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伤逝,鲁迅

时间:2017-03-30 05:57:5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鲁迅《伤逝》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辅导课鲁迅的《伤逝》

课时:50分钟

教学步骤:

1. 同学生互动(3分钟)

a) 自我介绍

b) 慢慢认识、慢慢了解,不急

c) 上课要求:上课前:预习、早到;课堂上:勤于思考,不要睡着。

2. 关于鲁迅(10分钟)

a) 最高指示:“三家”、“五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b) 不幸的童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贿考获罪;同年冬,父周伯宜病,3年后1896年辞世。)

c) 不幸的婚姻(1906年,与朱安结婚;

d) 不幸的专业(学医,未成,从文)

e) 不幸的职业(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物学、化学教员;1912年,教育部佥事;1926年9-12月受聘厦大教授;1927年1-4月,中山大学教授。之后,就基本上是“自雇人士”,鬻文为生。)

f) 不幸中的大幸:是不幸成就了鲁迅吗?

i. 小说:百年第一,孤独求败

ii. 散文:朝花夕拾,常青不谢

iii. 散文诗:《野草》《过客》,百年孤独

iv. 大陆“造神”、新马“拜神”(章翰/韩山元:鲁迅是对马华文艺影响最大、最

深、最广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王润华《访鲁迅故居》下午五点/在静谧的虹口公园/我终于找到鲁迅/他沉默的安坐在园中的石椅上/草木都枯黄了/只有他身上的绸袍还是那样绿)

v. 我思故我在;我思,抑或不思,鲁迅固在!

g) 总结:幸与不幸,其实很难区格;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h) 每个人都是“一捧土”,一个“谜”;每个人也都是一个传奇;你是,我是,鲁迅也是??

3. 文学史上的鲁迅(5分钟)

a)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P65)

b) 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不止是在文学领域,而且是在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鲁迅都正是中国旧时代结束和新纪元开端的一个闪光的标志。”(P232)

c)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狂人日记》以对封建制度及其礼教传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P98)

d) 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鲁迅是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率先创作出一批高度成熟、且

有传世魅力的作品的第一人。如果没有鲁迅的存在,人们在评价这场新文学运动的时候,也许要加上更多的幼稚、浮躁一类词语。因此他也许未能代表这场运动的锋芒,却实实在在地代表着这场运动的份量。”(P116)

e) 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强烈的

爱国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对人民大众的热爱,他的‘立人’思想的提出以及为改造国民性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P41)

f) 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不但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而且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P48)

g)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

家。??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许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但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P37-38)

4. 同学生互动(5分钟)

a) 关于鲁迅的生平,大家有什么要提问或分享的吗?

b) 读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呢?

c) 鲁迅对新马文学影响这么大;请问,鲁迅来过新加坡吗?

d) 补充:鲁迅的《故乡》与黄孟文的《再见惠兰的时候》

e) 阅读《伤逝》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悲哀、绝望?还是故作多情、活该?) f) 子君和涓生,更喜欢那个角色?

g) 有没有注意到特别的细节?(譬如关于狗、关于“扁平”的鼻子??)

5. 关于《伤逝》创作意图的解读(5分钟)

a) 是否有“自传”意味?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

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1926年底致韦素园)许寿裳 本篇全是写的空想,事实与人物找不出模型或依据.会馆指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 b) 挽回兄弟情义说:周作人 乃是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周建人

是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

c) 以切己的经验阐述爱情人生:荆有麟 倘若家庭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同行动的话,

那鲁迅先生在北平时,无论是写小说,散文,短评,论文,着重在对旧社会攻击者,那他当时的婚姻同家庭,不能说毫无关系吧? 朱正 对爱的激情有切身的实感,对涓生子君悲剧重要因素之一---失业后饥饿胁迫作认真估量.止庵 没有死刑判决与长期苦役,无以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父亲的专横狂暴,无以成就卡夫卡,鲁迅对朱安的极端冷漠,对他自己无疑也是精神上的折磨,这在他那里同样升华为创作热情.

