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醉太平

时间:2018-11-09 11: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鉴赏正宫醉太平

第23题鉴赏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细化分析】

首句“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作者用一个反问句直接抒情,写出了当时朝中官吏只认钱,把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道德抛在脑后的可悲现实。揭露了现在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世俗风气的腐败,揭示了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之情。三、四两句是对“见钱亲”的财迷心窍者贪婪的形象描绘。这里的“水晶环”并不表示环质的清白纯净,而是取“环”之圆、取“水晶”之滑,而满足“才沾黏便滚”的条件。“才”字、“便”字,说明了贪取的急不可耐;而“沾黏”与“滚”,又生动地表现了多多益善的聚敛形象。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想告诉大家纯真的人一旦进入污浊的环境,也会近墨者黑,同流合污。。“文章?”这句是说文章本身不值钱,至多只能用来糊糊钱囤子,即只配作为金钱的仆妾。“门庭改做迷魂阵”句是说为了金钱可以不惜自败家声,甚而改门庭为妓院也在所不辞,一个“改”字,含有人心不古的感慨。而“清廉贬入睡馄饨”句则针对官场而发,清廉本当是为官的本分,可当今的官场不仅不需要它充作幌子,而且索性将它塞到钱褡子里去了。这三句将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的社会腐败情状描绘得入木三分,是对起首两句断语的生动诠释。最后一句“葫芦提到稳”写的是作者自己的处世态度,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语气中带有一点儿自嘲的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元曲创作在元朝后期。此时的元朝逐渐走向衰弱,政治黑暗,贪污腐败的问题很严重,同时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非常强烈。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臣子勾心斗角,欺上瞒下,同流合污,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张可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一生仕途坎坷。

【意境复现】

秋风瑟瑟,落叶翩翩,我独自走在繁华却又迷乱的街上,无力地叹息道:“哎!这世间上的人都嫌自己的命运艰难而困苦,生活那么的不易,有谁看见钱不像看见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呢?”内心中苦闷抑于言表,心里想着:许许多多纯洁善良、聪慧机敏的的人一进入这污浊的社会环境,就会沾染恶习、同流合污、营私舞弊起来。他们就像这水晶环落入麦糊盆,一沾到边缘就滚到了一起,变得圆滑。才能和知识本应是经时济世,沾溉后人,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贡献,造福子孙后代的,可现在竟成了升官发财、狗苟蝇营的手段,真是让人又失望又气愤啊!门庭本来是赏贤纳士、招待亲朋的地方,可现在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设置机关的场所,在这里干出男盗女娼的事情。世道不公啊!本来像我一样清正廉明的人本应该受到晋升褒奖,可现在竟被贬斥打击,我就这样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了。还不如像糊涂蛋一样稳稳当当地过着日子呢。哎,太糊涂了!太糊涂了!

【艺术特色】

这支小令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多组比喻。而比喻用的都是市井化的化的俗语,尖新严冷,讽刺犀利,比如“水晶环”、“面糊盆”、“葫芦提”。另外,鼎足对这只小令的一大特色。“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这是典型的鼎足对,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这三句鼎足对,音节可铿锵,语调冷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的卑劣无耻极尽嬉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一]命窘:命运艰难困苦。[二]水晶环:喻洁白聪明的人。面糊盆:喻一塌糊涂、十分肮脏的社会。[三]粘:指污浊肮脏的社会风气。滚:喻圆滑世故、同流合污。[四]“文章”句:言把知识作为赚钱的手段。文章,这里指才能和知识。[五]“门庭”句:意指为了钱可以干出男盗女娼的丑事。门庭。犹言“门第”。迷魂阵,指妓院。[六]“清廉”句:言为了钱可以颠倒黑白、混淆贤愚。睡馄饨,喻糊涂人。[七]葫芦提:糊涂。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杜甫好友、成都尹严武离蜀至长安,蜀中发生动乱,杜甫离开成都外出避乱。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又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生活重归安定。本诗即写于重回草堂后。

【意境复现】春日融融,天气晴朗,我悠闲地坐于草堂内,欣赏周围的美景。屋外垂柳掩映,新绿勃发,翠色欲滴,成对的黄鹂在枝间欢快地唱和,尽情享受大好的春光。抬眼望去,碧空如洗,一行白鹭伸展长腿,姿态优美,翩翩而上,似不欲辜负无尽的蓝天。顺窗远眺,西边山岭上厚实的积雪在日光照耀下更显白亮,从屋内看去,正被框圈在窗户之中,似乎那么近,似乎全然属于我自己的了。那厚雪一定积了千年,那山千百年来一直矗立在那儿,展示着自己永恒的静穆。再看门外,浣花溪边横着只只小船,噢,那是我盼望已久的从万里之外的东吴驶来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长江水道全线贯通,百姓可以自由经商往来了,而我也可以实现多年的夙愿——由岷江至长江东下,再由陆路北上回到洛阳老家了!

