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时间:2019-02-07 11:56: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本文关键词:三大,辩证法,规律,体现,自然

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本文简介:摘要:《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经典着作,其中蕴含的六经辨证无不体现出自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六经辨证、学习辨证论治思维,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本文内容:

摘要:《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 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经典着作, 其中蕴含的六经辨证无不体现出自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六经辨证、学习辨证论治思维, 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辨证; 自然辩证法; 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
   
  Preliminary studying three rules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simply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Abstract:Shanghan Lun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TCM, which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and establish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firstly that is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reflects the three rules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rule of quality mutual change, the rul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 the rule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Studying the three rules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is beneficial for understand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and studying the thinking model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is helpful for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improving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Keyword:Shanghan Lu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Dialectics of nature; Quality mutual change; Unity of opposite; Negation of negation;


 
    
  《伤寒论》为汉代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 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 问世一千七百多年来仍然能够有效指导临床。《伤寒论》载药214味, 载方112首, 药少而方精, 始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经典着作, 经典流传不衰的关键之一在于六经辨证中所体现的辨证论治思维。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医者之学问, 全在明伤寒之理, 则万病皆通”.所谓“伤寒之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 即该书研究疾病的思维方法[1].《伤寒论》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 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 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 他们是否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2].即使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也是需要运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一些结果和数据。《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辨证作为一种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模式, 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由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提出, 恩格斯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 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辩证法规律揭示的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 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概括出来, 包括以下3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规律。这3个规律又被简化为: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六经辨证中质量互变规律
  

  《自然辩证法》将质量互变规律表述为:“在自然界中, 质的变化--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以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发展形式上所具有的特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 同时质变还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并列举物体在不断分割, 越来越小之后 (量变) , 最终可以得到同物体性质完全不相同的分子, 产生了质变, 之后再继续分割, 又可以得到性质同分子完全不一样的原子。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 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 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六经病证, 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六经辨证的运用, 不仅局限子外感病的诊治, 对临床其它疾病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六经病证的性质和临床表现截然不同。其中, 太阳病是外邪侵袭, 肺卫失宣的表证;阳明病是燥热亢盛, 正邪俱盛的里热实证;少阳病是胆火上炎, 枢机不利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是中阳失运, 寒湿内聚的里虚寒证;少阴病是心肾虚衰, 气血不足的虚寒证;厥阴病是肝失条达, 厥热胜复的寒热错杂证[3].六经病证的特征性表现, 符合外感病各个阶段质的规定, 而六经之间的传变, 则属于质的改变。相应的, 每一经病证内部的症状变化则属于量的改变, 即不传经则属于量变。当症状改变达到一定阶段量, 出现了传经变化, 则属于量转化为质。李惠林等[4]也认为六经病证在每一经内部的轻重变化, 可以认为是一种量变的过程, 一旦这种量变渐进到一定程度, 疾病传入它经或产生变证, 就表现为证候质的变化。
  
  《伤寒论》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 为不传, 颇欲吐, 若躁烦, 脉数急者, 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第8条:“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0条:“风家, 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第270条:“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上述条文, 叙述了六经病的一般传变顺序, 即首先是太阳受邪, 继而传变至阳明, 再至少阳, 之后传变太阴、少阴、厥阴。但是这里的传变, 需要一定量的积累, 疾病传变与否, 同病邪的轻重, 正气的强弱, 治疗是否得当都有关系, 所以出现了久病但不传经的“风家十二日愈”, 说明量变的时间很长, 但是还不足以完成质变。条文也指出, 判断质变与否, 在于临床证候的改变。如果始终只见一经证候, 即“脉若静者”“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就谈不上发生质变。在量变积累到完成质变之前, 还有机会进行干预, 即“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六经传变, 又有循经传和越经传之分。所谓循经传就是按照《素问·热论》中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观点, 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依次传变。相关条文中亦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 如第25条:“服桂枝汤,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技汤, 如前法”;第26条:“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同样是太阳病, 都服用桂枝汤, 本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但是汗不如法, 出现了“大汗出”.25条只是脉象出现了变化, 尚未出现烦渴等症, 所以只算是量的变化, 未有传变, 因此“与桂技汤, 如前法”;但后者已经由量变达到了质变, 出现传变, 热邪转属阳明, 出现了“大烦渴不解”, 解表剂已经不再适用, 需予白虎加人参汤来清热益气、生津止渴。
  
  越经传则不遵循上述传变规律, 如太阳误治, 传变少阴者, 见第29条:“伤寒, 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躁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条文中患者虽属太阳表证, 但出现了小便数, 说明阳虚不能固摄津液, 出现心烦、脚挛急等症, 说明津液不足, 筋脉失于濡养, 因此治疗必须扶正祛邪同时运用, 不能单用桂枝汤发汗。误治后, 根据发汗量的不同其传变也不相同。若发汗量较轻, 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等症, 尚属太阳变证, 只是量的变化。若发汗量较重, 或用烧针劫汗, 则反过来伤及阳气, 出现少阴阳虚证, 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 应根据质量互变规律, 结合临床证候, 判断疾病是否有传变,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发生质变, 传变至它经的疾病, 其治疗原则应依第16条所言:“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六经辨证中对立统一规律
  
  《自然辩证法》言对立统一规律:“所谓客观的辩证法是支配整个自然界的, 而所谓主观的辩证法, 即辩证的思维, 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这种对立, 通过它们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化或转化到更高形式, 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这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都包含着内在矛盾性, 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文列举了磁铁的两极化、蚯蚓的头尾两端, 以及切断磁铁、蚯蚓后, 两端产生转化的例子。中医学中的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体现了类似的规律。《伤寒论》在六经辨证中灵活运用了阴阳分析之法, 以阴阳区分疾病的两种类型, 是执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也是辨证的主要纲领[5].
  
