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解读孙子兵法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时间:2019-02-07 11:56:41 来源:免费论文网

解读孙子兵法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本文关键词:孙子兵法,解读,境界,战略思维

解读孙子兵法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本文简介:摘要:从整体上考察《孙子兵法》的文本,发现孙子对如何制胜这个问题的战略思考,充分展示了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五重战略思维境界。梳理和解读孙子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可以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人们提升战略思维境界提供借鉴和启迪,进而有利于理解我国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    关

解读孙子兵法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本文内容:

摘要:从整体上考察《孙子兵法》的文本, 发现孙子对如何制胜这个问题的战略思考, 充分展示了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五重战略思维境界。梳理和解读孙子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可以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为人们提升战略思维境界提供借鉴和启迪, 进而有利于理解我国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
  
  关键词:《孙子兵法》; 战略思维; 境界观; 制胜; 战争; 合作共赢;
  
  Realm View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Art of War
  
  Abstract:After the overall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ar,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Sun Tzu reveals fivefold realm view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cluding being cautious in war, knowing the war, controlling the war, winning the war and being without war on how to achieving the victory.Combing through and interpret Sun Tzu's five-fold realm view of strategic thinking can provide new perspective for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ar,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promoting people's realm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win-win cooperation advocated by China.
  
  Keyword:The Art of War; strategic thinking; realm view; achieve the victory; war; win-win cooperation;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理论体系是传承《孙子兵法》的基本方法, 也是深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本方法。综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发现, 孙子的战略思想背后隐藏着缜密的战略思维, 这些战略思想充分展示了《孙子兵法》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等战略思维境界观。人们时常叹息思维主体因思维境界不高, 进而导致思维决策的缺陷、失误或失败。殊不知, 孙子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为人们提升思维境界提供了绝佳范本。
  
  一、慎战境界观: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所谓慎战, 就是要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兵法》开篇指出:“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1]2孙子还指出:“主不可怒而兴师, 将不可愠而致战”“亡国不可以复存, 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1]231-232这两段话把《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慎战境界观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兵者”的性质看, 它是“国之大事”, 不能不慎重对待。古人讲:“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战争作为国家大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人们高度重视。大事之大, 大到什么程度?大到事关人民生死, 事关国家存亡。简言之, 不重视战争, 就是无视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从“兵者”可能造成的后果来看, 战争可能导致人的死亡或国家的灭亡, 结果均不可逆转, 必须慎重对待。慎战境界观, 其意境涵盖慎重备战、慎重谋攻、慎重决策等内容。
  
  (一) 备战:无恃不攻, 恃有以待
  
  慎战的重要基础是备战。备战强调造就实力。孙子指出:“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 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141意为不要侥幸于敌之不来, 而要倚仗有充分的准备;不可侥幸敌之不攻, 而要依赖具备敌无从进攻且不敢进攻的实力。造就实力是备战的重要事项, 也是备战的根本任务, 但是不是具备了实力就一定可以取胜呢?当然不一定, 所以, 实力造就之后, 孙子还想到了待机。
  
  孙子认为:“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1]53只有形成不被敌战胜的条件, 才能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能否形成“不可胜”的实力, 主动权在己, 而能否出现胜敌的机会, 则要看敌人是否出现失误或漏洞。“以待敌之可胜”的“待”字, 除了等待的意思之外, 还有期待的意思。因为《孙子兵法》本质上是为谋胜而生的, 当我方具备了胜敌的实力之后, 期待胜敌的机会出现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此外, 机会能否出现的控制权不在己而在敌, 所以自己只能期待。只有精心备战, 形成“不可胜”的实力, 才有可能抓住敌人可能出现的失误或漏洞, 果断出击, 战胜敌人。如果实力未能形成, 即使机会来临, 也可能抓不住。孙子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把备战的注意事项交代得清清楚楚, 同时也体现了其战略思维的精细与全面。
  
  对于一般性矛盾的化解或处置工作中的难题, 道理相似。先形成化解矛盾主动态势, 造就解决问题的形势, 这个态势或形势, 要么是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要么是掌握优于对手的资源或信息, 可以有效掌控事态发展方向。一旦时机成熟, 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如果时机不成熟或实力没有形成时贸然行事, 则事倍功半或导致失败。
  
