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布病宣传图片

时间:2017-01-18 06:18: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分析河北省宣化县西阳城村2005-2008年布鲁菌病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层做好防控工作,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借鉴。 方法 描述2005—2008年该村布病疫情。结果 2005-2007年全村分别确诊布病5人、13人、2人,2008年未发现新发病例。 结论 通过宣化县卫生、畜牧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在疫区处理、免疫接种和病死畜淘汰等方面的协调处理和联防联控,西阳城村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河北张家口市为我国布病监测点市,宣化县是张家口市布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该县布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增高趋势,全县13个乡镇均有疫情出现,个别地方甚至发生暴发疫情。2005年宣化县南部的西阳城村出现一家5口感染布病的情况,2006年检测出13例阳性病例,2007年确诊2名患者,2008年未见新发病例。现将西阳城村2005-2008年布病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间布病数据来自于宣化县疾控中心2005-2008年对西阳城村村民的血样检测及流调结果;畜间检疫、免疫数据来自于宣化县畜牧办。

1.2 监测方法及诊断 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初筛,阳性者做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滴度为1︰100(++)以上的为血清学检测阳性,每批血清检测均作阳性对照。诊断按国家标准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15988-1995)标准,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布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阳性结果的,即确定为布病患者[1]。所用试剂均来自于河北省传染病防治所。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西阳城村位于宣化县南部,人口1550人,常住人口1263人,属半山区,无霜期短,养殖业为该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有羊群4群,羊只多为自繁自养,白天集中放牧、晚上分户圈养,发生

过羊只流产现象,羊只卖出时主要是羊贩子收购,销售到全县各乡镇及县外。

2.2 疫情介绍

2.2.1 起源 村民马某家养羊5只,2004年冬季1只母羊产羔,因怕冻着小羊,晚上把羊只放在人居住的堂屋地上。2005年春季马某自觉发烧、乏力、出汗和关节疼痛而到县疾控中心就诊,经抽血检测,虎红玻片凝集阳性、试管凝集滴度为1∶400++,判定为布病病例。随后对其家人采血检验,有4人阳性。

2.2.2 疫情扩散 2006-04该村史某出现乏力、发烧等临床症状,经血清学检验被确诊为布 病。4~7月份检出6例阳性,至年底全村确诊布病13例。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人间流调 2005年马家5人确诊布病后,县疾控中心组织人员开展流调,通过广播对全村开展了布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并动员家里有羊、又有临床症状的人免费采血化验,但村民不理解,只采集血样1份。2006年春夏又确诊6例病例后,张家口市、宣化县的疾控部门加大了对该村的监测力度, 2006-2008年以饲养、放牧、接羔、兽医、皮毛、乳肉加工及其他与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为对象,依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张家口市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防控人员多次进行流调。发放了宣传单952份、宣传册236份,并现场对群众解疑答惑,同时对养殖户、放牧员、皮毛加工等重点人员采了血样。2006年流调210人、采血46份,全年有13人被确诊。2007年流调 236人,采血38份,确诊2人,2008年全年该村未见新发病例。4年西阳城村共确诊布病20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39.3岁,男女比例为7∶3,有家庭同时感染现象,其中2005

年马某1家5口,2006年确诊病例中来自同一家庭2人的有2家;职业包括农民、养殖人员、放牧员和学生。完成了 “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调查统计表”和“布病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等调查表的填写,建立了阳性病例的健康档案。

2.3.2 畜间调查 2005年流调发现全村四分之一的母羊有流产史,以前羊只没有进行过检疫,也从未主动淘汰过1只病羊。村民将病死羊、流产羊羔煮后食用。2006年在人间布病疫情流调工作结束后,县兽医站进行了畜间布病疫情流调,对圈舍、皮毛和病羊接触过东西等进行彻底消毒,并依照《动物防疫法》检疫羊1400只,免疫1385只,淘汰病羊15只。2007年检疫羊2208只,淘汰病羊5只,2008年检疫羊只2362只,检疫率达100%。 3讨论

