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时间:2016-06-22 13:27:07 来源:免费论文网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有了孩子之后,有时间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知道了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看了她写的前面两本书《给孩子自由》和《和孩子划清界限》,受益非浅,于是利用假期又看了小巫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

  本书分为三大篇,上篇《教育国际化》,作者分析了中国教育现状,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谈论到关于儿童文学、关于手工、阅读、兴趣班等问题,倡导家长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让孩子做孩子》则是通过事件展示孩子间的冲突、交际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看完书,感慨万千,现就文中关于孩子的“缺点” ,谈谈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呢? 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这本书里,小巫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第二,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还举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学校一样,小巫的儿子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巫作为家长,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年级A班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内容是帮助办理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认识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成“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贴上“笨”、“儍”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此时,我想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面对类似于茵茵和文文这样的孩子,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曾经的认识“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开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在父母心中,在老师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没有缺点”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努力引导孩子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让我们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巫在书中还写了好多自己的观点,希望还没有看过小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的朋友抽时间也看看,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有和我不同的收获。

  【相关文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Sam刚上新学校不久的一天拿了一幅图画作业交给我看,他把这幅画塞到我手里以后就势趴到了床上。

  我看了这幅画,他说画的是我们全家。我觉得蛮不错,就说:“画得真好,我喜欢”。他听了以后非但没有高兴起来,反而很难过地说:“我画得不好”,我问他“怎么不好了?我觉得你画得挺好的啊,告诉我这都是谁?”

  Sam说这是我们全家,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妹妹和他自己。我说,这画得特别好哎,你看爸爸的眼睛和鼻子,画得很有神态呢。

  但他还是坚持说:“我画得不好,没有别人画得好。”我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说你画得不好?”

  他说,“我涂色没有别人涂得均匀。”

  这下我明白了,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给过他涂色的练习,因为我觉得这种训练没有必要,它不会给孩子任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反而会禁锢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在一个已经固定好的、成人给围好的框子中把颜色涂匀了。有些人认为这种训练有利于孩子精细肌肉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样的练习弊大于利,所以从来没有让Sam去填色。

  很明显,中文老师比较注重这种传统训练,她希望孩子能把颜色涂满。Sam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要求,他看别的小朋友比他涂得更匀更满,他自己只是匆匆忙忙地画了一小部分颜色,天空画了一部分颜色,我们的衣服也是匆匆画了几笔。在他看来,他没有达到成年人的要求,所以他心里难过了。

  当时我在想怎么跟孩子说这件事情。我不可能跟孩子说老师的要求是错的,这样会导致孩子不尊重老师,也会给他造成一种混乱。我想还是要维护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威严,同时也要尽量消除老师在他身上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那天我没有跟Sam过多解释什么,而是把这幅画挂在了我们的床头,以行动显示我对这幅画的由衷的赞赏。他看到妈妈这么喜欢这幅画,也变得高兴起来。

  后来的一天,终于等到了让我给他解释的机会。

  一天晚上,我们一起看《玩具总动员2》。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小主人公安迪去参加夏令营,他最喜欢的玩具伍迪德胳膊破了,安迪就没有把它带到夏令营,而是留在家里。伍迪做了一个梦,梦见安迪从夏令营回来,上楼来找伍迪,看到伍迪的胳膊破了,就对伍迪说,你破了我不要你了,随手就把伍迪扔了。伍迪一直下落一只垃圾桶,摔倒后他试图挣扎着爬出来,垃圾桶里有很多废弃的玩具把他揪下来,他试图拼命挣脱,一下子醒过来,发现自己是做了一个梦。

  这种电影的表现手段Sam尚不能理解,他以为安迪真的把伍迪扔到垃圾桶里了,同时他又觉得好像有点不是很真实,因此他想从我这里确实。他问,刚才那个情节是怎么回事?我说,伍迪做了一个梦,梦见安迪把他扔掉了。

  Sam说那不是梦,是安迪真的把伍迪给扔了。

  我说,根据我的经验和我看电影的表达手段呢,我认为伍迪在做梦。其实他是怕安迪扔掉他,所以他做了这么一个梦,梦见安迪真的把他给扔掉了。

  对于Sam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还不能够理解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他说,我亲眼看到的,安迪把伍迪扔掉了。

  我说,这是你的观点,在你5岁的时候看到这个情节,你是这样认为的。然而我在我这个岁数看到这样的情节,我的解释就跟你不一样了。

  Sam想反驳我,不行!你一定要认为是安迪扔掉了伍迪,你要跟我的想法一样!

  我回答他,这是不可能的,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

  这下Sam急了,他啪地一下把电视给关掉了。看来他特别重视这件事情,连电视也不肯看了,要跟我争论这件事情,他要我的想法和他的达成一致。对于他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这是这个年龄段思维的特性,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性”:他的观点就是全世界的观点。他要求所有人的想法跟他一样,他不能容忍别人跟他有不一样的想法。

  我当时试图让他认识到一点:人和人之间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对于他的心理成熟至关重要,我希望他早一些建立起这个疆界来。

  Sam啪的一生把电视关掉后,开始大声叫喊:你就是要同意我!你就是要同意我!你一定要同意刚才就是安迪把伍迪扔掉!你要跟我想得一样!

