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时间:2016-09-01 11:42: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下册 诗律和词律部分:

名词解释: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一般不包含乐府诗)

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

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

简述题:

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

(1) 句数的要求不同

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 押韵不同

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 平仄不同

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 对仗不同

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

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

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

2.譬喻{明喻、隐喻}

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多看看例子)

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eg:

《天净沙秋思》)

8.委婉

辞赋部分

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代表作: 扬雄《甘泉赋》。

古赋: 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一般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往往分为三部分,开始和结尾都是散文,中间为赋本身。代表作:班固的《西都赋》。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代表作:江淹的《别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摆脱了骈偶平仄的桎梏,不重视铺排和藻饰,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作:苏轼《赤壁赋》。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骈体文语言特点:1.骈偶和“四六”;2.平仄相对;3.用典和藻饰。

古代文体部分

文体:就是文章体裁,就是语言形式通过文章语言结构反映出来的文学样式。古代文体依据语言形式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散文、韵文、骈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名箴颂赞。

散文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古汉语今译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

古书标点部分

句读:古人读书断句的方法。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句就是“。” 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就是都读“、”,它会使人认真读书,检验词语掌握与否,式阅读古句的基本功。

正义:疏也称为正义,古人解释古书的一种方法。

集注:把历代数家对某一部分的注解汇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叫集注也叫汇注。兼古人著书的方法是对旧注的补充和纠正。

翻译题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前五段翻译及第二段注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2.《许行》孟子(后三段翻译)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向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寻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替天下得到人才却很困难。孔子说:?尧作为天子, 是何等伟大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圣德是那么广大辽阔,百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称赞!舜,那才是人君的典范啊!舜的品格是那样崇高,身 为天下之主,但却不把天下视为私有(与焉:参与其中)!?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他们心思的地方?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亦:副词,也是,只是)!”

“我只听说过用华夏去改变夷狄这样的事,没有听说被夷狄改变这样的事。陈良,是出生在楚地的人,喜欢周公、孔子的思想学说,游学于北方,到中原 学习;北方求学问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他。他们真是所谓才能出众的人。你们兄弟(指陈相及其弟陈辛),师从于他(指陈良)好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他。以 前,孔自逝世了,守孝三年后,弟子们收拾行李回去,进屋向子贡作揖道别,面对面哭泣,都泣不成声,然后返回。子贡返回,把房间设在墓前祭祀用的场地,独自 居住三年,然后回去。他日,子夏、子游认为有若接近孔子,想以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他,勉强曾子。曾子说:?不行。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过它,用盛夏的骄阳 晒过它,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已:语气词,表限止语气)。?今天,南方鴃舌之人,责怪先王的做 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行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树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飞进幽暗的山谷的。《诗 经·鲁颂·闭宫》说?中原以外的民族需要攻击,南方国家(舒:南方小国,从属于楚)因受打击而知道戒止。?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难道不 是太善变了吗?”

陈 相说:“依照许行的,就能做到市场上的物价一致,都城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没有人欺骗他(或:语气副词,与“莫”呼应构成“莫 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丝织品的长短相同(按,棉花传入中国是很晚以后的事,上古的布都是用麻织成的),价钱就相同; 麻、线、丝、粗丝棉的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的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事物的品 种、质量不等同,这是由事物的本性所决定的。它们的价格有的相互是两倍五倍,有的相互是十倍百倍,有的相互是千倍万倍。您平列而等同看待它(之:指代用来 进行交换的各种东西),这种做法(是:指示代词,指“比而同之”这种做法)使天下搞乱。假如大鞋小鞋同价,人们岂肯做大鞋出卖(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 们又哪肯做精的出卖?)?按照许子的法则,(相率:带领,引导)是引导(大家)去作欺诈之事罢了 ,怎么能治理国家?”

篇二: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 汉字的结构

1、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

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

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 ,“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 ”“歌--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 ”“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 ”“复-- 、 ”。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

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

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

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

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

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

篇三:《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 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

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

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 《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

一、 名词解释

1、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

作用的工具。

2、 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

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

3、

4、

5、

6、

7、

8、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 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

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 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

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

11、 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 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 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

义。

14、 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 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

语里的词。

16、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

17、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

意义)

18、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19、 间接引申: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20、 假借义:是由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21、 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

22、 宾语前置:指宾语放在动词前的语法现象。

23、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

24、 指示代词: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为和性状的词。

25、 疑问代词:是就疑问之所在提出疑问的词。

26、 连词:是连接词和词(包括词组)、分句和分句、句子和句子或段与段的,表示

所连接部分之间具有某一特定的关系。

27、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表达形式,是意义、概念的载体。

28、 双声:是指两个或几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29、 韵:是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一般包括韵头、韵腹、韵

尾三部分。

30、 韵母:是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的全部,它包括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韵

腹、韵尾三部分。

31、 细音:有高位前元音i、ü的。

32、 洪音:没有高位前元音i、ü的。

33、 开口:音韵学把没有韵头或韵头是i(或韵腹是i)的韵母叫做“开口”。

34、 合口:音韵学把韵头是u、ü(或韵腹是u、ü)的韵母叫做“合口”。

35、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36、 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的,叫“阳声韵”。

37、 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

38、 叠韵:就是几个音节的韵相同。

39、 声调:主要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升降上,也有若干音长的因素。是汉语音节构成的

