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伟大的创举》2000字读后感

时间:2016-11-07 10:31: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伟大的创举读后感

《伟大的创举》读后感

翻开《伟大的创举》这本书,第一页便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一句多么响亮的口号啊,这是对世界的宣誓,是对世界上所有饱受阶级压迫的人民的伟大承诺!列宁,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用他博大的胸襟、聪明的才智、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向世人展示了无产阶级的这一伟大的创举,从而让饱受剥削的人民真正懂得了“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的道理。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我开始了对文章的品读。

伟大的创举,一开始主要讲述的是“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也就是,苏联的工人和农民们在与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其他地主资本家军队做斗争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虽然这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但是着实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因为这预示着无产者们将向那些保守派以及自私的剥削着人们的资产阶级们发起挑战,“当这种胜利巩固起来时,而且只有那时,新的社会纪律,即社会主义纪律才会建立起来;只有那时,退回到资本主义才不可能,共产主义才真正是不可战胜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列宁内心有多么的欣慰,多么的激动。的确,越来越多的工人,以及普通的农民开始有了新的思想,他们不再只是听从那些资本家们的指令,不再安于只是向一个奴隶或者牲畜一样,没有尊严的诚服于那些所谓的高傲的资本家脚下,无产思想的注入,无产阶级的诞生,让他们找到了救命的稻草,看到了重生的曙光,他们逐渐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虽然世界上最普通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农民,可是,当

他们共同站起来时,他们无疑是最为强大的!

之后,列宁引用了《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这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认为,共产党员为包围革命果实,不应吝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工作应该是无报酬的。提议在全分局内实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直到完全战胜高尔察克。”虽然,这只是对共产党员星期六无偿劳动的一个提议,但是大家在最后都一致通过了这个决议。而在后面的工作中,大家也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员,牺牲了星期六休息的时间,无报酬的在各个需要他们的地方劳动着,木工厂里,修车间里??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因为大家同为共产党员,所以在他们中间,有着惊人的团结力。他们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在星期六高效率的做着劳动,虽然身体疲惫,可是他们的精神、内心却是极其愉悦的。在他们工作完结时,一百多个身子疲乏但是眼睛里放射出愉快光芒的共产党员,共同唱起了《国际歌》,那象征着胜利的歌声,像阵阵凉爽的清风,扫去了人们内心所有的阴霾。那歌声,也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种下的象征着无产阶级胜利的果实。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这一创举,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中逐渐萌生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资本家们的苛刻和剥削,促成了无产阶级这一个集团的逐渐壮大。而在当时的文明社会中,也只有那最强大,最先进,拥有无数后备力量的无产阶级才有能力和希望去战胜资产阶级,从而使社会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向世人表明了“工人们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

产率、建立起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而这种思想上的伟大转变,是人民自愿的,而且加入和接受这种思想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这在当时,是多么伟大与壮观的一个景象啊!而列宁正是从中清醒而英明地预见到,无产阶级若想永保青春,政权不被颠覆,必须时刻把自己的阶级性通过它的成员——广大工人群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动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并且坚持持久地继承和发扬下去。他所以称星期六义务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在于此。

回顾我们中国的历史,如果当时没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这一系列新思想的引入,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剥削下。正是那一大批优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解、接受、传承、发扬,我们中国人民才得以从水深火热中真正站起来,与那些恶势力还有侵略者们作斗争。我们的国家,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与光彩!

篇二:伟大的创举读后感

伟大的创举读后感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从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的继承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当再一次读起列宁的这篇名著,不仅深为革命导师的博大的胸襟、聪明的才智、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所感奋,而且真正懂得了“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的道理。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知道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来到延安后,与延安的哲学家一起创立了了斗争哲学,《矛盾论》就是斗争哲学产生的标志。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误解列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矛盾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意见: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在这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面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

列宁在总结“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意义时说:“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也值得同样注意。在这方面,工人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极大的意义。显然,这还只是开端,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当这种胜利巩固起来时,而且只有那时,新的社会纪律,即社会主义纪律才会建立起来;只有那时,退回到资本主义才不可能,共-产主义才真正是不可战胜的。”