  (二) 谋攻:五事七计而索其情
  
  慎战的重要表现是谋攻。孙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略思维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 孙子将“谋攻”单列一篇详细阐述, 足见其重视程度。在其他各篇中, 谋略思想屡见不鲜, 谋略贯穿《孙子兵法》始终, 后人只要提起《孙子兵法》, 便就会想到谋略二字, 原因大致如此。
  
  谋什么?谋五事七计。“五事七计”是谋的过程中需要考察和对比的因素。如果“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清晰了, 那么战略筹划也就基本形成了。反之, 如果“道天地将法”不清晰, 那么战略筹划也就无从谈起。七计是五事的略微展开, 稍加比较。至于庙算, 则是在情况明确之后, 从整体上进行匡算, 进而得出胜算大小的判断。所谓谋攻, 就是这个意思。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了“诡道”这个重要概念, 这是孙子的首创, 尤其值得重视。孙子指出:“兵者, 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同,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1]12-15孙子创造“诡道”一词, 创新不在于“诡”, 而在于将“诡”与“道”结合起来。诡的本意含有欺诈、奸猾之意。通俗点讲, 就是把不真实的或不实际的某种事物作为真实或实际的事物提出或提供, 对事物发展作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的推理。尽管“诡”在“三十六计”和《战争论》中均有论述, 但是将“诡”与“道”结合论述, 却始于孙子, 也是孙子的独创。不过人们可能还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明明就是欺骗、诡诈、阴谋, 与道有何相关?
  
  其实不然。通读《孙子兵法》可以发现, 孙子强调的诡道是受德制约的。从诡道使用的目的看, 诡道用于“国之大事”“唯民是保”“修道保法”等, 这些问题的层次决定了孙子运用诡道的目的是“高大上”的, 任何阴谋、诡诈或诡计, 皆无法比拟。诡道使用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道德属性和严格的道德规范。从诡道使用的原则看, 孙子提出“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1]231这个利, 是天下利或万世名, 非个人升官发财或荣辱得失;是大利非小利, 是公利非私利, 是他利非己利。这个利是受道德制约的。从诡道使用的方法看, 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 而且强调“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并不刻意强调攻城伐兵, 而认为攻城伐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孙子也不主张毁伤对手, 而主张压制对手, 让对手完整地臣服, 这样的制敌方法也表明孙子强调的诡道是受德制约的诡道。从诡道使用主体的修养看, 孙子对将帅提出“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修养要求, 要求将帅既要有明确的人生追求, 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 这八个字已经固化为成语, 流传至今, 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以上四点说明孙子强调的诡道是受德制约的, 当然与道相关。
  
  当然, “谋”也有其局限性。谋略在东方战略思维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或绝对的优势地位。据统计, 谋略类的兵书占中国兵书80%, 而技术类和其他类型兵书仅占20%;西方则与之相反。这样的特点, 优势与劣势极为明显。优势在于谋略上的成功, 往往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备受世人追捧。劣势在于忽视了基础性研究, 满足于即时性成功, 因而难以产生飞跃式或突破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中国人以谋略思维见长的特点, 在科技发展缓慢的古代, 劣势不明显, 但到了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 劣势就格外明显, 这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决策:非利不动, 因敌制胜
  
  慎战的根本在于决策。因为慎战的基础也好, 表现也罢, 最终都要靠决策来决定慎战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决策适宜, 那么慎重备战与慎重谋攻皆有价值。如果决策不适宜, 那么备战和谋攻皆是枉费心机。《孙子兵法》中丰富的决策思想, 从头至尾都贯穿了慎战这根红线。
  
  决策的原则是非利不动, 非危不战。决策的依据是多算胜少算不胜。决策的方法是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情。这些内容在其他问题中都有所涉及, 唯独决策必须因敌而变这一点需要重点理解。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 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1]103《虚实篇》为十三篇之核心。之所以说处于核心地位, 是因为“因敌制胜”是兵法十三篇的点睛之处。
  
  慎重决策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是像圣人一样思考和观察。让决策突破藩篱, 像圣人一样思考问题, 提升境界。孔子认为,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孙子是兵圣, 兵圣看到水, 想的是什么呢?他想的是: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圣人之境界, 是天地境界,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二是因敌制胜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高度相似。有人正用《孙子兵法》, 有人反用《孙子兵法》, 有人正反结合用, 到底怎么样好?没人能说清具体方法, 倒是说得清具体原则。总体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领导干部常说的因情而定就是战时的“因敌制胜”在平时的表达。领导干部遇到部属请示事项之后, 首先看情况明不明, 如果情况明, 则因情而定。如果情况不明, 则因情况的发展变化趋势明显之后再定。
  