6. 《伤逝》的主题探讨(5分钟)

a) “妇女解放”问题

b) 关于易卜生的“娜拉”

c) 导致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一、封建势力强大;二、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

放为前提;三、女性独立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四、自身的软弱。

d) 《伤逝》主题:小说通过描写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的自由婚姻,婚后社会迫

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黑暗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只有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妇女有了真正的平等的地位,才会有真正自由的恋爱和婚姻。

7.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探讨(5分钟)

a) 子君:娴静、温存、纤弱的女孩;婚前勇敢地反抗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为了幸福家

庭的理想,大无畏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一个觉醒了的少女形象;但婚后,把自己封闭在小家庭里,只是一个精神空虚、思想狭隘的庸庸碌碌的家庭主妇;最后只能重回到冷酷的家庭,悲哀地死去。

b) 涓生:是一个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开始在争取

婚姻自由的斗争中虽没有子君那么大胆无畏,但建立家庭后,他比子君现实得多,他对现实残酷性的认识也比子君深刻,但他自身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对打击的的份量估计不足,对个人奋斗的力量也过于自信,一旦陷入困境便产生逃避现实的阴暗心理,把不幸归结于与子君的结合上,显得软弱而自私,认识不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子君死后,他只能孤独地咀嚼着人生的悲哀和对子君的忏悔。

8. 《伤逝》的写作特色(5分钟)

a) 主题深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剧。它既是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b) 特有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情节结构上,蕴涵着鲁迅不少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结构模

式:出走——返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这个人物行动结构,冷峻地揭示出子君面对地残酷现实——周围人对她和涓生的不理解,也暴露了男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子君后来的停滞,涓生失业后不能面对失业的压力,把逃离子君作为他的出路,对生存中物质支持的忽视,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c) 采用了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感伤。 感情强烈,抒情色彩

浓厚,具有感染力。全篇以涓生的追悔构成,充满着幽婉缠绵的感伤气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品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又非常细致的表现,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整个作品都笼罩在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之中。

d) 描写细腻:如对子君,作者抓住了她在不同场合下眼神的描写,将她善良纯真的个

性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更感人的是子君在被父亲领走之前把全部生活物品拢为一处的细节,从中可看出子君对涓生深沉的爱,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她寄予的深刻同情,既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又对后面的悲剧也起到了很好的照应作用。

9. 小结及布置下一次辅导课的阅读任务(5分钟)

篇二: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 鲁迅《伤逝》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拮据琐碎而同邻居争执不休,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再也没有时间讨论两人曾经孜孜以求的精神性追求,长此以往,两人的爱情也渐渐变质。(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

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伤逝》实际上是这一思考的继续,只不过是用小说创作来表现,鲁迅在《伤逝》中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激发社会对于追求婚姻自主之后的问题的关注。作品深刻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靠青年男女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子君死亡、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显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如同鲁迅一般深刻博大的悲悯之心,即便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得其表而难入其里。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并非像毛本《三国演义》那样文白相间式的语言,也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伤逝》同样沿袭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多语言都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鲁迅即开创了“独语体”的写作风格。独语,亦即不需要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和排拒为其存在前提。在《伤逝》中,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手法,寓批判于现实,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觉,对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作家的情绪需要缓解,只能借助特殊的意象将自我的感情诉诸笔端,从绝望中挣扎,创造和现实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中的细节点缀与刻画,

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例如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尖锐直接的情感表达了涓生的追悔莫及和悲哀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空虚”这一词语。在小说开头就多次提到“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反复强调的“空虚”强烈地表现出涓生在自私地抛弃子君后感到的悔恨、自责,同时也揭示了他茫然、困顿、失落的精神状态。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而在两人的爱情渐渐淡漠最终走向变质时,作者又这样写道:“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空虚一词再次出现,表现了在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困顿折磨之下,两人曾经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话题已经渐渐不再,爱情也逐渐不复往日的单纯和热烈。读到这里,读者都能够预见到两人的爱情最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子君离开后,涓生又感到“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时的空虚不但因为寂寞困苦,也由于涓生对子君的悔恨、哀悼与自责。而且涓生本以为遗弃子君就可以向着求生的道路毫无顾忌、毫无负担地前进,然而等待他的仍然是漫无边际的空虚。失去了方向感的涓生只能日复一日地在这空虚中煎熬。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她满怀新生活的希望,无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径直走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婚姻。 但她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意识到女性要获得恋爱婚姻和人生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虽然她卖掉了金戒指和耳环,以求在新家建设中“加入一点股份”,但之后,她便不由自主地扮演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倾心于依附涓生的生活方式。日夜操劳,跟房东暗

