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学读后感范文

时间:2016-03-22 22:37: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大学读后感范文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除了做人,《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想想当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学是时候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处处充满诱惑,刺激,和“杀戮”。而在这个环境中要做到独善其身的却很难,人和人之间的间隔和抵触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伪装、自我保护、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没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会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我的处世态度,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管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我们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修身治国平天下,此乃中国传统。以小见大,自身品德都修养不好何以治国,治国太远,切说说齐家。每个身边都可能出现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况,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看来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和考验,爱情在最后终将升华成亲情,不离不弃,不会变质。自古就有相近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看的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

  【相关文章】《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却始终浮动着另外一个身影——柏杨。四书五经,熟悉又陌生,总说是经典,可真从头到尾逐字拜读过的仅有《论语》与《大学》两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可妄谈对儒家思想体系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仍不禁要问:既然我们拥有着如此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我们怎么就成了柏杨先生口中“丑陋的中国人”?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就成了“酱缸”?

  诚然,对我们社会的盲目指责多少有选择性失明和泄私愤的嫌疑,不过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图看上去是那么清晰而美好,但是我们距离先哲们大同社会的梦想还很遥远,大道未行,同志仍需努力。

  于是很多人会说:“中国人缺少信仰。“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论,因为看起来很好很强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多数是有基督教信仰的。

  但我不这么认为。其一,我们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潜藏太深,它就是经典的儒家道德体系,通读过典籍的人固然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传承真的就式微了,因为我们人人浸淫其中,潜意识已将其视作金科玉律,所以我们更多的将其看做常识甚至是本能。其二,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问题,残忍的犯罪、虚伪的政客、贪婪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信仰的存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信仰有时会磨利屠刀,那些狂热的伊斯兰教极端派别,不正在假借信仰之名,宣泄私欲,搞种族灭绝和宗教迫害吗?黑暗的中世纪离我们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他们与法西斯又有何区别?

  而我们今日搞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正是在帮助这个民族重拾我们在不久的过去的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消弭的道德信仰。这一切很有意义,因为毕竟中国还有很多人未能接受完整、正确和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国家的这些努力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社会维稳的现实要求。

  但也因为我前面说过的关于信仰的一切,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应迷信道德,或者说信仰的力量。

  信仰本身是不需要逻辑的,不需要严谨论证,不需要科学证实,允许夸大,允许臆想,真真假假之间,它们更多的是人类内心的一种需求的外化。它们根植于人性,所有那些原始的欲念与冲动、感觉和印象,却又超然其上,用希冀绽放最美的花朵。

  读那些时常令我费解的文言时,我总会感觉到一种穿越时光的温度,它透过千年纸卷,经千万唇齿与笔砚的传递,在某一刻击中了我,腾起的烟尘曛然环绕在周身,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孔老夫子是多么可爱啊,他究竟是经历了多少次冥思,怀着怎样的悲悯,才能留下那么隽永的文字?别说在两千多年前,即便在今天,谁又能证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的升华能给人带来某种标准下更好的生活呢?谁又能证明良好的德行真能感动上苍,保佑国泰民安呢?但在那个血腥纷乱而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时代,他们却选择了相信,他们的梦直到今日还掷地有声啊。

  于是我们被感动了,我们生出对先贤的崇敬,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绵存千载的宗教啊,我愿意信仰它,而且我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更阔远的时空里追随它啊,就像佛陀和耶稣,孔子本也只是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

  但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王朝中的这粒种子被阉割,沦为愚民政策的工具,而文革动乱中这粒种子被开水浇死,又引起了大规模的混乱和荒诞。联想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裁判所和社会资本化市场化后的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我们不难发现个中的关联,没错,这就是信仰,半身天使半身魔鬼的怪胎,孕育也扼杀着希望,挽救也摧毁着一切。

  在这样的战栗和迷惘中,或许我们更应重新掂掂理性的分量。

  理性似乎总与智慧关联,人类科学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一部集体理性的发展史。

  理性不仅需要是什么、干什么,还需要为什么。那根脆弱的苇草啊,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

  理性的这些独特之处总让我们把它跟信仰想成两个相互看不顺眼的老大娘,见了面非得掐一架、骂几句才解气。但其实,理性恰恰是最高的信仰,它的独特并没有让它摆脱局限,因为相信我们并不那么可靠的逻辑判断和心智,本就是一件不需要理由而且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是,好消息是,理性的信仰具有自我约束和批判的可贵特质,也正因为此,它给我们永远的希望和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大学》里有好多思想都令人称道,如知子之丑的公正不徇私,君臣各守其道的初步权责意识,以及从修身到平天下的踏实和担当。但我觉得其中最宝贵的思想内涵是这两个:一曰内省,二曰图新。

  而我认为,他们也正是理性的灵魂。

  自省是内窥,只有当人类懂得把眼睛转进去,我们才不会仅仅看见奔跑的猎物,死死追在欲望后面疲于奔命,视线的转变方能催生思考,从而逻辑的推证方能有落足之地。所以下一次你想对某一对象破口大骂时,不妨先完成转动眼球的工作,这一喘息,或许理性就跟上了你的脚步。

  图新则是发展,即洞悉变化的真谛,不泥于一时的是非成见,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为理性插上翱翔万里的鹏翅。所以下一次你自恃握有真理时,不妨打开窗子,望望天边漫步的云朵。

  而如果现在让我去写一本《大学》,我想我可能会妄然加上些如今看来站得住脚的析证吧,因为我觉得只有让所有人不仅明白大道在哪儿,如何接近,还明白大道之所以为大道,还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能接近大道,我们才能真正奋斗在这条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幸福的路上。只有理性的个体才有能力为自己选择负责,才有能力去真正地权变,才有能力长久执着地追寻下去。

  我当然没有编纂当代《大学》的能力,但我们应当有。

  我们并不缺少信仰的崇高与热情,但我们缺少理性的睿智与超然。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为国外的核泄漏抢光自家的碘盐;因为这种缺乏,我们把无端的怒火发泄在眼前的丰田。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着种种不义,我们以道德的名义,干尽苟且之事。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轻易地被诱拐和收买;因为这种缺乏,我们徒然地迷失或放弃。

  有时候在野地里走,除了偶有的指路的人,还需要一个时时攥在手里的指南针。

  翻翻《大学》或许才明白,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偏了。

  上哪儿寻找我们的指南针呢?


大学读后感范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