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核心意识的具体内容

时间:2017-03-27 06:28: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培养目标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转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初中

理科综合:科学

文科综合:历史与社会

艺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高中

多样化、分层次、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二)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新课程总体结构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四)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这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新课程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新对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下定义,坚定不移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制定了一套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同时制定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七)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一项重要课题。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八)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变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通过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九)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师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参与等重新下定义。

(十)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这次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识记课程结构的变化

2、理解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3、应用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社会本位到以学生为核心)

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对“双基”重新定义: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谋求所有学生的发展)

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

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篇二: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2016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1、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民族精神是()D沙皇俄国精神

2、华夏”的“华”代表的是一种()A生产方式

3、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是()A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4、费孝通认为,()之后,中华民族从自发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了自发的民族实体发展阶段。C184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球化侵蚀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6、以下哪一项不是“国”的三种英文解释?()A、county

7、下列哪一项不是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的事迹?()D、出洋学习

8、杨度在1907年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其中“文化”包括特性。()D、以上均有

9、哪一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D、诚实守信

10、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B、反身向后要求

11、《中国通史》对中国地理的介绍中,()构成了三大水系。D、黄河、长江、珠江

12、政府诚信的要义问题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从外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行动可以选择性忠诚

13、政府失信的表现没有()。C、征询百姓、公开公正

14、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人类学上的印记?()D、黑色瞳孔

15、诚实守信也是有选择性的,下列选择诚实守信得当的是()。D、委婉提醒别人的错误之处

16、斯大林1913年提出的民族四大要素不包括()。D、共同政治背景

17、不能体现美利坚民族精神的是()。D、反对纵欲

18、孙中山的兴中会纲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D、维护封建统治

19、下列关于全球化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世界依旧被认为是分散的个体组成

20、科举制度是()建立的。C、隋朝

21、爱国主义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C、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拓时期是指()。B、隋唐时期

2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括以下哪一个?()C、民意

24、兼爱”是()的观点。D、墨家

2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26、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单一化、世俗化

27、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28、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凝练的新内容不包括()。

A、本土意识

29、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

C、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0、下列哪个不是杜维明提出的三个意义世界?()

A、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士

3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对于诚信的解读?()

D、“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2、全球化对各个民族的挑战体现在()。

D、以上都是

33、下列不属于伏尔泰《中国孤儿》中的人物是:()

D、赵衰

34、对于爱国主义说法有误的是下列哪一项?()

C、接受别国对别国的任何批评

35、“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出自古代哪位著名诗人的文章?()

B、韩愈

36、民族精神生存发展机制的基础不包括()。

A、文化教育传承

37、当前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着力于哪几个方面?()

D、以上均是

38、决定各民族之间差异的是()。

D、民族精神

39、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C、忽略环境保护的社会

40、对于民族主义这个观点的说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

41、国家行政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则必须具备()。

D、以上均是

4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C、气候

43、西方人把()翻译成“黄金律”。

C、中庸

44、在德国人的意识里,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不是有了文明就一定有文化

45、人类文明的四大源头不包括()。

A、古希腊文化

46、受到全球化消极影响的没有以下哪一项?()

D、民族依赖感

47、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B、欧阳康

48、中华民族精神现代转化非常重要的内容是()。

D、以上均是

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确认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上?()

B、十六大

50、清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包括()。

D、对长城进行了修缮

二、判断题

1、崇尚国际贸易自由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

2、出于对现世和死亡的恐惧,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产生×

5、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就世界大战写过认罪书×

7、爱国主义是一种行为上的忠诚,是把忠诚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力量。×

9、在沙皇专制下,俄罗斯民众并不具备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地位×

10、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信用制度×

11、唐朝文化的辉煌发展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批日本留学生前往唐朝。×

15、政府最根本的功能,是维护职权的可实施性×

22、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24、爱国就是爱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政府机关×

25、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只需要靠企业的信誉,靠消费者对其的认同程度。×

26、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9、根据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观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可以一并而论。×

31、汤因比认为,没有环境的挑战,人就不能够创造文明,因此挑战越大,文明越辉煌×

32、在近代中国被第一个称为民族英雄的是魏源。×

40、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42、一个民族引领世界的周期随着它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延长。×

43、中华民族已经从传统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社会转变成了市场经济社会。×

47、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识的核心部分、最高层次,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49、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孙中山×

其他都是√

篇三:高中政治必修四核心答题内容 前六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 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3)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这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哲学依据:①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现实意义:是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做——如何做到:

①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

【原理】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8、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

【原理】(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内容】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1、真理的客观性

【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3、认识具有反复性

【内容】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方法、观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③客观事物总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核心意识的具体内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68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