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艰苦奋斗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6-08-31 08:07: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关于艰苦奋斗的哲学思考

关于艰苦奋斗的哲学思考

刘长明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不畏劳苦、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本文通过对艰苦奋斗价值取向的深入哲学思考,把艰苦奋斗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而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弘扬。

一、艰苦奋斗的唯物论证明

艰苦奋斗精神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得出这一结论与人们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既然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脚踏实地地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不是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求助于神灵和信仰。这样,才能攻克未知世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堡垒。 艰苦奋斗作为系统,既体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蕴含了意识的反作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这里实现了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反作用。既然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物质的决定作用。艰苦奋斗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能动的主体对被动的客体的真实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然态势。因为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得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有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往往是积极进取的艰苦奋斗意识。同时,艰苦奋斗一旦作为群体意识而被崇尚,又必然以其强大的推动力反作用于客体。这里,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武装人们的头脑,支配人们的行动,进而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根本区别于被动的、机械的、本能的生物性运动而变成真正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艰苦奋斗精神,获得了新质的主体必然会以其自身的改变使客体作出相应的改变,如促使我国经济跃进到新的质态。这里,在艰苦奋斗系统中,唯物论和辩证法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艰苦奋斗是认识和利用规律,引导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决定性环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不是规律的奴隶,而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己造福。无数事实证明,要认识客观规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根本不可能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依据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这些都是人们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人们强化艰苦奋斗意识。整个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但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我们工作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是没有止境的,要永不停步,锲而不舍,奋发向前。宇宙之恢宏,粒子之微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既然具体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一定要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由于时间具有一去不复返性,所以,它对我们是一种特殊的、宝贵的资源。既然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就应当善待生

存空间,保护环境,优化生态。

从广义上说,艰苦奋斗意识与人类共始终。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完善了人本身。正是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并逐渐臻于完善。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而与劳动相伴生的,必然是强烈的艰苦奋斗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意识与人类及人类的社会实践共始终。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抵御猛兽的侵袭,要与自然灾害搏斗;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少数人的享乐建立在大多数人流血流汗、终日劳作的基础上,如离开大多数人的辛勤劳动,社会何以存在和发展?今天,我们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艰苦奋斗,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未来的社会里,为了使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实现充分自由,也必须艰苦创业,永不停息地向未知的领域开进。否则,人类就要蜕化。

总之,人类历史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有着坚实的唯物论基础,只有把艰苦奋斗的国民意识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之上,才能体现艰苦奋斗意识系统的现实性、客观性特点。

二、艰苦奋斗精神还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艰苦奋斗,作为人类解决矛盾的一种坚定意志,也和矛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艰苦奋斗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即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既然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是复杂的,那么,我们在分析和努力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二,艰苦奋斗精神无时不有,即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艰苦奋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获取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资料;解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必须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有矛盾,如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另外,还有大量的次要矛盾。诸多的矛盾,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又怎么能解决呢?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但仍然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若丢掉了艰苦奋斗传统,矛盾何以解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人们往往在科学技术没有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比较重视艰苦奋斗教育,但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活条件好转的情况下,就极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甚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认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认为艰苦奋斗是过去的事,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不是凭借体力劳动,而是主要靠脑力劳动发展生产力了。好像只有体力劳动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而脑力劳动就不需要似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都需要它的支出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科学技术尚未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譬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要是通过支付体力劳动来实现的,这当然离不开艰苦奋斗;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代,譬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要是依靠脑力劳动或物化的智力来实现的。很明显,离开了艰苦奋斗,刻苦研读,能掌握高深的、复杂的系统科学技术知识吗?可以肯定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既然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既然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无时不有,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我们就应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虽然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普遍性,但艰苦奋斗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不同的事物具有不

同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艰苦奋斗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上也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这就是说,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有如下两方面意义:其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艰苦奋斗具有不同的特点。石油工业企业一线工人的艰苦奋斗,表现在他们风餐露宿,不怕严寒酷暑,为国家雪中送炭,担当起输送能源的重担,以苦为乐;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兢兢业业,争分夺秒,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是青年学生们艰苦奋斗的特点。其二,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艰苦奋斗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原始人的艰苦奋斗,表现在为了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用十分简陋的工具从自然界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人们为了得到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一年到头,风雨无阻,起早贪黑,终月劳作,在缓慢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进行简单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奋斗的行为结构和艰苦程度是多层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获得解放,奋斗、创业的艰苦程度将不断减轻,但奋斗的内涵将不断丰富。

