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学分制下班级管理

时间:2017-02-15 14:22: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周祥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生工作处 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基于学分制的特征和学分制下学生的行为特征与趋势,对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适宜推行限制性学分制形式;为此,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元,行政班级管理形式仍应坚持和强化,导师制作为必要的补充;并且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以指导督促大学生制定和实施四年规划为重点,同时要完善学分制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学生管理;四年规划;行政班级

【作者简介】:周祥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21世纪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世纪。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高等院校更是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1993年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酝酿实行学分制[1]。建国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苏联模式的学年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近年来再度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成为高教研究的热点问题。

姜继红(2003)[2]基于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两类学分制模式——取消班级实施导师负责制及导师导生制模式和保留班级实行辅导员导师制模式的优缺点。宏观管理方面,王正(2006)[3]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转变管理观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王政书(2007)[4]认为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实行动态、开放、多元化管理方式;叶怀平、熊书银和张晓云等(2007)[5]从育人理念与工作任务的重新定位、管理组织的重构、职能平台的搭建入手,分析和研究了解决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微观管理方面,吴兴科(1996)[6]、曲建武(2002)[7]和吴支奎(2007)[8]等探讨了学分制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问题;李洪波和刘洁(2003)[9]提出了课程班级的概念,并对课程班级设立的必要性、课程班级的特点、工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本文将针对学分制的特点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基于学分制的特征及要求、学分制下学生的行为特征与趋势,对我国普通高校学分制模式和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进?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sjg20071817);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7SJD710029

行系统地探讨。

一、我国普通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选取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发展完善于美国,经历了自由学分制、限制性学分制和全面发展的学分制三个时期。由于学年制在我国实行多年,且近年来部分高校才开始试行学分制,因此国内社会和高校对学分制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特殊的表现,主要是:

第一,学分制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爱好,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限,不是必须在四年之内完成学业。长期以来学年制的实施使得国内社会对于不能在四年内毕业的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高,学生毕业后就业面临困难。同时,高校长期按照学年制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四年实行的,原则上仍是要求学生必须在四年内毕业。第二,学分制主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课程、自由选择专业,但我国高校的招生是按照专业进行,学生进校后也是按照专业编班和制定教学计划,并不能够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专业。同时,由于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也是按照专业分类并制定教学计划的,再加上高校所开课程的数量有限,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完全自由选课的需求。同时,学生本人缺乏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对学分制实质的认识,如何根据未来发展选课,难以实现完全自由选课的目标要求。

因此,在我国普通高校,只能结合学年制和专业的特点,实行学年学分制或“学科学分制”的限制性学分制形式。

二、学分制的特征

学分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学习时限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习评价的定量性等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其特征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学生而言,具有广泛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的,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年限、课程和任课教师,并允许学生主动、灵活地修读课程,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实现个体的需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就师资而言,具有交叉发展以及优化师资结构的特点。实行学分制,打破了几十年来不变的专业设置,拓宽了专业面,有助于学科的交叉发展。从师资力量来看,我们现有的一些专业属长线专业,尽管师资力量雄厚,但学生并不多,这对一个大学而言,师资力量的配比显然不够合理,但是基于专业的局限,学校难以硬行调整,而学分制则可以引导教师自行调整所教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课,这对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学分制自主调整了师资力量的配比。

(3)就学校资源配置而言,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后,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等资源开设一些本专业外的特长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另外,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教师,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它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分制下学生行为特征及趋势

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和生活的自主自由空间,但是这种变革也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的经验,因此学生选课自主权的扩大反而可能会在短时间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茫然和盲目选课,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2)学分制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只追求学位课的学习而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分制下同级、同班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的分散,使得学生间平时的接触和交往减少,加上原有自然班级界限模糊、班集体活动的缺乏,更使得同学间的关系和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若再遭遇家庭中的矛盾、经济上的贫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适应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可能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

