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思乡散文诗

时间:2018-11-09 11:2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朗诵关于思乡的诗

思乡 吟诵

开篇语: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回乡偶书》 就是这样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串词:余光中的《乡 愁》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串词:席慕蓉的《乡愁》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串词:我也有思乡的愁绪,我的思乡在记忆里,在睡梦中。 题目:我的家乡,我的梦

春光一片一片地放进诗里

春风一缕一缕地绕在画中

忙碌的蜜蜂,纷飞的蝴蝶

温馨而幸福这是我的家乡老黄牛吞噬着夕阳下的小草荷锄而归的村口笑声里静下来炊烟又开始布阵静谧而自然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想做一滴水或一片叶子慢慢地融入我想做飘渺的歌或悠扬的琴声漫漫地渗透这就是我的梦 在父亲的背上捶两下在妈妈的怀里撒撒娇阳光般的自然

这就是我的梦

我的思乡梦

结束语: 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目光;莫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畅想。故乡啊,你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根。

篇二:思乡散文单元整组教学

“思乡散文”单元整组教学

滨海新区塘沽二中心小学 赵子墨

一、教学内容

1.所谓“思乡散文”,这里指表达游子思国怀乡之情的散文作品。

2.散文特点:取材广泛、表达自由、语言优美、形散神聚

3.教学内容:《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

《梅花魂》:叙事抒情

(教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落泪、送墨梅图教我做人、赠梅花手绢)

《梅花魂》:叙事抒情

《桂花雨》:状物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借景抒情

二、学生情况

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和语言感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速读、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寻找四篇散文的异同,进行比较阅读,领悟文章表现方式及不同意象的内涵。

3.抓关键词句体会含义,品味散文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品味散文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异同,领悟文章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散文不同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思乡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

2.整合、联结、比较、建构的策略

学法:

1.以默读、浏览、略读为主要方式,接触文本

2.采用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的策略

五、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精读《梅花魂》

第二部分,进行《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的群文阅读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精读《梅花魂》

板块一:复习《古诗词三首》,导入主题

1.“家”在游子心中最是温馨、最难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回忆《古诗词三首》,吟诵其中一首,体会古人情怀(指名)

2.今天,我们将走进现当代作家的散文,去体会其中的款款思乡情。

3.板书课题:思乡散文一组

板块二:初读《梅花魂》,重视朗读语气的指导。

例如:“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痕,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板块三:品味语言,理解“梅花魂”的文化内涵。

1.“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引用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播放邓丽君歌曲《梅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愈开花,梅花的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第二部分:阅读《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和《百泉村(四章)》,进一步体会散文特点。

(一)出示《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的题目,猜一猜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快速读课文,你觉得其中哪篇写得特别美,画一画,和同伴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全班说一说你感受到的景美、物美、情美。

1.《桂花雨》: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2.《小桥流水人家》:“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第三,比较阅读,建构“思乡散文”的文体特征。

1.小组讨论,从《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中寻找异同,并结合《回顾·拓展二》交流平台中的话题“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来领悟散文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付托其上的相同的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快速浏览《百泉村(四章)》,说一说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这篇散文与我们之前读过的几篇相比,跟哪一篇最为相像?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画出相关词句,有理有据地说一说。

4.总结:

《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 《梅花魂》

《百泉村(四章)》——|—— 《桂花雨》

|—— 《小桥流水人家》

5.建构“思乡散文”的文体特征

(1)不同的寄托对象与表现方式(取材广泛、表达自由)

(2)相同的思乡情(形散神聚)

(3)语言优美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老舍《想北平》、叶圣陶《藕与莼菜》,看看与我们今天课上读到的文章有何异同。

2.选择其中一篇,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形式: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书签式、卡片式

七、板书设计

“思乡散文”一组 梅花魂 事——| 桂花雨 物——| 小桥流水人家 景——| 百泉村(四章) ——| —— 思乡情

篇三:思乡诗前10首阅读整理

思乡诗整理目录

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二、命题预测

思乡诗一般都具有借景抒情特点。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品析炼字是考查思乡诗的三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命题核心点,思想情感是命题热点。

三、技法点拨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分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解析】鉴赏思乡诗首先从思乡诗标题和意象判定是不是思乡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点明是思乡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思乡念亲”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二句中“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抱膝孤坐的“影”和“身”互相陪伴,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最后,分析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触景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对方入手、虚实烘托”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后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1、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 逾:更加。

2. 欲:好像。

3. 燃:燃烧。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训练: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江、鸟、山、花,碧绿、洁白、青葱、红火

2.“欲”字妙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显得摇曳多姿。

3.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2、别老母

黄景仁(清)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作者: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均未得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黄景仁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为陕西巡抚毕沅所推重,援例为县丞,未补官而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其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卷、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赏析】

诗人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本诗描写的是诗人远行他乡、离别母亲时,所见到的让他刻骨铭心的场景。“搴帏拜母河梁去”一句,写出了诗人辞乡别母的行为,围绕诗的题目下笔,并以“辜”“别“去”等表示动态的词,含蓄表示自己告别慈母的过程以及渐离渐远时难以言喻的感伤。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诗人回头时,见到的老母亲的举止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想。“白发愁看泪眼枯”,回头看去,倚门而立的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分外醒目的映在眼前,她那哭干了泪水的眼

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在这句诗中,诗人心中那种对母亲不忍道别、但又不得不离去时的负疚不安,全都从他这回头一望的动作中流露了出来。“惨惨柴门风雪夜”一句是诗人渐渐远去,而又再一次回头时所见的景象:那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仍然孤独地倚在柴门上,在渐渐暗下来的夜色中,任风雪吹打。“惨惨”一词承接上句,恬画出了母亲的内心的痛楚以及脸上的表情,同时又为后面的“柴门风雪夜”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惨然的环境气氛。诗的最后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为了生活,自己不仅无法让年迈的老母亲安享温暖幸福,还将她独自留在了风雪中的柴门前,这样的儿子岂不是不如没有?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字字如锤,敲击着读者的心,令人不忍卒读。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真情动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句,但却将与母亲分别时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活灵活现的传达了出来,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生活中的场景,鲜明的再现了出来,自然、真实,却动人心魄,增添了诗句感人的力量。

训练: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1.“枯”字。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流露出来。

2.“此时有子不如无”,是一句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的真情告白。这短短的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亲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了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3、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


思乡散文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66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