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挣脱

时间:2017-03-19 06:04: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鬼”的纠缠与挣脱的可能

毕飞宇这个成名于80年代的作家,作品不能说不丰富,涉及面不能说不广,他写过历史小说、

都市小说也写过专门剖析人性阴暗面的心理小说,2000年的中篇小说《青衣》可以说再一次

推动了他的创作高峰,随后刊出的《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4期)、《玉秀》(《钟山》

2001年第6期)、《玉秧》(《十月》2002年第4期)三个系列中篇更是让人读罢怅然不已。然

而资料显示,读者群甚至评论者并不太了解其人其作,对于日渐成熟的毕飞宇,我们不是应

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么?

毕飞宇的这些小说多以农村现实作为题材,小说的叙述语言并不先锋古奥,而是平实地

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原生态的生活。按谢有顺的说法,小说家们已经摆脱了实验

的热潮,“来到了一个更冷静的领域,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小说的外表由此变得

朴素、不再乖张,但小说的内部却充满经过了现代叙事传统训练的精神空间。”这些沉静于时

代喧嚣之外的冷静,折射出作家们在叙事和语言上寻找中国化的努力,因为中国人的现实境

遇并非所谓的后现代苦难,而是物质的精神的基本匮乏,中国人还体验着诸如“空间与时间、

自身与他人、希望与绝望、幸福与承诺、生活的可能性和危险的经验等”。一些现代性的困惑

与问题,面对这样的生存处境与语言处境,作家如何能一再地忽视现实存在?回到现实主义,

这未必不是一种接近真实的方法。毕飞宇近两年来的创作亦是暗合了这一回归之流,《青衣》

是这种实践之一,而接下来的“玉米”系列小说更是摄人心魄,真实残酷到让人“骇人地重

新体验”②。

三个中篇之所以成为一个系列,既因为三个主人公都是王家庄原支书王连方的女儿(分别

是老大、老三和老七),是一家子,也因为三部作品都表现了中国女性的性格命运和苦难,而

对人内心深处的不甘于人下的“鬼”的心理展示更是其内在统一的联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

来对“玉米”系列本身作一个解读。

一 与“鬼”的纠缠

“鬼”的提法来自毕飞宇关于《玉米》的创作谈(《我们身上的鬼》,《小说月报》2001

年第5期):“我们身上那个‘人在人上的鬼’??不仅依附于权势,同样依附于平民、大众、

下层、大多数、民间、弱势群体乃至‘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上。”毕飞宇指出这种似魔鬼一

般的压迫他人的阴暗心理,不仅存在于达官贵人之间,也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三部中篇首

先表现了被这种“鬼”操控的对“官本位”的认同与趋附。小说中塑造了多种与“官”密切

相关的人物:习惯于当官的王连方、郭家兴、钱主任,丢官后梦想再度跃上高位的王连方、

魏向东,间接当官掌权的施桂芳、柳粉香、嫁与郭家的玉米等,此外还有作为权力追随者的

玉米、盲从者玉秧和别样权力的争斗者玉秀――“玉米”系列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与官、权

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在权力的强控场下,村民与为官的王连方都殊途同归地踏上追求权力

的道路,就如毕飞宇早期的小说《孤岛》所揭示的生命的顶点“是权力,是统治别人,驾驭

别人的肉体与灵魂的统治力。人活着除了能支配别人外,还有什么趣儿!”

这个“趣儿”在“玉米”系列中由王连方带来,他一家之主和一村之主的地位给一家人

带来了显贵和高傲,王家的女儿们站出去有模有样,别人不敢招惹;妻子施桂芳与人客客气

气却不亲近,俨然一个女支书;支书自己也尝尽了“甜头”:他几乎玩遍了村里想玩的所有女

人(跨跃老中青三代)。七个女儿从小就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环境,虽然没有锦衣玉食、大鱼大