【细化分析】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本为平常景,作者特地注意到,说明心情闲适、愉快(作者此时所写的很多诗歌都有这一特点)。眼中的黄鹂、白鹭都欢快自在,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上的结果,为移情于物之法。凝视西岭雪山,有“相看两不厌”之意。“含”字有极强的画面性,同时又因景物被框圈而有属于我之意,又有雪山自送于眼前、与我亲近之意,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意相通。另外,能看清西岭千秋雪,说明天气晴朗,与前两句相应,也与作者的心情相应。“泊”点出静态,似有等我去乘之意。门泊东吴万里船绝非仅为实景,而是整首诗情感基调的背景。作者后于765年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试图回到洛阳老家,但因贫困潦倒而没能如愿,于770年冬病逝在漂泊于湖北一带的小舟上。这首诗对回到故乡还抱有很高的期望,由此反观听鹂望鹭、远眺雪山,又含有不忍惜别之意。

【艺术特色】首二句颜色对比鲜明,因绿而黄愈显,因青而白愈显,以暖色调为主,清丽疏朗。两句一近一远,一静(黄鹂与树的位置相对固定)一动,错落有致。后二句荡开眼前景,于尺幅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足见作者包举宇宙的胸怀(这是杜甫诗取得极高成就的重要原因)。前后两联皆为工对,在绝句中很少见,尽显作者功力。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对平定叛乱、生活安定、回乡有望的闲适和喜悦,但句句体现着这一主题。

篇二:杨云《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教学设计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教学设计

执教:栾川县陶湾镇常湾小学 杨云

教学内容: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无名氏】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具准备: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诗人肖像以及资料,学生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

2、出示(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重点句子: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古诗北京介绍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三、悟境读书

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四、延伸发散

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五、作业: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篇三:正宫 醉太平刺世 教师版

【使用说明】

1阅读自主学习内容15分钟,重点内容用红色笔勾勒出来,反复强化。

2合作探究25分钟。

3合作探究中“*”C层不做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一些元曲的相关知识及基础知识。

2反复诵读,了解主旨。

3激情投入,培养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自主学习】

1、关于元曲: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与套曲。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来说,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

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1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

2一般说来应有尾声

3全套必须同押一韵。

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既可以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2、元曲的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3、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

2)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3)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

4)写景。

4、元代散曲的风格: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为豪放、清丽两派。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5、散曲的特点;

1)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2)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北方话音韵。通押一韵,不换韵。

3)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偶句作对外,三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

6、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卒年不详。祖籍奥州(山西河曲)。他幼年时值金国覆亡,饱经兵乱,赖诗人元好问多方扶持,并教他读书。金亡后流寓真定。真定是当时北方一个重要戏剧演出地点。在大都时,他曾和关汉卿共同参加过玉京书会,并到过汴梁、杭州等戏剧演出较盛的地方。晚年寄居南京。今存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

【自主探究】

1、知识网络结构

①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小令和套曲,小令不超过58个字。

②套曲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

③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④《正宫 醉太平刺世》一、二句道出了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从第三句以下,铺写这种腐败风气的具体表现,水晶环比喻清白的人;面糊盆比喻污浊不清的社会;五六七三句进一步列举三种丑恶现象加以讽刺,读书写文章成了升官发财的手段,门庭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清正廉洁的人竟被贬斥打击。最后一句,写作者愿糊涂不醒以求安稳之处世态度,收束全曲。

⑤《越调 天净沙·秋》作者把一组由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构成一幅富于特征的画面,其中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给人以萧瑟、凄清、冷寂之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又使冷清的色彩变得明朗,情感上也显出转折,似乎惆怅失落得到某种安慰和补偿。

⑥字音辨识:

命窘jiǒng 沾黏nián 盛钱囤dùn

2、大声朗读两首元曲,体会其中的情感及语言风格。

【合作探究】

★1、《正宫 醉太平刺世》的结尾点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葫芦提倒稳,即世俗名利,是非贤愚,我都不管,还是长醉不醒,权装糊里糊涂,反倒觉得一切安稳,有人评价这种处世态度消极颓废,不可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表面上看未免消极颓废,其实这只是作者愤激不平的反语,作者对这种病入膏肓、丧尽廉耻的

社会风气是痛心疾首的,他既不齿失足掉进这社会大染缸里去同流合污,但个人又无回天之力扭转乾坤,移风易俗,为了解脱这种矛盾、苦恼,只好无可奈何装糊涂了。

2、《越调 天净沙·秋》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前两句选取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老、寒加以点染,描绘了一幅暗淡、萧瑟的秋景图,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红叶、黄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鲜艳明丽的画面,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前一幅画是作者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后一幅应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他向往的归隐之地。作者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的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相关链接】

元曲的发展: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醉太平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60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