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时间:2018-03-25 08:02:23 来源:免费论文网

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扶贫,山区,资本运营,构建,机制

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能否解决好贫困问题,是中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生态有价”理念逐步为世人所接受,科学运营生态资本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民族山区农村贫困治理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湖北民族山区恩施州为例,

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能否解决好贫困问题,是中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生态有价”理念逐步为世人所接受,科学运营生态资本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民族山区农村贫困治理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湖北民族山区恩施州为例,通过对其扶贫困境进行分析,揭示其推行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市扶贫机制的必要性,并对其运作逻辑进行论述,最终构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

  

  关键词: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扶贫机制;恩施州

 

  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山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湖北民族山区作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贫困治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该区域的农村贫困治理承担着为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工程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的重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有着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如何促使贫困农户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入,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因此,可以构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实现“精准扶贫”理念、“生态立州”战略思想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协同“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户贫困减缓”的双重目标。

  

  一、恩施州扶贫遇到的困境

 

  (一)扶贫增效放缓

 

  恩施州贫困范围广、程度深,且致贫原因复杂。贫困范围广,其 8个县市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比重高,恩施州总人口406万,现有 20.8万贫困户、65.72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6.2%.贫困程度深,以城镇化率作为评判标准来看,截至 2015年底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城镇化率为 56.1%,湖北的城镇化率为56.6%,而恩施州的城镇化率仅仅只39.95%,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区”(见表 1)。

 



 

  注:数据根据《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统计公报》(2011~2015)整理所得。

  

  由于恩施州处于长期贫困当中,当地居民对致富有着强烈的愿望,政府对扶贫开发也想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了扶贫工作的冒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更多的采用的是“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农民收入虽得到了短暂的提升,但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对地方财政却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表 2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恩施州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平稳和强劲。例如:全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近年来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速度明显放缓。

 



 

  注:数据根据《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统计公报》(2011~2015)整理所得。

 

  ( 二)生态风险加剧

 

  近年来,恩施州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生态资源,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区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等现象频发,“人地矛盾”升级。仅在 2014年一年间,恩施州就受理了群众投诉案件117起,案件内容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有些生态破坏是由“贫困污染”所致,农户迫于生计只能采取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

  

  改革开放近 40年来,恩施州经济水平得到显着增强,但由于其原有的经济水平较低,又受到其区位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其落后的经济水平滋养了狭隘的小农思想,当地农户为了缓解生存压力,盲目地对生态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流失了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红利,留下的只有日益增长的生态风险。

  

  二、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运作逻辑

 

  (一)运作主体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与传统扶贫模式就主体划分上有较大差异,它不单单是依靠政府来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还要求企业、农户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其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产资本化。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物质装备,以科学管理的方式实现绿色农产品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进而促使农业生态资本的流动,在农业生态资本增殖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实现绿色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得以提高。界定相关扶贫主体,需要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实施主体与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

  

  1. 政府

 

  政府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宏观主体。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中处于主导地位。农业生态资本的公共性与基础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外部性,如何扩大正外部性与其外部效应内部化是政府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政府需要肩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生态资本价值实现的职责。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所需的投资大、周期长、范围广,缺乏政府引导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改善难以持续进行。与此同时,现阶段农业生态资本价值的实现,主要依托农业生态补偿与高品位农业生态产品交易来实现,缺乏政府主导的农业生态补偿与农业生态市场构建,会导致农业生态资本价值的实现难以有效进行。

  

  2.企业

 

  企业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中观主体。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过程中,企业扮演了农业生态资本转化与农业生态收益共享的两大职能。企业是农业生态资本集结的载体,通过生态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发行生态股票等,从外部积累生态资本,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以农业生态技术改造,转化为农业生态产品,投入到农业生态市场中,实现农业生态资本的生息与价值创造 [1] .企业在获取农业生态资本增殖收益的同时,协助贫困农户分享资本增殖带来的好处,为贫困人口提供生态技术培训与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农户提升收入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农户

 

  农户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微观主体。在扶贫运行阶段,农户的响应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运行的基础。农户不仅是扶贫的参与者,也是扶贫的对象。长期以来,农业生态资本都没有得到农户充分的认知,大量农业生态资源被浪费,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农业产品安全问题与农业生态环境等问题频发,生态风险日益加剧。农户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中的主要职责是提升对农业生态资本的认识,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学习,提升农业生态资本转化效率[2].

