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三国孙坚

时间:2017-03-26 13:44: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三国破卷之孙坚身世考

要讨论孙坚其人,对其世系、出身作一番了解显然是必要的。但纵观《三国志》全文及裴注,均未提及孙坚先人名讳、官爵,除了《三国志·孙坚传》中那一句模棱两可的“盖孙武之后也”外,孙坚世系几乎无从查考。但在与裴松之同时代人物的一些著作中,却记载了一个神秘的钟瓜人。

据说这个叫孙钟的种瓜人,因为人品好而受到神灵护佑,泽被子孙。但他的身份,特别是他与孙坚的关系,在诸多作品中,说法不尽相同。有说他是“坚之父”的,也有说他是“坚之祖”的,莫衷一是,而且古汉语的简洁令得这个“坚之祖”的意思不甚明了,究竟是指孙坚的祖父还是指孙坚的先祖,后人各有各的理解,这样一来,孙钟的身份认定,就显得扑朔迷离了。

除了这位叫孙钟的先人外,有关孙坚的出身,是贫是贱,劳苦大众亦或地方豪强,后人也有不同见解。笔者想就这一系列问题作一番小考。

一、传说考异

要弄清楚孙钟的身份,我们先不妨先看看孙钟与孙坚关系的两种说法均出自何处:

孙钟为“坚之祖”说,见《宋书·符瑞志上》以及《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幽明录》。《宋书·符瑞志上》的撰者沈约是南朝梁人,《太平御览》虽然成书于宋代,但所引《幽明录》的作者刘义庆却是南朝宋人,比沈约还要早。

孙钟为“坚之父”说,见刘敬叔的《异苑》、《太平御览·卷九七八》所引《幽明录》以及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所撰《古小说钩沈》。刘敬叔和刘义庆一样,也是南朝宋这一时期的人,而鲁迅的《古小说钩沈》中相关内容则均为辑录或引《幽明录》。

除此之外,一些其它的书中也有类似或相关记载,但或者未言及孙钟与孙坚关系,或者成书年代较晚,总的来说,较为原始的记载基本就出自《幽明录》、《异苑》和《宋书》这三部书中。其中《幽明录》和《宋书·符瑞志上》的记载较为相近,大意都是孙钟种瓜,遇神仙指点,后来“祖坟冒烟”,泽被子孙;《异苑》则略有不同,虽然也是写孙钟种瓜,遇神仙指点,但“祖坟冒烟”的事却改成了孙钟死后神仙暗示孙坚,以及地里冒出沙子,喻指他会做长沙太守。(诸说原文笔者一并摘录附于文后以资参考)

上述三部书均为南朝时期著作,《幽明录》和《异苑》成书于南朝宋,《宋书》系二十四史之一,乃南朝梁为前朝宋所撰正史。应该说,三部书的作者与裴松之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于是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多部同时代的作品中都有提到孙钟,而裴松之的注中却不见孙钟的事迹呢?

众所皆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可谓不避繁芜,以常理推之,孙钟故事,裴松之不应视而不见,然而孙钟其人又的确不见于裴注。难道裴公当真疏乎了?

其实不然。倘若仔细察阅裴注,就不难发现,裴松之实际上是注意到了这个故事的。裴注不但辑录了这个故事,而且其所注引的记载较之《幽明录》诸书更为原始,之所以没有引起注意,只不过是因为其中没有提到孙钟的人名而已。《三国志·孙坚传》裴注引《吴书》相关

记载如下:

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虽然《吴书》中没有提到孙钟,但数种说法中差不多都有提到孙家“祖坟冒烟”的事,其中《宋书·符瑞志上》与韦昭《吴书》对比,所记部分内容简直一字不差,都写的是“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以此推之,笔者认为诸说应出同源,当然,刘敬叔的《异苑》的记载较为另类,权且不论。