肉,但在言语口气之间已有了另一番的尊贵,大女儿玉米就是典型的一例。

玉米算不得最漂亮,但她聪明、能干还有青春的好身段,但村里的小伙子们都不敢与她

搭讪,村里的女人们不由地猜想玉米会嫁个怎样的好人家,玉米的私心里也盼望着,果然她

有了一个当飞行员的未婚夫,天上地下似乎都让王家人管了。但不久父亲东窗事发被开除,

两个妹妹被村人报复性地强暴,千里之外的未婚夫回绝了这门婚事,王家可谓一落千丈,作

为长女的玉米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生活留给她的经验是:利用嫁人的机会把家里的脸面争

回来,于是她选择作革委会主任郭家兴的填房、屈服于权力并且开始主动地追求权力。其实

在这之前,玉米已经接触过权力,在家中为了使骄纵的三妹妹听话,她想了“十分周密的计

划”:效仿母亲言语行动,警告、威胁甚至牺牲个别来“放倒了玉秀”,顺利地掌管这个家,

这番争斗使玉米认识到:“权力就是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中,捏出汗来,权力会长出五根

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权力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

而显示出来。”如今失落的玉米为重新获得权力的庇护而委曲求全,她从一个情窦初开的纯洁

少女转变为坚强冷漠的女人,她在床上卑微地取悦郭家兴,以换取姐妹二人在城市的立足之

地和日后衣锦还乡的可能。回乡的玉米镶着金牙,威风凛凛像一个厉害人物,但她的内在本

我也在权力粪坑的浸淫下沦落为权力的附庸了:沾沾自喜于虚浮的名利,阻止玉秀和郭左的

恋爱来维护既得的名誉和权力。一个清纯的乡村女子,就这样被权力意识这个“鬼”逐步地

夺去了魂魄,成了一个牺牲者、感染者和传播者,尽管王家因她而重振旗鼓,但玉米却从此

走上了权力受惠者――受害者――追随者――间接拥有者――维护者的腐化之路。

玉秀,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玉米的人物,虽然她是被强暴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小说着重

表现的不是她因传统道德的排斥而对自己的放弃,而是着重写了她与大姐玉米之间的勾心斗

角,甚至玉秀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宁可在外人面前丢人也不愿在亲姐姐面前服这个软。她们

的争斗从《玉米》就开始了,在她被强暴而为大姐所保护的日子里,两人关系稍稍有些缓和,

但玉秀被迫离开王家庄投奔玉米后,她们又开始了新的抢夺:利用郭巧巧来争取一席之地,

几经波折,玉秀终于心甘情愿地败在了玉米的手下。然而玉秀与郭左的不伦之恋和怀孕的事

实,使故事在玉秀生下儿子后被大姐的唾骂中结束,可以想见姐妹俩又要开始一番争斗。而

这偏偏是发生在两个亲姐妹之间的,唯其如此,才显得惨烈异常,爱恨交织的两个女人竟然

做着这样无谓的事。

那么玉秧呢?可以说,她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了,故事在相对纯洁的师范学校里展开,但

是我们可以看到由钱主任、黄主任、彭老师、魏老师组成的学校到处都充满了恐怖的气氛,

“抓”“抓”“抓”,什么都要“抓”,同学们只能战战兢兢、谨慎行事。可怜的普通得不能再

普通的农村女孩玉秧,她不漂亮,不洋气,没有什么特长也不会撒娇,可是倒霉的总是她:

被迫参加3000米长跑、被当作小偷、被赵珊珊起绰号、被开除出合唱队、被魏老师欺负。她

总是出不了风头,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反而一步步地走向了压抑、紧张和黑暗的困境,因此

当魏老师以“组织”的名义来招她参加“地下工作组”时,她简直像是遇到了人生的转机,

她学会了观察、分析和窃听,她自以为寻求到了自身价值肯定的路径,但实质是既伤害了别人又连累了自己,实实在在地被权力利用了一回。

权力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深刻的渗透力,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不自觉间产生认

同和依附,而一旦习惯成了自然,那“瘾”就难以祛除了。毕飞宇就是这样,以女性为切入

口写出了这样一群被权力意识浸淫的可悲的人:他们被权力伤害,又利用权力去伤害别人。

二 “鬼”的真面目

从分析当中可以看到,三个女人并不都是直接的官权意识的表现者,她们的悲剧有着更

深层的原因,而这原因也许落在人性上而不是社会历史的层面中。读罢小说,我们可以试问

自己两个问题:她们有错吗?她们没有错吗?