  

  4.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助推器”与“监考员”,能够为政府、企业以及贫困农户搭建沟通的“桥梁”.在扶贫项目的承担与监管,农户认知与参与的提升,以及扶贫项目上的考评上,非政府组织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3] .在项目的承接上,非政府组织具有快速集聚社会资源的能力,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承接相应的扶贫任务,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技术研发与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在农户认知与参与意愿的提升方面,非政府组织能发挥自身动员力,提升农户对生态资本的认识,激励扶贫对象参与,加强扶贫参与能力。在扶贫项目实施的考评方面,非政府组织协调并监督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运作对象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强调引导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本开展经济活动,但并非所有的贫困人口都适合参与进来。仅仅将贫困人群识别出来还远未达到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要求,非一个均质的群体所具备的劳动能力是不同的,能够参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内容与程度也存在差异。在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对象识别时,要考量其扶贫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因此,需要对扶贫开展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识别,即进行意愿识别与能力识别。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对农业生态资本的认知、农业生态技术的掌握与农业生态市场信息的把控有一定的要求,贫困农户的基本能力在扶贫推行中占据重要位置,根据其能力的高低,参与的方式与途径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也各不相同,盲目地强行推行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可能会损害部分农户的基本权益,应该听取贫困农户的意愿,了解贫困农户的真实需求,设置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发展不能等同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成功,如果不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识别,必然会导致农业生态经济增长与贫困农户收入提升的割裂,将贫困农户排除在农业生态资本增殖收益分配之外,最终导致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失败。在政府部门的主持下,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目标人群应有以下流程,定位于那些既具有劳动能力,同时又具有参与意愿的贫困人口。

  

  ( 三)运作方式

 

  上文中,明确了扶贫主体与对象,扶贫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农户,扶贫对象是有参与意愿与能力的贫困人口,但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是如何运作的呢?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本质是通过农业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来带动贫困家庭减贫脱贫,而农业生态资本价值的实现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与选择经济价值,因此,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式,总体上概括为直接经济作用、间接经济作用和选择经济作用,结合运营载体与扶贫目标,笔者将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方式归纳为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式扶贫、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式扶贫与农业系统功能整合式扶贫。

  

  1.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式扶贫

 

  农业生态资本的直接经济作用在于生态农产品的商品价值的利用,即开发初级生态农产品价值和加工生态农产品价值,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此,笔者把通过农业生态资源开发,促进贫困农户收入提升的方式归纳为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式扶贫。

  

  扶贫主体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农业生态资源,进行绿色农业产品生产,谋取较高的经济价值,实现扶贫对象经济收入的提升。发展绿色农业是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线的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户通过合理利用高品位的农业生态资本,采用生态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态资本的形态变换,将大量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和高品位农业生态资源的价值转移到绿色食品中去。最终通过合理的生态价格机制,维持绿色农业较高收益率、增加绿色农业企业的利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实现贫困农户脱贫的美好愿景。

  

  2.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式扶贫

 

  农业生态资本的间接经济作用在于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补偿。农业生态环境服务是指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生态消费服务,是以一种无形的服务流形式供人们消费,体现为人们在享受农业生态环境服务时自愿支付的服务费,实践中体现为农业生态补偿。在此,笔者将扶贫主体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间接获得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与农业生态补偿,达到贫困主体减贫效果的方式称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式扶贫。

  

  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初级阶段的农业生态保护补偿通过补偿农户为生态所作出的牺牲与额外开销费用的补偿,激励农户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户停止破坏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中级阶段的农业生态修复补偿是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移民补偿等方式促使农户受益。高级阶段是农业生态发展补偿,通过构建完备的农业生态交易市场,获取农业生态服务费用,实现农业生态受益的“有偿使用”.扶贫主体通过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实现农业生态资本的保值。同时,这些地区的贫困家庭因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更多的农业生态补偿,从而实现扶贫对象贫困减缓。

  

  3.农业系统功能整合式扶贫

 

  农业生态资本选择经济的实现主要依托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与产业的融合。通过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将生态农业的非生产性功能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另类经济价值,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文化景观服务功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在此,笔者将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另类经济价值成为农业系统功能整合式扶贫。扶贫主体通过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将生态农业的非生产性功能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另类经济价值,例如观光休闲农业,从而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实现贫困对象收入提升。