《吴书》的作者韦昭是三国时东吴人,比刘义庆等人早了上百年,《吴书》所记显然更为原始。但与后世诸说相比,为何《吴书》中只记载“祖坟冒烟”之事,而缺失了孙钟种瓜遇神的故事呢?参考诸说异同,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没有孙钟此人,这个传说的原始形态就是如《吴书》中所记,后世诸说均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造并创作出孙钟这个主人公来;另一种可能则是孙钟确有其人,但《吴书》出于立场考虑,认为不便直书孙坚祖上是瓜农,故而略去了“孙钟种瓜遇神”之事,而只保留了“祖坟冒烟”的故事。

二、孙钟其人

既然诸说同源,而《吴书》最早甚至可能是故事的原始出处,那么我们不妨以《吴书》的记载为基础并参考后世诸说,分析一下孙钟的身份,究竟是孙坚的父亲?祖父?还是更早的先祖?当然,这个分析的前提是我们认为孙钟确有其人。

按《吴书》所记,在人们发现孙氏“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之后,“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再后才“母怀妊坚”,孙坚出世。所以这些故事里的“冢”,也就是神仙指点给孙钟的那个葬地,肯定不会是孙坚父亲的,否则父亲已然安葬,母亲何来身孕?这个“冢”,显然是孙氏更早的先人的(至少也得是孙坚祖父的),可以说是孙家的祖坟。

故事里的那个“冢”,那个神仙为孙钟指点的葬地到底葬的是谁,其实无非三种可能:孙钟的父亲、孙钟的母亲,或者孙钟本人。笔者认为,按常理,这个“冢”不应当属于孙钟早已过世,已然入土安葬的父亲(否则就得挖祖坟,迁坟);而对于父系社会来说,祖宗保佑通常指男性,因此这个“冢”也不应当是与孙钟相依为命的母亲的。说到底,这个“冢”只可能是给孙钟自己的,关于这一点,《异苑》的记载可以作为旁证。

《异苑》中记载的故事虽然与《幽明录》诸书所记不尽相同,但却明确说了那个葬地是孙钟的,并且孙坚在孙钟的墓地里受到了神仙的指点。因此,笔者认为,这个传说的原始版本中,神仙为孙钟指点的葬地,是给孙钟本人的,如果这个“冢”是孙钟的,而前面已经提到,那个“冢”从逻辑上不可能是孙坚父亲的,显然,“坚之父”的说法不能成立。

而且笔者以为,《异苑》中的故事之所以有异于诸书,极有可能就是由于它在坚持“孙钟是孙坚父亲”和“墓地是孙钟的”这两大前提的同时,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与“母怀妊坚”之间的逻辑矛盾,在两难之下,不得不进行修正,于是删去了“祖坟冒烟”的故事,又另编了一个“喻指长沙”的故事补上去。

既然“坚之父”的说法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即孙钟不可能是孙坚的父亲,那么,孙钟会是孙坚的祖父吗?

笔者认为,古汉语虽然简洁,但事实上也尽量避免造成歧义,在《三国志》和其它古人的著作中,其实都是清清楚楚地写“祖父”,而并不会将“祖父”略写作“祖”。所以,笔者认为,“坚之祖”的意思,并不是指孙坚的祖父,而应当是指孙坚的先祖。

于是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这个传说是讲孙坚的先祖,他因为至孝笃信、乐善好施,受到上天的嘉奖,得以泽被后世,自孙坚始,富春孙氏逐渐兴旺显达。

三、孙武之后

尽管孙钟很有可能是孙坚的某个先祖,但由于他实在是藉藉无名,所以无论韦昭修《吴书》还是陈寿作《三国志》,显然都不会有他的位置。这样一来,在编史时,孙坚仍然要面对世系不明的尴尬,并且这个尴尬的问题,事实上也终于没能得以解决。面对这个问题,陈寿在《三国志·孙坚传》中,只是以一句“盖孙武之后也”草草掩过。

所谓的“盖孙武子之后”,显然是一种不确定的语气。原因就在于,三国魏晋时期的史料,确实无法证实孙坚究竟是否孙武之后,不仅如此,除了鲁迅《古小说钩沈》所载唐人李翰《蒙求注》中《类林杂说》七引《幽明录》外,绝大多数有关孙钟的传说中,都没有提及孙钟系孙武之后。也就是说,在唐以前,人们对孙坚(以及孙钟)与孙武的关系,均持审慎态度。这里需要提及一下的是,其实不仅是孙坚,就连名震天下的兵圣孙武,在历史上也是个世系不明的人物。