  二、知战境界观:九地之道, 人情之理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 知胜之道也。”[1]71胜利可以预知。“知胜有五”就是预知的规律, 这也是孙子知胜战略思维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一共出现了79个“知”字, 只有《势篇》和《行军篇》无“知”字。[2]305-320足见孙子非常强调“知”的作用。对于战争来说, 只有充分了解作战双方的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战略战术。
  
  (一) 前提:不象于事, 必取于人
  
  “不象于事, 必取于人”的观点难能可贵。孙子认为:“先知者, 不可取于鬼神, 不可象于事, 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 知敌之情者也”.[1]238这一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既表现了孙子的远见卓识, 也表现了孙子的难能可贵, 还表现了孙子对客观规律的敬畏。在举世皆看重或热衷于“象于事”“验于度”的大环境里, 孙子鲜明地提出相反的观点, 其勇气与胆识, 也足以令人惊叹。况且即便是今天, 依靠跪拜鬼神和天地来决策的现象仍不鲜见, 令人扼腕。
  
  情报的收集和判断面临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 对方方面面情况的了解, 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几乎无密可保, 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挑战表现三方面。其一, 你了解对手的同时, 对手也在充分地了解你。这对保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二, 在信息大量充斥的条件下, 信息迷雾效应越来越大, 进而给如何辨析、筛选、研究和分析信息, 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三, 大量的信息催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但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研究和运用却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大数据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应用, 需要高度重视和警觉。
  
  (二) 要求:敌我情势, 先知尽知
  
  孙子认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不尽知用兵之利”.[1]23尽知是从空间的维度对知提出的要求。所谓尽知, 就是尽可能将事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 只有这样, 面临意外情况才不致于不知所措。尽知的“尽”字, 除了在空间上争取穷尽外, 还有尽量的意思。因为穷尽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想要达到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尽量做到。为什么要尽知呢?尽知才能避免谋划和决策的偏颇, 如果做不到尽知, 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实际。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地占据信息和情报基础之上的。孙子对尽知的要求, 在今天看来仍然超前。
  
  孙子认为:“故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1]237先知是从时间的维度对知提出的要求。尽量做到先知和预知。为什么要先知?先知才能早谋划, 先知才能不致于被动, 先知才能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 用以应对可能的变化。
  
  当然, 先知和尽知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的程度概念。究竟先到什么程度?尽到什么范围?这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遵循孙子的观点, 尽量做到先知和尽知。值得庆幸的是,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先知和尽知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相信, 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的支撑下, 先知和尽知会最大可能地接近客观现实。
  
  (三) 方法:五事七计, 庙算多胜
  
  孙子不仅重视知战, 而且对如何知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孙子提出五事七计和庙算, 这既是知的内容, 更是知的方法。对抗中预测或判断胜负, 五事七计是需要分析的主要要素。另外, 其他各篇中, 也时常出现对知的方法的论述。比如, 利用间谍探知敌情, 通过小规模作战手段侦察判断敌情, 相敌三十二法等等。
  
  五事七计是孙子判断胜负需要把握的情况。这五个方面的情况清楚了, 七个方面的比较占优势了, 胜算也就大了, 多大程度上清楚情况, 多大程度上占据优势, 进而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胜算。五事七计从形式上看表达的是不同的信息, 但是从内容上看表达的则是相同的内容。比如, 七计中的前三项, 分别可以与五事中“道天地将”相对应, 七计中的后四项, 则可全部归于五事中的“法”.可见, 七计是五事的略微展开, 甚至可以认为, 五事是比较的事项;七计是比较结果, 是对情况作比较分析;而庙算, 则是在要素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整体上的匡算, 得出胜算的预测和判断。作为战略筹划来讲, 五事七计清楚了, 战略筹划也就基本上成形了。
  
  今天看来, 战争或对抗主体在增强实力的着力点方面, 并没有超越五事七计, 只是在五事七计的内容具体化过程中, 结合实际产生的具体化标准不同而已。比较分析战争或其他对抗双方的战略要素, 以明了劣势与优势、主动与被动, 进而通过判断胜算多少来预测胜负, 孙子讲的五事七计为比较分析提供了基本的范本。
  
