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陆象山

时间:2017-05-12 07: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第六节 陆九渊

第六节 陆九渊

一、生平与著作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二、心即理

三、修养论

1、发明本心

2、去欲存心

一、生平与著作

1、生平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2、著作

?陆九渊从不著书,其卒后,由其子陆持之编辑遗文,成《陆象山文集》刊于抚州郡庠。理宗嘉熙元年(1237),《陆象山语录》成。后人合为《象山全集》行世,共三十六卷。

二、心即理

1、化气为理

(1)阴阳之气即是理 ?

?陆九渊认为,“太极”即理,阴阳之气也是“形而上”的理。 ?(2)宇宙之间只是理

?他只说理而不言气,认为宇宙之间只是理。

2、心即理

?(1)心与理一

?陆九渊将心和理等同,故他认为理完全存在于人心中,用“心”来统摄“理”。

?(2)宇宙之理与吾心之理的一致

?既然理完全存在于人心之中,所以人心中包含宇宙万物之理。也就是说,宇宙之理与吾心之理是一致的。

三、修养论

1、发明本心

?陆九渊反对朱熹的“即物穷理”,而主张直接“发明本心”。

(1)发明本心 ?

?陆九渊认为“本心”即是至善的“理”,具体表现为天赋的仁义礼智。故为学只在于“向内用功夫”,对自我本心的体悟、反观。 ?(2) “先立乎其大者”

?如何才能达到“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目的呢?他提出了 “易简”的方法,就是要“先立乎其大者”。

“先立乎其大者”就是首先要确信自己尽善的“本心”?,即肯定吾心即是真理。这是认识的基础。

?2、去欲存心

?1)人心有蔽病 (

?心即理,本是至善的,那么人为什么有不善?陆九渊认为人心有蔽病,将“本心”间隔了。

?①人心之弊病的表现

?主要有“私欲”之蔽与“意见”之蔽。常人之病就在于追逐物欲。

?②人心有弊病的原因

?他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先天的资禀,一是后天的习惯。 (?“人之所以病道者,一资禀,一渐习”)

(2)剥落物欲 ?

?如何去欲?陆九渊要人去剥落物欲。剥落物欲后,心中清明了便是理。

?3、“存理去欲”

(1)反对天人之分 ?

?他不同意程朱把天与人绝对对立起来。他认为理存在于天,也是存在于人。

(2)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

?①对天理与人欲的理解

?他把“天理”说成是“本心”或“良心”,是“大体”;把欲归之于耳目之官蔽于外物而生,是“小体”。

(?“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从其大体与其小体亦在人耳”)

?②以本心良知来战胜物欲

?他认为人欲不是本心所固有的,强调发挥本心良知来战胜物欲。

篇二:士不可以不弘毅 君子以自强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薛百成

君子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之乾卦象传。六十四卦中独乾卦更名为健,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北周何妥的解释:“天体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犹如地体不顺,承弱之势顺也。所以乾卦独变名为健者。”大意是说,天无所谓健与不健,而天道恒行,乃成其健,犹如地无所谓柔顺与不柔顺,承其弱势而行天道,乃有柔顺之美。天道有常,昼夜不懈,遂以健详解其名。而其余各卦因卦解义,不再详解其名。

《周易集解》又引晋人干宝的解读:“言君子通之于贤也。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君子上通贤德,勤勉尽力以修德,而不必在意是否居其位。所以尧舜日理万机,文王常常到太阳偏西还来不及吃饭,孔夫子阐发大道每至彻夜难眠,子渊修德迫切欲罢不能,自圣人以下之君子,从不敢放纵而放弃修德之心,是之谓自强不息。 清代哲学家王船山在其 《周易大象解》中对乾卦象传这十个字做了如下详解: 以,用也,体此卦之德以用也。道一而用之殊,所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同归一致也。六十四象因象以成德,因时位而成象,时措之宜,各有所用,殊途百虑也。以博济为行健,于载物而不知息,其流为释墨;以推移为势顺,以自息而不能强,其流为列庄,不知用坤者也。推此而言,乾坤失用则咎吝及之,况他象乎! 六十二象自乾坤而出,象有阳皆乾之阳也,象有阴皆坤之阴也。学《易》者所用之六十二德皆修己治人之事,道在身心皆自强之事也,道在民物皆载物之事也。自强不息非一德,厚德载物非一功,以自强不息为修己之纲,以厚德载物为治人之本,故曰乾坤者其《易》之门户,道从此而出,德从此而入也。