艰苦奋斗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度。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界限,进行艰苦奋斗也不例外。在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中心任务提出艰苦奋斗的具体要求、模式、目标。生产力发展与消费应当成正比。任何突破生产力承受力、超越临界点的做法都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紊乱乃至生态环境的破坏。

艰苦奋斗是改革中新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强大动力源。20多年的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失误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把改革看得过于容易,忽视了艰苦奋斗精神对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明确艰苦奋斗对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对于坚持改革、深化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新事物会不断出现,而新事物的成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新事物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没有经验,刚刚出台的改革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就有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封建残余和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影响,都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改革实践证明,不坚持艰苦奋斗,就不能坚持改革。其次,改革难,深化改革更难。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层面到全方位,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艰苦奋斗的认识论意义

艰苦奋斗是实现两次飞跃的决定性环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艰苦奋斗的过程,人类认识就是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艰苦奋斗是认识产生过程中两次飞跃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实现这个飞跃要有一定的条件,而创造这些条件需要艰苦奋斗。第一,要实现第一次飞跃,必须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这样的感性材料不经过艰苦奋斗就无法获得。第二,要实现第一次飞跃,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而思考和制作感性材料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思想上的懒汉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敌人。艰苦奋斗对实现第二次飞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必须艰苦奋斗。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此间,千百万人赴汤蹈火,艰苦奋斗,方才使社会主义由一个"幽灵"变成现实。

认识无限发展的机制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艰苦奋斗中。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生产中许多重大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大都不是一下子成功的,而是经历几次、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的奋斗、试验才能获

得成功;正是在"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痛苦历程中,正是在革命先驱的不懈奋斗中,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今天,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律,还有待于我们去反复探索。人类认识规律告诉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认识中,而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因为人类认识无限发展的机制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离不开艰苦奋斗,坚持真理更需要有理论上的勇气和实践上的艰苦奋斗。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四、艰苦奋斗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

坚持艰苦奋斗,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就会滑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肯定了这一点,也就承认了艰苦奋斗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否认了这一点,就必然否认艰苦奋斗,从而滑向历史唯心主义。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古猿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这样,我们就"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54页。)其二,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类要从事任何其他活动,先得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凭借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进行艰苦的生产劳动。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如果不艰苦奋斗,停止生产劳动,人类本身就会灭亡,社会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史,是艰苦奋斗史,这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否定了艰苦奋斗的实践,否定了生产劳动,就必然导入下列误区:或者把某种神秘的、超社会、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历史的主宰,而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艰苦奋斗效应--这是"宿命论"的唯心史观;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思想、意志决定的,而否定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这是"唯意志论"的唯心史观。

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艰苦奋斗作为一个系统由理论和实践两大环节构成,这两个环节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劳动者接受艰苦奋斗理论的过程同时是其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劳动者接受了作为改造世界强大武器的艰苦奋斗理论后,其自身意识必然极大程度地得到纯洁,其内心世界也会更加充实,此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欲就会异常强烈。这就是说,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因接受了艰苦奋斗理论而大幅度提高。而劳动者又是构成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素质提高了的劳动者必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其次,艰苦奋斗实践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又表现为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上升轨迹。劳动者在具有了强烈的艰苦奋斗意识后,只具备了生产力发展的潜在可能,要使这一可能变为现实,还需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实践。艰苦奋斗实践就是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提高了自身素质的劳动者积极地利用生产工具去改造劳动对象,以实现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最佳结合与运行。显然,这个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因为劳动者再加入下一个生产过程时,必定会成为更有力度的生产力要素。这样,他肯定会在更高层次上更有效地进行使用生产工具去改造劳动对象的实践,从而推动生产发展。这里,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是:第一,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的劳动者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毫无疑问,节约就是生产,节约会制导出更大的生产力。第二,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的劳动者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提高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能力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发展过程。因此,艰苦奋斗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艰苦奋斗精神是生产力,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强大原动力。

