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导学案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精神。
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
和文学家,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他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的大科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
侣。
避雷针: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做成,它的尖端制成丫型,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钥匙 颠簸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怒发冲冠
3、理解词语。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4、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到第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预习反馈:
1、我在预习时,我觉得这些字容易读错,这些字比较难写。同伴相互提醒。
2、小组内听写生词
3、小组交流词语的意思。
(方法小贴士:①利用工具书;②理解词语中的关键字;③联系上下文。)
4、小组内自选方式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质疑探究:
1、大组交流课文三个段落的段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段意,然后把三个段意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
容。)
2、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为什么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温馨提示:从古时候西方人和中国人对雷暴的看法入手思考。)
3、老师设疑:富兰克林又是怎样解开人们心中谜团的?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当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钥匙() 冷嘲热讽( ) 枪毙()
爆炸() 电闪雷劈( ) 揭开()
2、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bào ()炸雷( )()躁 ( )竹声声
3、造句: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4、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国科学家 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
行了 的事情。解决了人们心中的谜团。
第二课时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
(1)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 揭开雷暴的秘密来解开人们心中的谜团?
(2)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雷暴的秘密,具有怎样的精神?
2、发挥想象,填写句子: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一想,人们
会说什么呢?有的人说:“ ”。有的人说:
“。”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3、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预习反馈:
小组交流: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 揭开雷暴的秘密,解决了人们心
中的疑团。那么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步骤是什么?
2、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雷暴的秘密,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
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试
验过程。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简要概括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温馨提示:将长长的课文读短,这是一种能力,相信你能行。建议从以下问题入手a、实验
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b、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
具)c、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2、品读句子: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
绳带电的信号! ”
(温馨提示: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从“!”你读出了什么? )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
麻。”
(温馨提示: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3、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
(方法小贴士: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抓住了人物的
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方面描写。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我们不妨也来学一学。)
4、朗读指导:同学们,领悟了伟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科学实验精神,你能通过朗
读表现出来吗?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
绳带电的信号! ” (体会富兰克林那惊奇发现的心情)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体现富兰克林成功的
喜悦)
当堂检测:
1、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习惯地认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改为陈述句)
(2)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改成反问句)
(3)这种推论现在看来不足为奇。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是国科学家,他发明的 ,不但破除了迷信,还使人类避免
了雷击的灾难。从他的实验中,我感受到他的科学态度。
(2)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 ”,他向世人宣告:雷电只是
,“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知识积累:
1、积累两句名人名言
(1)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
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2)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
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2、记住
下列人物以及他们的发明。
牛顿(万有引力 )张衡(地动仪)居里夫人(镭)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我的收获:
学习了《天火之谜》这一课,我的收获是
课后作业:
1、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2、阅读文中“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我捉住‘天电’了!”完成练习
(1)“怒发冲冠”在文中的意思是。这里用引号表示 。
(2)描写天气的语句是
。
(3)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富兰克林 心情,我还可以用 、 等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心情。
1、 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段落结构。
4、初步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谈迁(1594~1658) 明末清初史学家。祖籍汴梁(今开封),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他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字,取名《国榷》。他的著作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2、自学生字词语。
(1)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崎岖( ) 坎 坷 ( ) 逸闻( )撰写()
博览群书( ) 夜难安寝()锁( )挣脱(
(2)我会写:课文中“博”“锁”“诞”等生字很难写,你也来写写吧。
(3)我能完成书后作业2。(在书中做答)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概括课文内容。
【学习建议: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文章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预习反馈:
1、小组内听写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2、每组选派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
3、互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4、选择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听。
质疑探究: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1、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从课题以及课文中的时间、人物、事情等方面概括】
2、小组内朗读课文,体会谈迁的精神品质。
3、我还有哪些地方或问题不明白?
4、全班交流问题,帅选价值提问。
5、品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学习建议:这句话中有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用了一组数据。你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据中你读懂了什么?】
当堂检测:
1、多音字组词
sǎn( ) zhāo( ) zhuǎn( )
散 朝 转
sàn( ) cháo( ) zhuàn()
2、在括号里填上同音字
xiáng 安( ) ( )细吉() 飞( ) 慈( )
bǐ 墙( ) 完( )归赵家徒四()
dài ()领 佩( ) 等( ) 口( ) ( )表
bó 渊( )拼( ) 蓬( )
jǐng 家( ) ( )赛 究( )
3、用“—”划出括号里正确的解释。
名垂青史(①东西的一头向下; ②流传; ③将近。)
奋笔疾书(①疾病; ②急速、猛烈; ③痛苦、痛恨。)
家徒四壁(①徒弟; ②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③徒然。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崎岖( )() 贫寒( )( ) 翔实()( )
精彩( )( ) 完备()() 名垂青史()( )
第二课时预习作业:(在课文中做答)
1、用心朗读课文,文中有许多句子深深感动着你,边读边思考,在旁边做批注。
2、查找资料:搜集古今中外在厄运面前坚强站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和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通过品、读、感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
2、感受谈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3、咀嚼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用词遣句的准确。
预习反馈:
1、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小组汇报,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理解。
合作探究:
1、咀嚼词语,品读课文中重点句段,感悟谈迁的精神品质。
A“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温馨提示:他茶饭不思,思什么?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阅读资料:客于槜(zuì)李,去家三舍,晨发夕至(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霜毫冰砚,忘饥废寝者,矻矻(kū,辛勤不懈)二十六年。
为什么“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B“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收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温馨提示: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寻访哪些人?寻访哪些地方?“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亲自”, 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谈迁怎样?】
C“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温馨提示:一袭破衫,衣衫为什么破?终日奔波,为什么不休息休息?面对的只是孤灯吗?他难道不想念与之相依为命的家人吗?他难道不想念生他、养他的家乡吗?那他为什么不回家?从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阅读资料: 谈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诉苦:我不善于说话,年纪又大,北京的游人多得像蚂蚁;成天去拜访贵人,听候接见,往往早上去等到中午,有时得等到晚上才能见着面,简直
篇二:五语上第六单元
篇三:天火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不足为奇造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89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
- 下一篇:不足为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