虽然革命导师列宁并没有刻意表白领袖的作用,但实践证明,“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伟大创举,既是觉悟起来的工人阶级的自觉行动,更是作为人民领袖和革命导师率先垂范使然。可以想见,没有列宁及时发现这个“共-产主义的幼芽”,不顾自己衰弱的身体而积极主动地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深刻体会并认真总结她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意义,恐怕这个“创举”只能是昙花一现,迄今也不会为后世所知,或只有在30多年后的中国的十三陵水库工地,被他的忠实的学生和当代最伟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毛泽东所认识、所总结、所继承和发展。 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糖衣炮弹”的著名论述印证了这一点,三年灾害期间他老人家和人民同甘共苦的事例也印证了这一点,为确保社会主义江山不改变颜色,不“退回到资本主义”,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不致白流,广大工农兵群众不受二遍苦、遭二茬罪,毛主席甘冒“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的风险而毅然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所创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更比啥都实际地印证了这一点!而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列宁的“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思想,不仅是有机的必然的结合,而且是真正的忠实的继承、延续、实践和发展。

事实上,苏维埃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导师列宁就极其关注无产阶级的前途,在防止和平演变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也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表露得非常明显。”“这个主张得到了工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响应”。这无疑说明,“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号召,是在党的领袖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以影响“工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响应”,特别是能够促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廉洁为政的思想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活动。没有党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参加,率先垂范,星期六义务劳动既不可能蓬勃开展起来,也不可能坚持持久。而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所总结出来的以干部“三同”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恰恰得益于列宁的伟大的创举,或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

革命导师列宁何以说星期六义务劳动“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表露得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列宁从中清醒而英明地预见到,无产阶级若想永保青春,政权不

被颠覆,必须时刻把自己的阶级性通过她的成员——广大工人群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动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并且坚持持久地继承和发扬下去。他所以称星期六义务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在于此。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多关心每普特粮食和每普特煤吧!多去设法使饥饿的工人和褴褛的农民所需的粮食和煤不是用投机买卖或资本主义方式获得,而是像莫斯科一喀山铁路的粗工和铁路员工一样用普通劳动者自觉自愿的奋不顾身的英勇工作来获得。

我们大家应当承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空谈革命问题的毛病现在还到处都有,甚至我们队伍里也有。例如,我们的报刊很少向腐朽的资产阶级民主的旧残余开火,很少支持普通的、质朴的、平凡的但是活生生的真正共产主义幼芽。

列宁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光辉榜样。列宁所从事的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就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所写的一切著作,乃是对马克思主义总宝库所作的卓越贡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

篇三: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2000字

篇一:邓小平传>读后感2000字

最近应老师作业要求我读了《邓小平传》,本意随心读过完成作业,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令我大受启发,便静心拜读一遍。这本书总共分为15个章节,它是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于1993年完成的,它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位伟人辉煌的一生,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再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邓小平对于我来说是位陌生而又熟知的人,陌生是因为在我>记事时他已经基本脱离政治舞台了,所以对于他的一些事情我不是很了解,而说熟知应该每个中国人都很熟知这个伟人吧。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毛泽东曾对邓小平做过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的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他一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边勤工俭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从未放弃。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共产党,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信仰,并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

治上进行了深造。

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到内战纷纭的中国。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回国后的时间里,邓小平一直颠沛流离,在战火中辗转,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为中国带来了光明。

在建国以后,邓小平由于受到四人帮各方面的陷害和诽谤,一次又一次地被党排挤出去,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经历了“三起三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他每次的“落”都是因为他坚持真理,从不向谬误低头;而每一次的“起”,他都会尽心竭力为革命胜利、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工作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没有索取,只有奉献,甚至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后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不仅让人想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他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总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扩大和提高。

正如作者在结论中写道,关于邓小平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邓小平同志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开创了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邓小平是真正坚定的马克思义理论的实践者。纵观其一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险恶,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政治上一直坚定地拥护真理,拥护党和人民利益。做实事,讲真话,不唯上,不唯书,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一言堂。他为中国后来数十年改革开放,放开手脚摸索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谋求和平发展的和民族强盛,创造了思想和制度上的环境。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篇二: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2000字

最近两周重读了《富兰克林自传》,>收获颇多。为什么说“重读”?因为我在大三

期间曾经看过一遍,现在想想,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如今亡羊补牢,只希望为时不晚。

在重读此书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如何读书”,搜索结果颇丰,但选择愈多,迷茫越大。经过思索再三,我比较喜欢韩愈的读书方法。现摘录一段,如下:

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

依照韩愈的读书方法,对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精彩语句让我爱不释手。现在想起来,读好书应该反复读,读出趣味来,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看法。

