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

时间:2018-03-19 09:32: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 本文关键词:综合类,困境,学术期刊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 本文简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文主要指的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各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管或主办的刊物。这些刊物之所以办刊之初选择各学科的综合,主要是结合主办方自己做学术研究的特点,必须涵盖各大学科。随着后来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这些综合类学术期刊也渐渐成长壮大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 本文内容:

综合类学术期刊,本文主要指的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各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管或主办的刊物。这些刊物之所以办刊之初选择各学科的综合,主要是结合主办方自己做学术研究的特点,必须涵盖各大学科。随着后来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这些综合类学术期刊也渐渐成长壮大,成为全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人提到学术期刊的困境问题。尤其近些年,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学术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发表地,也得到了学术界各方面的重视,呈现明显的卖方市场态势。一些学术期刊一再扩版,或者季刊改双月刊,双月刊改月刊,甚至出增刊,违规收取版面费。这种供求不平衡也催生了“论文中介”这样的牟利机构,引发社会各方批评。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传播方式悄然改变,传统纸质出版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学术期刊也在所难免。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化、数字化浪潮不可避免,怎样应对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是每个出版单元都必须考虑的大问题。基于此,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出路”问题,又带着新的困惑,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综合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

具体来说,综合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期刊经费不足;不良学术生态的影响;期刊评价体系单一;综合类期刊同质化;学术期刊碎片化。以下详述。

1.期刊经费有限,面临生存困局。对很多综合类期刊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办刊经费不足。综合类期刊通常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经费全靠财政拨款,需要日常精打细算。而随着期刊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经费渠道也日益减少,经济问题时时掣肘。当生存都成为问题,一些不良现象也就无法避免,比如违规收取版面费,以合作办刊的名义收取费用,想出各种办法创收,试图弥补经费差额,“以刊养刊”,以保证期刊的如期出版和自身发展。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术出版的公正,破坏了学术期刊的声誉,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的蔓延。

2.不良学术生态影响,期刊乱象丛生。但是,就如前文提到的,学术期刊这些乱象,根源不在自身。学术期刊是学术生态的一部分,在我们目前的学术体制下,期刊很难独善其身。现行的学术体制是一种行政大于学术的管理模式,尽管不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但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从宏观层面说,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之上,原本纯净的学术环境受到污染,这是学术腐败的源头所在;从微观层面说,行政化管理主要依靠量化原则,为了减少麻烦,把成果评价简单化、平面化,一切成果体现为数据,学术评价体系一刀切,这是学术期刊虚假繁荣的背后推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迫于职称评定、考核等生存压力,急于多发稿件,学术期刊容量有限,这种压力就转嫁到期刊编辑身上。五月答辩季、九月职称季、十二月考核季,已成为年年困扰编辑的“三重门”。而学术期刊这种方式的供不应求、众星捧月,并不是健康的发展态势。“这种看似学术期刊地位提高的情形,反映的并不是学术自身地位的提高,而恰恰是学术地位的降低和学术的贬值。学术期刊在众星捧月中迷失了方向和忘却了身份,听命于行政,听命于市场,听命于人情,粗制滥造在所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功能。”

3.期刊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术评价单一化。当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评价机构五花八门,没有权威。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主要有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各级期刊协会、专业期刊评价机构和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部门等[2],这些评价机构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第二,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各不相同。不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互不兼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整体是比较混乱的。第三,一些非评价机构参与其中。比如二次文献,即转载类期刊,其评价功能被人为放大,也成了一种评价机构,而有些二次文献通过公布排名等手段,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评价地位。第四,学术评价主体不完整。现阶段的期刊评价主要由专业评刊机构主宰,学术共同体、读者和编辑同行这三类重要期刊评价主体严重缺失[2]。目前的期刊评价和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致的,量化评价成为唯一标准。“这主要表现为学术期刊一种本能的生存冲动———对评价数据和评价权力不得已的屈从。”[3]比如有的期刊为了转载排名,栏目设置和选稿方向都向二次文献看齐,或花很大精力拉关系打招呼,失去了对文章自主决策的地位;为了提高引用率和影响因子,故意采用与正文关系不大的参考文献,各期刊之间“友情互引”等,靠非常规手段人为拉高数据。评价体系的五花八门也遮蔽了一个本质问题: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对于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最权威的应该是本学科学者集结而成的学术共同体。对于发表各学科成果的期刊评价,行业内的学者应该也同样有发言权。而现在的期刊评价体系缺乏他们的声音。相应的,对编辑行业来说,编辑同行自身的评价也应该纳入其中。另外,出版行业最不能忽视的读者群,他们的声音也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4.综合类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利用率低。综合类学术期刊由于成立之初的原因,大都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栏目设置小而全,综合类期刊之间非常相似,多学科齐头并进,千刊一面,缺少自己的特色。对期刊栏目来说,在这样的局促空间内,一些深度策划不可能铺展。学术期刊本身是面向专业研究领域的,读者首先是各学科的研究者,而在目前专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读者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更愿意选择专业类期刊。对某一专业的研究者来说,综合类期刊每一期所关注的仅限相关专业的几篇文章,利用率实在太低。而且,综合类期刊选用的文章通常不能过于细致,不能很好地满足学者在特定方向上的深入研究。

