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历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16-09-01 10:58: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历史论文范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姓 名 崔振朋学号2010610467

院 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李先明职称教授

2014 年 5 月 21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4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4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4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的增加······································· 5

四、甲申易枢引起中央政治变化········································ 6

五、戊戌变法中满汉实力的变化······································· 6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7

七、结论··························································· 8

八、致谢··························································· 9

九、参考文献······················································· 10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崔振朋

指导老师:李先明

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关键字:晚清 满汉矛盾 政治斗争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Chinese politics

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Cui Zhenpeng

Tutor Li Xianming

Abstract: When Qing along the bright system, after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rapid Ming Dynasty quite complete cabinet six nine chief ministers systems changed into oneself to use, and afterward continually improved to develop, was finally clear a dynasty, the only two points have not changed first, the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two-track system of official organization; second, the eight banner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stationed. (Quoted from Zhu Weizheng stress modern history 43 pages) this main reason was Qing Dynasty is the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minority has the deep feelings of distrust to the Han people, this was in charge in each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of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o exist in our country history, but actually displayed the acme the clan and tribe politics in Qing Dynasty, a native of Manchuria wa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each aspect of state power, after may simultaneously be in charge of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putrefication speed of bannermen children was also fast enough, Manchu \"intrepid gas lost, the ignorant nature has not changed\" (Liang Qichao: \"By Political reform

Must from Putting dow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Beginning\", \"Drinks Icehouse about Collection the Anthology\" 1st volume, p. 78), whe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econd Opium War collapsed at the first blow, Qing Dynasty has to appoint Han Chinese outside bureaucrat Zeng Hu Zuoli et al. to resist in the barbarian the even rebellion, the Han Chinese bureaucrat influence rapidly will rise from now o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also suddenly to rise contradictory, after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tensified, when to the Qing years constitutionalism Han Chinese gentries after petitioning to be rejected, was several times irreconcilable, bu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not far.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Han

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3](p3)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是康乾盛世刚一结束,嘉道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等大大小小的起义便起来了,而南方的天地会则继续兴风作浪,这时汉族地方士绅的团练已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朝中,清初的开国功臣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满清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清取得江山后,这些汉人的异族人身份便凸显出来,遭到朝廷处处防备。后来的李光地、张廷玉、陈世倌、汪由敦等汉臣才能出众忠心耿耿,可是仍由于汉人的身份仍被视为异族而得不到信任。等到嘉道年间,满族势力衰退而汉臣势力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汉满势力真正消长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也是一场满汉矛盾激化的起义。在洪秀全的几本宗教著作中满人成了丑恶的阎罗妖,他呼吁所有皇上帝的子女团结起来推翻阎罗妖的统治建立太平天国。这些话如今听起来可能感到幼稚,可是之所以能激起广大底层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就已经说明了当时满汉矛盾的尖锐。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坐视太平天国军壮大席卷半个中国。眼见江山易主,清王朝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地方

汉族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在胡林翼左宗棠的人的帮助下克服地方官员的排挤,克服无钱无粮无人还受地方官僚排挤的困境,组织训练出湘军,并逐步站稳脚跟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镇压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曾左李等汉族官僚虽挽救了清王朝却也功高震主。而原本清王朝实行的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模式,与这套模式配套的是中央的繁政与地方的简政,中央的多权与地方的少权。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地方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权都尽可能的被剥夺,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均有专折上奏之权,从而达到相互牵制,而地方的税赋则全部上缴朝廷具体地方支出再由朝廷反拨下来。而用人权上,地方稍大点的官员任命小到知县都要经过吏部任命,地方顶多有个推荐权。军权上,地方督抚无调兵之权,一切军队的调动都要经过中央。而经过一场太平天国战争,这种政治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首先,八旗、绿营在这场战斗中已显示出了难堪大用,曾、左、李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湘淮军成为国家的国防军队执行对内镇压对外抵抗的任务。而湘淮军的建军机制却是模仿明末的戚家军,兵为将有将倒兵散,多招同乡之人利用同乡情谊和儒家规范形成一种强力的恩主关系。其次,有兵无饷也是白搭,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形成的厘金制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有可靠统计显示厘金在后来逐年增多,逐渐超过关税成为仅次

[4](p12)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赋。”其次,清王朝在天平天国战争中变更原来的税收制

度为向地方摊派制,也就是地方只要交够了朝廷的派额剩余的税赋就归地方支配。最后,经过这场战争,地方督抚的用人权也大大增加。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原来与督抚平级逐渐变为了督抚的下属,而地方的人事任命也基本由督抚掌握。同治年间,“全国之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仅在攻下天京的前四年(1860年-1864 年)中,湘军集团便有计二十一人被任命为督抚,其中被委任两次者三人,三次者四人,另有曾国藩等三人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5](p34)汉族官僚势力急剧膨胀深深招了朝廷的忌,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疑惧日深,一方面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牵制,如培植不同的派系使之相互牵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南北清流相互排挤争斗朝廷则负责维持各派平衡来稳定政局。派系之间的争斗对中国随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治朝还开启了”亲王政治“来加强满人对权力的控制。可另一方面,进入末世的清王朝不得不倚靠这些地方汉族官僚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与增加