  知战境界给现实以深刻的启示。一是只有充分地明了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具体工作。相反, 如果情况不明, 那就会出现刘伯承所告诫的后果:“五行不定, 输得干干净净”.二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孙子知战的思想体系, 孙子对知的思考, 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不仅有知战的重要性, 而且对知战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均有系统的阐述。比如, 有人认为, 孙子论“知”, “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全面性、深刻性、科学性、艺术性、哲理性等思想特质”[3], 还有人认为, 孙子论“知”, 主要包括重知、先知、全知、真知、深知几个方面的内容[4].借鉴孙子战略思维知战境界观, 有利于人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化解日趋复杂多变的矛盾。三是知战战略思维境界需要依据全面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作出结论。这些情报和信息是战略思维的加工材料和决策的依据。总的来说, 寻求“胜”的方法, 必须以“先知”为前提。以“全知”“真知”“深知”为保证, 以“必求于人”为手段。知战的战略思维境界观, 为人们适应新时代、破解新难题、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战略思维范本。
  
  三、控战境界观:因情措法, 不致于人
  
  孙子指出“故善战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1]84孙子强调“控战”是制胜的要诀。为达此目标, 孙子提出了许多方法, 比如主动、引导、塑造、要害、屈役、攻守、用奇、隐秘等[4].孙子关于控战的战略思想, 体现了孙子控战战略思维境界观。在孙子看来, 只有努力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 才能有效控制兵形、兵势与兵术。控制了这三条也就控制实力对比、态势发展和战术运用。
  
  (一) 兵形:以镒称铢, 胜兵先胜
  
  如何做到先胜呢?孙子提出了“形胜”思想。谋“形胜”是获得“先胜”条件的重要保证。
  
  孙子指出:“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使敌必可胜。”[1]53-54意为能否不被敌人战胜, 取决于自己是否有实力和有办法。能否战胜敌人, 则取决于敌人是否出现失误。所以自己可以主动创造先胜的条件, 但却没有办法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也就是说, 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能否战胜敌人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敌人手中。怎样牢牢掌握自己的主动权不丢失?孙子认为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实力即“形”.这个“形”与敌人相比, 必须具有绝对的优势, 即所谓“胜兵若以镒称铢, 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 形也”[1]64.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加之战前科学的庙算, 就具备了“先胜”的必要条件。
  
  因此, 寻求“胜”的方法, 立足点是谋己之“形”, 而不是寄希望于对手没有实力和拱手让出主动权。孙子提出:“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是什么?就是敌人不可战胜的实力。俗语讲, 要想打赢别人, 首先要具备挨打的能力。对于一般性对抗来说, 就是要具备实力, 这个实力包括不被打败和打败对手两个方面。
  
  (二) 兵势:识势造势, 择人任势
  
  有先胜之“形”固然重要, 但还只是具备了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转变为胜利的现实, 还必须正确运用“形”, 让实力得到正确充分的发挥。孙子“势胜”思想, 科学解决了“形”的运用问题。
  
  《孙子兵法》多篇中都论及“势”的问题。比如:“态势”“战势”“威势”“锐势”“乘势”“假势”“气势”“随势”“地势”“识势”“造势”“任势”等, 在孙子所处的时代, 还没有战略、战役和战术等概念的区分。孙子对势的问题无法分层次进行论述, 只能用势这个泛概念笼而统之地表达这些概念。今天人们对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如何营造战略态势, 如何进行战役布势, 如何争取战术位势等都值得思考和研究。当然, 我们也不能苛求孙子。正如钱穆在论述古代制度时指出:“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 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全不合真理, 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5]3尤其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孙子。只能从孙子仅有的论述中, 去揣摸孙子的本义, 去思考对今天的启发。
  
  孙子提出:“故善战者, 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1]79孙子的这一思想明确要求将帅要善于识势, 造势并利用势, 通过把静态的“形”调动部署为运动的“势”, 形成“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胜势”, 这样就可以把先胜之“形”转化为必胜之“势”.通俗点讲, 如何求之于势?孙子认为两条:不责于人, 择人任势。不责于人, 指不苛求于人;择人任势, 指不考虑人, 专考虑势。两条实际上是一条, 即顺势而为必胜, 逆势而为必败。
  
