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8-03-25 08:02: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并轨,保障体系,临床医学,构建,研究生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文简介:摘要:近年来,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优质医疗人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双轨合一”,即“并轨模式”.“并轨模式”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文内容:

  摘要:近年来,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优质医疗人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双轨合一”,即“并轨模式”.“并轨模式”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模式;质量保障体系

 

  1 “并轨模式”发展及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属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培养掌握本专业类别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能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本专业领域内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为36个月(3年),通过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培养具备合格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住院医师。在培养年限、培养内容及培养目标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一致。

  

  为促进学位教育与从业资格培训的一致性、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1];并提出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初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2].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学位授予条件等提出了基本要求。

  

  随着“并轨模式”的全面推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各级教育、卫生等部门重视。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此过程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具有培养单位特点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设置、理论课程设置及考核、临床技能训练及考核、科研能力训练及考核、临床培养基地及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机构一般包括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和指导教师。理论课程针对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及专业素养开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理论课程一般在学校或基地开设,采取现场和网络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读书报告等方式。临床技能训练一般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时间不少于33个月;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轮转本专业相关领域病房、门诊、急诊及辅助检查科室,完成相关病例病种与技能培训内容。考核工作由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整体组织、轮转科室指导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具体实施;考核主要有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科研能力训练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临床资料、病例观察、数据分析、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进行;科研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撰写过程中导师的督查及研究生的定期汇报,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外单位专家“盲审”及学位论文答辩来进行。随着“并轨模式”的全面推行,为了满足逐年扩大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多培养单位积极遴选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的医院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和考核上,与注重科研能力的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相比,而更加注重导师的临床技术职称、临床工作时间、临床工作经验及医德医风等方面。

  

  2 “并轨模式”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轨模式”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各级教育部门及培养单位的实践探索中全面建立。然而,对照培养要求与目标,发现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现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2.1 未能准确把握培养目标我国自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2015年“并轨模式”全面推行。至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培养单位的工作人员及指导教师,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理念上不断转变和更新,但仍然存在固守学术学位长期以来的培养理念或未能深入理解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等现象。

  

  与注重学科理论系统性和实验科研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更突出强调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结合实际工作的理论培养是基础、临床技能训练是核心、同时注重其他临床工作综合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还存在偏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现象。

  

  部分导师因受传统临床医学科学型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形成对专业学位型培养模式及目标的正确认识,不能很好地发现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规律,不能突出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特点[4].理论课程内容脱离临床实践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科理论的体系性、研究性为侧重点设置课程,有的课程直接照搬学术学位课程内容,以学科研究前沿、实验研究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理论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述与研讨为主要形式。在临床技能培养中,没有摆脱导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徒式”带教的观念,重视本科室轮转学习,轻视在其他科室的轮转。科研能力培养上,一是为了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摆脱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轻视科研能力培养;二是没有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术学位科研能力培养混为一谈,注重实验研究,脱离临床实践性,忽视临床应用性。

  

  2.2 理论培养时间紧、效果不理想“并轨模式”将原先需要6年时间(研究生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完成的学习任务衔接合并为3年完成。其中临床轮转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因此,在理论课学习上,很多学校采取研究生录取当年7月份开学,但学习时间依然紧迫。暑假期间集中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公共课程的授课和考核,其余课程进入临床培养后在晚上或周末授课和考核。课程结束立即考核,研究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囫囵吞枣、应付考试。学生进入临床后师生工作均繁忙,因而存在课程未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的现象。

  

  2.3 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机制不健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是其培养的核心,临床轮转共33个月,几乎贯穿研究生学习始终。目前,培养单位都建立了一套培养机制、能够按照培养流程完成培养工作。但从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升上来看,培养机制依然不健全。研究生轮转安排缺乏合理性,不同科室或同一个科室的不同时间段,轮转安排的研究生有“扎堆”现象,指导教师无法顾及指导每一个学生。研究生在本专业科室轮转时,有导师的监督,同时在本科室学习时间较长(一般为6个月左右),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在科室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比较严格、也能给予更多的一对一指导。而在非本专业科室轮转时间较短(一般为1~2个月),研究生熟悉该科室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在科室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较短,缺乏导师的监督,指导教师带教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此外,由于医疗风险、医患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环节无法深入,临床轮转在一定程度上走过场。相关调查指出,有78%的医院能够安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独管理床位,但仍有22%的学生不能管理床位,16%的学生未参加诊疗[3].

