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布病宣传单(乡镇版)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须知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简称“布病”,俗称 “懒汉病”“蔫巴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粪便、胎盘、乳、产道分泌物、羊水中,可在动物间或者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传染。
二、布病有哪些症状及危害?
布病潜伏期2~3周(3日-数月),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多数病例为逐渐起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烧(典型的热型为波状热,发热一至几周,然后退烧,间歇3~5天至数周,再发烧、退烧,这样反复多次);多汗(尤其在退烧时);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很容易转变为慢性病。慢性期的症状有:低热或不发热、疲乏、多汗、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病程数个月乃至数年,严重的可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
三、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与动物间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业加工、皮毛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粘膜感染。
2、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半生或生的病畜肉感染。
3、呼吸道传播:主要以吸入来自畜圈、牧场、屠宰场等处污染的空气感染。
四、哪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但养殖业、屠宰业、畜牧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五、接触了可能感染的家畜后怎么办?
如果接触了可能感染的家畜后,首先要及时用消毒剂清洗手、脸等,没有症状者要自我观察至少一个月,出现发烧等所列症状要到宁乡县人民医院就医,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与羊牛的接触情况。
六、得了布病要怎么处理?
确认为布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坚持全程、足量服药,切忌治治停停,以免转为慢性。
七、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点
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布鲁氏菌对紫外线、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阳光直射1-4小时,湿热100℃1-4分钟、80℃7-19分钟,3%的漂白粉澄清液2分钟、2%肥皂水20分钟以上就可将其杀灭。但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八、养殖户家庭饮水、餐具及患者用过的物品、衣物消毒方法
加强对水源、粪便、牲畜的管理,避免水源污染。水饮用前一定要烧开,水井或蓄水池要用漂白粉精片(或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每100公斤水投放1粒漂白粉精片(用法:将漂白粉精片捣烂后用水调和,静置30分钟后取上清液倒入井中,将井水搅匀,2小时后方能使用,每2天消毒一次;或将钻孔的矿泉水瓶装漂白粉精片后,用绳子绑住瓶口悬吊于井中,精片投放量可为正常投放量的2-3倍,利用取水时的振荡,使容器中氯慢慢从小孔放出,以保持水中一定的余氯量,一次加药后可持续消毒1周左右)。病人的碗筷等餐具,要用开水煮沸消毒,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病家、病人用过的物品用巴氏消毒液喷洒或擦拭(配比为84消毒液:自来水=1:100),病人的衣物用2%肥皂水进行泡洗,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
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饲养牲畜的管理,做好个人防护。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挤奶后必须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接生、挤奶时要戴手套,添加饲料过程不吸烟,打扫牛羊圈时,要带口罩,接触牲畜后要及时清洗手、脸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十、如果有牛、羊接触史,有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该如何处理
饲养、屠宰、配种、兽医等职业人群、从事布病检验、皮毛乳肉等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或有间接接触人群出现发热、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及时拨打咨询电话,同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咨询电话: 87800112
篇二:布病宣传手册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2.哪些动物能传染布病?
能传染此病的家畜主要是羊、牛、猪,而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野牛、黄羊、野兔、野鼠等均可感染布病。
3.动物患布病后有何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
4.人类对布氏菌的易感性如何?
人对布氏菌普遍易感,且无性别、年龄差异。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接触病畜的机会。一般来说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因而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羊种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2-4月份发病。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
5.人得了布鲁氏菌病有什么表现?
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全身酸痛,部分男性患者还会出现睾丸炎等症状。
6.人怎么感染布病?
布氏菌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使人感染发病。
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
正常产;检查牲畜;饲养放牧病畜;接触病畜的尿、粪,如清扫羊圈;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剪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集病畜、病人的血清或病理材料;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等。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事物或饮水,布氏菌经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人体。尤其是喝生奶及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或吃不熟的肉,均可导致感染。
如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则可经呼吸道感染。
7.怎样诊断布病?
确诊布病的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接触史。如病人有与病畜、野生动物、畜产品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②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③实验室检查。常做的实验有病原分离、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凡具备①、②两条并有一项以上实验室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8.得了布病后应该怎样治疗?