斗成了她爱情婚姻生活的全部内容,放弃了与涓生之间精神上的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放弃了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和对将来的谋划。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子君也具有软弱、妥协的性格和停滞不前的思想,当他们同居以后,子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丈夫上,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渐渐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通过涓生的回忆视角,写出了子君淳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最后的祭奠和留恋,不仅表现出子君善良的品性,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的性格是既特殊又丰富的,他身上有着五四青年共有的美好品质,也免不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虽然在爱情之初,涓生表现出了勇敢和坚定,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份勇敢和坚定坚持下去,或者说是爱情萌生的勇气在爱情高潮退去后逐渐被内心的怯懦一点点吞噬直至完全取代。“我觉得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是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可见涓生的勇敢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固有本性,而是借着爱情一点点的力量和青年的骄傲勉强伪装出来的,甚至在勇气这点上他还不及子君,“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当面对失业的压力,生活的艰辛,子君的变化,涓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他对子君曾经那样炽热的爱一点点消淡,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厌烦甚至蔑视的情绪。他觉得婚后的子君变得粗鄙肤浅“子君的功业,仿佛就是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对于子君爱的“温习”他则觉得完全是虚伪的表现,而自己是“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欣赏”。他在抱怨子君“多么容易改变”时,恰恰反映出他自己的改变。爱情变质了,于是便觉得“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实际是不负责的将一切烦恼和不幸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归咎于曾经热烈追求得来的爱,他在急急忙忙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要将自己解救。他用“人必生活爱情才有附丽”来安慰自己、推卸责任,用“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来掩饰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这都是他性格里的阴暗面――

自私、虚伪、卑怯、不负责的体现。 * * 【鲁迅与许广平的坎坷爱情】 鲁迅、

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 【拓展阅读】 鲁迅与许广平 【伤 逝 ――涓生的手记】 《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更像一首悲情缱绻的悼亡诗,是鲁迅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个很有意味的探索。 【《伤逝》解读】 【原著解读】 鲁 迅 《伤逝》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以“我”的悲诉倒叙开场:“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青年,他们声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堪称那个时代青年的自由宣言书,他们傲然面对社会上守旧势力的指责和歧视的目光,建立了自由恋爱的家庭,收获了个性解放的硕果,展示了那个时代先锋青年的勇敢无畏的先进 【原著解读】 品质。 电影《伤逝》剧照然而,幸福还未曾停留,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便销蚀了他们爱的创造力,涓生的失业又给经济以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得不痛苦地分手,回到各自旧有的生活。不久,子君凄凉地死去,涓生则在无尽的悔恨与悲哀中寻思着人生的新路,他们在个性解放中终究没有实现爱的理想。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敏锐地感受到了个性解放潮流中隐伏的严重问题:既对勇敢追求自由恋爱表示理解与同情,又对个性解放在最基本层面提出怀疑性反思。在小说人物梦醒而无路可走的悲剧情景中,蕴涵了作者身处彷徨苍茫时刻的苦闷。 【原著解读】 姚有多手绘《伤逝》(局部) 【原著解读】 小说采用手记体形式与自省视角的第一人称写法,意在着力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表现与自我反思,抒写涓生的悔恨和悲哀,没有抽象空泛的分析与理性说教,而是紧紧扣住涓生的原罪式情感心理,以忏悔的内心告白形式,追怀往事,自我剖析,由此生发哀意。小说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氛围非常强烈,热恋的深情、结合的喜悦、失业打击后的惶惑、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子君死后涓生沉痛的悔恨和悲哀,形成了一条情感起伏的河流。由是,小说不仅以“理”启迪读者,又能以“情”动人。 电影《伤逝》剧照 【拓展阅读】 电

