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时间:2018-03-22 08:51: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本文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活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人类第一次真正具有了光辉灿烂的理论学说,指引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哲学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散见于各个理论学说和著作中,自成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

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本文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活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人类第一次真正具有了光辉灿烂的理论学说,指引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哲学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散见于各个理论学说和著作中,自成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至今日,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表现出了科学的真理性和无畏的革命性。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大,本来持不赞同意见的西方美学家也开始关注和认可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和历史变化,还是站在社会集团内部差别和冲突的立场上来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推动文化发展,使世界观、哲学思想、宗教理念以及道德等发生改变。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本身蕴含的审美思想,是我国制定文艺政策最为重要的根据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艺术理论学者和艺术家开展学术研讨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思想。无论基于哪个角度和立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并非凭空诞生,有其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是西方世界对“美”的认识的重要集成,是在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历代美学家审美思想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要深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精髓,就必须在西方艺术哲学发展史中寻求其根源。

在资产阶级的主流思想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分裂和冲突。要想使得社会和谐,则必须做到人性的和谐。因此,在西方思想家看来,科学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根本途径就是改造人性,在改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审美和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性改造,进而推动社会改造。这一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某些共通之处。以下分别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的理解作分析比较:

(一)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对美的理解

何为美?公元前六世纪末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斯拉学派提出“美是和谐”,并且“万物皆数”,美的“和谐”即是“数”的“和谐”。这种看法影响极其深远,一直被西方美学家奉为“美”的圭臬。在社会动乱时期,人性泯灭,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追求目标,希望能获得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并以基于这种环境中产生美的观念,来畅想理想的人性、社会和艺术。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学者卢梭从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教育观衍生出“以自然为美”的美学观,认为美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率性而自由发展的人,即具有自由自主精神的人。“实践论美学认为美育的目标在于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从而使人既能以豁然的态度来面对纷繁操劳的社会生活,又不至于空谈审美而脱离社会。”[1]判断力批判(美学)、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实践性批判(伦理学)是康德三大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判断力批判是介于后两大批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康德看来,人类的情感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立的中间状态,既不同于认识活动,也不属于实践活动,它只是连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间载体,将现象界与物体即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之间的对立状态进行了调和,连接彼此。美学作为一种中间活动,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感性的成分,同时也包含了认识属性和意志属性,使得审美既符合自然之美又从于自由之美。[2]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意义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承担了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调和对立矛盾的功能。席勒从改造现实社会和艺术的需要来阐释其美学理论,认为美与艺术是社会与政治改革惟一有效的工具。他提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革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这一工具就是艺术,在艺术不朽的范例中打开了纯洁的泉源。”[3]席勒认为美学是一种能够对人性进行感化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推动理想社会建立的一种途径。人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在自身建立一种和谐的人性,进而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这样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向往,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文化思潮,即资本主义思想家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矛盾。对此,他们选择了回避,他们想要提出一致的美学理想、人的理想以及社会理想,但实际上三者并没有达成一致,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本源的认识问题。面对社会矛盾,他们没有选择从社会现实入手,而是选择了从人的精神世界着手,希望从此处寻得通往人性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因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片面的审美和艺术观念,错误的安放了一系列不合实际的功能和追求,寄希望以此实现理想追求。[4]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美的理解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于美的认识还只是简单维持在艺术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只不过是一种由审美思想演化而来的物化状态,是人们开展审美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对此,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德国古典美学。对于德国的古典美学家来说,审美并不是简单的艺术活动,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人类解放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文化思潮中,都不可避免地将审美限定在了“艺术”的范畴,即认为审美所带有的解放性质是依托审美自由性而存在的,而审美自由性又不得不脱离审美活动、科学认识活动以及道德实践活动而存在,这种主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占据了主流思潮。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却脱离原有的思想认知,作出了重新的探讨和解释,他们认为人的审美不仅仅包含于精神活动或者艺术活动,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类所开展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主动从属于美学规律而开展的,这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里,审美思想断然不是简单的艺术思想,而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是全人类历史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审美思想与所在的社会现实和阶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美学思想和社会理想进行连接和整合,就是理想在实践方面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活动中,审美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和理论意义的象征,而是一种真切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辩证统一。

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学和艺术理论都处于一个死胡同中,走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里。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走进资本主义生产实际,通过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才真正摆脱了以往思想的禁锢,找到了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美应该来自于人性的解放,近代时期的社会动乱和矛盾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人性的涣散,而根本在于经济制度的诱发,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固有矛盾所导致的。人发展的前提是满足个性,只有满足了个性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性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进而对美学思想、艺术活动等产生影响和改变,故而,只有真正找到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的找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解放人性,发展艺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是固有的、难以消除的,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解放、艺术的发展。[5]

