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清日战争》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6-11-07 10:29: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清日战争成败的直接因素

清日战争成败的直接因素

要想进入战争失败原因的“城池”,总是绕不过军事因素这道“城门”。凡是用现实诉来解读历史,军事因素往往被轻掷于偏角僻落,现实诉求多着重于抽象、道德因素,诸如民心、腐败等。军事是蛮横的物质力量,赤裸的暴力,甚至一种莫名的偶然之力。“枪杆子出政权”中蕴含的味道与现实和平环境南辕北辙,被置之冷宫自属常理。但一场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必然是军事,其他一切均是衍生出来的附加值。巧合的事,在120年前对清国战败的“教训总结会”上,由于大国心理、政治斗争、记忆建构等因素,军事落后的观点同样无人问津。

“亚洲第一舰队”的光芒至今仍然嚣声于国人耳中。然而甲午之年,北洋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已经落后于日本,所谓第一舰队的桂冠五年前尚可担待,甲午之年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战火炮威力强弱至关重要,北洋海军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仅54门,而日本联合舰队拥有104门。北洋海军火炮射速迟缓,而日本舰队则装备了大量速射炮,足以弥补准确率低的弊病。北洋舰队有大量的本国产有缺陷的开花弹和已经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些炮弹的杀伤力全凭运气。所以多次击中日本舰船,却无法重创敌舰的一幕在黄海海战中反复上演。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优质开花弹,黄海一战结束后,日本舰船还留有大量有效弹药。北洋舰队的弹药更多填充的是黑火药,而日军则填充的紧跟时代潮流的苦味酸火药,效果锐增。

此外,北洋舰队中舰艇大多购买年月已久,缺乏新式船只,其中超勇、扬威两艘舰龄已达13年,致使整个舰队的航速比之日本联合舰队远逊

后勤方面,黄海一战后,日本受伤舰船回国修理,可以迅速再次投入战斗,而北洋受伤舰船只能沦落到无人能修的境地。北洋海军的燃煤也极为劣质,燃烧后浓烟盈空,而日本联合舰队则青烟袅袅。

尽管海军官兵个人战术素养强于日本海军,但由于炮弹质量低,火炮射速慢,舰船航速,、燃煤质量差、修复能力弱等因素,在战争已经朝着技术化的方向愈加发展的19世纪末期,装备上的落后是致命的,是官兵个人素质无法扭转的。

这一切都源于1890年后,户部上奏停止购买西方船械弹药。反观日本,战前还在疯狂采购。19世纪末期的军事装备日新月异,犹如一场百米跑,电光火石一瞬间的差距已是霄壤之别。3年前购买的苹果手机放到今天,也只能是“近黄昏”的机型。

海军素质高,装备落后,而大清国陆军只能用不堪来形容。平心而论,陆军装备并不逊色日本陆军三分。但各国装备芜杂其中,且士兵作战能力底下,阵型战术几无一长,将领作战观念落后,也没有近代化的参谋、后勤补给医疗保障等单位。

清国陆军可用兵力更处于绝对下风。甲午之年,清军总兵力达70万之众,但其中60万皆为糜朽的八旗和绿营,只能在账面上抖抖威风。能直接投入战场的新式陆军淮军不过只有三四万人。

防守方一定要比进攻方兵力多,因攻方可毕其兵力攻一点,守方却无法倾其军力守一处,只能分兵把守各个战略要点。日军进入中国境内开始陆战后,清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作战时不得不抽调炮台守军和临时招募百姓,作战能力之低无需赘言。

反观日军,同时期新式陆军总兵力已达24万之众,甲午中直接投入作战的兵力达15万之众。日军登陆后,几近如履平地,而清军则望风披靡。

前近代化王朝无法与近代国家抗衡

直接的军事力量对比是冰山浮出的一角,其背后是传统中国与近代化格格不入的思维观念。但这种思维观念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打捞”者甚少,远不如民主专制的视角耀眼。

海军军力落后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户部上奏停止购买西洋器械。传统思维成为海军疾速发展的“绊马索”,中国为大陆国家,并无在海洋扩张攫取利益的兴趣,海军仅仅是巩固海防的“守城役”,而非扩张的“马前卒”,在没有持续海外经济利益的支撑下,需要极大国力持续投入的海军自然成了无根之萍,在海洋上化作一声“零丁之叹。”

1890年户部停止为北洋海军拨款,除去腐败滥用等因素,也盖因财政罗雀巨穷。中国传统社会为农业文明下的小政府社会,施行内敛而非扩张的财税体系,节流不开源,每年税额基本固定,税种极为有限。康熙又制定永不加赋政策。因此以量入为出为圭臬,视量出为入为苛政。甲午前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田赋只占土地产值的2%到4%。