苍苍者无正,浩浩者无极,天不可以体求也。理气浑沦,运动于地上,时于焉行,物于焉生,则天之行者尔。天体不可以人能效,所可效者,其行之健也,唯异端强求肖天地,而君子安于人道而不敢妄。乾道大矣,君子仅用之于自强不息,不敢妄用之也。妄用者,为妄人。

自少至老,为而不倦,初上之行也;自穷而达,不失不离,二五之行也;自危而安,不变其塞,三四之行也。君子于道,周遍省察,知其宜于修身之用,以之去私,期乎必净,以之复礼,期乎必纯,以之尽心,期乎必至,斯乃如天之自健其行而不于事物见健焉。品物流

形,非天之有意也;万国咸宁,非君子之有心也。道大而用之以约,所以为无妄,无妄则诚矣。

阳气奋兴自下而起,自强之道也;乾体已成,因而重之,不舍其健,至于上而无间,不息之几也。

太虚无健,其行健也;君子无强,唯自强也。

◤自少至老,为而不倦,初上之行也;自穷而达,不失不离,二五之行也;自危而安,不变其塞,三四之行也。

乾卦初九及上九爻辞分别为“潜龙勿用”和“亢龙有悔”。以龙比喻天之阳气,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亢的意思是过,知进忘退,故有悔意。

晋人干宝如是解读:“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阳处三泉之下,圣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里之爻也。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阳在上九,四月之时也。亢,过也。乾体既备,上位既终。天之鼓物,寒暑相报;圣人治世,威德和济;武功既成,义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于悔。 ”

王船山说,从少年以至老年,人的一生应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不知疲倦,这是初九及上九爻辞之意。

而面对穷困与通达之不同境遇,君子应该保持进取之心,不间断地修养德操,这是乾卦九二及九五爻辞之意。这两则爻辞说的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以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仍然是晋人干宝的解读:“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阳气将施,圣人将显,此文王免于

就,万物既睹,故曰利见大人”。

君子见危不乱,安佚而不惰,不因事见阻隔而改初衷。这是乾卦九三及九四爻辞之意。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

干宝说,君子忧深思远,朝夕不敢懈怠。仰则担忧嘉会之不序,俯则恐惧义和之失。所以终日乾乾。这大概是说周文王开始理政之时,那样一种状况。无咎,乃忧中之喜,当思将善补过,增修柔顺,以怀多福。

干宝说,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于地,而未能飞于天也。或跃,是有所怀疑之意。这大体上是说周武王举兵孟津,行孟津之誓之时,那样一种状况。若固守柔顺,则有违天人之应,而若一味地采取权谋之道,则有违平日修德养性的教诲之道。所以圣人行事,有不得已

而为之者,故其辞疑矣。

近人梁启超则从儒家勇于担当这一点来解读 “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认为,儒家是利用人类同情心之最低限度,为人人所共有者,而灌植之扩充之,使达于最高限度,以完成其所理想之“仁的社会”。故,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种理想,自非旦夕可致。所以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古者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之后,或可实现仁政。孔子还说过:“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所谓“王道无近功,至治非小补”,这一点,孔夫子是有充分的认知的。《论语·宪问》中那个晨门称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可谓一语中的。而事之“不可”,固然是宇宙之常态,人之所以行人道者,却必须“为之”。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那么,面对此情此景,君子保以处之?承担使命,自强不息。(参见《梁启超讲国学》)

◤王船山先生释乾卦之象言“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到了一个诚字:“道大而用之以约,所以为无妄,无妄则诚矣。 ”

王船山说,天道体大,而用之以简约,是为无妄,无妄即诚。哲学家贺麟先生在其作于1941年的文章《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解说儒家所谓“诚”这一概念时说:“儒家所谓仁,道德意味比较多;而所谓诚,则哲学意味比较多。 《论语》多言仁,《中庸》则多言诚。所谓诚,亦不仅是诚恳、诚实、诚信的道德意义,在儒家思想中,诚的主要意思是指真实无妄之理或道而言。所谓诚,即是指实理、实体实在或本体而言。 《中庸》所谓‘不诚无物’,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皆寓有极深的哲学意蕴。诚不仅是说话无欺,复包含有真实无妄、行健不息之意。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孔子借川流之不息以指出宇宙之行健不息的诚,也就是指出道体的流行。其次,诚亦是儒家思想最富于宗教意味的字眼。诚即是宗教上的信仰。所谓至诚可以动天地泣鬼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可以通神,至诚可以前知。诚不仅可以感动人,而且可以感动物,可以祀神,乃是贯通天人物的宗教精神。 ”

