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时间:2016-10-14 12:02:4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作者:鲍凤霞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8期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引导;赏析能力;文学作品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勤动笔,为赏析打好基础

教师应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学习课文中的名著节选时,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助材料。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接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的妙处。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组织学生座谈观、读后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演讲。学生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鼓励学生阅读《语文报》《读者》等优秀报刊,使学生从中接触丰富的语文材料。进行读报征文比赛,鼓励学生踊跃给校刊投稿,这样以写促读,无形中也就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

乱无章的材料,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比如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朗读那优美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进入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中,为作家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襟、壮美的诗篇所折服,心驰神往,感情激越,不能自己。想象,可使我们体味文中的意境之妙。

三、注重比较分析,提高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学习文学作品时,我常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分析、对比、判断,选择出适合于作者意图的分析。例如,《祝福》的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作者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典型,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残害。这样的归纳当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把目光关注到小说中另一位与祥林嫂同一阶级地位的女佣柳妈身上。柳妈的“善心”规诫、引导,对祥林

篇二: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摘要: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是以课本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就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嘴里读到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积累文学作品常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对文学作品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作者的基本情况,那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

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要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多讲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只有学生积累了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体验情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能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例如:品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应当从小弗朗士的思想动态中去体味其情感世界。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老师、同情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系列的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他很快就要做亡国奴了。态度的变化,就在于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哪怕是一个叹词或者一个破折号的丰富的潜台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如赏析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必须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调: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然后驱动想象去理解,作者为何问“天”、问“月”。同时,要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在神话般的境界描绘中,构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净化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

篇三:《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

【磨课反思】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磨课反思

王 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从小说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以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猪八戒,林冲,关羽,别里科夫,林黛玉,小龙女)为导入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高考题中小说类人物形象分析题展示,并小结常见题型和设问方式。

3、课本探原(即从高中所学的小说形象中总结探究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

肖像描写:祥林嫂

动作描写:林冲

心理描写:桑迪亚哥

语言描写:王熙凤

侧面描写:别里科夫

小结: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的形象。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好的侧面描写,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4、小试牛刀

通过两个高考题中的小说人物题来分析小说人物特点。一个是《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分析主人公马里诺的特点,二是分析《峡谷》中骑手的特点。

三、教后反思

本课力求课堂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老师落实一个考点,学生就要过关一个考点,不抢进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吃透知识点。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因此小说教学应围绕小说的特点而展开,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素质能力、人生态度、人生观念、修养品质等。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但也有些许问题,我通过反思,寻找其根源所在。

1、发挥学生主体性,不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

平时的教学中,无论篇幅长短,课前预习,只是作一般阅览要求,学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课堂上虽然会反映出来,但没有做过研究。课堂教学时,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来,教师设计出一组问题,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要求他们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回答,一个回答不出,再找一个,三四个学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师代劳,最终,皆大欢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原本不会的问题,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教学任务

完满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这样上,为什么换到学生起来评点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呢?因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起来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课堂学习中学生忙于应付那几个问题,至于展开质疑和争鸣,时间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没有质疑和争鸣,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2、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精心设计好预习习题。让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带进课堂,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争鸣,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 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07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