甲午之战的历史环境对中国也极为不利。清帝国早已是斜阳西下,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晚清财政和权威都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清国中央无不担心地方势力坐大,多方面限制李鸿章北洋系的发展,开战后频繁对丁汝昌等北洋将领横加诋伐。而地方派系各不所属,陆战阶段旅顺守军群龙无首,没有统一指挥,山东陆军分属于北洋系和山东巡抚李秉衡,李秉衡为了保存实力,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见死不救。

反观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田赋高达土地产值的10%,在近代化国家体系下,大政府一竿子插到底,汲取基层资源的马力隆隆作响,各种财政手段迭出频现,远甚于农业社会小政府下的清国。

甲午之年,日本国正如旭日东升,中央政令畅通,以天皇为绝对核心,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高度集权化,最大限度的克服了杂音噪音,从决心与清国一战,疯狂汲取资源备战,到战场指挥畅通,莫不如此。日本以一国之力对付李鸿章北洋一派系之力,用拳头去打伸开的五指,焉有不胜之理。

这场战争胜负的直接原因是军事力量明显落后,根本原因是一个前近代化的王朝无法

与近代化国家抗衡。清国稚嫩的改革之肩扛着着天朝上国心理、祖宗不变之法,儒家传统思维,科举制度、绿营八旗生计等重负,加之正处太平之乱后的帝国暮年,其迈向近代化的改革步伐只能踉踉跄跄的蹒跚而行,瞻顾迂回的走二步退一步。清帝国非近代化国家,在传统农业社会小政府这棵树上,长不出近代海军的绚丽之花。

日本胜大清是“国民”战胜“臣民”吗?

在舆论场中,部分知识分子忽略了一个前近代国家和近代国家之间的总体迥异,把目光仅仅聚焦在民主与专制的单一视角内。不少人认为日本国行宪民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开关”,日本人“翻身做主人”,参与国家管理,有了权利才能有义务。国民战胜臣民的观点在舆论场中风生水起,成为时尚观点。

清日两国百姓判若霄壤的态度也似乎验证了“国民战胜臣民”的观点,在甲午时期,一则惊愕的传闻是日本妓女将所卖身所得捐与国家,用作购买战舰之途,此外,囊中羞涩的贫民也将仅存的收入贡献给国家,在日本军队开拔朝鲜时,出发路过之地,各家门悬挂灯笼国旗,焰火盈空,口号齐飞。虽然比不上淮海战役百万小推车,但也见证了“军民鱼水情”。而清人则麻木已极,一位跟随日军来到中国的记者称,很多清人根本不知道清国在和谁作战。日本人民视战争为清日两国生死存亡之战,为大和民族荣辱兴衰之役。反观清人,视战争为他人瓦上霜,而非自家门前雪。

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真的已经充分享受到民主的待遇了吗?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中,天皇君权至高无上,国会对宪法修改无置喙之处,仅有讨论法律之权,内阁成员对天皇而非国会负责。国会完全是天皇权杖上的装饰花纹。底层日本人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19世纪80年代,明治政府实行通货紧缩政策,负债累累的失地农民如哀鸿遍野,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骚乱。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典文学作品《蟹工船》中的那些苦难的日本底层人民的遭

遇也历历在目。

现实的憔悴击碎了想象的欢悦,如何解释清日两国民众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呢?首先必须对国民的概念予以界定,当今舆论场中的国民概念与民主体制下公民参政权利混为一谈。而近代民族国家下的国民具有双重条件,一是国家意识,要有自觉的国家归属感和国家认同,产生“我们”的排他性思维,即民族特质,;二才是权利意识。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民族特质的成功建立往往是决定民族国家建设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为后发国家,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日本的当务之急,明治政府肩负着创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和形成近代国民的双重任务。后者即将政治关注度渗透到社会底层,把处于对国家秩序无责任状态下的国民解放出来,从而建立大政府,在政治上动员一切力量,在经济上汲取一切资源。

明治政府希望国民成为具有自觉地国家意识,能主动为国分忧和献身的忠君爱国之臣民,重点是形成国民的“民族”特质,而权利、自由、平等意识完全被那个时代所“开除”。臣民无近代国家意识,也无权利意识,国民则两者皆有,明治时期的国民,仅仅完成了近代民族的形成,拥有了民族和国家认同感以及其带来的自觉的义务,属于臣民和国民的“混血儿”。

