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与反对观点

时间:2019-02-07 11:56: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与反对观点 本文关键词:收敛,反对,观点,条件

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与反对观点 本文简介:摘要:人们可能对融贯的概念和标准没有多少的了解,但却凭直觉确信融贯是真的一个必要条件。支持这种信念的基础是:一个信息系统越是融贯,就越有可能是真的,即融贯传递真。而这正是融贯论的核心问题。然而,当存在说谎、虚构、合作共谋等不利情况时,信息系统将完全是虚假的,此时信息系统的融贯传递的只是真的假象。应对

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与反对观点 本文内容:

  摘要:人们可能对融贯的概念和标准没有多少的了解, 但却凭直觉确信融贯是真的一个必要条件。支持这种信念的基础是:一个信息系统越是融贯, 就越有可能是真的, 即融贯传递真。而这正是融贯论的核心问题。然而, 当存在说谎、虚构、合作共谋等不利情况时, 信息系统将完全是虚假的, 此时信息系统的融贯传递的只是真的假象。应对这种困难的一个策略是, 对信息的输入施加两个限制条件——信息源独立并且具有部分可靠性。但是, 由于测量融贯度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 无法从数学上证明:当信息系统S1比S2更为融贯时, S1为真的概率要比S2的高。因此, “融贯传递真”的论断对怀疑主义的挑战是开放的。

  关键词:融贯; 真; 证成; 贝叶斯融贯主义;

  Abstract:People may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s of coherence, but according to intuition they believe that coherenc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ruth. The underlining belief is that the more coherent an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more probable it is to become true. That is the central issue of coherence theory. However, with existing unfavorable conditions, such as lying, forging and colluding, we can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s totally a fiction, and in this case coherence may only conduct the false imagination of truth. An effectively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is kind of problems is to add two limiting conditions: that the information source is independent and at least has partial reliability. But it still does not solve the problem perfectly, because it fails to prove that if system S1 is more coherent than S2, then the probability of truth of S1 is higher than S2.As a result, the assertion that “coherence conducts truth” is open to skepticism.

  Keyword:Coherence; Truth; Justification; Bayesian Coherentism;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记述了一个表明鹦鹉有理性的故事:“……我在这里所记的这段有价值的谈话, 乃是照毛虑斯王子向我所说的法文记载下来的。我亦曾问他, 鹦鹉说的是什么话。他说, 说的是巴西话, 我问他说, ‘他懂不懂巴西话?’他说, 他不懂。不过他曾留心带了两个翻译员:一个是荷兰人会说巴西话。一个是巴西人会说荷兰话。并且他问他们时, 是分别着秘密问的。他们所告他的话, 都是一致的。我所以要叙述这个故事, 乃是因为它太奇怪, 而且是由亲见的见证来的, 是可以看作真实看的。因为我相信, 那个王子至少亦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很忠实、很虔诚的人。”[1]洛克相信这个故事是具有真实性的, 而洛克所使用的证明方法正是融贯论的方法——“他问他们时, 是分别着秘密问的。他们所告他的话, 都是一致的”, 并且洛克已经注意到了运用融贯的方法去推断真是要满足某种条件的。洛克的推断是否合理?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融贯能够传递真, 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我们将以洛克例子所引出的问题为线索, 逐步展开分析论述。首先, 我们将对融贯论的概念和标准进行分析, 并且探讨在证据-假说的意义上理解融贯论的恰当性。其次, 我们将考察信息来源的问题, 即在何种条件下, 我们才能说信息系统越是融贯, 就越有可能是真的。最后, 我们将会考察在满足第二部分的限制条件的情况下, 对于融贯能否传递真的问题, 还有哪些主要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融贯的概念和标准

  当代融贯论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 以至于有学者感叹, 融贯主义者们除了在共同使用一些核心的词汇之外, 再也没有什么共同点。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 融贯论的核心概念缺乏明晰性。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当代融贯论的最为重要的代表邦约尔的理论。

  1. 融贯的概念

  当代融贯论的领军人物是劳伦斯·邦约尔 (L.Bonjour) , 他在1985年发表的《经验知识的结构》使融贯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使融贯论由德国唯心主义真理论传统转向了分析哲学的证明论传统。亨特 (B.Hunter) 高度评价说:“《经验知识的结构》是经验主义证成的融贯理论的一个格外高深而且又极其透彻的辩护。所有对当代认识论感兴趣的哲学家都应阅读它”。[2]不过, 有学者认为, 在这部重要的的着作中, 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没有为融贯的概念给出一个详细的说明。

