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时间:2019-01-22 22:31: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民,基层,公共管理,参与,我国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本文简介: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摘要: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就积极鼓励公民危机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管理;努力营造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社会文化氛围;着力提高公民自身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基层公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本文内容: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就积极鼓励公民危机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管理;努力营造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社会文化氛围;着力提高公民自身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基层公共管理; 公民参与; 参与途径; 制度完善

一、公民参与概述

(一)公民参与的基本概念

公民参与也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是官民合作,是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通过无遮蔽的意见表达,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平博弈,达致有公信力的决策。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民参与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与前两次都不同,它的出现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政府与民众之间并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生产者”和“顾客”的关系。

二、公民参与的成功典型—南京“梧桐树事件”

(一)南京“梧桐树事件”回顾

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主城区内一共1100棵树要被迁移出主城,为地铁大行宫站让道。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被南京市民视为“城市灵魂”的法国梧桐树的命运,引发了南京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3月19日下午,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砍伐迁移树木,抗议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3月20日,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全面停止,政府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南京市城管局2011年9月11日公布南京地铁市政府站工程建设树木移植、砍伐审批结果。根据规划,中秋节后,211株树木移植,还有78株树木由于价值不大等,最终决定砍伐淘汰。

(二)“梧桐树事件”折射出公民参与的影响力

公民参与直接影响公共决策的最终制定并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立法制度的发展。“梧桐树事件”的发生,最终不仅使得政府将城建工作让位于历史文化保护。以公民的偶然参与行为,助推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制化发展,这将使南京的古树保护实现常态化、法定化,一方面为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涉及古树保护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避免了公共管理工作的迂回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古树的保护有了制度化的规则,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民众的普遍意向。

三 、公民参与在我国的必要性

(一)政治民主化要求公民参与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公民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公共政策中要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公民不再满足仅仅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时存在,而是强烈的要求向公共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使公共政策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民参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渐完善,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市场经济也使得公民的主体意识觉醒,造成了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这也要求国家统揽全局,兼顾各个阶层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尊重他们的利益表达。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民参与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是题中应有之义。完善民主制度,促进不同社会集团公民有序的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有利于通过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四、我国公民参与的困境分析

(一)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困境

1、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这种决策模式表现为政治精英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元利益的社会互动。

2、现有体制运行不良

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政府会在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取舍,二者一致时公共利益就会得到顺利的表达,当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矛盾时,政府就可能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利用各种手段,设置各种壁垒,提高公民参与的成本,甚至对公民的参与采取打击报复等手段。

(二)我国政府和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危机发生前,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不足,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对于存在的危机隐患也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公众获得信息渠道有限,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常常出现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做出一些不合理和不合作的行为,而危机被控制后,民众缺乏危机善后总结意识。

(三)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机制有待完善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民参与的随意性。当危机发生时,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互动,公民参与处于无序、散漫的状态。再次,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公民参与的意愿低下。最后,缺乏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导致官员对公民参与的抵制。

五、促进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保证公民参与决策

按照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机构调整力度,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法规范政府权限,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积极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1、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权利意识

加大对公民和政府官员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公民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深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提高公民参与的自主性和主动权。同时,法制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

2、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

公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参与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成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对公民文化素质的教育可谓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完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的相关制度及机制

1、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确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法制化

政府应加紧制定全国性的危机管理基本法,主要规定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还要完善现有的危机管理法律。最后,政府要以危机管理基本法为依据,逐步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2、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透明性

现代公民参与理论认为,真诚、合理的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建立公民来访机构、保障媒体参与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发布真实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3、建立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发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政府采取一些倾向性的政策,例如给予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公民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这些奖励能够有效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使公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六、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基层公共管理中,并且要引导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并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 蒋先进.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机制的构建[D]. 南昌大学 2014

[2] 张超琳.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3] 张谦.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4] 乔苹. 我国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机制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博爱论文代写平台是一家专业代写论文的垂直网站,专为广大师生提供论文代写、代写硕士论文、代写论文、代写毕业论文,主营硕士论文代写及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广大师生一起讨论论文写作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68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付费后即可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客服微信号 p00852-1 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便于您搜索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