日本政治家、思想家,文部大臣森有礼的思想具有明显的的代表性,他认为日本需要的是善良的臣民,臣民要绝对服从天皇主权,同时自觉拥有国家认同。这种善良的臣民就是对国家的自觉并能为国尽力的国民。

尽管在打造近代民族国家的路上,日本人的确获得了些许民权,但民权与国权很难并驾齐驱,日本很快形成了国权一马当先的局面,二战前便是国权极度膨胀的最好例证。甲午战后,民权只能看着国权远去的背影而望尘莫及。

如果非要认为有了权利才能为国尽力。那抗日战争期间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又做何解?那些抗日的中国人已经拥有了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和独立的个人权利?我们也可以说“国民战胜臣民”没错,但这里的国民绝不是现今舆论场带有民权属性的国民,而是国权属性的国民。现实讨论中丢失了国权属性是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已经深入骨髓,无需现实诉求发挥的余地。

对于100多年前的清人而言,国民的第一层属性并不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古中国传统观念,朝代即国家,君王即国家,清帝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

篇二:重读近代史

《重读近代史》读后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已然身处21世纪的象牙塔中,孜孜不倦地接触着新的信息与思想,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人类有史以来的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这条路充满荆棘,曲折坎坷,个中辛酸与苦难自不必说,然而也有新生的希望与美好。

回首过往,自西方侵略者破我国门,掠劫资源,役我国民,凡一百七十二年。这一百多年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过转瞬即逝,沧海一粟,然而这段血与泪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那么沉重,那么悲凉,那样不堪重负,它彻底改变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历史命运与进程,改写了世界历史的力量格局。

一部《重读近代史》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那个没落了的帝国,将一头睡狮的屠宰史从另一种角度,拂去历史的尘封,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是那么的不同。书的作者朱维铮先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阅史无数,他以读者的角度,站在别样的高度,用全球的视野,向我们诠释了另一种近代史。朱老先生严谨的治学之风亦令我辈感慨万千,喟叹不如,在他的笔下历史是另一番风貌。

朱先生纵览中外,提出近代史的断代不应武断地一刀割裂清朝历史,他以“质疑两炮论”为题,向有统治权威的鸦片战争开端中国近代史论发起挑战。朱先生从满清入关第一任君主顺治皇帝说起,探讨了当时中外的政治格局状况,对中国近代史中存疑之处一一指出,并提出自己潜心研究的观点。

这是一本如此厚的书,以至于我们没有信心将它读完。而且书中论述多涉及满洲大君,清宫帝后,廉吏馋臣;详尽之处细至人物嗜好习惯,简略之处粗到不知所谓,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依然被书中对于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的讨论与观点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虽说有许多不解之处,但我还是逐句浏览,最终将本书拿下。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正合当下穿越的潮流,我也在本书的带领下穿回了那一个时代,但是我嗅到的时代气息又与传统的观念可谓相去甚远。如前所述,朱先生这位导游并未带我们从西元1840年开始游历,而是从满清皇室入关开始,从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出发,由民族到宗教,由政治到文化,润物无声地将一个东方第一帝国沦为洋人的朝廷的主客观原因做了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分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帝国的败亡并非一朝一夕的政治失误造成的,也不是单单因为鸦片的肆虐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祸起萧墙耳。

在本书里我们可以找到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关于满洲皇帝的正闻或“绯闻”,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雍正皇帝弑父杀兄,九子夺嫡的看法,可以了解到一向低调的嘉庆,道光皇帝的为人处世,可以窥探到慈禧太后从一介宫女一步步攫取这个腐朽的帝国的权力核心的过程,可以发掘到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作为一个乡村教员怎样一点点占据大清帝国南方半壁江山的轨迹。

在朱先生笔下,为世人敬仰的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满洲

大君不过是一个个加强自己统治集权而坚持满汉双轨制,大兴文字狱,建立捐班制度,剥夺相权,设立军机处的封建君主,由此建立的盛世不过是表面歌舞升平,天下归心,而暗藏的民愤民怨,贪腐盛行已经开始将这个帝国向崩溃的深渊推进。这个时期亦是中国封建君权集中的顶峰,大清帝国的没落史由此开始。

