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八月一日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16-11-11 11:50: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八月一日》观后感

观电影《八月一日》

在看完电影《八月一日》之后我感慨颇多,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新中国创建之艰难,也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电影的梗概。

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武汉政府国民党主席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被吓倒、被征服。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认识到武装斗争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该片将以细腻的笔调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以磅礴的气势再现八十年前震撼人心的历史风云。 4000万战争巨制,全国院线隆重献映! 《八月一日》为大型彩色故事片。以“八一”南昌起义为背景,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该片将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广阔的视野,艺术地再现南昌起义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武装的艰难历程。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消灭革命。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

党人没有被杀绝、被吓倒、被征服。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保存革命力量,抵抗反革命集团的镇压,中共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今年是纪念南昌起义八十周年,为感悟中国的红色革命,感悟共产党领导者的伟大风范,更为庆贺十七大,我们入党积极分子集体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八月一日》,“八月一日”注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记载。80年前在南昌城头打响的第一枪,给这一个原本普通的历史瞬间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开端。从“八一”写在了军旗上,刻在了军徽上,成为人民军队的形象符号和精神象征。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电影生动展现了在炮火纷飞,到处充满白色恐怖的时代下,共产党人那英勇无畏的精神气质, 开篇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血雨腥风的场景切入,转入北伐中原战场的博杀、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冲锋陷阵以及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画面展示,有力地揭示了南昌起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这一部分,从年轻的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苦苦寻找正确道路的真实表现看,彰显出一种追求真理的探索勇气和献身精神。

周恩来和贺龙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颇具光彩。周恩来作为党的前委书记领导武装起义,重担系于一身。他勇于承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争策略,坚定果敢地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以及在决定起义的前夜,在《国际歌》声中给起义部队的战前动员,所有这些令我热血沸腾,思想情感上受到极大的震憾。贺龙的形象也血肉丰满,个性鲜活。从战场上跃马挥刀拼杀,到坚定跟共产党走的豪迈表白,以及由于心爱的部下犯错误自受体罚和解散两套厨师的动情告别,使这一人物形象极具艺术魅力。同时,一批基层官兵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相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容。 周恩来、贺龙、叶挺、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朱德(朱德的扁担我也看到了)还有那叛变的汪精卫等虽然有些人物出场的时间并不多,但这些伟人的形象却是如此鲜明,战火硝烟的爆破场面也深入人心,国共两党的合作还是给这部影片带来铿锵有力的影响,看到许多战士的光荣牺牲感到什么才是舍生取义,周恩来、贺龙的为人处事让我感到慷慨激昂,那时的人跟现在的我们有着许多不同,就像海报中的宣传画面,为了革命每个人都系上了红领结,那一抹红色带起了电影中的《国际歌》我突然有种激动,从来没有感到这时候再听《国际歌》如此振奋人心,我觉得做人不能忘本,这是最起码的精神之柱。结尾攻打南昌城的战斗场面,尤为震撼人心。英勇献身的战士在冲天火光中化成红飘带的浪漫写意,既形成了影片情节叙述的高潮,也从审美角度完成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南昌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它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通过那一段伟大磅礴的历史革命的回顾,使我更加深了对共产党人伟大的战斗革命意识,正义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摧毁的,坚持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对争取独立的目标不放弃,正是每个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尽管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也阻挠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不管那些载入史册的红色革命已离我们有多远,为争取革命甚至是一些个人工作事业上的决心都是不可动摇的,这正是那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片断所传承的精神。

篇二:八月一日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八月一日》观后感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八月一日》是作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和党的十七大献礼之作。《八月一日》讲述了1927年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革命以失败告终。在这之后,许多受到血腥镇压和屠杀的共产党人要求发动武装起义和暴动,以暴制暴。然而党内总书记陈独秀却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坚决不同意冒然发动起义,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他辞去总书记的职务。影片中他说:“我年岁大了,会上压给我两顶帽子,这帽子太沉了,说我是机会主义,投降主义,我投降的连儿子都没有啦。”