  邦约尔给融贯下了一个直觉性的定义:“什么是融贯呢?直觉地, 融贯是一个信念群 (body) 的一致性有多高的问题:它的构成信念之间匹配 (fit) 或者吻合, 因此产生一个有序的、结构紧密的信念系统, 而不是一个把各种信念杂乱地堆放在一起的集合或者其成分相互冲突的亚系统。”[3]可以说, 这是一个对我们关于融贯的直觉的准确描述。邦约尔认为,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研究的命题, 包括说明、确证、概率等, 都可以成为融贯论的元素。但是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他并没有给出详备的说明。

  当代融贯论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刘易斯 (C.I.Lewis) 给融贯下了一个定义:“一个陈述的集合, 或者一个假设事实论断的集合, 将会被认为是融贯的, 当且仅当它们具有这样的关系: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陈述的先验概率将会增加, 如果集合中余下的陈述能够被假定为已知的前提”。[4]令S={A1, A2, …, An}, 并且令Bi为S中Ai除外的所有元素的合取, 则上述定义的形式化表述是:P (Ai|Bi) >P (Ai) , (i=1, 2, …, n) 。这个定义精确地刻画了信息系统中各元素的推理联系, 但它也没有说明融贯的本性是什么, 所以它更像是关于融贯的一个判断标准。并且, 关于这个定义是否正确的问题, 学界也是存在争议的。

  总的来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融贯定义。恰如戴维斯 (Wayne A.Davis) 和本德 (John W.Bender) 所指出的:“融贯论的理论地位正在上升。然而, 评价该理论的一个难题是核心概念缺乏明晰性:观察结果的融贯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 并且互相蕴涵是充分的但不是必要的。除却观察, 关于融贯的性质通常说得很少”。[5]

  虽然关于融贯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悬而未决, 但融贯论的形式化研究却得以展开,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集合论工具来刻画融贯论。我们知道, 融贯论是从系统的角度才考虑命题的证成的, 因此它与集合论有着天然的联系。令A、B、C、D表示形如{1, 2…, n}的集合, i表示一个命题, S表示主体, 则关于融贯的主要特征 (或性质) 有[6]:

  (1) 关系融贯是自返性的, 即, 每一个命题与其自身融贯。

  (2) 关系融贯是传递性的。即, 如果A与B融贯并B与C融贯, 那么A与C融贯。

  (3) (对称性) 如果A与B融贯, 那么B与A融贯。

  (4) (不相干加法) 如果A与B融贯, 那么A与B∪A融贯。

  (5) (不相干减法) 如果A与B融贯, 那么A与B\A融贯。

  (6) 如果A∪B=C∪D, 那么A与B融贯当且仅当C与D融贯。

  (7) (剩余融贯) A∈COH, 当且仅当, 对每一个∈A, 与A\{}融贯。其中COH表示由所有融贯的句子的集合所构成的类。

  (8) (自-融贯) A与A融贯当且仅当A∈COH。

  (9) A与B融贯当且仅当A∪B∈COH。

  (10) S被证明在A的基础上相信, 当且仅当a与A融贯。

  扩展:S被证明在A的基础上相信B, 当且仅当A与B融贯。

  (11) (一致性) COH CON。其中CON表示由所有一致性的句子的集合所构成的类。

  (12) 如果S被证成在B的基础上接受A, 那么B∈CON。

  (13) (空融贯) ]∈COH。

  上述关于融贯的特征 (或性质) 的论断的正确性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 对于第12个论断, 莱勒 (Keith Lehrer) 质疑说, 不一致的系统也能证成命题, 罗素为了拯救集合理论而去相信一个不一致的公理集合便是一个例子 ([6], pp.282-283) 。

  学界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融贯至少蕴涵一致性, 并且融贯论是通过命题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来证成知识的。融贯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推理得到证成的, 他们坚持认为基础主义所声称的不证自明的基础信念是不存在的。