斗转星移,帝国的权利落到后乾隆时代的君主手里,帝国的腐朽变得无以复加。这对皇帝父子在位期间,使得“鸦片流毒于天下”,中原已无可御敌之兵,但充饷之银还是有的。作者指出,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大清帝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居世界首位,是欧洲诸国的和的两倍。然而强大与否是跟GDP没有直接的联系的。道光十九年,西元1840年,清英战争被英国远征军挑起。在英国人的枪炮恫吓下,这位六世大君用人不善,忽左忽右,将帝国的腐朽溃烂完全暴露在洋人的面前,输掉了战争,被迫在下关江面缔结白下之约,史称鸦片战争。此次事件引得欧洲其他列强的强烈兴趣,成为夷人掠劫中国的开始。

朱先生似乎不愿意将当时的大清国称为中国,不知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历史的严谨性的需要,以至于总是会看到清英战争,清日战争,清法战争等字眼,而非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鉴于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治学严谨,我认为朱先生只是忠于历史事实的称法,别无他意。

当然,帝国的统治者再如何腐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还是有一系列诸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的装腔作势自欺欺人的自强措施的。然而,后院起火之势不可逆转。对日一战之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八国联军将慈禧皇太后赶到了西安,自此,大清帝国完全陷入坍塌的泥淖。

游览至此,全书戛然而止,并无有再往下说的意思。意犹未尽之余,对朱先生的跳跃性详略写法亦表示不甚理解。

回到当下,依然如初。我辈当以史为鉴,将吾国与吾民的复兴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篇三:书籍推荐

有朋友经常会问,我要想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看什么书好呢? 今天荐书堂就为大家整理了与近代史有关的100书籍,读了这些书,大家应该就能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 准备·专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葛兆光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史学九章》汪荣祖

《叫魂》[美] 孔飞力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何伟亚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

《中国史研究入门》山根幸夫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 柯文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清史史料学》冯尔康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苏同炳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 孔飞力

《晚晴七十年》 唐德刚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夏晓虹

《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杨国强 ? ? ? ? ? ? ? ? ? ? ? ? ? ? ? ?

第二部分 通史

《中国近代史》[美]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 近代史开山之作 ? ? ?

?

?

?

?

?

?

?

?

?

?

?

?

?

?

?

? 《近代中国史事日志》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中国近代史》陈恭禄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 最好的近代政治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刘广京 西方视角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的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华帝制的衰落》[美]魏斐德 《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 《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许纪霖 / 陈达凯 《追寻现代中国》[美]史景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马列史家 《治理中国: 从革命到改革》[美] 李侃如 《中国近代史》李侃,李时岳,等 马列、官方 《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 第三部分 断代专著

?鸦片战争时期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传统考证和西方现代方法的经典经

?

?

?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觲》茅海建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美] 魏斐德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美] 芮玛丽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

?

?

?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 《沉没的甲午》陈悦 《1901》王树增 《清日战争》宗泽亚

?北洋水师船舰研究

?

? 《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 《北洋海军舰船志》陈悦 ?戊戌变法

?

?

? 《从甲午到戊戌》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 《维新旧梦录》朱维铮 / 龙应台 ?义和团

?

? 《历史三调》柯文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周锡瑞 ?清末宪政

?

? 《1911》王树增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周锡瑞 ?辛亥革命(这一主题的书还有很多) ?

?

?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张朋园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桑兵 《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

? 《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 访谈 ?军阀时期

?

?

?

?

?

?

?

? 《军绅政权》陈志让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罗志田 《北洋军阀史话》丁中江 《民国初年的政党》张玉法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郭剑林 《北洋军阀史稿》 《袁世凯评传(上下)》刘忆江 《1912—1928:文武北洋》李洁 ?五四

?

?

?

?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美]舒衡哲 《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 ?民国(社会、经济)

?

?

?

?

?

?

?

?

?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 《民国纪事本末》刘仲敬 《南渡北归》三部曲 岳南 《在商言商》冯筱才 《上海罢工》[美]裴宜理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丁 《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罗志田 《中華民國史稿》張玉法

?继续革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崛起 ?

? 《唤醒中国》费约翰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石川祯浩 ?“流产的革命”还是“黄金十年”? ?

?

?

?

? 《德国与中华民国》[美]柯伟林1927-1937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帕克斯·M·小科布尔 《血路》萧邦奇 《流产的革命》易劳逸 《革命与反革命》王奇生 民国政治综述 ?战时中国:从抗战到内战 ?

?

?

?

?

?

?

?

?

?

?

?

?

?

?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1937-1949 《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 《上海歹土》[美]魏斐德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邓野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 《党员、党权与党争》王奇生内战 《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国共内战背景研究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刘统 《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 《毁灭的种子》[美] 易劳逸 《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萨苏 《1948:天地玄黄》钱理群 《失去的机会?: 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长征》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南京浩劫》张纯如


《清日战争》读后感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05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