5.受新媒体时代冲击,学术期刊碎片化。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提供信息、传播资讯的媒体形态。当下的新媒体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媒体。数字化浪潮早已席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出版行业来说,一点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传统纸质媒介的减少和衰落。相对于图书和报纸,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期刊,所受冲击似乎不是那么严重。这固然尚未造成这些期刊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却也导致它们在这一时代变革中感觉迟钝,转型缓慢。这样的思维钝性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传播效率低,二是期刊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划时代的。与传统媒介相比,数字化媒体速度更快,更新更及时,互动性更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变化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在传播方式上天然慢了一拍,传播范围上也无法达到数字媒体的广度。而迅捷的时代节奏让信息的获取和遗忘都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因为传播的问题,从产生之日起就被埋没于纸堆或数据库深处,实在令人惋惜。以整本期刊形式存在的网络期刊并不占主流,最普遍的还是各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无论是自己期刊办的网站或网页,还是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期刊电子化的一个后果就是期刊成了碎片,期刊整体不复存在。数据库基本都是以文章为单位,期刊主题、封面目录、栏目设置等都消失在网络的海洋中。尤其是综合类期刊,这种分散切割更是致命性的,它不单单是阅读媒介的改变———由纸质到电子,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身生存的威胁———它取消了自身。

二、突出重围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困境,综合类学术期刊需要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雕琢自身特色,直面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克服惰性,积极进取,突出重围。

1.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补贴。学术期刊,职责在学术,而不在营销。学术期刊与通俗读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上文分析可见,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个人订阅数寥寥无几,基本还是各科研单位和高校图书馆的订阅。这样的发行渠道,想通过市场化让学术期刊自负盈亏,那无疑是将之推落悬崖。学术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本质无关利益,与市场化更是南辕北辙。学术研究不能直接换算为价格,但无价格不代表无价值,社会效益不能与经济效益直接画等号。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4]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学术研究是社会发展与前进的基石,学术研究受重视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尺,国家财政理应为之埋单。学术期刊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是发表与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最主要阵地,自然带有强烈的公益色彩,需要国家财政与主办单位的大力扶持。从2012年开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分两批选取了共200家学术期刊,每年每家资助40万~60万元,专款专用,并对获得资助的期刊实施动态管理。今年更是加大扶持力度,追加专项栏目基金20万元。这样的支持力度,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一些期刊的“后方粮草”问题,对我国学术期刊改善办刊条件、提高办刊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整体学术界来说,这一政策也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信号。在主办单位层面,事实也证明,一家科研单位的学术期刊越受重视,这家单位的学术力量就越强,学术成果就越多,学术声誉就越高。对科研单位来说,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是科研水平的一面旗帜,也是其整体发展程度的反映。因此,优秀的科研单位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自家学术期刊的建设,十分爱惜已有学术期刊的品牌。