3.1发生布病疫情的原因分析

3.1.1 防护不到位,患病风险加大村民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养殖时存在人畜共居[2]或几个羊群在同一处放牧情况,人与畜、畜与畜之间的传染不可避免,羊只出现流产或病死现象时,养殖人员徒手处理,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

3.1.2 检疫不彻底,导致疫情加重畜间检疫制度不完善[3]、传染源私自输入输出是影响布病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舍得自己花钱给家畜免疫,也是布病蔓延的因素。

3.1.3治疗不及时,留下隐患不断 流调中发现有些布病患者,没能及时诊断病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滥用药物导致转为慢性,或检测出现假阴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经过连续几年相关部门防病灭病知识的宣传,村民防控意识明显提高。改善了人畜居住环境,村民学会了对家畜科学养殖、适时免疫、及时淘汰,有效防止遏制了疫情发展,2008年未发现新病例。

3.2 防控措施

3.2.1 加强部门合作 卫生、畜牧、工商以及交通等部门多沟通,做好在家畜饲养、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协作。尤其卫生、畜牧两个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利用开办专栏、村级广播、宣传画、宣传栏和科普知识下乡等方式,强化公众特别是对养殖、屠宰、兽医等重点人群的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同时定期进行人间、畜间的布病监测[4]。

3.2.2 科学饲养家畜 养殖时实行人畜分离,减少人与病畜的接触。注意在饲养、接羔、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的防护,一旦高危人群中出现有布病的发病症状要及时就诊[5]。

3.2.3 及时规范治疗对确诊病例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用药。急性感染者按疗程规律服药基本可以治愈,而一旦转入慢性期治疗起来较困难,患者可能终身受病痛困扰。同时建议将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畴,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6]。 做好对布病的防控,既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也是养殖、屠宰、加工等各环节的事,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动物防疫法》,通过多方位、多部门配合,采取得当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7],布病疫情是可防可控的。

篇二:2014年上半年布病发病情况分析及处理措施

xx县2014年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分析及处理措施

(2014年6月12日)

一、 疫情分析

(一)概况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1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共显示报告我县布病病例 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5例,临床诊断1例,共计6例。

(二)流行病学分布2014年1月以来,我县布病发病高于2013年同期布病发病水平,流行趋势表现为散发病例。

(三)地区分布 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12日报告的6例布病,其中xx镇1例,xx镇1例,xx镇1例,xx镇1例,xx镇1例,xx镇1例,从地区分布看发病在我县边缘地区的养殖区,并且各病例间无关联。

(四)人群分布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12日报告的 6例布病病例,其中20-30岁2例,30岁-40岁1例,45岁以上3例。

二、发病原因分析

(一)由于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殖业,一些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饲养羊、奶牛等作为致富手段。但是对所购家畜是否检疫意识淡薄。

(二)群众对布病的防治知识严重缺乏,根本意识不到布病对人的危害性,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人和家畜共居一室、共用一盆、接产不带手套、接产不洗手、流产及污物乱扔、畜栏不消毒等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三)布病的防治不是某一个部门做好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疾控、畜牧等部门密切合作才是有效防治布病的关键所在。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畜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而人又是主要接触者,所以要防治布病必须人间、畜间同步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家畜的检疫,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畜肉品的检查力度。基层卫生组织专业人员较少,人员素质较差,队伍相当不稳定,加之经费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防控工作措施

(一)建议该村特别是该患者家庭要及时对养殖场地的环境和排泄物进行消毒,保持圈内的清洁,至少每周彻底消毒1次,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消毒。

(二) 为了防止病原入侵,应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按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和干燥。做好杀虫灭鼠工作,一定要预防该病传入未感染蓄群中。

(三) 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布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畜牧业民展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四)家畜的流产胎儿、胎衣应该在指定地点深埋或焚

烧,不能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被其他动物食用而引起布鲁菌病传播;被污染的场地,应立即彻底消毒.