  (三) 兵术:避实击虚, 奇正配合
  
  孙子在思考如何控战, 如何占据主动这个问题时, 其思维主题集中在避实击虚和奇正配合两个方面。其中, 避实击虚无论从战术还是战略上讲, 都是一个铁的定律。孙子在《虚实篇》进行详细阐述, 足见其重视程度。但他对奇正配合的论述, 却难于理解。
  
  《孙子兵法》难读, 难在《势篇》, 《势篇》难读, 难在奇正。原因在哪里?一是孙子没有交代什么是奇, 什么是正, 至少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也给后人正确理解奇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二是孙子没有对奇正的运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是又特别强调奇正的重要性。这为后人运用奇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同时, 也对如何运用奇正提出严峻的挑战。三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孙子也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奇正, 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奇正。孙子之所以这样构思, 不是因为孙子不想讲清, 而是因为战争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既没必要讲清奇正, 又确实讲不清。
  
  尽管奇正问题难懂, 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孙子仅有的论述, 得出粗略的启示, 如直接战略是正, 间接战略是奇。两种力量的对抗, 一般来说, 对抗过程中会采用常人或对手所知或可以知的战略。解放战争期间, 毛泽东公开发表十大军事原则, 就是明确告知蒋介石我军的战略。但是, 毛泽东所讲的是正, 适用于与对手对抗, 真正要战胜对手, 要运用隐匿于直接战略之中的间接战略。孙子讲“不可先传也”, 大致就是难以把握奇的原因。再如正面攻击是正, 穿插迂回是奇。在作战中, 正面攻击是常用的战法, 这种战法只适用于与敌对抗, 而且这种对抗, 往往只是让这种对抗相持下去, 双方并不指望在这种对抗中取胜对方。真正要战胜对方, 在正面攻击之外, 往往还伴随着穿插或迂回, 这就是奇的力量。对于奇正的理解, 因为很难, 也没有标准答案, 也不可能有, 所以这也增添了奇正运用的魅力。
  
  控战的关键是把握主动, 孙子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认识到主动与被动的态势对于胜负极端的重要性, 提出了占据主动的命题, 而且例举了占据主动的方法。但孙子还是没能够辩证地认识主动与被动关系, 略显不足, 既不能苛求孙子, 也不能将孙子无限拔高。因为在孙子所处的时代, 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根本无法达到如此高度。
  
  四、胜战境界观:胜可知, 胜可为
  
  《孙子兵法》从本质上看是一部求胜的兵书。孙子不仅提出了许多胜战思想, 而且系统阐述了胜战的方法和胜战的追求。孙子的这些战略思想背后体现了孙子战略思维的胜战境界观。
  
  (一) 见胜:见胜出众, 所措必胜
  
  见胜是胜战的基本前提。“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这个思想与孙子所讲的见胜思想大约出于同一时代, 究竟谁先谁后也不可考, 但二者证明这样的道理:没有预见就没有超常的决策;没有预见, 就没有战争的胜利。
  
  所谓“见胜”, 即将帅要能够预见战争胜负所需要的条件和战争胜负的规律。“见胜”是将帅必须具备的重要战略思维能力, 因为没有战略预见, 将帅就难以指导战争。孙子认为将帅不但要有战略预见思维能力, 而且这种能力要非常突出, 最好是要超常, 即“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 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见日月不为明目, 闻雷霆不为聪耳”[1]57-58.能预见常人之所见的战争条件所蕴含的胜败之机, 能够预见常人所能想到的制胜之策, 并不能说明将帅有超常的智慧, 也达不到“善之善者”的境界。孙子要求将帅要别具慧眼, 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战略预见思维能力, 看到战争客观条件中别人看不出来的利害和趋势, 制定出常人察觉不出来的“胜于易胜, 胜已败之敌”战略举措, 没有带来“智名”和“勇功”的战略决策。孙子认为, 将帅的“见胜”能力不但是决策的前提, 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孙子说:“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必胜, 胜已败者也。”[1]59孙子不但提出了将帅的见胜能力问题, 而且还提出一系列提高见胜能力的方法问题。如“五事七计庙算”方法, 度、量、数、称、胜的系统分析方法, 相敌三十二法等方法, 都是将帅培育和提高见胜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而以利害为核心的矛盾分析方法, 更是提高见胜战略思维能力的核心方法。
  