贺麟先生在这里说 “孔子借川流之不息以指出宇宙之行健不息的诚”,是对孔子那一句经典的感叹“逝者如斯夫”的精准解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读之者每附以感伤之意,释逝为“光阴的消逝”。钱穆训逝为往,去者之意。清人黄省三 《论语后案》及李卓吾《论语评点》,亦训逝为流也,进也。这样,孔子之意则为,君子当自强不息,一若斯水,昼夜不舍以进取。

贺麟先生尤其强调,传统儒家思想中这样一种向上的精进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其作于1944年的《宋儒的新评价》一文中,贺麟旗帜鲜明地为宋儒张目。时人多以宋儒的学问不能挽救国族的衰亡,甚或反有以促进国家的衰亡,其原因大概是认为程朱陆王之学为虚玄,为空疏,为不切实用。贺麟认为,如果只是在道学或哲学的角度,认为他们的学问不如政治、经济、军事、工程之学实用,这或许有些道理。但是,若认为他们只是哲学家,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见地则未免过于偏狭,因为哲学的用处本来就是有限的,哲学本来就是玄虚的,作为智慧之源,是不堪临时抱佛脚之用的。而说这些话的人不要忘了,创立宋明理学学派的开山大师,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几人,除伊川纯粹是秉承师道尊严的老师宿儒以外,其他几人都是在世俗所谓功业方面有所建树的。 “朱子曾先后任潭州及浙东提刑,颇有声威,办社仓,亦惠及人民;陆象山曾任知荆门军,治绩颇佳;王阳明平边患,治内乱,皆有军功”。所以,说宋儒虚玄不切实用,从几位开山大师的学行来看,就不甚切当。而反过来专以哲学之影响而言,程朱陆王的理学与心学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正统哲学,对中国人的信仰及道德礼仪生活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这一点,亦堪称厥功至伟。

也就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先师的教训,即以颇受后人指责的宋儒而言,亦是以身作则,以言行树立了楷模的。而后人之见,其误解及误读处,未免多了些。 ◤以言行立世,在古人那里,是有所确指的,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原则。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疲。此之谓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界定如下:“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当然,与此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相悖逆的行为,总是存在的。叛逆的出现,原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中国古代,主流的士君子,从来都是以此“三不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这一终极目标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立德之不朽,与普通人的距离比较远。一般而言,那是圣人之举。“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唐代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这样解释立德:是要创制垂范后世的准则,作为天下苍生共同遵守的规范;圣德是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禹乃至周文王、孔子等先贤所立,而其恩泽将泽被无穷。后人当然也可参与立德,比如宋明理学家的作为,堪称立德,但更多的情况只是依照先贤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德行臻于完善。

大体上而言,立德之德,既包含个人修养方面的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范畴,更包括治国安邦,施行仁政的政治手段。而其自上而下的具体落实,即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要求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要从个人的修养出发,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立功的意义则比较明确,自天子以至庶人,成就一生之事业,俱是立功之所指。“拯厄除难,功济于时”。于其大者,皇帝所追求的文治武功,当然是立功这一不朽目标的具体内容,若乾隆皇帝每自我夸耀之“十全武功”,若《尚书·大禹谟》所说的养民之政“六府三事”,被称之为九功。于其小者,春秋时诸子百家之活跃者,奔走各国,希图自己的治国理政之策被明主采纳,是立功之心使然;苏秦、张仪行其诈术,亦未尝不是基于立功之心的一番作为。而其通俗化解读,则是天下所有人,拘于义与利之纠结,一旦突破重围,有所建树,皆可立功。这是儒家正统观念普及于民间的一个例证。大则建功立业,小则有所作为,总要自强不息。

立言则是一个相对而言容易懂的概念,因为其具体要求,到现在也离我们很近。尤其是在今日,所谓著书立说,作为我们依然恪守的君子原则,常常是易于做到的。古之时,立言亦常常是圣人或大人之事,说起来,必然是传之后世的大言。若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但是,自曹丕《典论·论文》之说开始,其意义则平易起来。立言大体上说的是两件事,一是阐发事理,以为后世鉴借;一是创作文章,文以载道。而后者又逐渐包揽了这二者的全部内容。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自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一思路,一路下来,到清人李卓吾那里,终于走上了一条极致之路。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

篇三:环评报告-抚州市陆象山大道与曾巩大道区间路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抚州市陆象山大道与曾巩大道区间路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抚州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0一六年三月

编制单位:南昌大学

抚州市陆象山大道与曾巩大道区间路工程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人员名单表


陆象山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73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