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讲,陈寿《三国志》对孙坚世系的处理,是理智并且负责任的。但在一个有着强烈“祖先崇拜”传统的社会,这显然也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于是在之后的岁月中,一件不可思议却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宋代,孙坚的世系竟然一扫昔日“模糊”的面貌,而变得“清晰”起来。

在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一书中,有关孙氏的资料尚较为原始,但到了宋代,在欧阳修等人所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孙家的世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孙武的世系变得一清二楚,而且自孙武到孙坚这一段的世系也被修得一清二楚。

这个横空出世的孙姓世系,在其后的上千年中成为主流,虽然历代学者对此均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意见,但直到近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个世系所发出的质疑声才变得越来越大。质疑的结果是,不仅孙坚与孙武的关系成问题(孙膑与孙武的关系也是大有疑问的),连孙武本人的身世也大有悬疑,由于这些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所以笔者在这里也不准备作过多的纠缠。

倘若一定要追问孙坚究竟是不是孙武之后,个人认为,仍然要回到陈寿那句“盖孙武子之后”来。按《史记》之说,孙武原本齐人,后为吴将,为吴国兴起立下了大功,除此之外,各种史籍资料对孙武的生平,尤其是他的生前身后,并没有太多记载,或许唯一能让人感到些许

欣慰的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越绝书》。

据《越绝书》记载:“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倘若孙武确实终老于吴,而孙坚恰恰又是吴郡富春人,这的确很容易使人在二者之间产生某种联想。另外,从现有史料看,在孙武甚至更晚的时期,吴越一带似乎没有其它孙姓氏族,考虑到秦汉时期严格的户籍制度,姓氏迁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中原和荆楚地区的孙姓迁入吴越一带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应该不是特别大,似乎也未见到相关的史料记载。综合多方面来分析,笔者认为,孙坚作为孙武的后人,其可能性是大大存在的。

当然,“可能”终究是可能,面对孙氏源流众多(笔者所知的,战国以前大约就有七个姓源)、相关史料又相当溃乏的状况,想在这个问题上作一个明确的判断,确实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的诸多可能性,陈寿在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情况下,只好用了一个“盖”字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盖”,尽管不是很肯定的语气,但却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猜测,尽管陈寿作此猜测的理由,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作为著史者来说,这种猜测绝不会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

四、孙坚家境

前面已经提过,《三国志》全文及裴注,均未提及孙坚先人名讳、官爵。裴注引韦昭《吴书》中说“坚世仕吴”,有人认为这种说法系撰者虚饰之辞,不足为信,但陈寅恪先生却根据“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认为“孙氏为江东地区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演讲录》)。

尽管与陈寅恪先生的看法有不尽相同之处,但笔者认为陈寅恪先生所论实有阐奥发微之效。笔者以为,孙坚得以“少为县吏”,依汉末社会形势看,则其家境应不至过于微寒,甚至在乡里还应当略有威望。而“坚世仕吴”从另一角度看,正说明孙氏一门未出朝臣大员,至多不过郡县百石之吏,由此观之,《吴书》云“坚世仕吴”则未必虚饰之辞,其遣词用句,言简而意赅,诚不失史家风范。

当然,《吴书》中所云“冢上数有光怪??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之事,则显然是附会神异之说,但考虑到时代特征,亦不足为奇。

尽管《吴书》、《幽明录》等书记载的有关孙钟的故事有相当程度的虚构,加之语焉不详,能说明的问题也很有限,但细细品读之后却会发现,其实这类故事恰恰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孙坚的家庭或家族背景。

首先,当人们发现孙家“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之后,乡中父老都说“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既然说“孙氏其兴矣”,反过来理解,那便有之前孙氏未兴之意,正与“坚世仕吴”相符;