2.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术期刊是整体学术生态的一部分,学术生态决定着学术期刊的命运,学术期刊也可以尽自己的力量,担负起调节学术生态的责任。首先,对学术界来说,必须对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学术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充分考虑学术研究的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科研发展规律、如实反映科研水平的评价系统。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者们充分调研,细细考量。也唯有如此,学术研究者和学术期刊才能摆脱重复发表大量低水平论文的负荷,走出虚假繁荣的迷雾,坚持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道路。其次,对学术期刊来说,也要勇于担当,发挥正能量,在净化学术生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栏目设置、用稿倾向、策划选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通过对论文质量、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氛围;通过与科研单位和作者的互动、举办学术会议等手段,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科研成果的传播;通过不设作者身份障碍、完善匿名审稿制度、积极沟通反馈信息等措施,奖掖与培养学界新人,为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术期刊是学术生态的风向标,与学术界同质同步同进退。如果所有期刊能做到良心办刊,则整个学界必然风清气正,学术环境必然焕然一新。这需要期刊界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3.期刊评价体系多元化。期刊面世,评价在所难免。对综合类期刊来说,非常不利的一点在于,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很少考虑综合类期刊的各自特点,基本上与专业类期刊同场竞技,各学科数据简单累加,这是很不科学的。因此,如何处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评价,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分学科评价无疑是一条纠偏的路子,具体操作仍有探索的空间。更大的疑惑在于:不同机构、不同标准、不同结果的期刊评价体系并存,权威在谁家?需不需要一个权威?学术期刊如何评价才是最科学的,这种科学的评价标准如何建立?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正式提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简称AMI,以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项指标分别打分相加,并将社科院人文核心、北大中文核心、南大CSS-CI、武大评价研究报告一并囊括,彰显了树立权威、统一标准、制定规范的用心。但这一庞大体系的科学性是否经得起检验,后续的影响力又将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面对各不相同的评价体系,学术期刊应保持清醒的态度。对期刊来说,学术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本位,是基石,再多的评价也只是锦上添花。不同的期刊评价对期刊是一种参考,一种提点,一种鞭策,但绝非决定因素。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就成为必须。目前期刊评价体系虽然很多,但在性质上仍然比较单一,现阶段的话语权主要在专业评刊机构。未来评价体系的发展,需要考虑学术共同体、读者和编辑同行这三类期刊评价主体的引入。“针对当前学术评价的状况,有人提出,只要把学术评价交给学术共同体,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的确是有见地的主张。可是,我们现在真有学术共同体吗?就算有,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术共同体呢?这个学术共同体能够很好地操持学术评价吗?”[5]李剑鸣教授指出,自律的学术共同体需要自主结社、自主运作、自主“立法”和自主约束,只有自律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有客观、真实、公正的学术评价,对期刊的评价自然也含在其中。而对于读者和编辑同行这两大群体来说,如何把“口碑”转化为真实可操作的评价,仍需多加思考。目前网络触角遍及方方面面,表达意见相对容易,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网络的方便与快捷,搭建共同参与的平台,打破交流沟通的壁垒。这些构想涉及几大群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4.综合类期刊的特色之路。综合类期刊是时代产物,具有中国特色。综合类期刊是过渡性刊物种类吗?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需要向专业类期刊转型吗?目前看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综合类期刊都将存在,即便在将来,要求大部分综合类期刊变身为专业类期刊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要探讨综合类期刊的发展模式,需要研究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过度干预、强制转型不可取。目前大部分综合类期刊都设置了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栏目或选题方向,这是地方性刊物的优势所在。地方综合类刊物需要找准自己的期刊定位,明确办刊思路,细分目标市场,充分发挥原有优势,错开相似期刊,在差异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栏目设置上,综合类期刊需要确立自己的主打栏目、品牌栏目,以这些栏目带动整体栏目的发展。同时,可以以优势栏目为主体,围绕高关注度问题进行跨学科策划,在广度的基础上有机集中,建立高度,形成深度,栏目间互相呼应。同时,充分利用学科门类多样的特点,开发拓展特色栏目,可以将固定栏目和不定期栏目相结合,灵活策划,变综合劣势为优势。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能配合的编辑队伍,和期刊完善的制度建设。

5.未来期刊数字化、立体化出版。即使再不情愿,再无准备,新媒体时代也不会停下脚步。可以说,谁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新媒体平台,实现期刊出版方式的转变,谁就走在了前列,赢得了未来。相对于学术期刊,出版社早已在尝试图书的立体化出版模式。所谓立体化出版,并不仅仅是出版形式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出版服务的立体化。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书店到网络、手机、电子阅读设备,从购买到下载,从内容统一到个性定制,从单向传播到写编读三向互动,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一本书的“打开方式”,同时也为期刊出版探索了道路。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是难题,也是难得的机遇。因自身的特点,综合类学术期刊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仍处于懵懂和被动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把对未来的思考纳入计划,克服心理惰性,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适应新形势,甩掉包袱,跟上时代。举例来说,在期刊内部加强数字化建设,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开通并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指定专人负责,即时发布最新动态,推送篇目或文章。在期刊出版创新方面,结合新媒体阅读终端,探索个人化的定制期刊,比如分专业定制下载,出版电子书版本等。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7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