  

  三、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绿色青山变作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延伸,把“绿色化”作为减贫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出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富民强国的增长点 [4] .另一方面,是绿色发展思想的发扬,反对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提倡绿色发展。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农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两个目标的统一。因此,恩施州在构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时,需结合其扶贫特点与目标,以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主体扶贫能力的培育为扶贫开展前提,以促进扶贫机制有效运行为工作重点,加大区域农业生态投资,进一步改善扶贫开展条件,创新农业生态资本转化方式,加快生态经济增长,规范扶贫运行,鼓励贫困农户积极参与。

  

  (一)扶贫主体培育机制

 

  1.政府扶贫管理能力培育

 

  政府部门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过程中起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其制定的发展规划与法律法规影响着农户的行为。政府作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领头羊”,其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与促进农村贫困农户收入的增加。不可忽视的是,政府部门参与扶贫的行为动机中也有着自身的自利性倾向,会导致扶贫不可避免的会有着较浓的计划色彩,如何兼顾地方政府的诉求,协调多方利益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目标达成,对恩施州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目前看来,需要在两个方面来提升管理能力,一是扶贫规划的制定,二是扶贫政策的实施。在扶贫规划制定上,需要恩施州政府部门制定较为完备的农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经济的发展。在扶贫政策实施上,政府需要提高其政策实施的管理能力,避免管理上的低效性,以促进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预期效果的圆满达成。

  

  2.企业扶贫带动能力培育

 

  企业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助推器,扶贫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的财力、农民的动力、科技的撑力、市场的活力和非政府组织的合力,更离不开企业的推力。农业企业扶贫带动能力提升体现为三点:(1)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2)提升农业生态技术水平。企业提供农民农业生态技术培训,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3)协助农户创业。农业企业通过为农户创业行为提供市场咨询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贫困农户实现自身创业梦想。

  

  3.农户扶贫践行能力培育

 

  农户的扶贫践行能力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开展的基础。农户扶贫践行能力培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户对农业生态资本的认知,二是规范农户在农业生态生产中的行为。在农户扶贫践行能力培育的问题上,要分清主次矛盾。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提升贫困农户对农业生态资本价值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恩施州农户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因此,恩施州需要通过生态伦理意识的倡导,增强恩施州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文化支持。用这种非正式的“软”制度,促使恩施州贫困农户承认并关注自然界内在利益、价值、权利,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加快农业生态资本的投资与运作。与此同时,也应该为农户进行农业绿色生产提供“有利土壤”,满足农户生态生产的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农业生态技术推广上加大扶持力度,将农业生态资本增殖收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非政府组织扶贫参与能力培育

 

  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参与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是政府、贫困对象之间的“桥梁”,具有扶贫瞄准率高、效果好的显着特点,能够快速集聚社会资源,实现资源衔接,提升扶贫效能。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有利于促进恩施州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贫困农户扶贫机制的认知与参与意愿的提升,并可以在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与过程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恩施州政府应共享部分扶贫资源,将部分地方政府“失灵”的区域项目转交给非政府组织,发挥其能力特长,诸如农业生态技术研发与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小额信贷与农业生态文化宣传等项目,以达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目的,提高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成功率 [5] .

  

  (二)扶贫协同运行机制

 

  1.政府主导农业生态资本投资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第一步,应该是处理好农业生态资本投资问题。生态资本供给可以视作是生态资本增量的形成,主要方式包括自然积累与人为投资两种方式。生态资本的自然积累是生态系统在其协同演进过程中自我更替和调整,受自然规律的作用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制约。而生态资本的人为投资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生态资本投资,即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生态资本,这是通过各种资本形态之间的转化而形成的生态资本供给增加。

 

  从农业生态投资的功能上来看,可分为农业生态建设投资与农业生态保护投资。一方面,生态破坏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生存与运行产生了巨大威胁。恩施州需要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拟定生态安全投资战略,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及时决策。另一方面,恩施州政府需要发挥其生态与环境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以政府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足额投资,作为完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带动银行和社会资金增加投入,不断使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可持续运转转化,扩大恩施州各经济部门的财富产出率与利润水平,达到系统的产出倍数增长。

