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时间:2016-08-31 08:06:2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心得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心得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再动员再部署,是对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五个必然要求”: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五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非常全面,非常深刻,非常切合实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从经济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熟悉的深化,体现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尽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不同,但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方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总量连续多年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为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历次党代会都提出相应的措施。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十三大提出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并于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大和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别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提法,是我们党在探索“快中求好”过程中提出一个重要方针,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熟悉水平,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十七大在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一个基本判定就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表明,尽管我们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其收效却低于预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效果不理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制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身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发展快、比重大,对能源、原材料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大量基础设施需要投资,产生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二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尚不完善。政府职能、考评体系、投资、财税、土地治理体制和资源价格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比较滞后,面临艰巨的攻坚任务。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价格偏低造成对资源要素过度需求和浪费,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和手段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结构、质量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虽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求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要素结构,非凡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增加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是,这种转变中心目标还是指向数量的增长,没能突出强调经济质量的整体提升;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要素结构和质量变化来提高资源效率,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提高等都是数量增长的手段,没有提出必然要求,强调的力度也不够。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熟悉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实践客观上需要一种既涵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突出经济整体素质变化,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其他因素的新的指导方针。鉴于此,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

(二)从当前发展实际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了“好”的内涵,指明了求“好”的方向。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福利提高等方面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经济增长、整体经济结构变化等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包括数量型和质量型发展方式两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要求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数量型发展方式向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协调性是指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作用要有机整合,供求总量和结构要平衡合理,产需衔接连贯密切;可持续性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共享性是指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立足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党的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大告明确指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消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整体性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更加注重“人本化”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上来。这一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这一转变,有利于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从未来经济发展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

在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恢复,甚至还会相对萎缩;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过度依赖较高投资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外延型扩张模式将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努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

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强化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三化”统筹,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实力和地位的重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是看谁能跟上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如果我们不能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外部要素,着力激活资源、放大存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途径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

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三)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其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二,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其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其五,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干部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一)党员干部必须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变革思维方式。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转变,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思维方式上,必须彻底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咬定科学发展不放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心一意谋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谋大谋深谋远,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发展阶段和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即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既要维护其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把握社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调动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

(三)党员干部必须促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用新知识、新理念为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篇二:我国经济发展学习体会

《当前经济焦点与对策》学习体会

6月29日下午,在县大剧院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编、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宋承敏教授作的题为《当前经济焦点及对策》的专题讲座。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外需和内需结构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加大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风险性,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增长的周期、各级市场的波动联系过于紧密。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我们要认真总结,找准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逐渐减弱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从而控制国际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国内需求里面,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结构关系严重失衡,投资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投资客观上发展很快,但也不能过快,不能长期严重超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承受的程度。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过高,过多依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迟缓,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这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 二是城市化发展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有1.8亿的农民工,他们中的大部分进入城市离开家乡户口所在地都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这些人说是进入了城市,但他们的实际生活远远没有城市化,比如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真正意义上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是把农村的路修成水泥马路,把农民的房子拆了盖成水泥房,而应该是农村还是过去的田野、山林,但那里生活的人是市民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发展机会是城市的。所以我认为中国三农问题到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是互动而不是相互分离。 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存在问题。既破坏了公平也影响了效率。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结构分两个层面: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从宏观结构上看,国民经济中有三个主体:政府、企业、老百姓,政府的收入是税收,企业的收入是企业经营的gdp生产增长,老百姓是挣工资。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论哪个层面的,其中必定会有三个数据: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二是gdp增长情况;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这三者增速最慢的是居民收入,长期这样下来,一块蛋糕生产出来,政府越分越多,居民越分越少。 通过学习我认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一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调整和完善政策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发挥组合效应。在手段上要发挥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贴息等效用,而不仅限于发行国债。 二是消除消费领域中体制障碍。扩大内需重点不但要放在投资增长上,也要考虑对消费的支持。必须改变以往不合理惯例,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完善工资制度,使居民收入水平与gdp增长相符合。 三是确保出口退税足额到位。虽然在表面上看出口退税增加了当期财政压力,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该项支出最易于压缩就回避矛盾,恶意拖欠这部分本应属于企业的资金,损害政府信誉,抑制经济长远期发展动力。同时,有关部门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提高进出口通关率,改善对外贸易的发展条件。 四是把握好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关系。货币政策和金融安全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其总的趋势是逐步独立化,否则可能造成货币政策执行和金融监管目标多元化,职能受到干涉。要解决增加贷款和资金集中的问题,可以适当调高货币供应量目标,运用再贷款对城市商业银行等进行支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闲置资金运用效率。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趋势已确定,金融风险较大,把调整目标放在其他金融机构会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总体效率。可以尝试从边路突破,鼓励发展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外资金融机构,以带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篇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认识和协调解决发展问题,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成了无的放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指导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表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但经济发展却是整个发展的核心内涵。没有经济建设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如果说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忽视发展甚至背离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强调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工业是萧山的“金名片”。近年来,我区牢固确立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工业销售产值35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18.48亿元,利税总额185.37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8.1%和10.4%。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但也遇到了一些实

际困难。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区传统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传统产业升级作为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传统产业升级为主线,组织编制好合理、可行的全区中长期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应对其中一些低端行业和一些行业中的低端环节,则按照规划实施有计划的退出和转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区传统产业中的推广使用,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我区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形成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

为主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要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吸引和鼓励他们以转让专利、参股合作等形式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

3.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我区资源少、环境承受能力脆弱。虽然近年来,我区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二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三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28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