似乎,她们并没有错,身为一个女子,她们并不想在权力场上争得与男人一样的呼风唤

雨的地位,她们也不曾想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为她们是善良的,三个女

孩对待初恋都极为热情率真而且专一,但最终她们都成了受害者,或受牵连失去爱情或者失

去贞操或被轻视漠视,她们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情有可原:玉米是长女,懂事上进,为了给王家和自己挣回脸面,她才牺牲自己;玉秀不过因为自己长得漂亮些,不甘于人后,又天生有些狐媚子的天性,喜欢出风头而已;玉秧呢,更因为自己平庸得无人注意才去寻找别一种价值的肯定,换一种看法,玉秧不就是老师们眼中追求上进的学生吗?生活本残酷,她们的选择并不见得违背常理。

可是,为什么她们都逃脱不了如此悲惨的结局?玉米完全陷入了权力的漩涡,玉秀生不如死,玉秧盲目地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她们行动与合理化选择的背后,一定有着谬误甚至荒诞的因素,否则毕飞宇也不至于给她们安排惨局,正所谓“从来如此便对吗?”三个女子的命运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

作品中的女性年轻而又单纯,玉米、玉秀、玉秧三者的性格一个比一个简单,功利意识一个比一个淡薄,可她们却都无可奈何地遭遇了人性恶的因子,这种鲜明的对照,惨烈而夺目。究其原因,是她们三者都无法逃脱内心深处“鬼”的纠缠,这个“鬼”已不再是表层嚣张的“官权意识”,而是更为温和、生活化的,它深藏于生活细节中却具有更持久的渗透力,其真面目关涉到了人性的层面,即自我价值建构的两难。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被肯定的期望,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这一结果,然而命运不公,阶层有别,落于人后而生的“不甘心”往往给权力意识的侵入提供了可能,一旦权力作为快捷有效的途径而显露出可为人们利用的一面,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趋向权力,主动迎合权力的游戏规则,却在不自知中反被权力控制、失去本真的自我而导致悲剧。玉米们寻求价值实现的方式,就已变形为追求外在的权力欲望或内在精神层面的“听话”,“听话”产生权力,权力又要求人继续听话,循环往复,处于权力中心的人物渐渐由习惯而上瘾,逐渐地忘却了自己的初衷,而被权力意识所吞没。正如玉米选择“沉沦”,“不管什么样的,只有一条,手里要有权。要不然我宁可不嫁。”玉秀,王家最漂亮的一个女儿,有着父亲的宠爱,但被欺负、丢了人、嫁不了人的总是她,这个本性善良的女子才屈从了内心的妒忌和要强,与“走运”的大姐斗法。玉秧,这个傻呆呆的纯情乡下妹子,着迷于“工作”给她带来的被认同感,只是因为地下工作可以让她凌驾于庞风华之流上,还可以摆脱自己出不了风头的自责,于是她顾不得他人被伤害就盲目地走上了不归路。有了解才有真正摆脱困境的可能,虽然毕飞宇并没有指明出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已经以鲜活的人生演绎了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偏离。

值得关注的是,三部作品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前两篇以“文革”作为背景(1971年),第三篇虽已是1982年,但整个校园生活氛围却与“文革”时代高压空气殊无二致,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内在的相似性,联系作者早期创作中对历史重新审视的偏好,我们不妨设想为这是作家对历史叙事的独特运用。我以为以“文革”为背景,可以借动乱的时代特征表现人物尖锐的思想冲突和殊异的行为个性;第二,疏远宏大的历史背景而代之以生活化的场景,想象还原特定时代平民生活持久恒定的一面;第三,借政治性极强的意识形态语汇对历史进行反讽与调侃,传达对于历史的新的认识;第四,从人性层面考察“文革”的思想根源,对“文革”遗毒进行再思考,特别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慢性影响。这些也是对文本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一种回应。