注重艰苦奋斗效应同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史,是艰苦创业史。因此,艰苦奋斗的主体即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艰苦奋斗效应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这里取得了一致,找到了结合点:第一,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离不开艰苦奋斗。人民群众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本的事实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要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扮演好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就得不畏劳苦,艰苦奋斗。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更需要艰苦奋斗。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离不开艰苦奋斗,否则,就是空谈。首先,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最一般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历史上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有价值的创造成果,归根到底总是以劳动群众艰苦奋斗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再次,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创造精神财富的艰苦劳动。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发挥这一巨大创造作用的机制存在于艰苦奋斗中。

综上所述,艰苦奋斗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当我们对艰苦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后,艰苦奋斗理论也许会更具现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要完成艰苦奋斗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尚需艰苦奋斗。我们在确立艰苦奋斗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有力杠杆思想的同时,要在更高层次上以实际行动全方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篇二:艰苦奋斗

? 艰苦奋斗: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现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②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③现阶段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教卫生事业,都还相当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步加以解

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

其一,尊重国情

强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是贯穿于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始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

其二,强调模仿作用

针对一些党员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了领导带头,党员动手,全社会共同行动的有效实施机制,更好地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的顺利开展。

其三,强调反腐倡廉

根据新时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原因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新形势下的反腐败工作紧密联系,坚持节俭与治理相结合,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使广大党员自觉树立起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牢固堤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大局,正确分析新时期、新环境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全面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于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认识,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和重要论述。 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

①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精神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②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③无论什么时代,艰苦奋斗精神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

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④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它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②它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③它是由激烈的国际竞争决定的。

④它是由实现共同理想的目标长期性、艰巨性决定的。

中学生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①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

②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③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要遇事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④工作上要不畏艰难,勤勤恳恳,意志坚强。

勤俭节约: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节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提倡的美德。勤俭节约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仍需大力提

倡。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是治国安邦之道;

③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

④是做人的美德;

⑤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富裕年代,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⑥作为中学生,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勤俭节约有益于个人成长,追求奢华不利于个人成长。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要真正做到爱岗就业,首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奉献社会,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 艰苦奋斗的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篇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七章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案

目的要求: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军的政治本 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根本保证。认清享乐主义的实质和贪图享受的危害,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懂得艰苦创业是革命军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功立业。

主要内容:一、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二、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的侵蚀

三、努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以艰苦奋斗精神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为线索,着重阐明革命军人在军旅生涯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官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的影响。深刻揭示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贵在奋斗,奋斗的核心在于创新。培养官兵立足军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时间: 4 课时

● 第七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们讲第七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章包

括三节内容 ●封面图

▲第一节 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第二节 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侵蚀

▲第三节 努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反映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也

就是我们要讲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这段录像中我们可以概括出: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拚搏进取的精

神风貌。

革命军人为什么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回答这

个问题,首先我们讲第一节

▲第一节 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什么是本色?本色就是本来面貌。艰苦奋斗是由我

1 ●艰苦奋斗集锦录像 ●奋斗图

军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特点决定的,是我军在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政治本色。

▲一、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我军的这种本色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

中华民族是具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民族,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艰苦奋斗精神铸造了古老的文明。人类从钻木取火的时代开始, 就展开了同大自然斗争的艰苦历程。

首先,物质文明的发展是艰苦奋斗的结果。

我国历史从●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传说,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从万里长城、都江堰的修造、大运河开凿,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及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艰辛足迹。仅就万里长城而言,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中间经过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直到辽宁河北交界处的山海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刚毅性格的象征,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已是几经修复,这里我们不说万里长城的建造有多么艰难,仅是修复长城的工程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把修长城的砖石土方修成一道高五米,宽一米的大墙,可绕地球转一圈半;如果修一道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周。文化古迹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它证明:伟大的成功源于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其次,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样是艰苦奋斗的产物。 我国历史上文王的《周易》﹑仲尼的《春秋》﹑屈原的《离骚》﹑左丘的《国语》﹑孙子的《兵法》﹑吕不韦的《吕览》﹑韩非的《说难孤愤》,无一不是艰苦思考,刻苦创作的结果。●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了10年的时间,司马迁的《史记》用了15年时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用了27年时间,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用了30年时间,他们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才给我们留下了鸿

