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吕叔湘语文常谈

时间:2018-11-09 11: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语文常谈》读书报告

《语文常谈》读书报告

到图书馆八楼保存本阅览室找《语文常谈》这本书时,着实吓了一跳。1980年出版,书页已发黄,书后附着重大古老的借书登记表,定价0.29元。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是一本古书,而且薄薄的,似乎没什么内容。

读了之后才感觉,“短小精悍”这个词简直就是为这本书而出现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吕叔湘先生用短短的62000字讲述了汉语语言学的主要问题,是名符其实的大家,着实令人佩服。

这本书分了八章,内容十分丰富。既谈语言,又谈文字;既谈文言,又谈白话、方言;既谈字音,又谈字义;既谈汉语现状,又谈文字改革。就我国汉语发展的状况来看,1955年定义了“普通话”,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而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这本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他提倡改革,提倡使用拼音文字,为推广普通话扫除一些障碍,这种想法既重文字也重语言。也许提倡改革正是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所在。

我是学理科的,并未涉猎太多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增加了很多知识,吕叔湘先生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整本书形象幽默又充满事理,娓娓道来,读来津津有味。用平易生动的实例与语言代替枯燥的理论,普及语言文字知识,进而使读者信服,在我看来是这

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

以下就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加以论述。

序中有一句话很经典:说起来也奇怪,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越是容易认识不清,吃饭睡觉是这样,语言文字也是这样。确实,越是一些稀疏平常的事情,越容易被我们高傲的眼光所奚落。事实上,语言文字大有文章。语言记录着思想,近乎神妙;文字乘载世界,冲破时空。“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页2),“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页9)。讲到语言是学会文字的前提时,作者提到“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确实如此,每次我看书的时候,虽然嘴唇不动,没有念出声音,但是头脑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读。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把语言文字分离开来。

第四章“字、词、句”有一节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论述,精辟又全面。“‘五十’倒过来是‘十五’,‘电费’倒过来是‘费电’”(页47)。在看这本书之前,并未看到如此有意思的总结,次序不同意义就不同,汉语真是博大精深。词语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并不能用数学物理中的公式来表达,从这方面来说,语言学家比数学家物理家还要强大,在看似无章法可循的语言中总结出一套规律,实属不易。

第五章“意内言外”引用一些例子说明了语言实践中的经济原则,如“谢幕”,用汉语解释是“闭幕之后,观众鼓掌,

幕又拉开,演员致谢”,用英语说是“respond to the curtain call”,确实不如“谢幕”二字来得简单、经济。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汉语的“精”。

第七章是“四方谈异”,主要讲方言。方言确实很有趣,大家同是中国人,可是却说不同的话。记得当初上方言的讨论课时,很多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方言,大部分都听不懂,往往会引来哄堂大笑,不是嘲笑,而是心存疑问“同学说的是不是汉语”。记得当初我说了一句“an dei ni xiao guo bao zhai chaung guan er”(由于部分字不会写,就用无音调的拼音代替),结果大家愣了,其实译为普通话就是“我跟你说过别摘花生”,结果没有一个人懂。作为河北石家庄行唐县人,在地方电视台上听老乡讲话都听不懂,个人感觉是一件很搞笑和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一旦把家乡话放大到电视上就一句话也听不懂呢?也许我们习惯了普通话,2001年以后国家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照目前的情况看来,吕叔湘先生提倡的“要推广普通话”已成为大势。我们从小学习的是普通话,和外面的人交流也是普通话,不过因此我们这一代的方言越来越不地道,甚至已经变味。第三节是“主要的语音分歧”,总结了方言的特点。作为学在重庆的外地人,我感触最深的是重庆话不分l、n;s、sh。每次买东西结账时都得用手势比划是“四”还是“十”。“‘明儿星期天,请你到我们家坐坐。’‘我一定去。’‘怎么,你倒是来不来呀’”(页88)不同方言间的交流

确实有很多笑点,而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普通话已成王道,但是“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页100)。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去保护。

虽然第八章是在讲“文字改革”,但是从历史来看,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拼音文字”并没有实行。如果仅用拼音来表示汉字,那么将会失去汉字艺术。姑且不论文化层面,从实施的角度看拼音文字也无法推行。如上课老师让念的《施氏食狮史》,全用拼音代替就很难理解;再如一些同音词,若只写“zhi ai”,即使加上音调,读者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致癌”还是“治癌”,恰好这两个词的意思大相径庭,会带来很深的误解。不过发展到现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为普通话的推广、人们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吕叔湘先生的想法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目前的中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我也只发表一点小感想。

把这本书读了一遍,也顺便提出一些问题。如第19页讲到“‘昵女’双声,‘儿尔汝’双声”,可是没有标出古音,也即没有严谨的证明,难以令读者信服。再如第28页讲异读字,给“便秘”的“秘”字标音时标的是bi(四声),而目前的读音是mi(四声)。再如第31页“从容”的“从”被标为一声,现代汉语词典改版后已将一声改为二声,所以现在的读者可能会被误导。