注释:

①谢有顺:《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②汪政:印象点击《玉秧》,《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篇二:挣脱绳索,决然逃离

【导读】原谅我,面对你的这份爱情,我选择决然逃离。不要再问我当初到底有没有爱过你,不要再问我现在为什么如此执意。而我现在,很想忘了那些是是非非的曾经。

天空中又飘起雨丝来,回程的路上,禁不住车窗外的景色,总想去再看一看车窗外。嫩绿的柳芽已绽出小叶,一树新绿盎然而来,笼起一层淡淡的青烟,柳技如绿发垂髫宛如稚气的少女。再往远处展望,绿发渐长,树影婆娑&&微风一起,长发飘飘,垂柳姿意摇摆,像弄情的女人。同行的伙伴问:看什么呢?我说:五月江南新气象,苏州水乡多丽人。看女人呢!突然一个念头在心生起,漂亮的女人,大多数是上得了厅堂,却下不了厨房,她们只喜欢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如何精心打扮如何美容如何享乐的事上,这样的女人特别懂得如何关爱自己,骨子里却少了对别人体贴入微的关爱。

车箱中又响起那首擦肩而过的歌,歌声勾起了我心中的痛,往事又浮见在眼前。泪,轻轻的在眸底张开的指尖滴落。也许,在这个尘世中与你相遇,是你我生命中注定的错。可是,离开,却是如此,这般,怆然逃脱。今,我想说的是,很谢谢你用尽心力的爱过我,但是,并不是一个爱字,就可以改变生命中很多注定的事情。

你说你绝不放手,你说,你不会这样轻易的让我远走。那么,我只能在这个有点寒意的夜晚,选择离开,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不再回眸。而此时此刻,我还是愿意留下我心底对你最诚挚的祝福。

原谅我,面对你的这份爱情,我选择决然逃离。不要再问我当初到底有没有爱过你,不要再问我现在为什么如此执意。而我现在,很想忘了那些是是非非的曾经。忘了那个梅雪飘逸的季节,曾与你相遇。

一切,皆是命运的捉弄。你可知道,当初的我,也曾想好好的与你一直一直的走下去。

很明白你现在的痛,而我心中的痛也不会比你少上许多。彼此太清楚,在这个问题上,已道不明这是谁的对与错。只知道,你我都回不到最初,回不到你在那个冬日,微笑着向我走来的时候。

窗外,这个季节的阳光温暖而灿烂。可是,怎么也照不进我还停留在雪舞季节的心间。看着你的痛苦,而我只能茫然无措。此时,我唯一的能说的就是,请放手吧,这样,彼此都会比现在快乐很多。而你说过,你会给我一生的幸福。那么,请放开这份已走到尽头的情感。让我,独自在风中缓缓的行走,可好?

我一直不想与你重提往事。那只是些说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只会增加彼此之间那抹越来越深的伤痛。你可明白,你的爱,已不是最初的那份纯纯的温暖。而是一根浸渍着爱情名义的绳索,勒在我的心上,喘也喘不过气来。你的爱,已让我的心底,有了一种无边的沉重,你所谓的爱,到尽头是不是都会如此让人无法呼吸。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也许,我要的,你永远都不会懂。

我已不在去想当初,你以爱的名义做过的那些让人感动或憎恶的事。而我的心,已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负荷,你知道吗?我累了,很累很累。请允许我停留在我自己的世界中。好么?我还想告诉你的是,爱,不该是在痛苦中度过的,而时间,也不该是在痛苦中走过的。给爱一条生路,给爱一个空间。也许,会发现,人生,别有一份不同。

