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5000字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16-11-10 11:18: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正在日渐兴起的生态经济学正是以研究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 发展 人类社会

随着当今社会的日渐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有一些有益的影响,比如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改造沙漠,但更多的则是不利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人类的经济活动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以全面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为目的的生态经济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定义

要想深入的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就要理解其含义。根据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而维基百科百科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定义为“生态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间的共同演化和互相依存的关系。”生态经济学包括对社会的新

陈代谢作研究,亦即是对能源和资源进入及离开经济体系的流动作研究。这个学术次领域亦被称为生物物理经济学、生物经济学或热经济,同时亦跟一门名为工业共生的应用科学有关连。生态经济学建基于一个概念模型,认为经济体系跟能源和资源的流动、以及由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紧密相连并因而得以维持。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作出研究,关注点包括能源和资源的流动及可持续发展、环境质素,以及经济发展。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定义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学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生态经济学得以实现。”

有科学家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研究与评估”的科学,其核心理论便是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着重于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福利以及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福利日益冲突的领域。生态系统最终支撑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 而人类社会系统是经济活动收益的最终受益者。因此, 生态经济学研究涉及到3 个分析方面: 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经济学强调从局地到全球的一系列等级和尺度上这

些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研究这些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机理, 进而更全面地了解复杂的环境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

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 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 的根源, 而现有的学科均不能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正如它们目前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 仅涉及到新古典经济学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正如其目前的应用情况, 有时候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 系统。生态经济学既包括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也包括用新的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

生态经济学构建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生态准则, 生态阈值的科学概念约束了人对自然的无限性恶化行为, 这是可持续发展实施中必须遵循的生态法则。在以往对生态无知的背景下, 人类的自私性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而暴露出了人类的狭隘性。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决定了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渴望” , 那种认为无需区分人与自然界的主客体关系的消极伦理学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所以, 经济发展永远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永恒主题,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但协调发

展的保证体系是能力的建设, 能力建设一般是指“资本” , 即自然、技术、人力及社会资本。人类为了获取自身的发展, 必须具备生态环境得以维持所需要的“资本”存量, 只有这样, 才能具备消除非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的能力和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经济社会的日渐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环境的污染导致人类更大的对于周围环境的索取,从而导致更大水平的污染,由此人类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人类社会也将很难发展下去。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很多解决生态污染的方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现在,环境的日渐恶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类生活,各类灾害的 发生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现在如果人类能够重视起来,还为时未晚,但因为生态破坏已经太过严重,要有足够的耐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不能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技术问题, 必须形成共识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是可能的。而对于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会议,需要多举办几次,方便世界各国进行技术交流,并使意见统一,以共同应对生态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姓名:邢阳

学号:13140051041

篇二:生态经济学论文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2013级经济管理专业 可持续发展与政府经济管理研究课程论文 ( 2014—2015 学年第 1 学期)

论文题目: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联系电话:教 学 点:

发展研究 _ 杨 蕾 20130397 13558980775

摘要:概述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介绍了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制约性因素,提出了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新型模式,日益凸显出其深远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其出版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提出,它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把以线性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变成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2004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的:“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中国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制约性因素

攀枝花是一座地处中国西南部山区和金沙江上游的新兴工业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攀枝花西区又是攀枝花工业的

主要原材料基地。攀枝花市西区幅员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7万,是罕见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域。作为大三线建设的产物,西区无疑最具代表性,但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产资源逐年减少,特别是一度时期,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三废逐年增多,攀枝花西区人居环境十分恶劣,可谓“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十一五”以来,当地政府全面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循环经济,在有效的土地范围内全面实现了产业优化布局。至“十一 五”末,攀枝花西区人居环境得到惊人改变,社会各项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一)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

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由于污染严重,攀枝花市西区2003年空气质量合格率仅仅为0.7%,也就是说一年365天,仅仅有两三天空气质量是合格的。可以说,当时的西区就是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垃圾场。2005年攀枝花市西区开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截止“十一五”末攀枝花市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全区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268天,达标率达73.42%,较2003年提高了72.72个百分点。201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07%,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7%,每年都有提升,环境质量得到了全面改善。

2、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起攀枝花市西区围绕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2008年,攀枝花市西区投资800万余元,建设了日处理污水1.5万立方米的沿江沟污水处理站;投入130万余元用于垃圾收集点、下水道、化粪池等农村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2%,单个企业综合能耗由6.96万吨标准煤降到了3.01万吨标准煤,下降了56.75%,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累计关停(闭)了一大批技术、装备和产品落后的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达34家。共淘汰了水泥、机焦、钢铁等落后产能30余万吨、火电20万千瓦。

3、工业经济继续领跑。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以来逐渐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机械制造、建材、火电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啤 酒、电冶化工、石化等产业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26家增加到78家,增长2倍;规模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41.37亿元增加到146亿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增加值由“十五”末的 15.95亿元增加到50亿元,是“十五末”

的3.6倍,年均增长29%。

(二)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产业关联度低。据《攀枝花市西区2011年统计年鉴》,2010年攀枝花市西区生产总值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0.6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54.7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9.6亿元。统计资料表明,工业在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出“大工业、小农业”、“大第二产业、小第三产业”的特点;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弱了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很小,相关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且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