  特别地, 融贯论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证明更高的融贯度蕴涵更高的真之可能性。是否如果系统S1比系统S2更为融贯, 那么, 作为一整体, 系统S1将会比系统S2更可能是真的?如果答案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融贯将会被认为是能够传递真的。根据高森町 (Tomoji Shogenji) , 一个命题集合被认为是传递真的, 当且仅当:更高的融贯度蕴涵更高的合取真的概率, 即, 如果C (A1, …, An) HC (B1, …, Bm) , 并且P (A1) ×…×P (An) =P (B1) ×…×P (Bm) , 那么P (A1…An) HP (B1…Bm) 。其中A1, …, An是集合S1中的命题, C (A1, …, An) 是S1的融贯度, P (A1…An) 是S1中命题合取真的概率, 其余是系统S2的对应物。由于融贯论的目的是证成信念, 这和主观贝叶斯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概率刻画人们对某个事件的相信度。因此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刻画融贯传递真:一个融贯测度方法C对主体S是传递真的, 当且仅当:如果C (A1, …, An) HC (B1, …, Bm) , 那么P (A1 (15) … (15) An|Bels A1, …, Bels An) HP (Bm (15) … (15) B1|Bels B1, …, Bels Bm) 。其中Bels A表示“主体S相信A”。[7]它反映了一个要求, 即人们对某个命题系统为真的信心的强度与该系统的融贯度应是一致的。因为高森町的定义隐含了信息源是独立的的条件, 本文主要从他的角度来考察融贯是否传递真, 容后我们再作分析。

  2. 融贯的标准

  虽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融贯定义, 但是邦约尔的融贯标准却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可以说, 它已经成为了当代融贯论的一个基本的研究纲领。

  根据邦约尔, 融贯论的要点是:一, 融贯并不是仅仅等于一致性;二, 融贯与命题之间的推理联系有关;三, 对关系的说明是融贯概念的重心;四, 可以通过改变概念的方法来增强融贯性。这些理论要点具体体现在他的五条着名的融贯标准之中: ([3], pp.95-99)

  (1) 一个信念系统是融贯的, 当且仅当它是逻辑地一致的。

  (2) 信念系统的融贯度与它的概率一致性程度成正比。

  (3) 信念系统的融贯度因系统内的构成元素存在推理联系而加强, 并且随推理联系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强。

  (4) 信念系统的融贯度随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推理联系的减少而递降。

  (5) 信念系统的融贯度随系统中无法解释的反例的增加而下降。

  这五条融贯标准被广泛地引用和讨论, 其影响力至今不衰。每一个研究当代融贯论的学者, 都应说明自己赞成或者反对该标准的理由。

  汉森 (Sven Ove Hansson) 和奥尔森 (Erik J.Olsson) [8]以更为细致的方式重新表述了邦约尔的融贯标准。令 (15) 和 (15) 表示命题系统, 则

  (C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 (15) 包含更大数量的矛盾, 或者 (15) 的矛盾比 (15) 的更为严重, 那么 (15) 比 (15) 更为融贯。

  (C2)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 (15) 的概率融贯度大于 (15) 的, 那么 (15) 比 (15) 更为融贯。

  (C3)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 (15) 的元素比 (15) 的具有更大数量的推理联系, 或者 (15) 中的元素的联结强度比 (15) 的更高, 那么 (15) 比 (15) 更为融贯。

  (C4)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 (15) 包含更多与推理联系没有关联的子系统, 那么 (15) 比 (15) 更为融贯。

  (C5)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 (15) 包含更少的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 那么 (15) 比 (15) 更为融贯。

  邦约尔给出了一个例子, ([3], p.96) 来对第一、二条标准进行说明。令

  S1={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这一只鸟是乌鸦, 这一只鸟是黑色的};

  S2={这一张椅子是棕色的, 电子是负极释放的, 今天是星期三}。

  系统S1和S2中的命题均没有矛盾, 所以两者是概率地一致的。但是, S2中的命题没有任何推理联系, 所以它只能有一个非常低的融贯度。并且, 我们会发现在系统S中隐含了一个三段论推理联系, 因此, S1的融贯度要比S2的融贯度大得多。