  寻求胜战的方法, 要以科学的预见为前提, 预见则以“利害”之辩证分析为核心, 在利思害, 在害思利, 从利与害的相生相变的关系中科学预见胜负的条件和规律。
  
  (二) 争胜:合军聚众, 杂于利害
  
  争胜是胜战的基本方法。争胜的关键是杂于利害。孙子说:“智者之虑, 必杂于利害。杂于利, 则务可信也;杂于害, 则患可解也。”[1]137孙子胜战战略思维境界在争胜的问题上体现了三种思维原则。
  
  一是对立统一。这是孙子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孙子提出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利害、攻守、虚实、正奇、迂直、利患等。矛盾的概念充斥于《孙子兵法》十三篇, 而且孙子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 而是有系列的推理和判断。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也体现了孙子胜战战略思维的缜密性。尤其是孙子在分析问题时, 也常常正说、反说, 甚至正反结合说。如:“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攻则动于九天之上, 守则藏于九地之下”“通九变之利、不通九变之利”等, 展示了孙子强大的逻辑能力。二是利害相权。简单点就是趋利避害四个字。这是决策的基本追求。如何趋利避害?如果某项决策利局部而害全局, 那么它再对也对不到哪里去。如果利全局害局部, 那么再错也错不到哪里去。当然最后是利全局也利局部。参照着这样的观点认识长远与眼前, 道理也一样。高明的决策, 一定是利全局或长远, 即便害局部或眼前, 也要坚持。当然, 最好是全利无害。三是兼顾统筹。孙子强调“杂于利害”的“杂”字, 就是统筹兼顾的意思。统筹就要兼顾各方。大凡对一个问题的决策也好, 化解一个矛盾也罢, 都得照顾到方方面面情况, 局部的、全局的, 今天的、明天的, 甲方的、乙方的, 等等。如果做不到这些, 最后的结果, 要么有瑕疵, 要么不成功, 总之不如意。兼顾就要分清主次。主次之分源于对矛盾的思考。矛盾的规律决定了矛盾的主次会随着事物的发展相互转化。平均用力, 不分主次, 容易导致重点不分, 顾此失彼, 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
  
  (三) 固胜:安国全军, 战胜修功
  
  固胜是胜战的基本保障。孙子提出:“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1]232孙子在此提出安国全军的目标, 相对于速胜、全胜的目标来说, 意韵又略有不同。速胜也好, 全胜也罢, 就实质而言, 各种“胜”并不是战争的终极目的, 战争之“速胜”与“全胜”, 终极目的是为了“安国全军”.因此, 孙子强调, 国君与将帅还应当通过“固胜”来追求这一终极目的。孙子“固胜”思想, 可以视为“全胜”思想的本质, 因而也是更为深层次的“胜”的境界。
  
  尽管“安国全军”在《孙子兵法》中仅出现这一次, 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全书中的地位。可以说, 在孙子看来, “安国全军”是战争的终极目标。因为战争手段和任何形式上的“胜”, 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如何实现“安国全军”呢?孙子在论述了一系列的“胜”之运筹、“胜”之方法和“胜”之境界后, 告诫国君与将帅, “夫战胜攻取, 而不修其功者, 凶, 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 良将修之”[1]229-230.特别强调, 国君与将帅要“战胜修功”和“力避费留”.一方面, 孙子透过历史, 看到了太多的诸侯争霸, 虽然赢得了战争胜利, 但却得不偿失。要么先胜后败, 要么陷入了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等方面完全的被动。另一方面, 孙子认为, 只有战胜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胜利, 才能把胜利成果转化为“安国全军”的实际效益。如果不能避免“费留”, 即使赢得了战争胜利, 也不能在政治上赢得和平与安定。因为战争的目标不在于赢得战争, 而在于赢得和平。这一观点仍有价值且难以超越。
  
  孙子告诫国君与将帅,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战争。战只是手段, 即便全胜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是表象而非本质。安国全军求固胜才是根本的目的。战略思维的胜战境界不能仅仅局限于全胜的表象, 而应该深化到通过实现安国全军的目标达到固胜的实质。
  
  五、不战境界观:全争天下, 不战而胜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1]37“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非战也, 拔人之城非攻也, 毁人之国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1]38这讲清了孙子战略思维不战境界观的基本内涵:核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愿景看是以全争于天下, 从目标上看是利合于主、安国全军, 从手段上看是伐谋伐交、五全五破。
  