2、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于从事资源开采与加工的企业来说,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健全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模式有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和支持。攀枝花市西区从2005年开始探索循环经济起,相继制定了《西区循环经济园区控制性详规》、《西区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应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细则,破除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瓶颈。在制定有关法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特别要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强化对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为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3、体制与机制亟待完善。确保循环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技术、市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的协同推进,政府管理、技术创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体制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建设的核心。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很好地处理这些核心要素的关系。攀枝花市西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要以体制完善为重点,加强相关制度研究,使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才能确保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攀枝花市西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依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攀枝花市西区目前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机械制造、建材、火电四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主导产业的优化和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攀枝花市西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比重较小,三大产业结构不协调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大

篇三:生态经济学论文

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前言

当前,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尖锐, 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庞大的人口基数且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中国人口现状

(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

目前,我国 14亿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21 %, 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 1/3,比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 1 亿。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和人口持续增长将长期并存。 21 世纪,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 总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

(二) 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 还存在反弹的隐忧。

在近 40 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 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总体还不高, 人们的生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尤其农村中的“多子多福” 的传统观念, 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压力。 要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为“零增长”,还需要进行长期和艰苦卓绝的工作。

二、中国人口的问题

(一)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城市化进程加快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空前活跃的时期。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据专家预测, 农村劳动力中还有 1/3 可能转移出来, 成为流动人口伴随着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较 1990 年人口普查上升了 9 . 81 个百分点.

(二)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 由于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角色使其生存概率要小于女性,因此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在 103 到 107之间(以女性为 100)。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 119.92,比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 8 .5 个百分点, 严重偏离了正常值 106。

(三)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中国于1999 年进入了老龄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2014 年底,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 . 53 亿, 占总人口的 10. 97 %。

三、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人口质量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抑制了人均文化教育的投资,从而影响了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从根本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与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相比,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低。二是劳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劳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三是文盲数量大、比例高。它将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的素质。人口质量低下对我国经济的负影响表现在:

第一、 不适应现代劳动方式。现代生产已经进入自动化阶段,其劳动方式特征是一部动者

只起监视自动化设备运转的作用,另一部分劳动者在实验室、设计室专门从事编制设备的运转程序;而且后者的比重愈来愈大,这说明现代劳动更多的是脑力劳动;而我们的劳动人口90%处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是不能操作和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即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也就超高,反之,

也就越低。据外国经济学家预测,当代小学毕业,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能提高108%,大学能提高300%。所以说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口素质的竞争,我国人口素质低下,必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 不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固定资本更新,节省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并对科技进步的依存度愈来愈大,有的已达到60%以上。而科技要进步,无疑对劳动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大学文化占人口的比重竟然不到6.8%,是远远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的原因所在。

(二)人口结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人口结构分自然(年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这里主要想分析一下劳动力人口剧增、人口年龄老化和人口分布不均及对经济的负影响。

1.劳动力人口剧增对经济的负影响

劳动年龄人口剧增,对我国经济的负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面I临着新的就业高峰考验。我们说劳动人口只有在被足够的生产资料吸收的时候才能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如果超过生产资料增长的速度,就无法满足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的就业要求,就会出现劳动就业与劳动效率的矛盾。在我国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一是劳动适龄人口多。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三是企业富余职工多。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每年城镇新增和企业再就业人口加在一起有数千

万,而国家能够安排的就业人数却不足千万,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随时可至,导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劳动就业和劳动效率的矛盾加剧,导致我国失业和潜在失业大军的长期存在,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2.人口年龄老化对经济的负影响

人口年龄老化,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影响。首先,社会经济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国家、企业支出的退休金、医药费、社会保险和福利费用急剧增加;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各种设施的建设费用增加;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这意味着由社会劳动人口创造的国民收入中将有越来越大的部分用来抚养退出劳动的老年人口。其次,’劳动力相对老化。由于人口的惯性作用,人口年龄老化带有连续性,这样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即将迈人老年行列的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劳动力相对老化。再次,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老年人口增多,比例增大,食品费用相对增多,导致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缓陧,影响了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3.人口分布不均对经济的负影响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政治因素的作用,任何国家的人口在地区分布上都不可能完全均衡,但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程度却是世界少有。第一,东南和西北人口相差悬殊,东密西疏。第二,从一些省份的人口对比看,多少不一。人口最多的是四川,最少的是西藏,相差51倍。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结果是:一方面加重了人口密集区人口问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地广人稀处资源与经济开发的困难,使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能与相应比例的劳动相结合,不能形成现实的财富,最终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人口分布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改变这种差异将有很大的难度。

四、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初探

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 是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 既是中心问题,也是终极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 的基点正是人口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人口素质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现代发展理论中“人力资本”, 学说之所以独树一帜, 备受推崇, 就在于把握住了人口与发展最本质的联系:首先, 人口是发展过程中的要素, 人在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是发展的主体、 中心和依归; 其次,人口是人的集合, 而非简单的数的集合; 再次,同样规模的人口,其素质不同, 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迥异。 我国人民素质特别是劳动力人口质量对于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实现的现代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 在追寻可持续发在追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国民素质正是最需要优化的人口条件和最需要克服的瓶颈。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各地区、 各部门更应当自觉地树立起人口、 经济、 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 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制定相互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从而走出一条人口、经济、 社会等各方面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1.《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问题初探》吴雪 温涛 辽宁大学2008

2.《论人口问题对经济的负影响》 张延安 沈阳市党校2007

3.《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2009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陆杰华2000


5000字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