  我说,对不起,我跟你的想法的确不一样。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认为是伍迪做了一个梦,你认为伍迪做的不是梦,是真实的。我跟你在这上面有一点分歧。

  他大喊道:不行!你要跟我一样!你一定要跟我一样!

  我说,我跟你不一样啊,我知道这让你很难过,但却是事实呢。

  这时候他开始大哭:啊,不行,你就是要和我一样啊„„就是要你跟我一样,就要跟我一样啊„„

  我说,妈妈跟你观点不一样,让你感到特别难过,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哭也没有用,你还是改变不了我的看法,我也不想试图去改变你的看法,我不想说服你。咱们俩谁也不用去说服谁,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呀。

  Sam看前边两招不管用,又使出了第三招,威胁我:你就要跟我一样,如果你不跟我一样我就„„我就杀了你!我就使劲儿打你!

  我说,哎,你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要伤害我。可是,即使伤害我,也不能改变我的看法呢。

  说完这句话,已经到了我洗澡的时间,我就去洗澡了。听见他在门外敲门踢门,喊着你让我进来!

  我说,那你进来吧。他把门打开进来,一边看我洗澡一边开始了第四个招数:哀求。求求你了妈妈,我就求求你了,你跟我想的一样好不好,你就说吧你同意我,你同意刚才是安迪把伍迪扔掉了,好不好啊?

  我一边洗澡一边跟他说,Sam你求我也没有用,我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保留我的想法,我不可能因为你求我而去改变我的想法。我认为刚才那是一个梦,你认为那不是一个梦。没关系,咱们还是好朋友啊。

  我洗完澡穿好衣服,他一路哀求出来。他已经用尽了一切的办法:尖叫、哭泣、威胁、要挟、哀求,这些手段已经用遍了。

  坐在沙发上,我抱着他说,你看,你怎么哭你怎么叫你怎么求我,你甚至威胁我,都不可能改变我的想法。因为什么?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我跟你的想法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肯定也经常会有分歧的。那么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跟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你跟他们都不一样,你有你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是一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看法是有差别的。

  他平静下来,接受了这个事实。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拿回家涂色的作品,说他还是涂得不匀,觉得很丧气,甚至提出今后在詹老师的课堂上再也不画画了。

  我趁机跟他回忆了一下那场关于《玩具总动员2》的争吵。我跟他说,是这样的,你叫Sam,你的老师姓詹,她跟你是不一样的人,她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譬如说,你我都知道詹老师喜欢小朋友涂色的时候涂得很饱满,对不对?

  Sam点点头。

  我说,你看,这就是咱们和老师之间有一点点差别。她喜欢把颜色涂得匀称饱满,但是你对涂色觉得无所谓,其实我也觉得无所谓,这就是我们跟她有一点不一样,或者干脆说你跟她不一样。詹老师有她喜欢的,她喜欢涂色涂得好,那么Sam你也有你喜欢的,你觉得涂色没有关系,只要把画画好就行。这就是你们之间的差别,你不一定去同意她。有很多事情你和詹老师的看法的确是一样的,但是有一页事情你们确实是有区别的。所以呢,当她要求你涂色涂得完美而你又做不到的时候,你就想一想你跟她不一样,这点差别并不妨碍你们做好朋友。

  经历了这场对话以后,Sam又开始画画了,他再也没有畏惧的心理了。

  就这件事情,我跟詹老师在一次家长老师见面会上交流了看法。她说她的确认为涂色是非常重要的。我跟她说,我也理解您的这种看法,但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给过Sam这样的训练,所以Sam曾经因为他涂色不好而不敢画画。詹老师你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对Sam放松一些,不要求他把色涂得很饱满,就鼓励他画画?詹老师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詹老师还跟我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下午他们美术课的内容是写生,画从教师窗口望出去就可以看见的一座普通居民楼,那座楼年久失修,颜色比较陈旧灰暗。詹老师在告诉孩子们一些写生的基本原理以后,又说,“对面这个楼看上去不太漂亮,你们可以把这个楼按照你们自己喜欢的漂亮颜色区画,你们把这个楼画成什么颜色都可以。”

  这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孩子们都知道詹老师特别喜欢色彩艳丽的东西,所以全班孩子都把这座楼画成了特别艳丽的颜色。詹老师告诉我,只有Sam一个人是按照这座楼原本的颜色画出来的。她在看到Sam的画的时候说,“呦,你把楼画成棕色的了?”Sam说,“对啊,你不是说我们写生吗?写生就是要按照这个楼原本的颜色区画啊,所以我就画了它原本的颜色。”

  然后Sam又说了一句,“这座楼本身长得不好看。”詹老师对我解释,Sam这么说的原因可能是他觉得他画得没有别人画得漂亮。

  我认为是詹老师误解了Sam的意图。

  詹老师在发现所有的孩子画得是绚丽的颜色,只有Sam是按照原色来画的时候,她认为Sam把这个楼画丑了,还认为Sam为了解释自己而说这个楼本身长得不漂亮。但是在我们看来,Sam说那句话的真正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对这一点很舒服,他接纳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他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他不受老师暗示的影响和左右,他坚持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这之后很久的一天,我们全家去饭馆吃饭,我点了一碗毛豆,和女儿剥着吃。Sam不爱吃毛豆,在一边看着,问:“毛豆好吃吗?”我说,“好吃啊,你怎么不尝尝?”

  他很老道地回答我,“你喜欢吃,可我不喜欢吃。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45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