  邦约尔的融贯标准相当符合我们的常识和直觉,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能够得到大批支持者的拥护和推进。不过它仍然有一些地方是比较模糊的, 比如说, “推理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是演绎, 归纳, 还是类比?另一方面, 如何运用这些标准才能确保真, 这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在前面的例子中, 我们承认S1比S2更为融贯, 因此更可能是真的, 但是S1仍然是错误的, 因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大前提是错误的。

  这涉及到如何理解融贯的问题, 因为融贯论的目标是为经验知识提供证明, 所以恰当地, 我们可以把融贯理解为假说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贝叶斯融贯主义的基本发展方向。融贯论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证据之间的融贯, 二是证据与假说之间的融贯。由此立见推理联系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 邦约尔的融贯标准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虽然波温斯 (Luc Bovens) 和哈特曼 (S.Hartann) 对融贯论多有批评, 还是间接地承认了融贯论的理论价值, 他们指出:“融贯概念在科学哲学中也有一席之地。与准确性、解释范围、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一道, 库恩把融贯 (诚然是不精确的) 看作选择科学理论的标准之一。”[9]

  我们认为, 一个命题集越是能够满足邦约尔的融贯标准, 越有可能是真的, 但是由此并不能必然地得出真的结论。例如, 假设发生了一起犯罪事件, 警方在现场中发现了甲某的指纹 (E1) , 并且有证人A发现甲某在案发时间曾在案发现场出现 (E2) 。这时候我们提出一个假说:甲某是嫌疑犯 (H1) 。由于已经发现的两个证据是融贯的, 并且它们都能能够支持该假说, 因此这个假说为真的概率是较高的, 此时P (H1|E1E2) >P (H1) , 这与贝叶斯主义的证据定义相符。但是, 此时我们还不能够肯定甲某是不是真正的罪犯。如果发现更多的不利于甲某的证据, 那么假说H1为真的概率会继续上升。而这都可以通过邦约尔的第一至四条融贯标准来解释。可是, 如果出现了相反的证据, 例如, 假设有新的证人B能够证明甲某在案发时间根本就不在犯罪现场 (E3) , 这时候命题集的融贯度将会直接下降, 假说H1为真的概率也跟着下降, 即P (H1|E1 (15) E2 (15) E3) <P (H1|E1 (15) E2) , 这可以用邦约尔的第五条融贯标准来解释。当出现反面证据时, 一个应对策略是对原假说进行修正。在本例中,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假说:甲某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并且他是嫌疑犯 (H2) 。它与新发现的反面证据是相容的, 此时P (H2|E1 (15) E2 (15) E3) >P (H2) 。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我们可以用融贯的标准来考察命题系统的融贯性, 并且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一个命题系统越是融贯, 越有可能是真的, 即融贯是能够传递真的。

  但人们可能会立即反驳说, 融贯与真并没有联系, 例如, 一部推理严密的小说就可以是十分融贯的——甚至可能会比事实本身还更加融贯, ([7], p.247) 但是它的每一个内容细节都可能是假的。

  不得不承认, 确实存在通过说谎、虚构、共谋等手段来建构信息系统的可能性。这说明光靠考察信息系统的融贯度来推定真是不行的, 还应考察信息来源的问题。

  二、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

  其实从本文开篇时所援引的洛克的例子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 洛克运用融贯的方法去推断该事件的真实性时, 是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之上的:其中一个条件是, 信息源是独立的——“他问他们时, 是分别着秘密问的”;另外一个条件是, 信息源至少是具有部分可靠性的——“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很忠实、很虔诚的人”。这两个前提条件已成成为了当代融贯论的基本预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其原因。

  1. 信息源应是独立的

  刘易斯指出, 如若要使融贯能够传递真, 那么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让报告者独立地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事实, 如果信息系统“整个地是编造的织物, 就像小说家写一本书那样, 或者是根据某些理论精心炮制的假说, 其中激情冲走了理智的判断, 这样的融贯不能是事实的证据”。 ([7], p.258) 刘易斯实际上是在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一部高度融贯的小说不是真的——这是因为,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 (我们不妨把他们看作证人) 都不是独立地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真相的, 这些“证人”都被同一个“主人”——作者操纵着。