  《伤寒论》原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发于阴, 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本条说明六经病辨证原则, 即根据临床症状首先分辨阴阳。条文中发热与恶寒并见, 为阳气能与邪相争, 病发于阳;若邪气侵入人体, 患者只恶寒而尚未发热, 为阳气尚未与邪相争, 病发于阴。两者是患者感受外邪, 根据自身阳气的状况, 可能出现的两种证候, 这种阴阳证候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出现转化。原文第326条:“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本条为厥阴病提纲, 病机为寒热错杂。阴盛阳衰则为寒, 阳盛阴衰则为热, 病机本身就体现了对立统一。
  
  《伤寒论》用三阴三阳来概述一切外感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阴阳本身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 这就是说, 在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中, 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六经证候类型中的每一类证候同样存在着阴和阳无限可分性, 每一个病证的分析同样包含了对立统一性[6].三阳经病证中发热的病机是机体的阳气向外抗邪的有力表现, 正气处于优势;三阴经病证中发热的病机是阴寒之极, 阴不敛阳, 虚阳外浮, 正气处于劣势。
  
  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总的来说, 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无不取决于正邪力量之对比。三阳病多表热实证, 多祛邪;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 则多扶正。扶正祛邪虽截然不同, 然正胜则邪却, 邪去正自安, 实又为辨证的统一。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 扶正祛邪并用, 以达到邪去正安、阴平阳秘的目的。
  
  六经辨证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解释比较晦涩, 只是引用黑格尔的论述“自相矛盾的东西, 不是消解为零, 不是消解为抽象的无, 而是消解为对它特定内容的否定”.这一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 其特点是自我否定, 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自然辩证法》未列举相应例证,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来说明, 例如人类对于火的使用:人类初期用保存的自然火种, 使用火的良好成果对这种方法做出积极意义的肯定, 但方式的不便捷却做出否定的答案, 这促使人类发现了钻木取火, 进入主动取火的第2阶段, 普及简便的可能性对这样的方法作出肯定, 但人类更高的要求 (快速便捷) 对此作出了否定, 人类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 于是发现了燧石, 使人类取火进入第3个阶段。现今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观点, 就是扬弃的思想, 批判的继承, 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伤寒论》中有不少条文体现了这种扬弃的思想, 即克服错误的观点、保留正确的观点, 以利于准确把握疾病的性质、方向及治疗方法。如第92条:“病发热, 头痛, 脉反沉, 若不差, 身体疼痛, 当救其里, 宜四逆汤”.本条中患者初见发热、头痛、身疼痛, 貌似属于太阳病, 但是出现了沉脉而非太阳病常见的浮脉, 这与太阳表证的表现不符, 因此原文中用一个“反”字否定了前面的辨证判断。根据后文中使用的四逆汤来判断, 本证属于太阳与少阴两感, 但是以里虚为重, 当先救其里, 以四逆汤来温阳祛寒。
  
  与之类似的第301条:“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患者病在少阴, 一般属于虚寒证, 但是本条中“始得之”即出现了发热, 故使用了一个“反”字, 否定了前面的辨治判断, 结合后面使用的方剂, 说明有太阳表证的存在。但是这里又不同于单纯的太阳表证, 证据就是出现的是沉脉而不是浮脉, 又否定了单纯的太阳表证的判断, 说明少阴的虚寒证仍然存在, 脉证合参, 此乃太阳与少阴两感, 结合所用方剂, 本条里虚的情况尚没有92条中那么严重, 故而表里同治, 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通少阴, 发汗解表。
  
  再如第270条:“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按照《素问·热论》的观点, 伤寒三日, 少阳之后, 本应转属太阴。但是参考临床症状, 出现了反能食而不呕, 说明患者正气尚属旺盛, 脾胃功能正常, 没有出现腹满而吐, 食不下的太阴病提纲症。因此, 否定了前面的辨证判断, 保留了三阴尚未受邪的正确观点。
  
  在临床实践中, 应注意排除错误的观点、保留正确的观点, 准确掌握证候所反映的病机, 辨证论治, 从而确定正确的治则治法。
  
  结论
  
  综上所述,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伤寒论》不但与其它中医典籍一样含有朴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而且也蕴含有近代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虽然历经千年, 但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并没有落伍, 这也是《伤寒论》这本着作到今天仍然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因。《伤寒论》讲究把客观证候上升到理性来认识, 处处立足于辨证论治, 体现出自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我们学习《伤寒论》, 固然要学习其中的方剂、药物、治疗经验, 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维, 取其精华。客观认识和学习《伤寒论》, 运用辨证论治思维来进行中医临床实践, 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庆利, 袁岳沙, 潘丰满, 等。浅谈《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江苏中医药, 2008, 40 (3) :20-2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53
  [3]姚时安。试以质量互变规律探讨《伤寒论》的科学性。国医论坛, 1990, 3 (3) :7-14
  [4]李惠林, 杨万章。《伤寒论》辨证法观点发微。陕西中医函授, 1991, 2 (2) :7-9
  [5]郁保生。《伤寒论》辩证法思想初探。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11) :18-20
  [6]胡福田, 胡俊杰。浅析《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河南中医, 2013, 33 (5) :63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深入了解六经病证中所体现的自然辩证法三大规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7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