  (一) 愿景:不战屈人, 全争天下
  
  尽管实现“速胜”和“易胜”已经实属不易, 而孙子对将帅提出全胜的更高要求。全胜的总纲和灵魂则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
  
  在孙子看来, “全胜”是谋攻和胜利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 战争的基本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恃武强攻, 以力克力;一种是以智谋攻, 以智克力。两种方式带来的结果差异很大。恃武强攻打赢战争会带来巨大损失, 以智谋攻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使敌人完整屈服。强调全胜是这两种制胜方式的根本区别, 这是东方战略与西方战略的根本区别。认识和理解这一根本区别, 也是学习和理解孙子兵法的敲门砖, 这也是孙子兵法战略思维观的最高境界, 站在这个制高点, 审视其他层次的战略思维观, 就是一通百通, 一顺百顺。英国战略家李德尔·哈特对孙子关于“全”的思想, 仅仅理解为间接战略, 认为孙子讲的“全”目标, 以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式, 仅仅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间接战略。这种理解, 虽然没错, 但只是理解到制胜这个层面, 而没有理解到全胜这个层面, 而全胜则是孙子终极的目标追求。
  
  “全”是目标追求。在一般人看来, 在对抗或作战中能取胜, 目标追求就达到了。在市场竞争中, 能够胜出, 目标追求也就达到了。孙子到底比一般人的高在什么地方呢?高就高在孙子把目标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后人只能艰难跋涉靠近, 却难以超越。这个更高层面就是孙子所讲的“全”, 即“全军为上”“全争于天下”.“全”是指导原则。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作为一个社会人, 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 往往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原则, 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正确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原则。孙子提出“全为上, 破次之”的原则, 就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而并没有受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无论战争也好, 一般性对抗也罢, “全为上, 破次之”都是比制胜更高一个层次的使对手臣服的指导原则。“全”是思维境界。孙子对战争的认识有一个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重战、知战、控战、胜战这几个阶段, 当这几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之后, 孙子的战略思维并未停滞, 而是跳出胜的框框, 提出“全”的概念, 即完整地将对手接收过来, 增强自己的实力。对此,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提出“军事斗争为辅导、政治斗争为主”的方针, 整师整军地收编国民党军队, 最终比预想五年战胜对手的目标提前了两年, 把孙子“全”的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 这也是对孙子的“全”的思想的最佳注脚。
  
  “必以全争于天下”反映了孙子对取胜的基本理解与追求, 它贯穿于孙子取胜目标的确立、阶段区分和实现进程, 影响并决定了孙子取胜之道的目的、偏好、气质、境界与文化精神。《孙子兵法》之所以在世界兵学中独具特色, 与孙子所示全胜的理想主义密不可分。可以说, “全胜”是理解孙子取胜之道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孙子兵法》殿堂的大门, 进而通观孙子取胜之道的基本面貌。孙子站得太高了。“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为人们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理想状态终究是理想状态, 只能引导人们尽可能地靠近。
  
  (二) 目标:安国全军, 合利而动
  
  “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 非危不战。”[1]230“用兵者, 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1]231, 这里有一个重要思想, 即利动论。所说的利, 就是效益问题, 因利而动是领导决策的出发点和应恪守的原则, 要求领导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要准确把握活动的全局和整体, 尽知利害得失, 尤其要注意鉴别那种形势有利、动则无利甚至有害的情况, 进而正确决策。这里讲的利, 是天下利, 是大利, 而不是圈子利、私利或小利。
  
  我们党在重大决策的过程中, 利害原则是把握得相当好的。我们丝毫不要怀疑党在重大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对中国来说, 最大的利是维护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不为敌对势力所扰, 不为所动, 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对今天的中国来说, 如何避免一场战争比如何打赢一场战争重要得多。当然, 要避免战争, 必须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
  
  智者之所以是智者, 不仅在于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还在于他的办法是不是比别人更高明、更深远、更全面。判断一个解决问题方法是否高明, 关键在于看它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 是利多还是害多, 是害眼前利长久还是害长久利眼前。判断一个人是否高明, 在于他能否对每个措施都深思熟虑, 反复琢磨利害关系, 确保行之有效。从领导战略管理的角度讲, 这是领导的功利原则。只有有利的时候, 我们才做;没利的时候, 就不要做。对利的认识, 是计天下利还是私利, 是计长远利还是眼前利, 是计局部利还是全局利, 都值得反思和考量, 如果把握不住或拿捏不准, 都将吃大亏, 犯大错。战略思维不战境界观强调的就是“合利而动”, “安国全军”, 把握这一原则的根本点就是趋利避害。
  