《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共有四篇。第一篇主要写富兰克林年少时如何自学成才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第二篇讲述了富兰克林本人对读书的乐趣、道德圆满计划的实施、日常生活的时间分配计划表;第三篇写富兰克林苦学多种外语、如何热心开展公益事业及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最后一篇因他未写完就撒手人寰,只是介绍了他本人的第一次外交使命。

富兰克林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手中所得到的一点钱全都花在了买书上,有时一本书是在晚上借的,而必须在次日一早送还的,他经常振作精神读到深夜。他从十二岁到十六岁的全部生活就是工作和阅读学习,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且深深影响他以后的思想和道路。想想自己小时候虽然有一段时期特别喜欢看书,但终究因考试分数决定自己的升学前程而放弃了课外书里的美好世界,转向了枯燥、令人生厌的教科书,压抑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时间来感悟现实。现在想想,自己不会独立思考和不会写文章,也就不奇怪了。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亡羊补牢,只希望为时不晚。

富兰克林青年时期,主要事业是开办印刷所,他的勤劳高出他同行中的任何一个人。当人们已经就寝时,他在工作;当邻居们起床时,他也正在工作。这样的勤劳赢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有了口碑,也就有了影响力,同时为他的事业添加了一份助推剂。在青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以后的生活道路。如此说来,在青年时期,我们应该选定最佳生活之道,习惯会使我们快乐无比。在做事业的同时,他也犯过很多过错,然而他积极思考,从中吸取教训。他制定了一个道德圆满计划,希望无论何时过着没有错误行为的生活。悖理的习惯必须废除,良好的习惯必须获得和确立,这样才能把握牢固了、始终如一的正直举动。以下就是他的道德圆满计划,值得每一个人效仿和借鉴。

这些道德习惯最好不要同时实行,以免分散注意力,而是应该每次只抓住一条去实行。当掌握一条,然后再进行下一条。在我看来,青年时期就做出如此优秀的计划来当终身的信条,着实不易,若要整个人生都遵守,就更加难上加难了。我们应该学习并效仿他的这种终身道德圆满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有一点,必须提到,他自学了多种外语,比如,法语、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并且可以流利用外文谈话,阅读外文书。我们在佩服他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敲响警钟,不是么?

此外,富兰克林还是一个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人,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竭力想理解和认识一切。他喜欢与聪明、有学识的人会见,同有趣的人交谈,这是他毕生最愉快和有益的消磨时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公德心,他认为城里的巡夜制度缺乏规矩,就在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提出要改变这些不合理制度的现象;他还组织了“联合救火会”,为居民提供了有效的防火方法。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看到生活中不合理的、需要改进的,就想办法,并且付诸于实践。

读完此书,我们应该汲取书中的营养,用于自身的需要,伴随自己以后岁月的成长。我相信,以后的道路因为有了富兰克林的指导会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以后要面对的困难因为有了富兰克林的事迹而不再让我们畏缩不前;以后的心灵因为有了富兰克林的缩影会变得更加的美丽。

篇三:围城读后感2000字

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着名的讽刺小说大家。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法国,1938年归国任大学教授,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前几天我拜读了他的着作《围城》。

《围城》出版于己于1947年,随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并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围城》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抗战背景下,来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描绘的。小说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以留学归来的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写抗战爆发以后从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并从中央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出路等问题。作品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写出了时代、社会的象征。“围城”既是实体的象征,即抗战环境下的中国就是一个大围城,同时又是一个虚体的象征,即对一类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这里的“某一部分社会”指旧中国混乱荒谬的病态社会。而“某一类人物”又是指在那个社会中迷惘、落寞、卑琐的病态知识分子,揭示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国难家愁中的动摇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说的主题以暴露否定病态社会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结婚好比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者在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时,也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之处,无不是“围城”——上海滩各式知识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内地小镇和乡村的丑恶闭塞,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构成了一座座围城,不仅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样: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的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方鸿渐的自身精神领域也妨碍和束缚了他冲出围城的信心和勇气。方鸿渐自身性格和顺,看出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聪明而内心懦弱。

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有瓜葛,但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以至落入孙柔嘉的网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

作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困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这就是钱钟书写这书的基本主题。

作者在书中的讽刺艺术相当杰出,因此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他对人物隐蔽心理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加上作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学无术的褚慎明,走私发国难财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松年,说谎到底的韩学部委员愈??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尖刻讽刺的。作者又借助自己的深厚文学功底,编制出众多比喻和警句,对人物进行嘲弄淋漓尽致。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着。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

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


《伟大的创举》2000字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06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