二、艺术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内涵及特征

人们在较长时期的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审美经验和认识,通过总结和归纳后,即为审美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哲学理论中,审美思想是其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哲学理论的灵魂,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整个艺术哲学理论表现出了极高的整体统一性和逻辑连贯性。[6]

(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内涵阐释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追求中,其崇高的理想就是促进全人类的解放。在其所勾勒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这也是实现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根本和前提。至此,人类社会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由,社会则全面完整发展。这是人的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实质与内涵。基于社会发展条件的客观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理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们认为,人性发展和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且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如果脱离了客观现实,没有客观条件来参照,那么人类本身及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时期时,人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个体也必将是拥有高度审美的独立个体。取得这一表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按照构想,共产主义时期,社会的生产力将极大提高,劳动时间将大为缩减,人们对于自由的掌控程度将极大增加。共产主义时期,尊崇人性,尊重人格,人人都能各尽其力,人人都能根据自身的意愿来选择劳动,从而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共产主义时期,人们进行劳动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生存资本,而是一种本性的需要,是满足人性的需要。在共产主义时期工作和劳动,人们将能够体会到资本主义时期所被剥夺的艺术追求,从而真正使得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获得满足,进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都将步入到一个和谐融洽的关系氛围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理想、人的理想以及审美思想都应该是协调一致、有机统一的。[7]所以,由此衍生的审美思想是带有实践性质的,是具有十分浓厚的社会历史内涵的,正是由于这些性质和特征,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哲学理论能够永葆青春、独树一帜。

(二)能动实践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核心理念

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贯穿其始终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能动实践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思想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这条中心思想来开展的。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后的一切活动和解释中,始终都坚持这个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但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实已经开始用这一观点来对人生命活动中的审美特征进行说明和阐释了,其主要内容就是对人类生命的活动进行阐述和分析。按照马克思的这一想法,在对人类的生命活体特征进行说明和解释前,应首先对生命活体的活动性质进行明确和论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哪个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9]人和动物不同,人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独立意识的,这一认识使马克思振奋不已,随后便更进一步对人的生命活动开展探讨和论证,最终马克思得出了关于人的审美思想的观念核心,即无约束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上也是遵循于美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的。根据人的生命活动,通过美学性质,便毫无疑问地发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内涵的这一规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题,也正是因为劳动,自然界才得以进一步人化,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人的美感得以产生,进而也就使得劳动在审美领域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先地位。[10]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观念中,关于审美实践,最为关键和中心的便是在实践活动中将现实变得审美化。在这一进程中,毫无疑问,劳动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角色,除了劳动,没有任何媒介可以推动其转化和发展。[11]在后续的研究中,马克思所坚持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发现了无论对于何种审美活动,关于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有效的、起作用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实践理论中,其本质上的根源和发展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现实社会的革命化和人精神的发展与提升,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无比关注艺术实践品格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要想使得实践得以体现,就必须使得艺术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就必须进一步推动实现现实的优化和美化。

(三)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形成基于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批判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源于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批判和思想批判,在此基础上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2]

19世纪40年代,最为重要的一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艺术哲学的立场上来看,这本书不仅指导了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展,而且还对艺术审美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确立。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关系和线索,如人们已经了解和知晓的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美学境界的一些描述和表达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些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之前,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最为关键的理论清算有两本著作,一本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另一本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法哲学从根本上来说,不能称之为哲学,只能说是宗教的副本,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其实就是等同于批判那些蒙蔽人民的宗教。正是因为有了对宗教的批判,越来越多的人才认清了宗教的本质,也使更多的人丢掉了幻想,从而向理性人发展。在此书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论断,即“人的最高本质其实就是人本身”,与此同时,这一论断也成为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终极目标和行动指导思想,并由此拉开了现实审美化内容的序幕。

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概括为“对于世界,哲学家们没有提出改变的方法,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世界作出了解释而已,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在这本提纲中,马克思浅显地就美学和谐思想进行了表达和说明,马克思表述道:“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革命实践的一种。”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能动特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越来越清晰明了。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共产党宣言》了。在最初写稿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就站在了当时世界上其他理论主义的对立面,并且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将那些理论放置在了参照的立场上,作为负面来批判,从而在高举历史旗帜的同时,也举起了美学的旗帜。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的批判进入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领域,其中获得举世瞩目的一个发现便是剩余价值学说,而在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艺术生产以及艺术欣赏和发展,都与社会发展存在关联关系,对此关系的描述,使得马克思主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在分散论述中体现体系性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审美思想的阐述,十分细碎且分散,较为集中的只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一部分书信。此外,关于美学的大篇幅讨论散见于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著作中。[13]