重要部分。

40、 调类:就是声调的类别。

41、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

种分类。

43、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互相拼读,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44、 对转:是指上面韵部表中同一横行的韵部之间的转化。这种语音的转化是以主要

元音相同为条件的。

45、 旁转:是指上面韵部表中竖行同类韵部间的转化。这种语音转化的条件是主要元

音相近,韵尾相同。

46、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又不属于“对转”一类的转化。

47、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

48、 声训:或叫音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用音同、音近词训释词义的方法。

49、 传注体: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注:取义于灌注,是诠释的意思。

笺:是表识的意思。

50、 义疏体:这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经,指古籍原文;注:指汉代的注释。

51、 集解体:是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二、 写出繁体相对应的简体(送分题,自己解决)

三、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主要看书本字例)

1、象形(P24):日、月、禾、鸟、鱼、象、戈、贝、人、耳、目、止、

壶、鼎、鬲、车、矦、州、瓜、果、胄、齿、囿、爵

2、指事(P26):一、二、三、四、五、十、上、下、本、末、朱、亦、

刃、厷、寸、叉、甘、牟、芈、音、叕、丩、血、回

3、会意(P28):令、闻、即、乘、耤、舂、陟、涉、沫、艺、舞、饮、牧、

采、步、望、安、旦、昔、明、初、莫、杲、夙

4、形声(P30):效、追、通、江、问、放、杞、盂、组、帛、囿、阿、

雉、龢、杜、楚、蒿、盟、剥、河、颂、召、往、路

四、 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

1、《郑伯克段于鄢》(P11)

(1)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惊: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

(2)亟请与武公(亟:副词,屡次,一再) .

(3)都城过百雉 (城:指城墙 雉:量词,长三尺,高一丈) ..

(5)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扑倒,倒下去。这指失败,垮台。姑:姑且,暂时) ..

(6)既而大叔命西必北鄙贰于己(鄙:边境城邑) .

(7)无生民心(生: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 .

(8)将袭郑(袭:偷袭) .

(9)夫人将启之(启:开门,为动用法) .

(10)请以遗之(遗:赠送,送给) .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挖掘 隧:挖隧道) ..

2、《齐桓公伐楚》(P21)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意料) .

(2)女实征之(语气助词,表示期望语气) .

(3)西至于河 (河:黄河) .

(4)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

(5)汉水以为池(池:护城河) .

3、《晋灵公不君》(P34)

(1)宰夫胹熊蹯不孰(孰:“熟“的古字) .

(2)稽首而对曰(稽首:古人的一种最恭敬的跪拜礼)

(3)三进则溜(溜:本指从房檐流下的雨水,这里指雨水从房檐流下的地方) .

(4)衮职有阙(衮:本指天子或上卿穿的绣有卷曲的龙的纹样的礼服,这指穿龙袍的人,周天子) .

(5)宣子骤谏(骤:副词,多次) .

(6)使钼 贼之(贼:杀害) .

(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饮:使?喝,给?喝。甲:本指铠甲,里指穿铠甲的兵士) ..

(8)过三爵(爵:古代多用青铜铸造的饮酒器,就是形状似雀形的酒杯) .

(9)斗且出(斗:搏斗) .

(10)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田:’畋”的古字,打猎) ..

(11)见灵辄饿(饿:饥甚) .

(12)请以遗之(遗:給予) .

(13)既而与为公介(与:动词,参加,参与。介:甲士,即警卫人员) ..

(14)遂自亡也(亡:逃亡,逃跑) .

(15)赵盾弑其君(弑:按照旧的礼法,在下位的杀死在上位的叫弑) .

(16)亡不越境,反不讨贼(竟:“境“的古字,国境,反:”返“的古字,返回,指..

返回都城)

4、《齐晋鞌之战》(P43)

(1)师陈于鞌(陈:“阵”的古字,摆开阵势) .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姑:姑且) .

(3)不介马而驰之(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 .

(4)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矢:箭。屦:由麻、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 ..

(5)余病矣(病:古代凡是病势很重、极度劳累或伤势很重都叫“病”,这里指伤势很重) .

(6)自始合,苟有险(险:指地势高低不平,这里指难以通行的路) .

(7)擐甲执兵(擐:穿。 执:握) ..

(8)右援枹而鼓(援:引,拽过来) .

(9)齐师败绩(败绩:指军队溃败)

(10)三周华不住(周:动词,围绕) .

(11)旦辟左右(辟:“避”的古字) .

(12)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跟从,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

(13)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越:坠。 毙:倒下) ..

(14)请寓乘(寓:寄托) .

(15)皆肘之(肘:名词用作动词,是“用肘触”的意思) .

(16)韩厥俛定其右(俛:同“俯”,低下身子) .

(17)奉觞加璧以进(奉:“捧”的古字。 觞:古代乘酒器。 璧: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玉) ...

(18)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辱) .

(19)郤献子将戮之(戮:杀) .

(20)乃免之(免:释放) .

5、《冯谖客孟尝君》(P70)

(1)使人属孟尝君(属:“嘱”的古字,嘱托) .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贱。食:拿东西给人吃) ..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揭:高举。 过:拜访) ..

(4)左右皆恶之(恶:厌恶) .

(5)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供给,使足) .

(6)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习:熟悉。 计会:即会计,计算财务的出入。 .

责:“债“的古字,指债款,债物)

(7)孟尝君怪之(怪:对??感到奇怪) .

(8)请而见之,谢曰(谢:道歉) .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35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