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抗日战争读后感
忠实于历史铭记于历史
——王树增《抗日战争》读后感
《抗日战争》应该是王树增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我想之所以搁在最后除了抗日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战争规模远非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所能相比之外,我想还是这段历史在于至今对这段历史争议颇多,出于不同的立场产生了大量的不同解读观点。好在大量的引用注释说明这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非虚构的作品,对于“梳理那段历史的每一寸时光,梳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正面的意义。
严格说来作者还是基于大量的史实资料忠实的回顾了那段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寻求民族自信的历史(尽管出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观点)。书中既用大量的事实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精神上的中流砥柱,敌后抗日战场是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用足量的笔墨详细记录了国民党政府组织的三十余次大规模正面会战,大量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官兵的被我们所铭记,他们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作战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作者不断的强调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缺一不可,任何偏废都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已经倒在战场上的前辈的亵渎,要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这两个战场。
真正的抗日是艰难的,远非那些抗日雷剧中所展现的如此潇洒与轻松。装备的劣质,体制的落后以及地方派系的影响,导致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远逊于侵华日军。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从来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缺乏现代化的战争指挥理念造成中国面对侵华日军产生了巨大的牺牲。战争的惨烈程度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的前辈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也是我们今天中国人很难想象的,阅读全书充满了沉重感。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数次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依然没有被征服,而是在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拖垮了侵略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在于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样的韧性与忍耐力,至少从1931年到1940年是中国独自在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段中国人最苦难的时候中国是孤立无援的。即使没有原子弹,即使没有苏联对东北出兵,战争也许会持续多年,但是中国永远不会灭亡,中华民族也不会屈服。
就像作者在接收记者采访时所说:“实际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我们这么多年来,对于这场战争的档案整理、留存,口述历史的留存等等这些做得都不够。我甚至有时候心里很不好过,我们遗忘得太多,对在战争当中为这个民族而倒下的那些人不公平,对于历史也不公平。”为什么官方大规模的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我想除了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是因为距离那段历史过去了太久的时间,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逐步模糊,随着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逐步远离我们而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而是相对客观的回溯了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足以。
随着官方大规模的组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量的纪念设施得到修缮并向公众开放,诸多的活动也在不断开展,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多去参观学习,那段历史永远值得尊敬。
篇二: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观看抗战影片《平原游击队》有感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国上下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目的就是人让全国人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在各大电视网络媒体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放映了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我重温了《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经典影片。
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原游击队》,这部电影的正面主要人物是李向阳,反面主要人物是松井。李向阳是游击队队长;松井是日本兵统帅。影片主要内容是:李向阳的游击队和松井部队之间展开了激烈地战斗。八路军和日本人都需要粮食,可粮食都在五庄,李向阳对地形十分熟悉,他机智勇敢地和狡猾的松井斗智斗勇,把松井弄得晕头转向,然后又声东击西,当敌军还没反应过来时,便乘机带兵攻打松井的城池,敌军如同一盘散沙,被打得哭爹喊娘、狼狈不堪,很快就被打败了。最后粮食还是被英勇的八路军运走了,为下一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里的李向阳的勇敢、坚强的品质打动了,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勤奋工作,辛勤育人,为建设祖国多贡献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9月3日将会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这是对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纪念;这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意志的彰显;这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的宣示!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也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自豪。
70年后的今天,历史的警示仍在,日本右翼势力却屡次公然践踏国际秩序,企图为侵
略历史翻案。从参拜靖国神社,到解禁集体防卫权;从抛出“侵略未定论”,到对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进行所谓背景调查;从渲染中国威胁,到妄图拿走我钓鱼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凝聚中国力量,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抗日战争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有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汇集起夺取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崭新的未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三:中国抗战史读后感
中国抗战史读后感
中国抗战史>读后感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
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高中成为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
《中国抗战史》全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根据时间,地点,事实,作横剖面写述。书中所引用的有关数据、敌我队伍实情,均根据当日统计,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抗战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很多是作者身历各战场前线,详悉各前线之情况及军事配备情态,又曾为新闻记者的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别具一格。“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战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感叹于我们军队的智慧的同时又为着死去的烈士哀伤。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需要每个人来承担。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是的,我们要时刻铭记过去的历史,记得国家在水深火热中的奋力挣扎,记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场战役,多少条生命换来的。用我们的行动诠释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节操。在我们得知日本恶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时,我们愤懑了,挖掘出很多史实去抨击日本,我们大规模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很多事情不想定夺对与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杠杆,往哪边倾斜自己懂得。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式,你改得了课本,却永远颠覆不了历史的正义。你承认或不承认,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也明白“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
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读读经典,念念时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国家稳健发展,不需要我们冲锋上阵,也不需要我们为国家牺牲自我。但是,国家依旧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是的,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度量我们的爱国情操?也许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去国家需要的地方服务
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现今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努力地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把自己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许这才是最贴切的爱国行为了。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
《中国抗日战争观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64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长安网上学习平台
- 下一篇:十户联防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