四、学分制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限制性学分制本质也属于学分制,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学年制影响,本文根据学分制特征及要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行为特点和趋势,认为学生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在学分制认识上的偏差对学生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前,对学分制的认识存在越完全越好的误区,认为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将完全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课程、实行弹性学制,应取消强制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制度。同时认为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性增强,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的行政班级的功能逐渐弱化。而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盲点”。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同一个时间段,每个学生所修课程的门数以及所修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学生工作的基本载体消失,导致学生工作存在不用管、不好管、管不好等问题。

(二)学生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延伸。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内容由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学生会直接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课、成才发展方向、大学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的确定需要予以及时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辅导、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需要加强;学生提前毕业、休学创业,学生转专业、选修、重修等教学管理事务增多;学生毕业时间的不一致,就业指导中的政策宣传、信息服务、择业指导、办理派遣等工作量会明显加大,对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挑战;学生对能力锻炼的重视和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使得社会实践、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管理压力加大。

(三)对教育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分制要求实施导师制,导师制是组织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案指导,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在导师制中,导师把教书与管理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导师的思想、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而起到示范指导作用,导师的学问和人品如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对教育管理者和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学分制的特征及要求、学分制下学生行为的特点和趋势,本文给出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如下政策建议:

(一)创新班级管理的形式

学分制下班级管理形式应坚持和强化行政班级管理,同时辅以导师制作为必要补充。

(1)强化行政班级管理,同时开创课程班级管理

行政班级是指进校初期按专业年级设置的固定的行政团体。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行政班级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单位。行政班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单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分制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行政班级的界限,但年级和班级的总体构架仍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行政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这既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符合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各项日常管理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针对学分制选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应开创课程班级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加强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但在限制性学分制下,当学生因各种因素影响,无法继续学业时,要允许学生休学、退学。

本文针对全国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①,目前全国高校仍采取班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占90%以上(浙江大学实行大类管理,学院管理形式),但学分制毕竟区别于传统学年制的教学方式,在强化行政班级(即自然班级)的同时,应根据学分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课程为单位的组建班级,还要开创课程班级管理形式,作为补充。

(2)建立由专任教师担任的导师责任制

导师制是组织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案指导,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并指导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就业升学困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避免盲目选课;同时导师制的实施,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选课片面化,即只重视学位课,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组成部分,使大多数教师都成为管理的主体,从制度和机制上促进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切实落实。导师的指导和咨询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导师制的形式可以是班级导师制(如湖南大学)、学业导师、驻舍导师和项目导师(如浙江大学)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对学生具有评价作用,是学校、社会建立对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前提。

相对于学分制而言,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一些弊端,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学生自我发① 抽样调查高校包括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15个本科院校。下面本文所涉及的调查样本均为此15个高校。

篇二: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赵春山全面推行学分制是我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已于2002年9月份正式启动,首先以旅游专业为试点进行实验,经过旅游02班两年典型实验,有20名学生积满学分达到毕业标准,提前办理了毕业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我校承担了河北省《职业学校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探究》的研究课题,在总结旅游02班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完善了学校《学分制课程改革方案》、《学分制实施细则》、《学分制选课细则》、《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和《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学分制文件,构建“学分制”的基本构架并在全校推开。

2006年4月22—26日,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首届深化弹性教育体制专题研讨会》上,我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探究》的典型发言,向全国代表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经验,经过有关专家评审我校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十佳创新单位的称号。下面我从以下十个方面介绍一下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一、什么是学分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2、学分制打破了修业年限的限制,采取弹性学制学籍管理(2—5年);3、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分互通互换制;5、学分打破了传统的按专业、年级和班级进行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二、为什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

学校推行学分制,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年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校实行的是学年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年制暴露出种种弊端,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学分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发展;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带动学校其他方面工作,提升我校对外竞争力。

三、我校推行的学分制有哪些特点?