2

篇巨著。

再次,●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力量及其统治者,一般都是倡导艰苦奋斗唐太宗图一组的,因而显得生气勃勃。我国历史上的尧舜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以及各朝各代的更替之中,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领袖人物及其军队,都是艰苦奋斗,英勇杀敌,才取得胜利夺取政权的。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拚搏精神,中华民族绵绵五千年历史,历久不衰,56个民族历经灾难战争而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其生命力之旺盛,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如果没有民族的进取﹑开拓﹑创业精神,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激励广大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作为中国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精神。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之于新的时代内容,使之升华为我党我军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艰苦奋斗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

●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优秀品格。我们说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这一点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工人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在斗争中失去的只有手铐脚镣,他们的斗争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因此最大公无私。工人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为理想的奋斗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质。以二十世纪初中国工人的工资为例,当时中国工人工资水平只有英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十四分之一,而劳动时间则比西方国家要长的多。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8小时工作制,最多10小时。而中国工人则是12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日本资本家曾经这样描述他工厂的工人:“工厂的大部分工人来自郊区,当一天工作完毕,六点钟下班以后,需要2小时走回家去,这样到8点、9点钟吃饭,最早9点钟休息,第二天最迟43 ●唐太宗图一组 ●雕塑图 ●中国工人运动图一组

点钟就要起床,而大部分是在3点钟或更早一点起床??一个个穷苦的灵魂来到工厂大门,成堆的躺在潮湿的地上,等着上班的汽笛。”如果说《摩登时代》、《野麦岭》描写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那么中国工人要比外国工人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更为沉重。要改变中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只有艰苦奋斗拼搏抗争。从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到夺取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的整个历史过程,充分证明了无产阶级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集中代表和体现了这一品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必然具有这一品格。我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工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是我军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我军必须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为人民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因煤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这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致悼词,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光辉文献。●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牺牲奉献是党对无产阶级军队的要求 ,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我军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张思德,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光辉代表,同时也是人民军队的光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艰苦奋斗是我军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与生俱来的政治本色。

▲3、艰苦奋斗是我军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我军同其他军队不同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从一开始,就生存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下,这个特点使艰苦奋斗与我军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军诞生在革命的危难之时,成长于艰苦的斗争之中,不仅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且环境恶劣,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要想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除了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正确路线指导之外,还需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我们的这支军队就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百炼成钢,成为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胜利之师。

4 ●毛泽东图 ●张思德图

我军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我军特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

●(1)井冈山精神。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起义军开向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在湘南进行游击战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数倍于我之敌的“进剿”、“会剿”,红军战士士气高涨,天天打胜仗。当时,革命处于低潮,井冈山根据地在白色区域的包围之中,物质奇缺,每天每人只有五分钱的菜金;寒冬腊月,战士们还穿着两层单衣打仗。可战士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具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不久即会到来”。所以,尽管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环境艰苦、战斗频繁,而红军战士却越苦越要干,越苦越快乐,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有一首井冈山时期的歌曲唱到:“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分外香,战士吃得精打光。”这是井冈山时期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井冈山根据地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斗争中坚持下来,发展下去。

(2) ●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壮丽的画卷,一部英雄的史诗,著名作家魏巍称它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称它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但是,●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又是一个艰苦的时期、一次最严峻的考验。据统计,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367天里,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18天用在夜行军上,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整了44天,平均走365里路才休整一次,平均日行军74里,一年中长驱2.5万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有五座是终年积雪的雪山,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个城镇,突破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真是历经千难万险。●《长征组歌》中这样唱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的胜利靠的是一种精神,这就是在红军面前,无论什么样的敌人、还

5 ●井冈山图 ●井冈山斗争图 ●长征图 ●过雪山、过草地图 ●长征地图 ●长征组歌图


艰苦奋斗存在的问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28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