  当信息系统完全是合谋的谎言时, 无论它有多么融贯, 对真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 要求信息源独立的一个原因是证人之间存在着共谋说谎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存在共同的利益关系时, 共谋的诱惑力就更强了。例如, 假设有两个嫌疑犯, 警方根据可靠的情报知道他们正在贩卖大宗毒品, 可是没到找到他们所藏匿的毒品。要是这两个嫌疑犯进行合作, 一致否认贩毒, 那么因为证据不足, 警方只能释放他们。这两个嫌疑犯完全有充分的动机选择合作, 一起说谎, 因为这样能够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警方的一个应对策略就是把他们分开来审问, 争取得到独立的证言。当分开来对嫌疑犯进行审问时, 因为告密者可以减轻罪训, 而被告密者则被重罚, 所以最后两名嫌疑犯很可能都会选择说真话。事实上, 这就是着名的“囚徒困境”。在洛克的例子中, 也是采取了对两个译员分别地秘密地询问的方法。

  另一方面, 如果证人是相互依赖的, 那么信息系统的融贯对推断真来说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相互依赖的极端情况是一个证人完全受另一个证人的支配, 一个证人说什么, 另一个证人就跟着应和什么。我们可以把虚构小说看作是所有的“证人”都受到作者一个人完全支配的一种极端的情况。前面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 融贯是无法起到传递真的作用的。这个时候我们以为是真的东西, 事实上恰恰是假的。

  对于融贯论来说, 无论怎么强调信息源独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着名的融贯主义者邦约尔甚至认为, 要使融贯向真收敛只需要满足独立性这个条件就可以了, 因为只要该条件得到满足, 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可靠性, 因此不必再把作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作为融贯传递真的必要条件。他写道:“只要我们确信不同的证言的报告者是真正地互相独立的, 他们之间的一个足够高的融贯度最终将会表明一个为真的假说是他们的融贯的唯一可能的解释……同理, 只要自生自发的认知信念真正地是互相独立的, 它们的融贯最终将会产生可靠性”。 ([7], p.258) 邦约尔的这个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它巧妙地说明了可靠性是如何产生的, 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也是符合我们的直觉信念的。我们认为, 他可能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因为当我们预设信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时, 若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可靠性、如何把握可靠性的问题, 这可能会使融贯论倒向基础主义, 即不得不承认至少存在某些不证自明的基本命题。他当然不会愿意让这种情况发生。

  那么, 是否需要预设信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呢?

  2. 信息源应具有部分可靠性

  在前面介绍的洛克的例子中, 信息源的可靠性介于完全可靠和完全不可靠之间, 事实上, 这正是当代融贯论的一个基本的预设。这是因为, 在明知信息源是虚假的情况下大谈什么融贯传递真无异于自欺欺人, 而在已经证实信息源是完全可靠的情况下还要刻意去考察信息系统的融贯度, 则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 融贯论重点要研究的是, 当信息源的可靠性程度介于完全不可靠和完全可靠之间——即当信息源只具有部分可靠性的时候, 是否信息集越是融贯, 越有可能是真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信息源的可靠性:证人的可靠性、收集证据的方法的可靠性, 以及调查人的公正性——特别是在司法调查和第三方仲裁的时候。例如, 假设证人是一个说谎“惯犯”, 那么从他口中得到的信息自然是很值得怀疑的。波温斯和奥尔森形象地比喻说:“假设我们的造物主是上帝, 或者天使或者魔鬼。如果他是上帝, 我们的信息收集过程是完全可靠的;如果他是天使, 那么它们是大致可靠的并且偶尔会产生错误的报告;如果是魔鬼, 那么它们并不比随机过程更好”。[10]

  根据常识, 我们的信息收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归纳的方法程序, 这说明融贯论与归纳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 当信息收集的过程是独立的时候, 信息集的融贯对贝叶斯后验合取概率有重要的影响, 这时候贝叶斯方法是有效的。事实上, 贝叶斯方法已经深入地渗透到融贯论中, 以致贝叶斯融贯主义已经成为了融贯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旦把信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作为融贯向真收敛的一个基本的预设, 立即会产生一个问题:可靠性是如何产生的?这实质上涉及到可靠性预设能否与融贯论相容的问题。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已经知道邦约尔认为只要信息源是独立的, 那么信息系统的融贯自然会产生可靠性, 因此他认为可靠性预设是不必要的。甚至有人认为, 只要证人是完全独立的, 哪怕有个别的证人说谎, 高度的融贯性也能够产生可靠性。但是刘易斯的看法不同, 他认为:融贯不能从无中创造可靠性, 但它能够扩大已有信息的可靠性。 ([7], p.260) 相比而言, 刘易斯的观点更加符合我们的常识感觉。正是在可靠性的问题上, 邦约尔选择的是彻底的融贯主义道路, 而刘易斯则走向了基础主义。所以, 邦约尔认为刘易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融贯主义者, 在其代表作《经验知识的结构》中, 他把刘易斯看作是弱基础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