其次,种瓜为生,虽然并不显达,但至少还算是良家,并且说到孙钟时,差不多都提到他“至孝笃信”,孙钟热情款待幻作凡人的司命,也称得上是“乐善好施”了,这些都是难得的优

秀品质,也算是为孙氏的家风作一个注解吧。

另外,《吴书》说孙坚出生后“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似乎又在暗示其性情有异于其父母。这一点从孙坚与父亲去钱唐途中遇到海贼的经历中也能看出些许端倪,在孙坚要求击讨海贼时,他父亲却认为这种事“非尔所图也。”,而当孙坚智退海贼并“斩得一级以还”后,其父的反应是“大惊”,这就足以看出两人的个性有较大差异。

我们从孙坚的性情,便可反过来推测其父亲应当是个较为本分的人,这一点,从孙坚和他的孪生哥哥孙羌的表字就能看出来,一个叫文台,一个叫圣台,拿“文”和“圣”对比一下孙策、孙权名字中的“策”、“权”、“符”、“谋”,这种反差,是显而易见的。

按《三国志·孙坚传》的记载,孙坚智退海贼之后“由是显闻”,说明在此之前,孙坚名头不响,而象他这种年纪的青年人,如果是世家子弟,则应当是以知书达理而显名的,这就说明孙坚绝不是那种名门望族,甚至连陈寅恪先生所称的“不以文化见长的次等士族”也算不上。笔者认为,孙坚家应当属于当地的富农阶层,受教育程度虽然无法与世族大姓相提并论,但比穷苦百姓又要高出一筹。尽管世代向往着跻身官场,但由于先天不足,只能勉强在基层混个百石小吏。我们从《三国志·孙静传》中“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来看,孙氏族群在当地是有一定的规模的,这可能也是孙家虽然一直没人做大官,但尚能保持“世仕吴”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在孙坚的父辈、祖辈时,富春孙氏还只是当地较大、较富庶的族群的话,那么,随着孙坚的崛起,富春孙氏便逐渐跻身于地方豪族之列,但仍不能以士族视之,笔者认为,直到孙权时代,王权光芒之下的孙家才能称得上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不以文化见长的次等士族”。

附:孙钟故事诸说

孙钟富春人,坚父也。与母居,至孝笃性,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容服妍丽,诣钟乞瓜。钟为设食出瓜,礼敬殷勤。三人临去,曰:“我等司命郎,感君接见之厚,欲连世封侯,欲数世天子。”钟曰:“数世天子故当所乐。”因为钟定墓地,出门悉化成白鹊。一云,孙坚丧父,行葬地,忽有一人曰:“君欲百世诸侯乎?欲四世帝乎?”笑曰:“欲帝。”此人因指一处,喜悦而没。坚异而从之。时富春有沙涨暴出,及坚为监丞,邻党相送于上,父老谓曰:此沙狭而长子,后将为长沙矣。果起义兵于长沙。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三国志》裴注引韦昭《吴书》)

孙锺,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锺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锺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後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篇二:三国关系表

三国演义人物关系表

【蜀汉】

●刘备--汉昭烈帝

在世: 161年--223年

在位: 221年--223年

祖父: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父:刘弘,东汉末年官吏。

※ 妻:昭烈皇后,甘氏,沛人,刘禅生母,曾於长阪被困,幸得赵云解救。后病死,諡皇思夫人,后再追諡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

麋夫人,麋竺之妹,於刘备在豫州落难时,麋竺将她嫁给刘备。 孙夫人,孙权之妹,与刘备结为政治婚姻,后刘备入蜀,孙权接回她,再无记录。

穆皇后,吴氏,吴壹之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延熙八年病死,与刘备合葬。

※ 子:

刘封,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他被擒杀,刘备将他问罪,赐死。

刘禅,刘备长子。后登上皇位。

刘永,刘备次子。先为鲁王,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黄皓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1 -

刘理,刘备三子。

※ 孙:

刘璿,刘禅长子。刘瑶,刘禅二子。刘琮,刘禅三子。刘瓒,刘禅四子。刘谌,刘禅五子。刘恂,刘禅六子。刘璩,刘禅七子。 刘胤,刘理长子。刘辑,刘理次子。

※ 曾孙:

刘承,刘胤之子,封为殇王,二十岁卒。

刘玄,刘永之孙,蜀亡后投降,避过永嘉之乱,居於四川成都。 ●汉后主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三国演义》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段情节。根据三国志中「凡三顾,乃往」,扩展写成。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的刘备,带著结拜 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於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 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亦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之计最早的起源。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 师。刘备集团的命运从此改变。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 2 -

※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 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 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 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

※ 后裔: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 - 3 -

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关羽(?? —219年),约生於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於临沮。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 孙: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 后裔:一说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张飞(?年 - 221年),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

※ 妻:夏侯氏,夏侯渊之女。十三、四岁时,出城斩柴时,被张飞捉到,纳为夫人。夏侯渊死后,将其下葬。

※ 子女:张苞,张飞长子。早夭。 张绍,张飞次子。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刘禅之妻。被立为皇后,238年逝世。 张皇后,张飞次女,刘禅之妻,夏侯霸从妹。其姊敬哀皇后死后,於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 - 4 -

阳。

※ 孙:张遵,张苞之子,为尚书。魏灭蜀之战时,随诸葛瞻守於绵竹关,与邓艾交战,战死。

●王匡(生卒年不详),字公节,泰山人,东汉末期的人物,河内太守,是东汉末期起兵讨卓的地方势力之一。在《三国演义》中,王匡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 ●王平(?? - 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

子:王训,王平之子。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他是孙坚之长子,孙权之兄。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三国志》记载他「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因军功官居并州刺史,封侯,是雄据西北的一方势力。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东汉末期的著名武将。在民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赤兔]」为吕 布坐骑之名。)吕布虽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故除其勇武为人所记,个性却并不为人所喜。吕布曾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 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并为执金吾。董卓入京后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貂蝉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没有发现关於 - 5 -

篇三:《三国演义》简述题

《三国演义》简述题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

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117字)

2、天子车盖

刘备家东南,有一大桑树,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很惊讶,认为刘备不是一个普通人。

3、请简述曹操幼时假中风诈叔父体现他“多机变”的故事情节

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127字)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1、请简述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

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不久,督邮前来巡查。刘备因没向督邮送钱而遭督邮陷害。消息传至张飞耳中,张飞气得两眼圆睁,咬碎钢牙,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条。幸好为刘备及时制止,而后三兄弟弃官投奔刘恢。(130字)

2、简述何进被杀死的原因和经过

董太后和灵帝皆欲立皇子协为太子,中常侍蹇硕进谏说若想立刘协为太子,必须先诛杀何进,灵帝因而宣何进进宫,司马潘告密,何进得以脱险。何进采纳袁绍意见,调外地的兵马进京师诛灭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除宦官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杀害。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1、请简述李肃说吕布弃义父丁原投靠董卓的故事

董卓进京后宴请大臣,提出废帝。荆州刺史丁原反对,并于次日,派义子吕布搦战董卓,董卓大败而逃。部将李肃进言,只要董卓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给吕布,他定能叫吕布背叛丁原,投降董卓。董卓许之。果不其然,吕布一见赤兔马便喜爱得不得了。当夜便将丁原杀害,投效董卓,拜董卓为干爹。(134字)

2、三姓家奴

吕布原为丁原义子。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金珠玉带前去劝降。吕布见利忘义,乘夜带刀径入丁原帐中杀掉丁原,投靠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董卓对他赐金封侯。因此,张飞称吕布为“三姓家奴”。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

1、请简述曹操献刀的故事(字数120字左右)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伺机行刺,见董卓倒身卧于床上时,急抽出宝刀,待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灵机一动,忙称自己有口宝刀,欲献董卓。董卓拿过宝刀,递与吕布收了。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称想试试董卓赐的马。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135字)

2、请简述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陈宫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不料曹操听闻磨刀声竟怀疑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遂将其一家八口杀害,随后在途中又逢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绝后患,趁其不备,挥剑杀之灭口,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130字)