之后,周恩来担起了本来应该由张国焘肩负的历史重任。周恩来趁国民党重要官员上庐山开会之时,争取到贺龙所在的第二十军、朱德所在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等一共二万余人,决定在八月一日凌晨发起武装暴动。暴动如期而至,在共产党人的周密计划、严谨部署以及英勇牺牲下,暴动最终取得胜利。

八一南昌起义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它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两个主要信息:其一,南昌起义由中共直接领导;其二,它是创建人民的开始的标志。

影片《八月一日》中也正隐含着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影片中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所导致的党内专政,即不顾大多数党员的建议拒绝发动武装起义;张国焘刚刚成为了党里的实际领导人是大力鼓舞发动起义,但是后来出于种种顾虑以及对共产国际的过分依赖,使他“出尔反尔”,在发动与不发动之间摇摆不定。共产党人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坚决走起义路线的有识之士在党内右倾主义和国民党“清共”的双重阻力下,不断探索、不断受挫、不断站起,终于发现了一条道路,就是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走武装暴动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是艰辛的,将此付诸实践则需更足的勇气和更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起义必须要有武装,武装是革命之树的枝叶。据资料介绍,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共产党人争取到了一切可以争取的队伍,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把武装集中于一点,给敌人以沉重一击,极大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既然周恩来冒险将所有武装集中起来,它也就意味着这是孤注一掷的赌博,同时也是信心十足、干劲十足的赌博。

电影所展现的历史事件是有限的,其能所反映的革命精神也是非常局限的,但它也是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的。因此,我们要将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到影片中去,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八月一日》让我深刻理解到了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所迈出的光辉步伐,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局势的动荡起伏都以小见大地体现了党在奋斗中所留下的每个脚印。

13级新闻二班 郑 磊

篇三:观《八月一日》有感

观《八月一日》有感

“轰!”一 阵响雷传来,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原本干净的街道此时却像一个人间炼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高高的城墙上挂着一个个木制的囚笼,而里面关的却是一颗颗狰狞的头颅。

这是1927年的中国,一个弥漫着腐败气息的国家。

1927年初夏,河南临颍战场战火纷飞 ,硝烟弥漫,一朵朵火云腾空而起,在这枪林弹雨中,一个个英勇的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一面已经烧的面目全非的旗帜被高高的举起,隐约看出四个大字“奋勇北上”,那面旗帜是战士用生命举起的,用鲜血染红的!

这只是电影的开头。

故事讲述的是,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胜利之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武汉政府国民党主席汪精卫先后背叛了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开始挽救革命。毅然决定在八月一日 南昌进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看过此电影,感悟甚多,我的心豁然开朗,陈独秀的困惑、贺龙的抉择、汪精卫的精明、周恩来的果敢、叶挺的血性,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生动形象。我由衷敬佩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作为党的前委书记的他毅然扛起了领导武装起义的大旗,千斤重担系于一身。他勇于承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争策略,坚定果敢地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以及在决定起义的前夜,在《国际歌》声中给起义部队的战前动员,所有这些都让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后,我们无后又何妨”更是让我钦佩不已。还有就是贺龙元帅,他不惜放弃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毅然选择加入中国**,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打击蒋介石,反攻汪精卫,“两个肩膀扛了一个脑袋,就是为了要让穷苦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铿锵有力,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从古至今,历史的发展,总是有许多英雄人物推动着,人民群众是一支主力军,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活在世界里,要活得有价值,首先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谋取残害人民的是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革命军,南昌起义军,冒着敌人的炮火,为人民的幸福,为了拯救国民与水火中,他们的牺牲是可敬可佩的是重于泰山的,他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中华儿女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模范。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良多,共产党员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和叛变革命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反叛分子斗争到底。从那天起,一支伟大的队伍诞生了。

在电影的结尾,战火后的战场已是千疮百孔。而在那高高的城墙上,竖起了一面用 鲜血染红的旗帜,当人们用神圣而又庄严地目光凝望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上时,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是中国的军人用生命建起的丰碑,告诫着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守护好中国军人用生命换来的这一切。


八月一日观后感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46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