在随后展开的以地方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矛盾逐渐被激化。这场统治阶级上层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中汉人无疑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兴办洋务也主要就是几个地方督抚积极,而中央政府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谈不上积极支持也不能说积极反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通过这场洋务运动,地方汉族势力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充实了实力,权力大大增加。他们不仅作为封疆大吏主导着一方事务,且朝廷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洋务运动后期形成了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李鸿章作为汉人,其权力之大是空前的,不仅控制着大清最强大的国防力量————淮军和北洋舰队,而且又身为地位最高的总督————直隶总督几十年还控制着大清的外交。而在满人中满口胡柴的顽固派为数不少,极富政治手腕的叶赫那拉氏则玩起了政治平衡游戏:利用汉族官僚内部的派系之争达到牵制制衡,如利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利用清流张之洞等人来牵制李鸿章,利用湘军

篇二: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赏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

的定位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刨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刨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

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侯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刨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

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刨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刨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对初三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着力于学生认知历史现象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和展示,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思维方式得到优化,具有符合自身学习知识实际的方法,具有一定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教材观点的评论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上,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并在学生处于初中阶段的不同学习时期要有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的目标,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创新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京都名师论文网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发表论文服务,以提供高品质教育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论文发表服务机构。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教学论文、历史教学

论文、美术教学论文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篇三: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试析辽金西京善化寺“金碑”的文化研究)

论文关键词:善化金碑 佛寺楼阁 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碑文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卉。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此外,朱卉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善化寺“金碑”之文化内涵

辽金时西京之大普恩寺,亦即今名之善化寺者,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此碑撰文之人乃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弃,且因其名节高尚、学优当时,故后人皆因人而称此碑为“朱弃碑”,亦称其为“善化寺金碑”。

“朱弃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内的西次间南侧,刻立时间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体总高4.58m,宽1.28m,厚0.24m,碑额雕刻着玲珑剔透的璃首,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文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由时任鲁县开国子孔固书,济阳郡开国伯丁障仁篆额,雁门郡雕刻艺人解遵一所刻。碑座为玄武石龟跌。“朱弃碑”共19行,每行52字,总计925字,为金代石碑之精品。兹录此碑全文如下:

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

碑文: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扰哲王之抹弊,或忠,或质,或文,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世人构达磨对萧梁氏之言,遂疑有为功德不可复作,而不知指示神地,以植五王之福;补理故寺,当获二梵之报者。释迎遗训,具存贝典,则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盖将诱接众生,同归于善二其为功德,拒可测量哉!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抹弊耳,非实贬也。具愿力必当,能克遵付属,而成就兹事,其为功德尚何警耶?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辽末以来,再根锋烬,楼阁飞为埃纷,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骄兵悍卒指为列屯,而喧寂顿殊;掠藏俘获纷然错处,而垢净俄变;残僧去之而饮泣,遗黎过之而增秋。阅历滋久,散亡稍还。于是寺之上首、通玄文慧大师圆满者,思童戏于画沙,感宿因于移础,发勇猛心,得不退转,舍衣孟凡二十万,与其徒合谋协力,化所难化,悟所未悟。开尸罗之坛,阐卢舍之教,以慈为航,遂其先登之志;以信为门,咸怀后至之耻。于斯时也,人以须达期,家用给孤相勉,咸蕴至愿,争舍所爱。彼髓脑支体尚无所吝,况百骸外物哉!于是举币委珠金,脱袍澎裘裳者,相系于道。累月逾时,殆无虚日。经始于天会之戊申,落成于皇统之癸亥。凡为大殿暨东西朵殿、罗汉洞,文珠、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抖廊,合八十余楹。领璧变于涎值,丹镬供其绘画,攘椽梁柱饰而不侈,阶序确阔广而有容。为诸佛萨睡,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皆选于名笔;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膝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二同声二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其为饶益,至矣,大矣,不可得而思议矣!圆满今年七十有四,自惟君恩、佛恩,等无差别成此功德,志实治安无事之时,则其成也甚易;图于干戈未载之际,则其成也实难。圆满身更兵火,备历艰勤。视己财货,犹身外影既捐所蓄,又衰檀信。经营终始,淹贯时序,皆予所目睹也。则其成就,岂得以治安无事时比哉?始予筑馆之三年,岁在庚戌冬十月,乃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众以满之意状其事,以记为请记事之成,要得其实。今予既身亲见之,其可辞哉?按寺建于唐明皇时,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而寺独易名,不见其所自。今楼有铜钟,其上款识,乃是清泰三年岁在丙申所铸造也。其易今名,当在石晋之初或唐亡以后,第未究其所易之因耳。后之作者,见其阔文,倘得其本末,为我著之,乃予之