篇三:鲁迅课程论文 《伤逝》

浅谈《伤逝》

文2011级1班1101020155 张利芬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写于1925年,完成后并没有在当时的报刊上公开发表,而是直接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伤逝》的创作是受易卜生的“问题小说”的影响,结合当时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和鲁迅本人坎坷的婚恋经历而以手记的形式创作的,深情地描写了自由恋爱的涓生和子君在种种压力下的悲惨结局。对《伤逝》的解读就意味着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分别从文本概括、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探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伤逝》。

关键词:《伤逝》 文本 爱情悲剧 人物 主题

写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手记的形式展现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美好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对《伤逝》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的过程,阅读《伤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文本概括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从题目、作者开始入手,这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题目《伤逝》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写作《伤逝》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解读《伤逝》的出发点。“伤逝”到底是什么意思?读了文章过后能得出最浅显的答案:伤子君的去世;伤“我”和子君爱情的消逝。再对文章一仔细思考,还能看出有一层:“虚空”对于自我、对于生命意义的消逝。解读文本必须要熟悉文本。在自由恋爱还不被允许的时代,“我”和子君勇敢的选择了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的宣言,是那么振聋发聩,连“我”也震惊了,“我”甚至觉得中国女性是有希望的。可当同居以后真正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对她更加了解的时候,“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子君整日地操持家务,不再看书,人也邋遢起来,手也粗糙起来,生活的困苦和思想的差距渐渐冲淡了爱情的幸福。“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我极力地想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可子君却只学到了官太太的习气,她整日地功业只是“吃饭”。在漫无天日的“虚空”的威逼下,“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我”对她说了真实—我不爱她了。“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可等待子君的却是死,而“我”却也只有在悔恨和悲哀中、在孤独与空虚中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这样凄婉的爱情故事不禁使我们掩卷深思,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的爱情悲剧? ①

二、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探讨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凄婉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对伤逝的解读过程也是探索两人爱情悲剧的过程。很明显,两人最终悲剧的爱情结局是由外在和内在两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0—131.

种原因造成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两人的结合方式注定得不到认可;两人结合之后拮据、困顿的生活状况消磨了两人爱情的甜蜜;两个人因为种种生活琐事,爱情得不到更新,随之思想越来越远而最终不得不分开。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共同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而且两种原因相互交织、缠绕,外在的压力始终压迫着他们,他们极力挣脱却怎么也挣脱不掉,外在的压力使他们内心更加煎熬,越煎熬的内心越感觉到外在的强大。涓生一个人在会馆时,虽然时常被寂静和空虚袭击,但常常是含着期待的:期待子君的到来。涓生是爱子君的。破屋里充满了涓生的语声,谈家庭专制、男女平等、打破旧习惯,谈泰戈尔、雪莱??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也是崇拜涓生爱涓生的。两人因为相互爱所以勇敢的“打破”了旧习惯而结合,爱情的力量能使他们勇敢战胜一切。可世俗的不理解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他们的勇敢对那些轻蔑、嘲笑、冷眼都可以不屑一顾,但他们的日子总是困顿,越来越困顿??经济的压力是他们不可以改变的,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涓生想要走出一条新路,而子君却只知道“捶着他的衣角”。子君已经没有以前温婉和顺了,她每天的功业只是吃饭而不再看书,还习得了官太太的一些习惯,还经常给涓生冰冷的神情??涓生只想逃离。两人的隔膜是真正存在的隔膜了。他们的爱情是被贫穷打败的吗?这样看来肯定是的,但也不全是,贫穷仅仅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们两个人就算没有经济的压力也不可能走得太久。子君因为爱或者只是因为崇拜(对于涓生的谈话,她总是微笑点头,从来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勇敢地选择了与家人的决裂,对于子君这样的一个“传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更没有独立生存的思想)女性来说,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她只有涓生,涓生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而涓生呢?涓生是和朋友决裂,和子君与家人的决裂相比,涓生很明显是有后路的。再者,子君是因为涓生的启蒙才会有这样进步的思想,可在一起后,涓生再也没有过启蒙,他看到的只是他对子君的失望。两个人从一开始就不平等,且思想境界从来都没有达到同一个高度,又怎么能长久呢?