我校推行的学分制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订单招生,定向培养,服务社会”的原则要求来进行设计的。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弹性学制(2-5年)为前提,以选课制为核心,以竞争机制为动力,以学生自我设计为内涵,以学分(一般理论课以16学时为1学分,体育、实验等课程按32学时为1学分)和学分绩点为评价标准,以导师制为辅助,以网络系统等为保障的一种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设计了培养模式、课程结构、选课制等七个方面内容。分别为:

(一) 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计划的科学性、适应性; (三) 实行选课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下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五)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六) 建立健全学分制教学保障体系;

(七) 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新途

径。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自选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等五大模块,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另外我们还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的培养。

四、有人认为实施学分制“受益的是学生,受冲击的是教师”,这种说法对吗?

这句话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受益的是学生”正是我们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出发点。

学分制改革在理念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

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特长,对于那些想学、善学、会学的学生无疑是受益无穷的。但对于那些安于现状、“60分万岁”的学生来说,学分制带来的有可能是更大的压力(不及格的将进行重修)。另一方面,“受冲击的是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广大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同时也是学分制改革的主体,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会在改革中受益,但对于那些极少数不能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及教学质量差的教师来说,很显然又是有压力的,少量学生选修而不能开班的将无课可上。

五、如何解决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的盲目性?

的确,选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选什么、怎么选,带有盲目性;极少数学生也可能有投机心理,不考虑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需要,往往选择那些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对此,学校作了充分考虑,拟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第一,建立导师制(目前只能由班主任担任)。由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选课投机现象,学校通过相关的教务管理制度和文件对选课加以规范。

第三,为方便学生选课,学校扩大排课窗口,增加课容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第四,建立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的计算机网上选课,尽可能方便学生选课。

六、如何理解“学分银行”含义?

“学分银行” 是和弹性学制紧密相联的。所谓学分银行是指在学校规定的2~5年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如半工半读)需要中途终止学业,把学分存入“银行”,待复学后继续完成学业。只要在规定期限内修完学分,即可毕业。

七、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制。

将某一门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考核后所得成绩的对应绩点,再乘以该课程的权重系数,即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以学生所修全部课程所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课程的总学分数,即可得该生平均学分绩点。简单地说,学分是学习量的指标,绩点是学习质

的量化指标。比如,考90分和考60分同样获得两个学分,但绩点分别为4和1,这样就有了质的区别。学分绩点制是学生学习质和量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它将作为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决定是否能毕业和授予学位、推荐免试研究生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八、学分制的实行必然会使原来的教学管理与考试管理发生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为了适应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将要发生的变化,教务管理的职能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以选课、排课、信息反馈、检索查询、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为主要任务,依托校园网络运行实现教务管理的微机化、信息化。

九、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

(一)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有适应终身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

(二)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提倡同类专业或相邻专业按学科群开设共同的基础课程,形成更为优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更新课堂教学观念,适度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目标的统一要求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各专业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及毕业生的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通过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措施,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以中等程度学生三年(标准学制)内完成的课程总学分为基准,标准学分:160学分,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自选课程及实践性课程五大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程:约42学分,占总学分的26%,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要求,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80-90学分,其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融、专业互通、文理渗透的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选课程:约16学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加强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就业、进一步深造等方面的需求,增强适应性,发展学生个性;实践性课程:16或18学分,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工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施学分制以后,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概念,这样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必将发生较大变化,有的还是根本性的变化,给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学生工作要借助这个机会,探索出一套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适应学分制管理特点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努力创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团组织活动的新机制新途径新经验;探索学分制下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新思路;适应弹性学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强化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促进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然,在学分制改革中,我们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作得还很不够,希望各位同行多予批评指导。

篇三:九江学院学分制班级管理制度(试行)

九江学院学分制班级管理制度(试行)

根据《九江学院学分制实施条例》和《九江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有关条款,特制订本制度。

一、学分制条件下,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配备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学生选课。

二、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集体活动仍然在原行政班级内进行。

三、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选修课程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教学班班主任,除承担所任选修课程“教学班”的班级管理任务外,应及时与行政班主任、导师沟通学生情况,配合行政班主任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教学班的班干部由教学班班主任指定,负责该教学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合任课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五、本《制度》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分制下班级管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02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