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分析

时间:2018-03-27 09:37: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主要矛盾,哲学,社会,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分析 本文简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分析 本文内容: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综合和延伸。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地位,即次要矛盾。”体现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不是静止的,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已经经历了四次转变。第四次转变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两大新意:一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从过去对某一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现在对多方面的要求。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一科学论断,既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透过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激活我们的问题意识,引领我们的问题导向,使我们党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确立党的中心工作,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观点的有力彰显

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点回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和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价值取向。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否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党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党的根本立场,也具有鲜明的方法论价值,对于推动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方法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路线、方法与要求,为治国理政和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价值导向、行动依据与方法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那么,我国只有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以****为核心的党xx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民心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些方面真正地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图景正在绽放光芒。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是这一唯物史观的实践遵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肯定已不再是今日中国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正像****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实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需要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广”了。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就是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今后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不充分,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然,还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作者:马桂英 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31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