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时间:2016-09-05 14:27: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简史》课程练习题举例:

二、名词解释:

次相授受: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是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学管理机构,蔡元培为大学院长。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黄言培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原为宋代大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

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南部的黄埔岛上,所以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蜕变成培养蒋介石嫡系军官的场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兼陈中衡: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防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提出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外事专业人才,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

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举一反三: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源出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于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两面学校:两面学校是在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就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六学二馆:唐代的官学。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即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二馆,即崇文馆、弘文馆,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

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民办公助: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具体的办学形式和途径,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讲习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第七届讲习所中,全部理论课采取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卓越贡献。

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6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增、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1916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会长,李石增任书记,并在广东、上海设分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同时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设立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

三、百、千、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简称。“三、百、千、千”是明清时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这篇教育名著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步骤,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礼教(道德)的核心。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之目的,务期民主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升斋积分制:元代国子学参照宋代太学之制,实行分斋教学制度。元初分为四斋,以后逐步增加为六斋。但元初国子学各斋平行而立,并没有上下等级之分。1315年国子司业齐履谦等人针对岁贡法的弊端,提出了升斋积分的办法。

苏湖教法: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20多年,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提学官:是省级教育行政长官,它的任务是在其任期内,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

万木草堂:康有为1891年会试落第后,回到广州后,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受中学和西学。 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卧碑:地方官学也有严厉的学规,最突出的是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的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若有不尊者,则“以违制记”。这就是有名的卧碑。

小先生制: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学部:1905年底,清政府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原国子监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监生另行安排,只保留监丞一员负责孔庙管理及祭祀职能。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

学田:北宋在诸州设学田,解决了多年来州县学校经费不济的问题,为州县学校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宋仁宗即位初,即诏赐兖州学田,神宗熙宁四年,诏诸州给学田以赡士,从而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特点。学术和教育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民间无学术。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师都是官吏。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政事合一 延安大学: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4年,行政学院、鲁艺等校也并入,是一所规模较大、学制正规的综合大学。

豫时孙摩: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所提出的教育规律。这一规律包括四条原则,即“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

篇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简要)

1.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伦常:即伦理道德;君臣斧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是不边的常道。

3.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即以道德为对象。研究有关道德产生和发展道德本质,道德评价道德作用以及道德救教育与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

4.五伦大道:即五伦五教;国民教尽忠国报,父子伦国民父教,夫妇伦男女教君子之道,兄弟教手足弟道,朋友教道义友。

5.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6.道德: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从善恶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响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活动等内容。

礼:社会规范和道德规则。古义:天地之序也。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9.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10.三从四德:未嫁从文,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1.公道慈善:公正无私,仁慈善良。

12.孝悌忠恕:孝悌:忠孝不二,兄友弟恭,忠恕,忠尽己为人,(己所不欲,亦施于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13.八目: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14.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粉,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钱。

15.人格:指做人的资格,也指为人的品格的本质。

16.中庸之道:通常指办事无过和无不及,不偏不倚的理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引申为道德上的至善,至正的理想的境界。

17.五教:五种道德规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8.四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醉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此四端者非人也。

19.良知良能: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发明奖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应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天给的不是后天的

20.五教之目:朱熹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1.刚毅:作为品质,它的特点是勇敢,刚直,顽强,忍耐,强烈的自尊心和毅力。

22.团结:指建立在利益一直和实现共同需要基础上的信念和统一。

23.义与利:大人喻于义(君子人明白义理),小人喻于利(小人通晓如何获得利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下,般若(智慧)。

26.佛:指“觉者”或“悟者”