志也。非特予志,亦寺众之所欲闻也皇统三年二月丁卯江东朱弃记。少中大夫、同知西京留守、大同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上轻车都尉、济阳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丁嶂仁篆额。中宪大夫、西京路都转运副使、上骑都尉、鲁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孔固书。通玄文慧师、赐紫沙门圆满提点。大定十六年丙申八月丁酉初一日癸酉,三纲:寺主沙门惠镯,尚座行完,都维那栖演立石雁门解遵一刊。

二、善化寺“金碑”之文化分析

1、佛教之信息善化寺是大同城内的一座古寺,在历史的岁月中屡跪屡起,深蕴着昔时佛教因果义理弘扬与传承的盛貌,记录与储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据寺内现存碑记记载,善化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明皇李隆基颁敦诏书,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并按年号称寺名,统称“开元寺”,而善化寺的旧寺旧址就是唐代的一处开元寺。至五代后晋时( 936946年),开元古寺改名为大普恩寺,辽金时亦称此名,迄明英宗始赐名善化寺。在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善化寺记》和《重修善化寺碑记》中,善化寺已经成为这座古老寺院的正宗名称,当地百姓则一直以其位居城南而以“南寺”俗称。 善化寺在明大同城之南门的西侧,其东侧也有佛寺称“七佛寺”。善化寺地势低凹,座北朝南,寺内的主要建筑一如唐代布局,皆分布在中轴线上,三重大殿,由下而上,由小渐大,在体积和量的变化中,体现出一种宏大、庄严、肃穆和高贵的盛唐古风。在三重大殿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唐代遗风的阁楼,西阁为普贤阁,东阁文殊阁于民国初年在火灾中塌毁。另外还有东西配殿,构成了“伽蓝七堂”的古制。在善化寺三圣殿内保存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以真实的记传文字,储存和传达出那个时代这座古寺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

在佛家看来,兴建寺宇、崇饰塔庙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善化寺“金碑”中即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为:佛、菩萨是以有所关怀的“应世”姿态,展现“诱接众生,同归于善”的崇高言教境界,善化寺“金碑”称之为“佛菩萨境界”。在世俗看来,释迎牟尼弃世出家专心求法,就是放弃人世的一切欲念与利益。在佛教传人中国后的西晋时代,大和尚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称佛教是“方外之宾”。佛教僧徒披裂装,断蓄发,托钵念佛,显然与世俗之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然而,到了唐代百丈怀海和尚的时代,佛教僧徒则以一种积极应世的姿态,参与人世间所有善事和公益活动,以此作为修炼佛法的重要内容,修路架桥,贩济灾民,做善于世,益事于人,积极引导众生“同归于善”。所以,本着这种思想认识,佛教寺庙和佛教形象正是以这种方式参与世俗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使人人心存善念,这即是佛菩萨的一种期待,也是佛菩萨的一种境界。在善化寺“金碑”的开题段落中,撰者朱弃以南朝时的印度僧人达摩芦苇渡江,与南朝梁武帝萧衍进言救世以为“功德”,四次阐述佛教“应世”的观点,这种功德就如同现世哲王的救弊补世一样,以此之为功德,大矣广矣。

与上述相结合,佛教表明了一种观点和态度,那就是兴建寺宇崇饰塔庙,不仅仅是信仰行为,也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行为,而是佛教积极“应世”,参与世俗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一种姿态和境界。这种努力的结果和收益,就如同英明睿哲的世俗社会管理者一样,有着明显的利益众生的功德,而且其为功亦大矣。鉴此,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论述和阐释,正是朱弃所撰这篇碑文的出发点,也是建寺修庙的目的。

篇二(探索适合历史学习的自主有效课堂模式的几点想法)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必须要革命。培养适合时代需要,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使命。当今社会要求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那么教育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呢?我认为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课堂改革,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课堂改革呢?“自主有效课堂模式”是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自主有效课堂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自学,合作探究学习,生生交流,师生

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现在本人结合历史学科,谈谈如何用“自主有效课堂模式”学习历史,我认为运用这种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成功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的探索性和持久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有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保持持久的自觉性主动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这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有效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学生学习《义和团运动》可利用影视资料展现:天津义和团运动纪念馆里的各种文物武器、揭帖、照片??等来激发或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之能主动学习。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首先学生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要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哪些内容是一般了解,哪些内容应识记,哪些内容应进一步分析,哪些内容可能在考试中以什么方式出现。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要习惯问也要学会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学生通过自学从总体上了解知识脉络,掌握大多数知识点。

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是下一步学生要互学的内容,也是实现有效力争高效的关键。在以前教师组织学生互学中往往由于教师把控不利或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指导,使互学乱哄哄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因此在以后指导学生课堂互学中,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使之乱而有序,要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疑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指导,更要建立起一套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兴趣的评价机制。这是实现有效达到高效的重要环节。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改之初就必须慢节奏低起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尽量“活化”历史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及时予以肯定,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轻松和快乐。

三、“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自主有效学习的保证。

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曾有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

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挖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五、“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实效性。学生可通过网络查阅大量与学习有关的历史资料,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或组织引导学生能够学习。但应注意:第一,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因此,还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有持久性,灵活性,但一定要坚持原则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历史学论文范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34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