本问题,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丰富和完善,共同主题才能得到坚持和高举。如果看不到基本问题,或者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就找不准解决众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就难免要走一些弯路,就不可能形成创造性的理论体系,并因之延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以回答基本问题的方式坚持共同主题,就要着力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回答基本问题的方式来巩固共同主题,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敢于直面问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敢于正视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不拖延。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要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调整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敏锐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回应时代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最后,要充分认识问题的长期性。基本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回答和解决基本问题必须要做好长期准备,不因前人的回答而止步,必须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回答和解决。

(三)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同时又是实践的升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最成功的标志就是不断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主题+基本问题”提供了参考范式。

按照“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继续加强对几大基本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发展、治国理政等基本问题,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力点,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创新点。围绕这几大问题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基本问题认识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核稳定、外在开放的体系,这种既稳定又开放的特征源于其“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创新范式。共同主题是其内核稳定的依据,基本问题是其外在开放的动因。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范式,既要始终坚持和围绕共同主题,保持理论体系内在质的稳定性,又要尊重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继续深化对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探索新的导向性问题,不断丰富完善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坚持问题导向要有前瞻意识

按照“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好当下现实的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增强前瞻意识,加强对规律性、趋势性、潜在性问题的把握。未来的新进程会遇到哪些基本问题,现在还不能准确预知。但中国国家崛起的趋势不可逆,现代化发展战略不可移,我们可以对未来新进程将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作一个大体预测。

首先,是来自国际方面的障碍。综观20世纪新兴国家的崛起之路,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世界第二不好当。冷战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二,美国用冷战、和平演变等方式,孤立、瓦解对方;二战后,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美国以一纸“广场协议”致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停顿,数十年低迷不振;欧盟建立起统一经济体,地位直逼世界第二,但是目前英国“脱欧”恐怕打开了冰山一角。国际关系史上有一个“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认为新崛起的国家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不可避免会发生战争。按此逻辑,现今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崛起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也绝不会走霸权主义的老路。然而,走什么路,如何避免陷入这个陷阱却是不能回避的战略难题。尤其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步伐的加快,对中国来说,来自亚太地区的战略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和平崛起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华民族实现什么样的复兴、如何实现复兴,是需要深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其次,是国内发展遇到的障碍。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而社会信任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已经陷入了这个陷阱不能自拔,出现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的崛起势在必行,这个陷阱将会无处不在。规避和跨越这个陷阱,要求我们提前研究、部署和预防。具体而言,我们党要深入研究和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向光明前景。

最后,是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障碍。随着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敌对势力极度不安和仇视,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悄然发动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战争,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向中国大量输出各种价值观,特别是似是而非、消极反动的思想观点,不时捏造无事生非之事,严重侵扰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国内社会阶层加剧分化,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发展态势明显。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将长期伴随着这种“意识形态陷阱”,且随着复兴目标的越来越接近,遭遇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斗争将会越来越密集、猖狂和白热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4]如何避免坠入陷阱而导致万劫不复?这要求我们始终维护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为此,要深入地研究、明确地回答“构建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要善于回答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诸多问题,凝聚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强大能量,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9-290.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74.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7-07-28.

[4]xx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xx文献出版社,2014:86.

作者:梁庆周 韦日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论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9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