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时间:2016-10-10 20:48:4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三)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

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 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 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三、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篇二:读教育学文化性格读书笔记

读《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有感

教育离不开文化,教育学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一著作中,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教育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等要素由于受到一定的文化价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定的性格特征。文章将教育学拟人化,形象表现出了教育的生命力。由于笔者哲学水平有限,很遗憾未能完全领悟到大师的精华之处,以下是一些体会。

作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教育学。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教育不同的“性格”。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儒学的中庸思想及兼容包并等文化观念对中国教育学者的影响巨大。随着古代朝代的更迭变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次次激烈地碰撞着。各派在交锋中多了互相吸收,互通有无的交融,少了互相取代的对立。这体现了以儒学为主的教育文化性格。清末,张之洞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中体,在这个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加大,中国的教育先后汲取了苏联、欧美的一些土壤,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思想体现。近年来,我们大量地在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的时候,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想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但这时候的传统文化学习并不是完全复古,而是在充分汲取了各方进步思想后对传统文化的反馈,是儒学的兼并包容和中庸的“性格”在起作用。

教育的研究者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主体。作者认为,教育学者是构成教育学活动最积极、最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对教育的认识也不一定相同的。处于不同年代的教育研究带着不同年代的气质。教育研究与时代背景结合,教育者受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影响。如我国的先秦时期,社会运动,学风下移,造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除了外在的环境影响外,教育学者的内在个性也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重要要素。教育著作的创作离不开性格各异的学者,教育学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价值好恶、语言风格、人生信仰等主观因素使得教育作品多样化,体现学者的性格化。 不同民俗体现出不同特点,加大对多样化民俗的重视。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教育学,作为理性的教育活动,都深受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从价值到目的,从内容到方法,从主体到范畴,从风格到理论演化,都带着民族的烙印。在我们的教育基础形成之前,已经有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近代来,受教育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影响, 教育民俗慢慢淡出了教育研究者视野,受到一定歪曲误解,教

育民俗成为了一种单纯被批判的对象,成为“教育陋俗”的代名词。然而,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教育民俗作为民间教育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教育民俗包括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规范民俗等等。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在于人民,教育民俗依然指导着民众(包括教育学者)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弥补着教育理论的真空。如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等等。

教育学活动是价值活动,不是科学的活动。作者认为,教育学活动中,教育学者可以使用事实的材料和科学的手段,但这些并不能决定活动本身的性质,因为在教育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由于教育活动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说是一个中立的活动。这个价值取向受一定时期环境民族文化、创造过程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如西方在一定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想、实证主义思想、精神科学框架、分析哲学框架等,这都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质;由于主观感受不一,各个学者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

的,侧重点也不同,实证思想方面,孔德认为,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过不同的三个不同理论阶段,实证科学是最高的阶段。涂尔干强调用调查、实验等手段研究具体的生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与具体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梅伊曼认为,教育学想要获得切实可靠的知识,就必须从概念思辨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进行严格的控制性试验。

不单单是教育学具有文化性格,文化性格的也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打开新闻媒体,充斥着不同的文化性格下的作者带着不同价值取向的讯息报道,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作者取向也不尽相同。这可以看作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体文化性格,个体文化性格从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性格,个体文化性格中就多了爱国、包容、厚德等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特质。对待一个问题,国外的媒体报道是和国内的报道甚至有些不尽相同的,因为国内国外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就中国各个民族而言,每个民族都着自己的文化个性。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思想。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本著作研究视野宽阔,思维创见,行文流畅,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篇三:《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

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

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

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

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

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

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

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

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

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

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

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教育。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

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

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严然后道尊)。D,

《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伯拉图:一是强调人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理性;二是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一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的教育)。三是他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1)、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2)、强调满

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夸美纽思的教育思想:

(1)、强调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2)、他用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法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3)、教育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发展途径。

英国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德国的教育家康

德,都非常重视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主张教育要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论语》孔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个性的差异

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2)以

“仁”为核心的和最高道理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纳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孔

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承认人的先天个性差异,但更强调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

考相结合,学以致用。

《墨子》:墨家代表墨翟的著作,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

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认为获得知识有三种途径:“亲知”、“闻知”、

“说知”。

《道德经》:道家代表作,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

然。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一章,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

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

提出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4)提出了教

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6)重视

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但不使其灰心。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

根据三种由谁主导,可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通过教育,才能从“现

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

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

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

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

思想渊源。

自然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

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2)卢梭: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

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

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

量。

《大教学论》:17中叶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

念体系,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

自由发展;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强调宗教教育。

《爱弥儿》法.卢梭的著作,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

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是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他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个人的

价值。他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

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然,都得到自然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了世界影响的教育

试验。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漫话》: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主张

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绅士教育在家进行,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他

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

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

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

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

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

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

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

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

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

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

统教育学的代表

<PIXTEL_MMI_EBOOK_2005>14 </PIXTEL_MMI_EBOOK_2005>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66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