27.菩提:指“觉”即悟通的智慧,圆满的智慧

28.证菩提:指得道成佛

29.如来:“真理的悟得者”,“发现真理的人”。佛自称或称他佛时用此语。

30.功德:“功”指做善事,“德”指得福报,指敬佛行善会有好报应。

31.世尊:指多福的人,圣者的自称。

32.无明:无智迷妄,又为“一切烦恼”的总称。

33.三皈依:皈即归,指迷途知返。依是依靠。众生知迷求觉以佛法僧三宝为依牯,叫做三归依

34.四圣谛:即苦谛集谛天谛道谛此为佛散总刚。谛是真实事实实相之意即指直理大义是人生的苦难皆由无明自行招集而来如想灭绝难则须修习正道始能致之

35.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见解知识)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目标报负正言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生计职业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努力得当正念正当的意念正定正当的禅定

36.慈悲:给人以快乐叫做慈救人离痛苦叫做悲

37.圆觉:指圣者对于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解其真相

38.五大教:孔老佛耶回。

39.大同:一般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0.三宝:道家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佛家指,佛法僧,儒家有三达德即,认为能通行天下的三种德性,智仁勇。

41.大丈夫:儒家指理想人格或道德境界的一个概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家称智及道之真谛的大智之人。

42.仁:含义极为广泛的人道主义道德范畴它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

43.无为:顺应自然的意思。

44.内省:儒家提倡的反省内求的道德修养方法。

45.圣人:才智德性超于常人之上者。

46 至人:道家称修真得道而其智,德至于最高境界者,指思想修养和学识智能达到很高水平的哲人。佛家以至人称释迦牟尼。

47.名分:如果人人都按自己的名位和职分行事,社会只需就能安定不乱。

48.自讼: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意思是内心自己反省,自我责备的说法。

49.尽性:尽量发挥善的本性。

50.自制力:自我控制或自我克制的一种能力,也是促进自己习惯于旅行道德职责的一种道德品质。

51.孝: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主要要求要善事父母,百善孝为先。

52.克己:即约束自己的意思,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53.四非: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4.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

55.赤子:本意为初生婴儿借用来比喻人能纯洁善良如初生婴儿。

56.坐忘: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如万物一体,没有差别,抛弃心智混于自然,才合于自然。

57.孝治:事亲以孝悌的子弟 必是事君以忠顺的臣民;治果与治家表里为用

58.忍耐:表现人的自制力的一种道德品质,体现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坚韧性,顽强性和坚定性

59.坚强:表明人的意志和性格的一种道德品质,这种品质表现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坚强的意志是完成事业克服务种艰难险阻,不怕失败和挫折所必须的,能控制自己,勇于和困难做斗争。这种人有远大的理想种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60.贡献:自己的力量。财物 经验等献给国家,人民,对国家和人民做有益的事。

61.进取心:指一个人有理想有志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进取心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事业前

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一种自我鼓舞,自我激励的主动精神。

62.贤人:指才能和德行超群之人。

63.忘我精神:指人们自愿为社会公益或化人利益 为他们珍视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并牺牲个人一切的一种道德品质。这种境界和精神是崇高的。

64.尚贤:选贤任能的意思

65 忠诚:一种道德品质它说明人们对某一事业的信仰 前途利益和意志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俯瞰民

66.忠实: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个性和行为方针的道德品质。它表示对其所选择的目标始终如一忠诚可靠

67.诚实:指表明人的物征的一种道德品质,这种品质表现为说真话,不掩盖 不歪曲事实真相作为坚定不移的守则

68.知耻:表述个人道德反省能力以及由此而生的道德善恶情感的重要术语

69.性情:性指仁义礼智信五德,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人的感官接物产生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情之欲也

70.诚意:儒家八目之一 指内心修养达到不自欺的境界

71.性善说:孟子关于人性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72.学问思辩:即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的简称 是修身方法

73.养心:道德修养方法即清心寡欲以养育自己本心之意

74.帮助:指对人照顾 关怀 体巾的道德行为

75.独善其身:即在顺境时不仅要注意德行修养,还要有功于社会,在逆境时更要注意德行的修养,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独善其自指的是后者前者是达则兼善天下

76.爱:指的是人与人这间在相互关心,相互倾慕基础上的一种情感,比较广泛,如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等

