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融合,学术期刊,方式,发展
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 本文简介: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领域已普遍感受到数字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
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 本文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领域已普遍感受到数字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学术期刊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也成为当下探讨期刊进一步发展的学术热点。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新方式
所谓“融合”,主要是针对当下的信息传播媒介发展而言的。传统媒体与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有效结合,衍生出新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信息平台传播于众,即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可包括纸刊内容印刷与数字化的线上、线下融合,期刊网站与移动端多渠道传播方式的融合,出版文章的纸质实物与电子版文件可同时获取的发行方式的融合等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今天的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有了新的选择。
(一)“采、编、发”在线一体化
学术文章在传统纸质期刊的公布一般须经过采编、组稿、审稿、编校、加工、出版等程序,简言之为“采→编→发”的制作流程,多数学术期刊还有外审等环节。从作者投稿到文章出版,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这一流程已可借助电子设备在线完成。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大型服务商定义了多种“出版物形态”,并“组配出数十种有效的数字出版模式”,可大大缩短文章发表等待的时间。
(二)定稿文章网络先发、全文在线阅读
纸媒时代,学术文章经过编校修改定稿后,读者还需等待印刷发行的过程才能拿到纸刊。不同稿件的编校进程虽不相同,但定稿早的文章并不能先于最后定稿的一篇与读者见面。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期刊编辑部可选取优质稿件先于纸刊在网络发表,尤其是一些涉及学术热点的时效性研究文章。运用XML等编辑技术,文章的全文在线阅读、复制等已不是难题。
(三)文章碎片化展示、超纸刊篇幅拓展
学术文章多含有图片、表格、数据等内容,文辞偏理性,读者普遍不愿通读;一些研究文章因篇幅较长,常常出现不得不忍痛删减以适合纸刊版面的现象。学术期刊社完成相关的数字化建设后,则可弥补以上不足。选取文章的图片、表格或片段在网络上刊发,更能吸引读者,借助庞大的网络空间,优质文章完全可以抛开版面限制因素刊发全文,甚至可加上音频、视频等拓展信息。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运营理念滞后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丰富了传播方式,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纸媒近几年经历了真正的寒冬,数字化迟滞者终将惨遭淘汰。学术期刊多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主办,承担的公益功能较多,传播受众比较固定,虽然技术变革如火如荼,但相比其他类型的纸媒,其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少。因此,一些学术期刊社依然维持着以往的管理模式,甚至对数字化发展的理念都知之甚少,更遑论数字化融合发展的相应建设了。
(二)技术更新滞后
传统纸媒的日渐消亡早已给学术期刊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多数期刊社都结合自身特点实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构建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等,以增强传播力。但相比如今的技术革新速度,多数学术期刊社的技术更新则明显滞后。公益属性使其难以获得足够的数字化转型所需资金支持,加上发展理念落后,学术期刊社的技术更新多难以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国内的众多学术期刊至今仍没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体现。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改进期刊的运营理念
学术期刊同其他纸质媒体一样,正面临发行量下降带来的冲击,而其公益属性则为各学术期刊社维持运营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即便如此,发行量锐减也会造成传播力的下降,若无相应的数字化措施跟进,传播力下降将导致影响力的下滑,最终缩小刊物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学术期刊社应引进数字化技术人才,或组织现有人员接受必要的数字化建设培训,同时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开展数字化建设。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战略部署。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站、在线期刊平台、数据库)、保障系统支撑(统一技术标准的完善和数字版权保护),到传播渠道与运营方式的转变,再到学术期刊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模式,缺一不可。而运营理念的改进则是开展一系列具体工作的前提。
(二)量身选用数字化技术
虽然出版行业的新技术已能够使学术期刊摆脱从收稿到发行的传统环节,但并非最新、最全的新技术就一定适合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的现状。比如,某技术服务商提出了各学术杂志社集约化协同生产的数字化融合发展方案:10分钟排完一篇2~4页的文章,1小时完成一篇文章的“三校一核”、元数据加工、碎片化解构与重组、XML标注与上网发布;3小时内可完成整期刊物的“三校一核”。但结合学术期刊的运行实际来看,这一排版系统虽然省时高效,却无法与“学术期刊”的性质相符。学术文章的收、编、校、发皆须经过严格的学术关、文字关、技术关,3小时完成整期刊物的“三校一核”,不知是否能达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要求,且不同的学术期刊,其发稿类别、学术主张、版式设计、编校标准等皆不相同,编校流程的运转也因稿件的实际所需存在机动性要求,集约化协同生产恐非当前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最佳选择。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学术期刊散处各地,个刊力量多难以完成数字化融合建设,集约化协同生产则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是我国当前的学术资源提供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与此类平台合作时,“通过商业数据库售卖内容的所得依然是少得可怜,而商业数据库本身则依靠期刊的集成售卖以及通过提供诸如学术不端检测等附加服务大赚特赚。对期刊来说,虽然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大型商业数据库运作模式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是社会效益却极大地被开发出来了”。由此看来,个刊在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选择集约化平台时,还须结合实际而定。
《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7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护理
- 下一篇: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