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苏东坡传第三章概括

时间:2017-03-30 05:52: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苏轼传

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教师选修Ⅱ课程教案

1

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2 目录编辑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采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 2

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 3

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4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刨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

5

篇二:苏轼

苏轼: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却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苏轼的诗包罗万象,上追唐代的“李杜”;他的词挥

洒自如,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古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书法跌宕自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苍劲雄放,是中国文人画家的突出代表??不仅在宋代,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苏轼都是罕有匹敌的艺术全才。

林语堂《苏东坡传》对苏东坡做了这样的概括:“苏

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是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我认为用“顽童”概括苏轼最为恰当。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执着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着,就必须愈是超脱。

人们常常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

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可是,人生在世,必

须习惯于失去。正如散文家周国平所说:“生而为人,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淡定。有了这一份淡定,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包括失去的滋味。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

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

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为什么对人生有这样吩咐、深

刻的理解呢?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大量阅读佛经,可他并没有接受佛教的厌世思想,而是仍然执着地热爱生命,珍惜人生。苏东坡吸取了儒释道三家之长,把三家思想融汇贯通。他以儒修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从而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保持了内心的独立与安然。

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一段话:“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

篇三:苏轼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第二节 苏轼的诗文

一、苏诗(今存2700余首)的内容

1、反映社会现实、民生民俗及史政类 。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山村五绝》。

2、写景、抒怀、遣兴。《望湖楼醉书》,《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

3、题画诗、赠酬唱和诗。《惠崇春江晚景》

二、苏诗的艺术个性

1、笔锋精锐,语言爽利,才具阔大, 洒脱自如。

2、意境灵动,想象飞驰,比喻精妙。

如《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3、以文为诗,纵横驰骋,多用典故、多议论,极富理趣之美。

三、苏轼的散文、辞赋

1、政论和史论。如《六国论》、《留侯论》。

2、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喜雨亭记》。

3、杂文小品。如《日喻》、《记承天寺夜游》。

4、赋作。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四、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

(1)手法多变,恣肆雄放;

(2)情景、事理融为一体;

(3)语言庄谐兼备,韵散互用,富于节奏美。

第三节 苏轼的词作

一、苏轼的词学观念

“诗词一体”:词应该在表现题材、艺术本质上与诗歌一致。、

词“自是一家”:自己的词与传统的婉约风格相比,能够自成一家。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

二、苏词境界的开拓

总体来说,苏词突破了花间婉约传统,将词之题材、境界向诗歌靠拢,以诗为词,融入豪放情怀、阳刚之美,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1、超迈豪放类。

《 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2、至情深婉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上片傷春,下片傷情)

四、苏轼“以诗为词”在艺术方面的表现

1、用题序。

2、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3、突破音律束缚,由歌者之词走向诗人之词。

晁无咎:学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第四节、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一、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⑴他的诗,影响了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公安派诗人和清初宋诗派诗人都有启迪;⑵他的词,独具面目,豪放一派为南宋辛派词人有所继承,形成豪放与婉约平分秋色的词创作格局,而且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⑶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正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

二、书法、绘画有创造性成就;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树。

三、苏轼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

他周围成就较大的“苏门四学士”黃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再加陈师道和李廌,合稱“苏门六君子”。苏门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在艺术上各有个性。

四、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文化精神:

⑴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⑵苏轼的审美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范式,在题材內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世界。


苏东坡传第三章概括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80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