(五)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制度措施保持布病防治队伍的稳定,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技术骨干和基层专业人员,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防治水平。

xx县疾控中心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篇三:布病细则(1)

附件3:

2012年葫芦岛市布鲁氏菌病防制与监测工作计划(细则) 根据《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防制工作计划。

一、疫情调查处理: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对辖区内发生的每起布病疫情均需开展个案及疫区调查处理工作,同时将本地疫情及时通报本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

1、病例个案流调:各地对辖区内发生的每例布病病例均需开展个案流调工作,填写附表1《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录入电子表格,每季度通过电子邮件将调查表报至市疾控中心,原始表留存备查。

2、疫区调查:个案流调的同时,在疫区开展病例检索工作,主动发现其他病例,填写附表2《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附表3《人间布病实验室检查登记表》、附表6《临床医院布病监测登记表》。并对疫区传染源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填写附表7《疫区主要传染源动物调查处理情况调查登记表》。

3、调查报告及报表上报:各地每季度将上季度所有疫情调查处理情况形成一个调查报告,汇总附表7生成附表8《人间布病疫区调查处理汇总表》和附表9《疫区畜间调查统计表》,将调查报告和汇总表通过电子邮件报至市疾控中心。

4、发生暴发疫情时,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进行疫区处理,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分离,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的有关要求完成报告并上报。

二、省级监测点工作:兴城为省级布病监测点,由兴城地方病防治所开展以下监测工作。

(一)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监测点内人口资料和总劳动力数。按年龄别、性别分别统计(年龄分组0-,10-,20-,30-,40-,50-,60-),此材料按当地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

2.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对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职业人群对布病的个人防护情况等。

3.畜牧业概况:家畜种类、饲养量、饲养方式、经营方式、配种方式、产羔期、流产物处理方式,畜舍设备及卫生状况,常见疾病,饮用水源与居民用水源的关系,水源污染情况。

(二)重点人群调查:

1、选择4~5个乡作为固定点,连续监测3~5年。其他乡作为非固定点,每年随机抽取1/3轮流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点内新出现人、畜疫情的乡自动增补为固定点,至少连续监测3年。

2、监测对象主要是7~60岁、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如兽医、饲养员、接羔员、育羔员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员以及与种畜和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等。调查人数不少于1000人,填写附表2《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

(三)血清学监测:在重点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可疑布病症状、体征或与牲畜及畜产品接触密切的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人数不少于200人。其中,牲畜交易人员检测10人,牲畜屠宰人员20人,皮毛、乳、肉加工人员20人,其他职业人群采样数量自行确定。血检样品做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填写附表3《人间布病实验室检查登记表》,并将检验报告单及所有检测后血清标本送至市疾控中心复核。

(四)病原学监测:对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病人采集全血进行布氏菌培养,采集样品数量不少20人份,并填写附表2《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样品及时送市疾控中心。

(五)畜间疫情收集:监测机构主动与畜牧部门取得联系,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制情况,如购入牲畜数量、来源,检疫和免疫情况等。

(六)人间疫情主动搜索:

1、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搜索本地疫情;

2、疾控机构应定期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工作,填写《临床医院布病监测登记表》(表6);

3、对辖区内出现重点职业人群的主动搜索:根据辖区内各种重点职业人数比例,确定调查对象和数量,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对有可疑布病症状、体征或与牲畜及畜产品接触密切的人员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应建立档案,进行个案调查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或发病。主动搜索使用《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表1)和《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表2)。

(七)年终总结及报表:年终总结包括当年疫情分析及各项监测工作完成情况。上报监测汇总报表(附表4《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统计表》和附表5《布病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于12月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报至市疾控中心。

(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省级监测点的防制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三、培训及宣教工作

各地要对本地区布病防治专业人员、辖区二级以上医院有关科室的临床医生开展培训,牛、羊、鹿养殖业发达的县(市、区)要对乡、村医生开展培训。牛、羊、鹿养殖业发达的地区要开展对危险人群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布病监测工作相关附表:

表1: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表2: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

表3:人间布病实验室检查登记表

表4: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统计表

表5:布病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

表6:临床医院布病监测登记表

表7:县乡村屯疫区主要传染源动物(牛或羊或鹿)调查处理情况调查登记表

表8:县(市、区)人间布病疫区调查处理汇总表

表9:牛、羊、鹿为传染源的疫区屯(组、场)畜间调查统计表

表10:布鲁氏菌血培养样品登记表

表1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地区国标码:□□□□□□病例编码:□□□□□

1.基本情况:

1.1 患者姓名:

1.2 性别: 1)男 2)女 □

1.3 年龄:□□

1.4 民族:

1.5 职业:⑴农民 ⑵民工 ⑶牧民 ⑷渔民 ⑸学生 ⑹医务人员 ⑺散居儿童

⑻干部职员 ⑼家务及待业 ⑽畜产品收购、屠宰 ⑾皮毛加工销售

⑿乳肉加工销售⒀兽医 ⒁其他 ⒂不详

1.6 发病地址:

1.7 家庭住址:

1.8 发病日期:年 月 日

1.9 住院日期:年 月 日

1.10 报告日期:年 月 日

1.11 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 症状体征:

2.1.1 发热: ⑴有⑵无

2.1.2 发热持续: 天

2.1.3 体温最高℃

2.1.4 多汗: ⑴有⑵无

2.1.5 肌肉、关节酸痛: ⑴有 ⑵无

2.1.6 乏力: ⑴有 ⑵无

2.1.7 肝肿大:⑴有 ⑵无

2.1.8 脾肿大:⑴有 ⑵无

2.1.9 淋巴结肿: ⑴有 ⑵无

2.1.10 睾丸肿大:⑴有 ⑵无

2.2 实验室检查:

2.2.1 玻片凝集反应:⑴阴性⑵阳性

2.2.2 虎红平板凝集反应: ⑴阴性⑵阳性

2.2.3 皮肤过敏试验:⑴阴性⑵阳性

2.2.4 病原分离: ⑴病人血液 ⑵病人骨髓 ⑶其它体液 ⑷病人排泄物 ⑸无 □ □□ □ □ □ □ □ □ □ □ □ □ □□□□

2.2.5 SAT 滴度为1:100++: ⑴有⑵无 □

2.2.6 补体结合试验1:10++: ⑴有⑵无 □

2.2.7 coomb`s 滴度为1:400++: ⑴有⑵无 □

2.3 治疗:

2.3.1 抗生素治疗:⑴有 ⑵无 □

2.3.2 抗原治疗法:⑴有 ⑵无 □

2.3.3 水解素治疗法: ⑴有 ⑵无 □

2.3.4 溶菌素治疗法: ⑴有 ⑵无 □

2.4 转归: ⑴痊愈 ⑵好转 ⑶未愈 ⑷死亡(年 月日) □

3.流行病学调查:

3.1 与动物接触史:

3.1.1 畜别:

3.1.2 饲养放牧:⑴是⑵否 □

3.1.3 屠宰: ⑴是⑵否 □

3.1.4 配种员: ⑴是⑵否 □

3.1.5 兽医: ⑴是⑵否 □

3.1.6 其他:

3.2 保护情况:

3.2.1 使用防护衣: ⑴是⑵否 □

3.2.2 使用消毒液: ⑴是⑵否 □

3.3 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 ⑴是 ⑵否□

3.4 幼羔放卧室内饲养: ⑴有 ⑵无□

3.5 既往病史:

3.6 布氏菌苗免疫接触史:

3.6.1 接种年月: 年月日

3.6.2 菌苗种类:

3.6.3 接种途径:

3.7 确诊时间:年 月 日

3.8 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3.9 其他:

3.10 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第 例。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注:国标码为各监测点国标码;病例编码中前两位为年号(如:04、05),后三位为病例流水号。


布病宣传图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18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