中国语言文字太博大精深,读这一本书远远不够,可是这本小书却浓缩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这些理科的头脑是一次极富营养的文学洗礼。

篇二: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

吕叔湘先生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而且他长期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有着鞭辟入里的研究和独具慧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教育家。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的《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一文中,吕叔湘先生就表达了对语文教学的关心和深深的忧虑。解放后,他积极地投入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改革的宣传中。五十年代,我国语言文字运用混乱。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十年动乱之后,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状况更加痛心疾首。面对当时教育百废待兴的局面,先生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文章尖锐地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被语文界誉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声惊雷”。

吕叔湘先生是一个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学者,一直强调做学问要 “多读书,多提问,多发现问题”。他认为善于学习的人必定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和善于提问的人,因为“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先生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是源于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也是源于他那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吕叔湘先生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根本问题的发现

1978年,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在平日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而在当时只有先生以改革家敏锐的眼光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质疑并把它提出来。

先生从宏观上抓住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接着,对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和根源,他说:“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退为进,先生找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语文的性质把握不好,对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的认识不足。

先生强调:“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 ,“语言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这十分清楚地阐明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他还认为语文教学是过程,是人们学会语文的过程,是人们使用语文的过程。先生正是抓住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抓住了语文的特殊性,才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问题到根本问题的认识,吕叔湘先生进一步挖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在,而这一切的思考和探索与先生的问题意识分不开的。若是先生没有寻找问题的意识,没有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是很难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吕叔湘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发现

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是学会语文的学习过程这一根本问题后,先生就能正确发现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并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陈腐的旧观念和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精辟的见解。

(1)阅读教学的问题

首先,先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处理不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现在人家谈写作谈得最多,阅读为写作服务也谈得多,但阅读本身却谈得不多。”先生认为阅读可以为写作服务,但也不是全为写作服务;阅读还有它自己更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也是一种能力,甚至需要花不少时间去培养的能力,不能只为写作服务。

其次,先生认为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视课外阅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他说:“现在是自流状态,小孩看不看课外的书,看什么书,怎么看,都是不闻不问的。”他主张:“既然这个对于语文的提高有帮助,就应该抓它一下,给他一定的指导,告诉他哪些书看了容易得益,哪些书看了不容易得益,哪些书不值得看,哪些书要好好地看。对他有点指导,他的阅读可以更加提高效率。”

第三,阅读教学方法陈旧。“上阅读课,基本上是‘先生讲,学生听>,又叫‘满堂灌>。妙在学生让历任教师灌惯了,你不灌他还不高兴。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习题答案,全得由教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抄。教师不写,学生不答应。教学的目的,在学生方面是把教师讲的都记住,把教师写的都抄下来,在教师方面是督促学生把这些项目都做好。”

(2)作文教学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期望和实际情况产生冲突。“家长和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作文的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看。”

作文教学方法单一。“作文课的情况也差不多。例行公事三部曲:一、教师命题,二,学生写,三、教师批改。学生是无可奈何地写,教师是无可奈何地改,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3)口语教学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就杂乱无章。语文课上可以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加以指导。”这里是明确指出了“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为忽视口语的教学,今日学校里的学生,在小学时还能说会道,讲一件事情有条有理,到了初中就不大愿意讲话,到了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动辄出现脸红这种倒退现象。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吕叔湘先生还指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文言文教学问题、语言训练问题、教师问题等等,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吕先生的一字一句都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要害,震撼了语文界,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吕叔湘先生的问题意识驱动他去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问题的发现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吕叔湘先生经过调查研究和自身的经历得来的。吕叔湘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是经过验证和调查的。因为吕叔湘先生是一个主张做学问要调查研究并付诸行动的人。

先生说:“我主张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办法,就比较可行。”“比如光说语文能力‘差>就很笼统。究竟‘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还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严重?有没有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好的和‘差>的,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人数是怎样的比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多少是由于教材?有多少是由于教学法?有多少是由于教师的修养?做过些什么实验?有些什么先进经验可以肯定等等,这都需要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有了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处方。”

吕先生本人就是坚持调查研究的模范。他随时随地注重中国语言中的各种具体现象,由

很平常的现象看出重要的问题。吕先生根据调查材料写出的《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剖析了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引起了巨大反响。

先生这种重调查、重研究的务实精神与他的问题意识的完美结合,帮助他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并且树立了先生在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地位。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藏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重大的发现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没有问题意识,发现将成为无本之木。吕叔湘先生就是这么一个在平常的生活和问题中,发现藏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平常的事情的研究者,他把那些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问题指出来,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实实在在地切中语文教育的要害,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育向前发展。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指导意义,他的问题意识更是对语文教育的研究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践者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指导作用。

篇三: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如《氓》等;

楚辞,如《离骚》等;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白话诗文,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吕叔湘语文常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46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