  

  2.市场诱导农业生态资本转化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第二步,应该是解决好农业生态资本转化难题。农业生态资本的转化,需要按照市场供需规律来实现农业生态资本的增殖功能。恩施州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开展应该结合市场条件,根据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可行的扶贫方式,寻找农业生态资本转化的有效路径。面对广阔的农产品市场、生态旅游市场与碳汇交易市场,农业生态资本应该充分发挥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与选择经济价值,通过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式扶贫、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式扶贫与农业系统功能整合式扶贫,加速农业生态资本的货币化进程,推动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建立,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与贫困农户收入的增加。

  

  3.企业支持贫困农户有效参与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第三步,应该是解决好贫困农户有效参与问题,确保扶贫开展过程中贫困农户的有效受益。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生态投资的开展,企业也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如让贫困农户也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雇用他们做生产者,或者让他们做销售者,亦或让他们以生态资产入股,参与企业分红,获取可持续收入 [6] .农企通过对扶贫对象进行培训,或为其提供场地、资金、产品或指导等,让贫困主体掌握农业生产与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绿色农业相关工作。

  

  ( 三)扶贫激励约束机制

 

  1.扶贫运行要予以激励

 

  帮助贫困农户摆脱贫困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根本目标,但农业生态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往往还会遭遇很多阻力。受农户自身认知与农业生态经济初期收益不显着的局限,农户参与扶贫意愿往往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恩施州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的有效运行。

  

  建立农业生态产权制度,激励农业生态资源向农业生态资本的转化。农业生态产权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长效运行的起点,农业生态产权制度的建立为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提供基础。由于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公共性与外部性突出,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将导致新的“公地悲剧”,通过对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产权界定,将其变为农业生态资产,是农业生态资本形成的首要环节。现阶段,恩施州政府应该根据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公共性与外部性的差异,设计适合恩施州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产权制度体系 [7] .

  

  建立农业生态市场制度,加速农业生态资本货币化进程,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长效运行的基石,为农业生态资本收益提供了保障。农业生态市场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发挥好农业生态市场机制运行的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农业生态生产要素中的价格、供求与竞争,通过三大要素组合与交互运动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的价格实现,助力农业生态经济的腾飞。现阶段,农业生态市场制度应该着眼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协调政府与私人市场环境治理中的关系与消除农业生态市场中“柠檬市场”问题。

  

  通过构建合理的农业生态利益分配机制来激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8] .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取得农业生态资本增殖受益,实现自身贫困减缓,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的初衷与目标,因此,需要激励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对生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来保障农户经济收入的稳定,消除其参与绿色生产的后顾之忧。二是通过完善农业生态资本交易机制,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流转,将农户闲置的农业生态生产要素流转到企业,以生态资产入股的形式形成经济共同体,获得额外收益。三是紧密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扶贫项目,发展“订单农业”.

  

  2.扶贫运行要予以约束

 

  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过程中,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的行为也需要受到约束。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与规划制定,约束扶贫主体的行为,协调扶贫运行中的矛盾,促使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的长效运行。

  

  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推进方式。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推进要依法进行,要求地方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在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履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确保农户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农户不愿参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认识上的不足,而有的是自身能力缺陷。

  

  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约束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的运行过程。行政管理手段是对法律手段的良好补充,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过程中,涉及的资金庞大,设立的项目繁多,恩施州政府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扶贫资源管理制度,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运行实行严格监管与定期考评。

  

  通过扶贫规划制定,对恩施州现有的农业生态资本利用开发进程与农户生产行为进行约束。根据贫困农户的现实需求,有步骤地发挥农业生态资本的保值与增殖功能,达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贫困农户收入增长协同推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刚,陈浩,屈志光。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环境资本运营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3(2):104-109.

  [2]严立冬,邓远建,蔡运涛,等。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9(8):11-14.

  [3]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6):138-146.

  [4]雷明。两山理论与绿色减贫[J].经济研究参考,2015(64):21-22,28.

  [5]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2,23(9):27-30.

  [6]降蕴彰,梁栋。中国农企扶贫可以做得更好---专访国际企业扶贫协会主席南希·贝瑞[J].华夏星火·农经,2009(10):73-75.

  [7]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市场培育的互动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9-94.

  [8]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民族山区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30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