  (三) 手段:伐谋伐交, 五全五破
  
  孙子强调:“凡用兵之法, 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1]35-36孙子认为, 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 因为那是“破胜”,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才是最好的。
  
  “全”与“破”是一对矛盾。“全”是指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伤害, 达到使对手臣服的目的, 而且在使对手臣服的过程中, 尽量保全对方。“破”是不管伤害有多大, 也不管自己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只要能让对方臣服, 怎么都行。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目标的一致性, 都是致力于使对手臣服。但是, 这两种方式所体现的理念完全不同。“全”体现的是以德服人, 这种服是管长远的, 是让对手心悦诚服。“破”体现的是以力服人, 这种服, 是暂时的, 是让对手口服心不服。
  
  孙子还提出“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1]37的谋攻战略思维优选原则, 以指导将帅追求“全胜”的目标。“谋”包括谋略, 也包括战略。因为战略的概念是后来才提出来的, 而且现在讲战略的含义, 也含有谋略的意思。所以说, 孙子提出“伐谋”的时候, 应该包括战略和谋略两层意思。甚至可以认为, 孙子更加重视战略, 因为战略从思想到计划, 再到实施, 本身就包含谋略的意思。孙子提出这四种臣服对手的方式, 前两种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间接战略的运用, 是孙子所推崇的。后两种方式是直接对敌作战, 是直接战略的运用, 是孙子不主张的。“伐兵”与“攻城”相比, “攻城”是最坏的选择。对作战来说, 前者是吃肉, 后者是啃骨头。因此, 孙子论述四种方式之后, 专门论述了“攻城”的不利之处, 并用“攻之灾”概言之, 可见孙子用意之深、用意之精、用意之巧。
  
  孙子把“伐交”放在“伐兵”的前面, 这说明在斗争手段选择上, 外交斗争要放在军事斗争的前面, 外交是优先选项。当然, 在现实斗争中, 这四种方式不是完全割裂, 而是有相互融通的地方。比如, 谋略或战略的形成, 一方面要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还要有外交的斡旋, 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力支撑。外交斗争需要军事斗争准备作基础, 只有军事斗争准备充分了, 外交才有底气和硬气。
  
  四种实现目标的方式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不主张攻城, 甚至都不主张用兵。因为孙子深知用兵之害, 孙子认为最优的选择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 也不能死守这个观点, 而应该强调因情而定, 如果不得已必须攻城, 即使“不得已”, 也得“为之”.
  
  战略思维的不战境界, 对于一般性对抗, 启示也非常明显。比如, 凡事要想出多种方案, 实施的过程中选择最优秀方案。如果最优方案没有取得成功, 还要有一个备用的方案、一个保底的方案。再如, 对一个问题的处理, 可以多种方案综合运用。每一个方案设计的时候, 可能考虑的出发点、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相同的。所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多种方案综合运用, 形成合力, 力争成功。又如, 目标制订之后, 恰当地分解任务。不同的任务,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任务具体分析。从总体上看, 制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对一些局部问题, 可用下策或中策。
  
  当然, 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 并不是强调和平主义。胜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一个选项, 但不是最佳选项, 不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项。但要实现不战的目标, 首先得形成“先为不可胜”的实力。
  
  孙子的战略思维境界观包括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五重境界。只有重视战争, 才会慎战。只有重视战争, 才会想方设法了解战争, 进而实现知战。只有知战, 才有可能赢得主动, 达到控战的目标。只有能够控战, 才能胜战, 也只有具备胜战实力, 才能争取不战的结果。不战而胜是对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战而胜”是对抗的终极目标, 也有其局限性。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强调的不是胜, 而是共赢。时代的主旋律已经由“胜”过渡到“共赢”, 这也是传承《孙子兵法》战略思维境界观所必须认清的大势。
  
  参考文献
  [1]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
  [2]杨少俊。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2.
  [3]姚振文。论《孙子兵法》知胜思想的特质与借鉴价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8) :42-47.
  [4]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J].滨州学院学报, 2013 (5) :6-15.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解读孙子兵法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8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