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原型批评理论

时间:2016-10-27 13:13:5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 意象 原型 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篇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

摘要: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

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弗雷泽与其“交感巫术原理”

弗雷泽的人类学巨著长达十二卷的《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是其代表作,该书的研究范围是世界各文化中以巫术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仪式、民间神话和民间习俗,力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勾勒“人类意识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轨迹”。

对于神话批评理论,弗雷泽的主要贡献在其交感巫术原理。

交感巫术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以“相似律”为基础的模仿巫术和以“染触律”为基础的染触巫术。在原始人看来,人与自然间存在着某种交感互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活动——巫术仪式,把自己的愿望感情赋予自然,以图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随着文明的演进,以人为中心的巫术渐渐被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所取代,并最终让位给以科学为中心的现代文明。

巫术—宗教—科学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相信自然具有秩序和规律,而且弗雷泽相信利用科学可以更好的解释远古的神秘仪式、奇异风俗和怪诞神话。 弗雷泽的所描述的金枝王国:古代居住在内米湖畔的意大利人有这样一个仪式:王位继承人在王位交接时,需要从圣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在搏杀中把老国王杀死,然后继承王位。弗雷泽发现,这种仪式和不同文化中常有的一种共通的巫术相同,即在植物开始生长的春季举行象征生命繁殖的仪式,以表演动物的交媾来祈祷植物的丰产?。如古巴比伦每年春分举行新年庆典,部落男女交合于野;古埃及和希腊人每年都要表演生命的兴衰,以阿都尼斯神的名义演示生命的循环;华夏文化中的“社稷”观和“春祈秋报”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共通的巫术。

在《金枝》的影响下,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研究文学蔚然成风,并形成了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

(二)荣格与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荣格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贡献主要是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说。

1、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在无意识的心理中不仅有个人的童年以来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每个人的心里底层积淀着整个人类自史前时代以来的所有的内容,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它是潜藏在每个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部分。这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集体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它的内容从未在意识里显现过,不会为个体所获,完全依赖于遗传,也就是说是种普遍的、非主体或超主体性的人类心理体系,主要由遗传产生。

2、原型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常以象征的形式表现为外在的、可经验的实体,这种实体被称为“原始意象”,后来被荣格正式命名为“原型”。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具体形式,一方面显现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另一方面也会自发的呈现在个人的梦境和幻想中,他是无意识深层由遗传造成的原始积淀。

四、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弗莱和《批评的剖析》

从批评流派来看,加拿大学者弗莱的《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成为原型批评的集大成。弗莱自觉吸收了上述人类学、心理学的成果,并融会贯通了其他如“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之长,系统的阐述了原型批评的观点方法。所谓“原型批评”,就是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弗莱在讨论文化时,紧紧贴住文学,他认为文学批评不等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能够言文学所不能言,是文学规律的表现,是有关文学的科学。可见,弗莱在为文学批评正名,企图让文学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到文本之外去寻找文学的普遍规律。

弗莱认为文学的源泉是原型,即:

一种典型的再现意象,连接诗与诗的象征,使我们的文学体验得以完整。由于原型是一种交际象征,所以原型批评主要把文学当作一个社会事实,一种交际类型。通过研究规划和体裁,它力图使单首诗歌融入诗的整体。

弗莱认为,文学原型是文学的社会方面,是可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他们在文学中总是反复出现的。

弗莱的原型不同于弗雷泽或荣格意义上的原型,它不再取决于民俗和宗教,不再是遗传给予的无意识的内容,而是文学的普遍存在状态,是种接近于意识的浅层次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莱认为文学与神话是想通的,其最基本相似之处就是“结构原则”的一致,即“循环性”:“双方本质上表现的都是自然的循环。”但是文学中并没有与神话相对的术语,所以和神话不同,文学的循环性是隐在的,弗莱正是致力于揭示文学对应于神话的这种内在结构。 这种结构在《批评的剖析》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例如:

对应于主人公的行动能力,作品可以具有五种基本模式:

神话---浪漫故事---高级模仿---低级模仿---讽刺;

象征意义可以有五种不同相位,也即五个层次:

文字相位----描述相位----形式相位----神话相位----总解相位

(字面层次)(形容层次)(形式层次)(神话层次)(圣经层次)

原型结构可以存在四种基本叙述程式:

喜剧叙述--传奇性叙述--悲剧叙述--反讽、讽刺

分别对应四季的循环:

春————夏————秋————冬

在《批评的剖析》中, 这些内在结构得以解释。

《批评的剖析》一书,体大精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五、神话原型批评的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以其系统性、宏观性、重认知等特点而风靡文学批评界,这一批评方法的确立有以下两点意义:

(1)神话原型批评由于关注于原型,所以能够跨越传统的文本阐释形式,更加得心应手的研究诸如文学传统、文学类型等问题。

(2)由于原型具有共同性,所以通过研究原型,可以贯通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发展的宏观结构。

六、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风靡欧美大陆的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在大陆的传播相对滞后,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解放,才真正的被传输到中国。在该理论的传输过程中,叶舒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译介西方文艺理论的高潮期。当时在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学者对原型理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叶舒宪发表了长篇述评文章《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与实践》,首次较为系统的评述了这一批评派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应用中的不同倾向和分支,并试图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指出其特点与局限。 1987 年,他又出版了《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 按照基本理论和批评实践两部分编选了20 篇论文, 以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弗莱为中心, 多层次地反映该派理论的来龙去脉。编者从《批评的剖析》一书中选译了集中阐发原型批评方法论的《作为神话的象征》和《原型批评:神话理论》, 显示了西方文学脱胎于神话又借助于神话原型的置换与重构而发展更新的轨迹, 也体现了弗莱史论统一的批评风范和透视深度。另外还翻译了弗莱以原型方法解析弥尔顿诗《黎西达斯》的论文《文学即整体关系》和晚年研究《圣经》的著作《伟大的代码》选段。这部文集遂成为原型批评中国化的催化剂, 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效法和引用。

另外,叶舒宪还有专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该书归纳出原型模式的中国变体,尝试重构中国上古神话宇宙观的时空体系,使这种具有人类学性质的方法是否可以用于中国文学的问题得到初步论证。

可以看出,叶舒宪不仅是这种理论的翻译者,提倡者,更是这种理论的提倡

者。

主要参考书目:

[1]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7月

[4]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10月

[5]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

篇三:原型批评

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

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要想深入了解原型批评理论,一定要将弗雷泽、荣格等理论学家的理论一起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理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24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