《政治经济学批判》内容不仅涉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而且强调艺术发展的独特作用,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在导言部分,特别就古希腊时期的艺术繁荣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这一说明获得了学者的大力关注。在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时,马克思作出了科学的归纳,提出了“艺术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掌握方式”的论断。在此论述中,还就理论、实践、精神和宗教的掌握方式进行总结比较,从而带给人们关于艺术特征的启发和思考。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者,很多时候都将目光局限在了马克思的手稿和若干书信中,并没有全面、精心地对马克思著作进行阅读,便匆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理论作出论断,从而错误的估计和判断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体系和理论。从深层次上来说,这种做法和思想不仅不能帮助自身从整体角度科学把握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而且还会对他人造成误导。因此,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进行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它的体系化特征是在分散的阐释中显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思想,其内在的阐述分散性不仅表现在哲学、经济学等著作中,而且也体现在各种理论中。可以说,其美学因子渗透于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就比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际和谐等,其本身不仅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关键组成。因此,在研究中,如果不能关注到这一点,只是关注到散落于各种理论中的个别美学观点,那么就不能做到从整体上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和观点。

从根本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哲学、美学等学说和理论才得以展开,并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约束,从而相互补充和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仅引用了美学观点进行表述,而且还将美学因子融汇其中。[14]

(五)具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

除了上述的几个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思想中,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这种审美思想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感。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解放全人类,他们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并最终找寻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站在科学的基础上,预测未来“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将最终赢得胜利”。在确立目标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便全身心地投入至革命斗争中,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光明的未来。在坚定的意志推动下,他们的理论活动也开始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突破性地发现了艺术审美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一发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并为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现了资本主义中发展艺术审美活动的诸多不便之处,比如艺术劳动者难以实现自由创作,他们的劳动成果受到资本的压迫和剥削,这种压迫和剥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而且还有精神层面的侵害。为了从深层次弄清楚艺术劳动者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终于,发现了压迫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在每一个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者,不仅在物质层面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统治阶级也发挥了绝对的领导作用。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起到了绝对的支配作用,他们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生活中难以获得独立精神生产资料的人民大众,其思想必然受到统治阶级的支配。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书中,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普鲁士统治者在思想上,对人民群众实行了绝对的精神专制,这一认识也直接促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阶级社会中精神专制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若想实现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个人,只有获得了经济独立,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上获得独立,才有能力去寻求解放。[15]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才使得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被人们所认识。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研究中,他们不但发现了阻碍艺术发展的根本因素,而且还发现了艺术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经过深层次的研究,他们指出,在历史发展中,艺术并非一无是处,艺术也应该且必须参与到历史发展进程中。[16]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建造活动一直都是在遵循美的规律之下开展进行的,因为艺术审美本身所具有的超前性特点,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艺术审美发挥了指引作用,是理想的范式存在。假设人类的生命活动,都能遵循着艺术审美的理想要求而进行,那么所开展建造的活动必然会具有极高的美学品味。此外,艺术审美对于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艺术审美的熏陶下,人能够成长为具有崇高情操和丰富趣味的新人。总而言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美的规律下开展建造活动,就是希望全部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都能按照艺术审美的理想要求来进行。[17]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艺术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是无产阶级在审美和艺术领域开展社会斗争和解放的理论依据,更是无产阶级通过艺术、审美把控现实的世界观。站在艺术实践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哲学,不仅创造了不同以往的理论原则和艺术分析方法,而且还对历史进程中和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艺术和审美现象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于无产阶级而言,这些理论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艺术和审美领域的革命实践水平。为无产阶级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论,不仅能够对以往的艺术和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而且也能够对新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进行指导和批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也要充分理解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艺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申康秋:《卢梭美学思想探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49~53页

[2]毛崇杰:《艺术的审美本性与去审美化问题——从古典到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第89~100页

[3](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1页

[4]弓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8~13页

[5]崔文华:《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解放观》,《重庆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67~71页

[6]梁树发黄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5~11页

[7]李新市:《审美人类学视野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5~2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10]谭好哲:《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观》,《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5期,第50~56页

[11]吴小莲:《马克思的艺术哲学观及其价值导向——有感于〈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104~110页

[12]张传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的思考——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动态》2010年第2期,第25~29页

[13]邱运华:《在审美观照中把握对象世界——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434~436页

[14]狄其骢谭好哲:《艺术哲学的革命——论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的体系特征和审美理想》,《文学评论》1991年第03期,第48~55页

[15]舒开智:《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武陵学刊》2014年第1期,第28~32页

[16]郑焕钊:《论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内涵——兼对现实主义美学的新解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1~25页

[17]徐明君:《审美人类学与传播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名作欣赏》(中旬)2010年第10期,第124~126页

作者:杨秀娟


马克思主义审美特征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9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