三、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除了涓生和子君,还有子君的叔子、老小东西、官太太、局里等一些人物,他们都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处于对立面,涓生和子君是被他们孤立的存在。本文由于篇幅原因只探究涓生和子君两人的人物形象。涓生和子君两人凄婉的悲剧爱情有着他们两人内在的原因,这与他们个人的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子君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首先,子君不畏世俗的压力,敢于和家人决裂而勇敢地追求自由爱情,她无疑是有着进步思想的新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简直比涓生还透彻、坚定。可继续往下读文本,就会疑惑—子君真的是一位思想解放了的新女性吗?两人同居之后不久,涓生为何想逃离那样的生活呢?壁上的雪莱的半身像,子君却不好意思看;子君为了爱情敢于勇敢和涓生同居,但她却从来都没有独立生存的思想,她始终只想靠涓生来养活;困顿的生活使她有怨言,但却从来不和涓生沟通—隐忍;她对涓生冷漠,但当涓生以超过她的程度来回应时,她又温和了;她给小狗取名为“阿随”—还脱不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女性观念??子君总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吧。这样看来,子君只有开始是勇敢的,是在涓生的启蒙下变得勇敢起来的,当涓生停止了对她的启蒙,她的思想也就停顿了—她仍然只是一个旧女性。涓生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无疑,涓生是令人讨厌的,他给了子君希望,但在生存的压力

下又狠心的将子君抛弃,他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致使子君的生命的逝去。因为他的启蒙,子君才变得勇敢起来,但他又停止了他的启蒙,反而还希望子君一直朝着他理想的样子发展。在生存的压力下,他只想到了自己要开辟出一条新路,这个时候的子君对于他竟然反而是一种负担,他只想要自己独立地高飞。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他对子君只有嫌弃,只想摆脱。他可以去图书馆避寒,可他想过子君吗?一个人在冰冷的屋子里,心内也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子君又将感受到怎样的寒冷。子君为了爱情一无所有,但涓生却将他推向了绝望的境地。子君被叔子带走时,竟把剩下的所有一切都还留给了他??涓生是真爱着子君吗?与其说他爱子君,不如说他是爱自己。在寂静、空虚的会馆里,只有子君来帮他驱散空虚,还因为接受了他的启蒙理论变得勇敢,他也被震惊到了,可当在生活的困顿下,“我觉得我对子君的爱是盲目的”,子君只是他的负担。假如子君依然活着,涓生有没有如此的悔恨则又该另当别论了。

四、主题探究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虚空”一词,从小说开头到小说结束,“虚空”始终在频繁地出现,涓生始终都感受到无尽的“虚空”,虽然曾短暂地被子君驱散。在李怡与郑家建先生主编的《鲁迅研究》中说“不是爱情驱逐了虚空,而是虚空驱逐了爱情,甚至爱情也成了虚空的一部分。”②《伤逝》不仅仅是在写爱情,涓生作为一个启蒙者而总是感到虚空肯定是有原因的,在爱情之前虚空,可同居之后反而更虚空??这是启蒙者对生命对生存的切实感悟。小说的叙述方式以手记的形式来展开,主观情感更加浓烈,也更加感人肺腑。上文已经说过,解读文章最先应该从题目、作者开始入手,作者和叙述者涓生肯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写于1925年,这时候的鲁迅和许广平还没有生活多久,许广平也是不顾一切的选择了和鲁迅一起生活??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正是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写照,这也正是鲁迅对自己的爱情的思考。《伤逝》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鲁迅思想的苦闷、彷徨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出,“虚空”始终笼罩在周围,对“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现状的彷徨。

《伤逝》所想要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么浅显,《伤逝》绝不仅仅只是写爱情,除了对爱情本身的思考外,觉醒者的空虚证明了只是个性解放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社会解放才能够真正的不“虚空”。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0—131.

2:李怡,郑家健.鲁迅研究(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139-141. ② 李怡,郑家健.鲁迅研究(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139-141.


伤逝,鲁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83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