  

  在对研究生医德医风、人文素养、人际能力、临床技能熟练程度等的考核中,因考核内容难以形成量化指标,而使考核中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淘汰力度不够。出科考核因频率高、人数多,很多学校采取理论答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存在脱节,不能很好地反应研究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此外,研究生的临床科室指导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运动员”,也是培养效果检验的“裁判员”,考核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有所弱化。

  

  2.4 培养基地与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并轨模式”的全面推行,培养单位新遴选的基地中,部分只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未承担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不甚理解,培养机制与制度不健全。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和考核上,将科研能力作为重要标准,与导师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师的工作核心内容不吻合。

  

  2.5 激励机制不健全“并轨模式”下,部分导师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33个月的临床轮转,大部分时间不能跟在导师身边,更不能为导师做科研。同时,导师临床工作繁忙,要花费时间指导自己带教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又要指导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在本科室轮转的临床技能学习。加之很多单位对硕士生导师及科室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很少或者没有。而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能留在导师科室进行临床工作,能跟随导师做科研。相比之下,导师带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研究生奖助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激励措施。2013~2014年,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等研究生奖助相关文件印发,各培养单位陆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学年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在奖学金激励作用下,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的立项或参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跃升。新的奖助体系的建立与“并轨模式”的深入推行几乎同时进行。然而,很多学校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不同,仅在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奖助体系主要是针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设定,注重的考核标准主要为课程成绩、科研成果等学术指标[5].加之,专业学位实践能力难以量化评定、考评体系未健全,相应的奖学金评定要素与标准未能明确规定。因此,奖学金的激励机制,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不能很好地激发其医德医风、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导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

  

  3 对“并轨模式”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是目前共同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积极转变理念、把握培养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变培养理念。通过学习国家文件、参加相关培训、院校交流等方式,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养等具体内容上,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的不同,把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3.2 紧扣目标进行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理论课程的内容应围绕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及专业素养,如设置政治、循证医学、医学法律法规、临床思维等课程。理论课程的开设地点采取学校与基地相结合、授课方式可采取理论讲授和床边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开展网络在线课程,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根据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复学习,充分“消化”.建立临床教学案例库用于理论教学和考核。理论课考核(包括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的)可采取笔试、读书报告、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科研能力培养上,使研究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并能够掌握临床资料的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等研究方法。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注重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性和创新性。

  

  3.3 量化评价标准、完善监督机制、严格技能考核考核工作由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整体组织、轮转科室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具体实施。出科考核通过理论考试、技能操作,同时结合研究生临床轮转记录内容及日常工作表现,考核研究生在本科室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掌握程度。阶段性考核主要通过病例答辩和技术操作考试等方式,考核研究生该阶段临床技能的综合能力。毕业技能考核与阶段考核方式基本相同,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复杂,考核研究生的临床基本技能、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的能力以及临床科研能力。

  

  考核的客观性有赖于量化标准的制定。开展对高年资住院医师各项临床技能操作量化测量,如一定时间段完成床位管理数量、病历书写数量、手术量等,以时间和数量来描述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等。通过测量统计,制定研究生培养考核标准,如达到合格、良好和优秀的标准。通过量化标准的制定,促进考核的客观性。对不能测量的内容,在考核时由多位指导教师做出评价和综合打分。在技能考核中将客观指标评价和主观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培养和考核的监督管理机构,并在考核中,邀请一定比例的外单位专家作为考核专家,从而督查和促进考核的规范性。

  

  3.4 加强基地及导师队伍建设对于新遴选基地,尤其是没有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地,全面提升基地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加强导师培训,使导师能够把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规律,有效指导研究生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基地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使基地具有符合要求的研究生日常管理、培养质量监督等机制和制度,能够按要求组织研究生理论教学、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等工作。确保基地不同、培养质量相同。在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和考核上,有别于注重基础科研的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而更加注重导师的临床技术职称、临床工作经验、临床科研及医德医风等方面,如将临床新技术、新疗法等研究项目纳入遴选考核标准。

  

  3.5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教师待遇,按带教工作量和带教质量给予劳务报酬。综合导师考核、所带教研究生考核、毕业研究生质量等因素,对指导教师做出综合评价,对优秀导师给予奖励。提高导师带教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强化导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准确认识。根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设置奖学金评定指标。将临床考核、临床创新研究项目、患者评价、参加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而学术论文发表、基础科研项目加分应适当降低,从而激励引导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朝向本专业培养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宏伟。终身教育理念下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7(4):33-35.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4]葛炳辰,黄华兴,夏添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67-69.

  [5]马世媛。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现状及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75-76.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30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