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栏杆拍遍

时间:2017-02-23 06:23: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把栏杆拍遍》(伟人篇)读后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 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篇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陈晓范

稼轩诗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金风送爽之际,登亭远眺,俯瞰江山。枫红落叶,秋高气爽,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本是我们登高之所感,但辛弃疾却不觉如此。“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古之立志高远者,如不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那就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弃疾当之后者,而不负前者。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苦修剑法,立下雄心壮志,一心恢复中原。他起义于金,南下归宋,南归途中,又遭义军内叛,将帅被杀。他心中怒火如火山爆发,跃马横刀,将杀帅之人押至临安正法,并率军南下。他年少轻狂,满身热血,本以为能得朝廷重用,率师北伐。但苟且偷安的朝廷,只安于江南一隅,毫无光复中原之意。可怜弃疾,竟遇赵氏软弱朝廷。起而又黜,罢而又用,可这分明未丝毫减弱你的复国之心。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多么想披甲上马,血溅战袍,为国出力啊!但好像他没有机会了,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那天,他登阁楼,临长江,拍栏杆,“望尽天涯路”。

朝暾夕月,落日熔金,春华秋实,落英缤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寂静的夜晚,一人独自赏月,心里却久久

不能平静。东坡诗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心怀国家,却壮志难酬,一腹才华,却不得重用。遥想周瑜当年,年纪轻轻,便指挥雄狮,帷幄之中,他信心满满;举杯谈笑间,千军万马,灰飞烟灭。然而苏轼却只能站在这赤壁之上,望大江东去,思英雄豪杰。他多么想想周瑜那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为国事奉献自己的一丝力量啊!可是他却贬了又贬,罢了又罢,他那悲愤之情只能寄托在诗词之中。一心报国,而国之不用,可怜东坡华发生!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北方的燕国下了一场大雪,很多人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为你送行。你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尽显英雄本色。武侯祠后诸葛亮殿的墙上,有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万马奔腾,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这分明就是两位忠臣良将的灵魂共鸣!

中华五千年文明,饱含拳拳赤子之心。

云蒸霞蔚,暗香疏影,念我华夏大地多出钟灵毓秀。

如今一颗太阳又在冉冉升起,如日中天。但,黑子还在,耀斑常有,有点让我们担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民国那个年代,书是比房子贵的,但人们还是喜欢攒下钱来去买书。但到了现代,房子要比书贵上几百倍、几千倍,而人们却把书抛在一边,轰轰烈烈的去买房子。是不是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越不珍惜?

从共和国建国那天起,我们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且不说经济、国防上取得的种种成就,就看看政治的发展。古代小人当道,真正爱国之人常受排挤,壮志难酬,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倘若他们都来到现在,我想,他们一定是国之栋梁。政治给我们诸多权利,但有些人不但没有珍惜,反而不以为意。我们缺少一个意识,我们缺少一份担当。白云苍狗,上天在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斑驳陆离的世界,我中华大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则我们缺少一份对祖国的担当。我们在抱怨,抱怨中国的环境为何如此之差;我们在抱怨,抱怨国人的素质为何跌落低谷;我们在抱怨,抱怨粮食问题为何频频发生;我们抱怨,抱怨政府管理为何不严……我们似乎都在抱怨。为何自己不想想,“中国式”过马路、公交车上不让座,难道自己没参与其中?我们习惯了抱怨,忘记了担当,忘记了责任。有时候,我们谈天谈地却很少谈到责任和付出,殊不知,没有责任和担当,哪来的天哪来的地?

公交车上,见到老人,你是不是能主动让座;行驶途中,见到红灯,你是不是能主动停下;马路边上,路人摔倒,你是不是能主动扶下……

浩瀚历史长河,有多少古人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纵观中国上下,有多少华夏儿女为祖国大任,奋力拼搏,又有多少感动中国的人物,在默默付出……倘若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件小事,那么14亿人就是做了一件大事;倘若我们都怀有一颗爱心,那么岂

不是处处都是春天;倘若我们都有一份担当,那么那些敌视我们的国家,岂不是不敢靠近我们半步!

登危楼,汪我中华江山,蜿蜒巨龙,逶迤磅礴。双手合十,佑我华夏厚土,盛世永固。

篇三: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 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 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 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 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 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赏析:

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诗人的成名,往往比一武夫更受 时势的折磨与煎熬。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一次走入作家笔下, 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首名篇佳句上,是 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拳拳爱国情同 时,也由衷赞赏作家选题之精当,思想之深刻。不由想起他的另一名篇《觅渡、觅渡、何 处》,同样闪现着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栏杆拍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76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