77.真人:道家所奉从的一种理想人格 即已修真得道之人。

78.益行:指具有只极的道德意义 有益于他人 集体 社会被道德意识评价为善良的一种行为

79.热忱: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它要求对人要礼貌。真诚 尊重,反对采取冷淡 傲慢 轻视的态度

80.虔诚:一种意识 道德概念 它表示对一定对象的恭敬和诚意

81.顿悟:指在一刹音对真理的顿然觉悟

82.宽容:指宽宏大量能容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它表现为对待别人的利益,信念,信仰,行为习惯 等能谅解,不计较 对待别人的非原性的缺点 错误不过多追求等

83.致良知:就是恢复良知 格除物欲的昏蔽正其邪恶之心 而使之达到极至的道德修养

84.道:在伦理意义上指伦理道德 道本义是路 后引申为道理即事物的规律,法则 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

85.慎独: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已的行为也要一丝不苟,自觉做合乎道德的事,不做不合乎道德的事,即在个人独处之时,谨慎遵守道德原则

86.智:是一种判断是非的天赋能力

87.德: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因于人伦上 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所指的德 其具体内容包括忠孝,仁义温良 恭敬谦让等等 道家所说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 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对于人来说就是品德

88.德治:即从德礼来治理天下 如道之从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里的道是导之意

89.德操:德行操守 可以说就是个人在思想上能一贯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在行动上能坚持按道德原则行事

90.十义:也称十教,就是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恭 夫义 妇听 长惠 幼顺 君仁 臣忠 是五伦的规范化。十者谓之人义,前八个方面就是今天说的敬老爱幼,如做到了就是高风格。

91.天命:指天能致命于人,主宰人世善恶福福的意思。

92.中和:本指中正,和平地居惦,理事,后被引申为符合中庸之德的修身境界和自律原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93.不动心:孟子指的一种道德之勇,如道德之勇是持久的。富贵生死皆不足以动其心

94.天人合一:即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

95.反求绪已:严于责己的处世道德,包含先正己而后正人的意识。

96.天理人欲:天理指仁义礼智信,人欲指人的欲望。

97.礼: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如周礼 是皀周礼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

98.让:辞让,谦让之意,如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即辞让是礼的开始。

99.善道(导):善道即正确地规导之意,如忠诚地劝告,恰当地引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100.道:自然法则

篇三:名词解释

1)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没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该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集中了皇权。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2)甲骨文: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

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上述九个地点共发现312片,1033个字。其中以凤雏出土最多,计292片,915个字。

3)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狭义而言只施行与大夫、士阶层,其家族始祖一般为国君嫡长子之弟即别子,别子分出自立家族,成为该家族嫡长子继承系统的始祖,其嫡长子后裔则称为“大宗”,世袭下去,故百世不迁。始祖(别子)之庶子的子孙只继承其父,称为“小宗”,超过五世就不再有丧服的 ,故五世则迁。广义而言,天子对诸侯为大宗。以此定权位,分亲疏。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就是大宗和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的管辖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就是周朝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征。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仍影响后世。

4)三纲五常: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要 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始用于宋代的朱熹。

5)《武经总要》

北宋前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

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一部中国古代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6)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7)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由中央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查访本郡士人,按能力高下分为九等以待备用。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个制度开始时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蜕变为士族门阀们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8)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9)《梦溪笔谈》:

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晚年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部科学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于11世纪成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了自然科学、文学、史学、音乐和美术除此之外,还记述了不少他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这本著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方面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10)内阁: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太祖废丞相与中书省后,直统六部,事务繁多,遂设立诸殿阁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顾问。后成祖继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分化出了皇帝的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内阁制度基本形

成。任总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时机掌握宰相权力。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成为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中心。清代相沿,因满洲贵族掌握实权,参与政务的人多为皇帝指定,故内阁的职权逐渐低落。到军机处成立后,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官署。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60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