  但是, 波温斯和奥尔森认为:可靠性 (主义) 和融贯主义不是互相抵触的, 而是互补的:获取信念的程序的可靠性和信念系统的融贯性是影响我们信念系统内容的后验概率的两个因素。[11]也就是说, 融贯是关于信息系统的内容的关系的, 而可靠性所关涉的是信息的收集过程, 是信息内容之外的不同方面的问题, 即两者的对象是不同的, 所以它们不仅可以兼容, 而且还是相互依赖的。因此, 当我们把“信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作为融贯向真收敛的一个基本预设时, 并不是必须要接受弱基础主义的立场的。

  综上所述, 信息源的独立性和部分可靠性是融贯向真收敛的两个基本的条件, 它们通过作用于信息系统内容的后验合取概率的方式来使融贯传递真。

  不过, 仍然有人提出了怀疑的观点。

  三、反对融贯传递真的主要观点

  在开篇时所援引的洛克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即使是在信息源独立并且至少具有部分可靠性的条件下, 信息系统的融贯并不能保证其内容必然地是真的。这为怀疑主义打开了门户。所以, 尽管融贯论有不少富有洞见的观点, 并且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比较令人的信服的论证, 还是有学者认为, 说融贯能够传递真是可疑的。主要的反对意见有:

  一、融贯是无法测量的, 并且即使融贯是能够能够测量的, 也没有可行的标准判断两个具有同样的融贯度的信息系统哪一个更可能是真的。目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测度融贯的方法, 但是并没有一个方法是得到公认的, 并且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差别非常大。例如, 设有信息系统S={A1, A2, …, An}, 根据高森町的定义, 系统S的融贯度为C1= (P (A1A2…An) ) / (P (A1) ×P (A2) ×…P (An) ) , 但有的学者则认为S的融贯度应为C2= (P (A1A2…An) ) / (P (A1A2…An) ) , ([7], p.250) 这两个公式的分子相同, 但分母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所得到结果自然有很大差别。目前较普遍的看法是, 现有的融贯测量方法是失败的。即使退一步承认融贯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还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例如, 设定多高的融贯标准才合适呢?更为严重的是, 正如邦约尔所指出的:“无论设定多么高的融贯标准, 仍然存在许多——也许是无限多的命题系统满足它, 并且以一个终极地非任意的方法无法在这些融贯系统之间作出选择。” ([3], p.25)

  测量融贯度的失败引起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无法从数学上证明:当信息系统S1比S2更为融贯时, S1为真的概率要比S2的高。不过, 我们可以答复说:测量融贯是不必要的。所以我们根本不用害怕融贯测量理论的失败, 正如赫茨伯格 (A.Herzberg) 所指出的:“信念证成的融贯理论大不必惧怕融贯测量文献的失败, 因为 (1) 融贯测量仅仅是形式化信念系统中的非常特殊化的概念, 融贯对它并没有承诺, 并且 (2) 贝叶斯融贯主义的融贯概念的形式定义是脆弱的”。[12]另一面, 我们可以继续研究测量融贯度的方法, 事实上, 这是贝叶斯融贯主义正在做的一个主要工作。至于在具有相同的融贯度的系统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 我们或可以通过引入简单性、解释力等标准的方法来解决。