布病的治疗主要是早期治疗,另外还应该按疗程坚持治疗,药物剂量要足、时间要够,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抵抗力,减少痛苦,提高疗效。
急性期病人(包括慢性期呈急性期发作的病人)通常有菌血症存在,应首先考虑应用抗生素。一般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四环素成人每日2克,分3-4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
分两次肌肉注射,14-21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5-7日,可再重复使用1-2个疗程。
9.如何预防布病的发生?
在非布病疫区,应对调入的牲畜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畜传入;调入后的牲畜至少隔离饲养30天,并经两次血清学检查,全部为阴性者方准与当地健康牲畜混养;
在布病疫区,主要是开展以畜间检疫、淘汰处理病畜(或间隔饲养)、健康畜免疫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工作,以清除传染源,提高畜群免疫力。
10.怎样进行自我防护?
饲养、屠宰、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人员经常接触牲畜及其皮、毛、乳、肉等,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配备工作服、口罩、帽子、胶靴、围裙、乳胶手套等。对各种防护用品应妥善保管,定期消毒。工作结束后,应用来苏或肥皂水洗手;就地脱下防护装备洗净,并采用流动蒸汽、高压蒸汽、煮沸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不要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所,更不能将其拿回家。
11.牧区、农区、城镇布病各有什么流行特点?
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
牧区牲畜多,人与牲畜接触频繁,因此感染机会多;牧区草原辽阔,居住分散,因此病人分布广,很少集中爆发流行。
农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少量牲畜,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爆发。
城镇病人多集中于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和城郊养畜户。
12.我省布病的流行病分布?
新发病例的分布地区相对集中,其中菏泽市网络直报的新发病例为112人,占全省的67.07%,其次是淄博市21例,占全省的12.57%;菏泽市郓城县、牡丹区、鄄城县新发病例分别为52、31、20例,分别占全省的31.14%、18.56%、11.98%。山东省布病爆发点由2002年6个地市8个县区扩大到2005年的9个地市20多个县区。
对山东省2005年新发病例发病时间分析后发现,新发病例的发病高峰出现在2005年的春季和夏季。
1.什么是狂犬病?
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人患了狂犬病,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光、怕风、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和循环麻痹等症状,病死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2.怎样才能杀死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可存在于人或某些动物的体内,并能生长繁殖。在人或动物的尸体内,其一般只能生存7-10天,如尸体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则可存活数月至几年。狂犬病毒的抵抗力不很强,紫外线、超声波、高温等都能迅速降低其活力;沸水(100℃)中2分钟就可被杀死;
56℃环境中15分钟就可被杀死。医院常用的各种消毒药液,如3%来苏儿、60%以上浓度的酒精,以及各种强酸、强碱都能很快把狂犬病毒杀死。
3.哪些动物会得并能传播狂犬病?
自然界的很多动物,如野生的狼、狐狸、黄鼠狼、野猫、鹿、鼠类以及美洲的吸血蝙蝠等,家养的动物如狗、猫、猪、牛、羊、马、驴等都可得狂犬病。一般来说,会得狂犬病的动物都能把狂犬病传播给人。
4.疯动物的传染期有多长?
疯狗的潜伏期平均为2-8周,短的仅10天,长的可达10个月。相关实验表明潜伏期末至发病之后10天以内从唾液排放大量病毒,如在此段时间内被疯狗咬伤,则可感染狂犬病毒。
5.怎样识别疯动物?
得了狂犬病的犬往往先有某些行为改变,如不认主人;爱躲在暗处或角落;喜欢离群独居,离家不归;以后逐渐进入疯狂状态,遇到刺激时全身振颤,乱咬人或动物。咬人时常不带吠声,进而口不能合拢,舌伸在外边不能运动,怕水,厌食,尾巴下垂等。发病4-7天后死亡。
6.人是怎样感染狂犬病毒的?
狂犬病毒通常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在局部繁殖后进入神经系统,并向脊髓、脑部蔓延。还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国外还有因吸入蝙蝠聚居洞穴中的空气而感染发病的报告。人主
篇三: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
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预防布病?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
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2)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
(3)防止经粘膜感染
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布病宣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12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统计局计生工作总结
- 下一篇:法院审管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