也许,今生,我们都忘不了彼此,因,伤得太深。可是,你明白么,时间,注定会把红尘中所有的事情埋没。时间,也会注定让一切曾是血淋淋的伤口缝合。

走到如今,离开,已成定局,而我真的不想是因为迫不得已。知道么?我还是想在记忆中保存你那双曾温暖过我天空的眼睛。

原谅我不得已的离开,好么?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挣脱这条所谓爱情的绳索,怆然间,狼狈逃脱。

当我独自站在这人潮汹涌的路口,站在这热闹却又冷漠的街头,不经意,想起曾经的你,你的容颜,已在岁月中模糊了些许轮廓。我知道,往事,已如风中的那朵远去的流云,在眼底轻轻的飘过。那些曾快乐与忧伤的日子,都成了记忆河中的一滴水。在这春日的阳光轻洒中,风干,或许,已无痕。

篇三:高三模拟作文:不愿挣脱的枷锁

高三模拟作文:不愿挣脱的枷锁

高三模拟作文:不愿挣脱的枷锁

朱比诺.亚当斯曾说:“被枷锁禁锢,最可怕的是不愿挣脱枷锁。”住在笼中的鸟,不愿飞回森林,甘愿于笼中享受。这无疑是可怕的,如枷锁般禁锢鸟的笼子,有机会放开,却不愿去挣脱其中的枷锁。

张爱玲曾于《易经》中道:“父亲甘愿戴着旧社会的枷锁,享受那变味的幸福,也不愿去挣脱。”而张爱玲,身处没落家庭,虽衣食无忧,却宁愿逃离家庭,出外吃苦,也不愿身处束缚自己的封建枷锁之中。与故事中的鸟儿一样的她,最初也住在吃喝不愁的安乐笼中,却勇于挣脱束缚的枷锁,呼吸笼外新鲜的空气。晚年张爱玲回顾一生时,曾经感慨:“如若没有挣脱那从满鸦片味,看似舒服的生活,怕也无法触摸外面灿烂的阳光。”

于旧时奋力挣脱枷锁的张爱玲,看到如今身处改革开放新社会,却高呼“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年轻人时,不知作何感想?

如今年轻人一心报考公务员,甘愿被束缚于枷锁之中,于不变中享受安逸的生活,没有改变,没有新意。曾有某入职1年的公务员感慨:“本来有很多梦想的我,早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厌倦了被一成不变的体系束缚。但我却从未想过放弃这安稳的生活。”公务员体系不仅禁锢了人的自由,更禁锢了思想,让人不会寻求改变,甘愿于本可以被挣脱的枷锁中束缚。钱学森问中曾言:“中国何时才有人能在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但按如今趋势,无数年轻人刚毕业,在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与向往时,被房贷、车贷,如何考上公务员束缚,如同戴着无形的枷锁,沉重而又不愿挣脱。梦想被残酷的显现实束缚,现世中,再也不会有人愿为梦想像俞敏洪那样挣脱束缚,放弃安稳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人愿为梦想像温莎公爵那样挣脱枷锁,放弃一国之君的宝座。如问沉陷于公务员生活中的年轻人,是否愿挣脱束缚,去看笼外的风景,恐怕没几个人愿意。

现在央视放生主持人离巢风波,多人放弃体制内的金饭碗,出笼另谋发展。原央视某主持人说:“在这里,每天就是背别人写好的稿子,高工资,生活安稳,却用不到大脑智商的十分之一。”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出走央视的心声。固有的体制,像笼子,束缚着他们的行动。笼内虽吃喝不愁,却没有外面的天地广阔。陈鲁豫出走央视,创办的《鲁豫有约》成访谈经典;赵子琪出走央视,在演艺界开阔了新天地;何炅出走央视,成为一代综艺一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他们出走后成功与否,都是敢于挣脱枷锁,去呼吸外面新鲜空气的印证。

鸟贪图笼中的安逸生活,不愿挣脱枷锁,那时因为枷锁早已深深的沉浸在它的心中。即便外界的枷锁早已拆去,仍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但愿现实中的人不要像鸟儿那般,甘守笼中,被禁锢。挣脱枷锁,呼吸外面更新鲜的空气,感受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挣脱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08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