  二、我们对理论观点的接受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用当下的时髦用语来说, 就是我们被要求“政治正确”。例如, 心理学家斯托克利 (G.Stokely) 和詹森 (A.R.Jensen)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得出结论:在标准斯坦福-比纳测试中, 平均地, 黑人美国人的IQ成绩低于对应的白人美国人的IQ成绩。但是, 这个结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认为这是种族歧视的言论, 无论是根据道德责任上的义务, 还是根据情感上的要求, 该结论都是不能被接受的。[13]融贯论的目标是求真,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现实社会中除了求真的目标之外, 还有许多其它的目标。根据莱勒, 信念可以被无数的与追求真毫无关系的理由所持有, 例如, 我们完全可以为了意气相投或者维持对他人的一种优越感而持有某个信念。[14]毫无疑问, 有人会质疑斯托克利所做的心理测试研究的真正动机不是为了求真, 而是为了维持白人的优越性地位。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但是, 我们可以肯定, 在与这个例子相类似的情形下, 如果我们坚持说融贯能够传递真, 将会受到严厉的批判。

  的确, 虽然求真是古希腊哲学传统的最高目标, 但是求真并不是人类的唯一目标, 在某些场合, 伦理标准甚至要高于认识的标准。但是, 我们认为, 要反对前面的IQ测试的结论, 完全可以不用伦理标准来判断, 我们只需要指出其收集数据的方法本质上只是一种归纳统计推理, 而归纳推理不是保真的, 所以, 其结论是可错的。

  三、融贯传递真可能只是一种运气。当然, 信息系统有可能是单凭猜测和想象得到的, 并且碰巧是真的。例如, 一个医生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 猜测某人可能患有某种疾病, 并且碰巧猜中了。但人们可能会说, 在这个例子中, 医生利用了他的专业知识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所以不完全是猜测的。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假设一个江湖术士说, 他根据对天文现象的昼夜观察, 预言今年将出现史上最为严重的旱灾, 并且今年真的出现了有史记录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旱灾。那么, 他的预言是否完全是凭猜测和想象得到的, 并且碰巧是真的呢?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 当我们说在信息源独立并且具有部分可靠性的前提下, 信息集越是融贯, 越有可能是真的的时候, 我们是像医生那样推理, 还是像术士那样推理?

  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是像医生那样推理的, 而不是像术士那样推理的。医生因有治疗病人的经验, 所以, 即使在某些他并不确定的情况下, 其判断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先验概率的。所以, 医生的信念系统更加稳定, 其为真的可能性更大。这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融贯向真收敛的一个必要条件——信息源至少具有部分可靠性——的重要性。

  四、信息系统的融贯对真没有正面的作用。这个反对意见与前面的一个反对意见有点相似, 但比较温和。高森町认为:“证据融贯在非动态确证模型中没有明显的正面作用”, “当证据源不是完全可靠的时候, 证据之间不一致不是反常, 而是我们在标准的确证情形中应当预期的结果”, 他给出了下面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我们看到, 高度融贯的系统S1似乎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当我们抛掷硬币时, 很可能会得到正面向上的结果。但事实上, 这两个报告同时都是真的, 因为它们只是分别记录了5个独立试验的结果的客观事实。对这个例子的一个有效反驳的是, 当试验的次数增大时, 例如试验次数为100次时, 两份报告的结果将趋于相同, 即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都接近于1/2。不过, 这将会迫使融贯主义者向动态融贯策略求助。并且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命题系统到底应该有多大才算是合适的呢?

  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以上的几个反对意见是怀疑主义对融贯论的挑战, 而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融贯向真收敛的两个条件——信息源独立并且具有部分可靠性, 就是因应怀疑主义的挑战而提出的。但是我们认为, 融贯论的回应还是不能够完全令人满意的, 还有不少地方仍然是不太清楚的, 这包括融贯与真的联系的问题。邦约尔也承认, 如何说明融贯与真的联系是融贯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3], p.110) 。为了说明融贯与真的联系, 最后可能不得不诉诸于动态融贯策略, 而在某种程度上, 这正是邦约尔最后所选择的道路:“一个信念系统 (a) 面对相对较长时间段观察 (证据) 的输入, 融贯仍然得以保持。 (b) 继续满足可能的观察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与融贯 (并且稳定) 的证成成比例, 并且在长远的将来与独立的真非常接近”。[16]

  那么, 融贯是“真”的充分必要条件吗?根据以邦约尔为代表的激进融贯主义的观点, 答案将是:是的。但是这样就会不得不求助于长期的动态融贯策略, 把认识看作是一个逐渐逼近“真”的历史过程, 这正是德国唯心主义的“真之融贯论”所选择的道路, 但这恰恰是邦约尔决意要与德国唯心主义决裂的立场。我们认为, 融贯不是“真”的充分必要条件。至少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文献能够地证明融贯是“真”的充分必要条件。

  退一步, 融贯是“真”的充分条件吗?我们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例如, 假设有100个人报告说, 发生了事件A, 是否就能证明事件A真的发生了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充分的证明。再比如在古代, 人们普遍地相信地球是平的, 而不是圆的, 但科学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 唯一可以接受的是:融贯是“真”的必要条件。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信念, 并且这也是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陈波在《逻辑哲学研究》中便持有这种立场。亨普尔也把融贯看作是确证逻辑的一个必要条件, 他说:“现在让我们表述第三个条件:一致性条件。每一个逻辑上一致的观察报告与其所确认的全部假说的类在逻辑上相容。”[17]亨普尔在这里所说的“一致性条件”实际上就是融贯条件, 它要求:如果e是h的证据, 那么就不能是?h的证据。满足该条件的一个优点是:“对于能被给定证据所确认的假说来说, 该定义可以说对于这种假说的力量可以给出了限制” ([17], p.494) 。——据邦约尔的记述, 亨普尔将其理论自称为“限制性融贯论” (restrained coherence theory) , 并且邦约尔把亨普尔看作是实证主义融贯论的主要代表 ([3], pp.213-214) 。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 由于引入了贝叶斯条件概率和集合论等数学方法, 融贯论的推理形式的严密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可以把融贯论看作是证据-假说的一种关系, 并且, 信息内容的融贯将会提高信息内容的合取真的概率。

  我们的主要结论是, 融贯论绝不是一种孤立的主观主义, 相反它要求对信息的来源进行严格的考察, 并且它正是这个基础上去考察命题系统与真的关系的。要使融贯向真收敛, 首先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信息源是独立的;2.信息源具有部分可靠性。在这两个条件下, 命题系统越是融贯, 就越有可能是真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融贯是传递真的。不过, 由于无法从数学上证明当信息系统S1比S2更为融贯时, S1为真的概率要比S2的高, 所以, 对上述结论保留一个审慎的怀疑态度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332-333.
  [2]Hunter, B.'Critical Notice of Laurence Bonjour, "The Structure of Empirical Knowledge" (Book Review) '[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8, 711-741.
  [3]Laurence Bonjour.The Structure of Empirical Knowle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93.
  [4]Erik, J.O.Against Coherence[M].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5, 13.
  [5]Wayne, A.D., John, W.B.'Technical Flaws in the Coherence Theory'[J].Synthese, 1989, (79) :257-278.
  [6]Erik, J.O.'Cohering With'[J].Erkenntnis, 1999, 50 (2-3) :273-291.
  [7]Erik, J.O.'What is the Problem of Coherence and Truth'[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2, 99 (5) :246-272.
  [8]Svem, O.H., Eeik, J.O.'Providing Foundation for Coherentism'[J].Erkenntnis, 1999, 51 (2-3) :243-265.
  [9]Bovens, L., Hartman, S'Solving the Riddle of Coherence'[J].Mind, 2003, 112 (448) :601-633.
  [10]Boven, L., Erik, J.O.'Coherence Reliability and Bayesian Networks'[J].Mind, 2002, 109 (436) :685-719.
  [11]]Boven, L., Erik, J.O.'Believing More, Risking Less:on Coherence, Truth and Non-trivial Extensions'[J].Erkenntnis, 1975, 57 (2) :137-150.
  [12]Herzberg, F.'A Graded Bayesian Coherence Notion'[J].Erkenntnis, 2014, 79 (4) :843-869.
  [13]Clarke, M.'Doxastic Voluntarism and Forced Belief'[J].Philosophical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1986, 50 (1) :39-51.
  [14]John, W.B.'Knowledge, Justification and Lehrer’s Theory of Coherence'[J].Philosophical Studies, 1998, (54) :355-381.
  [15]Shogenji, T.'The Role of Coherence of Evidence in the Non-dynamic Model of Confirmation'[J].Erkentins, 2005, (63) :317-333.
  [16]Cross, C.N.'Probability, Bevidence,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Whole Truth'[J].Synthese, 1995, 153-170.
  [17]江天骥.科学哲学名着选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 49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融贯向真收敛的条件与反对观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8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