3、捉放曹

曹操刺杀董卓没成功,改装逃走,被陈宫擒获,后感曹操言语,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到曹父之友吕伯奢,吕盛邀曹、陈至庄中款待。曹闻得磨刀霍霍,误以为吕存心加害,变杀死吕氏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见曹如此心毒手狠,宿店时,趁曹熟睡后独自离去。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1、请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字数120字左右)

董卓战将华雄连斩诸侯联军二将,袁绍无措,关羽毛遂自荐,因官阶太小,袁术反对;曹操力荐,关羽立下军令状。曹操备了热酒一杯,关羽却说待他斩了华雄后再饮不迟。众诸侯听得关外喊声大举,不一会,关羽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116字)

2、请简述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字数120字左右)

董卓听说华雄被杀便派吕布驻守虎牢关。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情急之下,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关羽见张飞不敌吕布前去助战,厮杀三十回合,仍不敌。刘备见状飞马掣剑斜刺过来,三人轮流厮杀吕布,吕布难以招架,便朝刘备虚晃一戟,拍马冲出包围圈,逃回虎牢关。(135字)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背约

孙坚从洛阳皇宫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他认为自己有登上皇位的资格,便托病辞归江东。不想事情泄露,袁绍向他讨取,孙坚发毒誓说没有得到玉玺,否则死于乱箭之下。孙坚离开洛阳,袁绍写信给荆州刘表,叫他拦截孙坚夺回玉玺,但刘表并没有得到玉玺。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赵云飞骑救公孙

袁绍想夺取冀州,就叫公孙瓒一同攻打,但实际上他却从中取事.公孙瓒知道后大怒,起兵攻打袁绍.袁绍

派文丑出战.公孙瓒被文丑追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二人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公孙瓒部下救兵到,文丑拨马回去.此少年即是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袁绍无救民之心才投靠公孙瓒。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1、请简述连环计的故事(字数120字左右)

董卓为乱朝政。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义子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吕布大怒,在凤仪亭与貂蝉相会,被董卓发现,貂蝉乘机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王允与吕布联合,诱使董卓离开长安,吕布杀死董卓。不久,吕布被迫出走,而王允也被董卓的部将杀死。(123字)

2、大闹凤仪亭

吕布乘董卓与皇帝谈话之际,来到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苦述被董卓淫污、不能复侍吕布,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愧。董卓回府看见他们共语,一怒之下抢了画戟,掷戟刺他。吕布逃走了。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曹操为何大兴师要报杀父之仇?

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经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不料所派之人竟然是黄巾军降将,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窜他处。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1、北海救孔融

黄巾军余党包围北海城,太守孔融派太史慈星夜出城向刘备求救。刘备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千,前去救援。关羽出阵斩杀了黄巾军余党的首领。太史慈、张飞杀入敌阵,刘备驱兵掩杀,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解了北海之围。

2、大战濮阳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曹军大败。典韦五步用戟,就出曹操。吕布采用陈宫的计谋,诱骗曹操进入濮阳,四门放火,外设伏兵,使曹操差点丧命。曹操将计就计,诈言自己被烧死,引吕布来攻,吕布败回濮阳。最后双方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请简述三让徐州的故事

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刘备与孔融前往救援陶谦。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刘备辞谢不受。/刘备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而后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一直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徐州军民拥立刘备,刘备方才接受。(106字)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卓死后,王允不赦其西凉部将,以李傕郭汜为首,攻入长安。后李傕郭汜生隙,一个挟百官一人挟天子,争斗不休,后杨奉,董承救驾,议招诸侯救驾,皇帝招袁绍曹操救驾,值袁绍幽州大战,唯曹操奉旨进京勤王保驾,后曹操以长安残废,将天子迎至许都。遂成曹操奉天子令天下。

2、荀彧献计

曹操担心刘备与吕布同心引兵来进犯,便听从谋士荀彧献上“二虎竞食”之计:请诏命授刘备为徐州牧,又发密信让他杀掉吕布。由于刘备不忍,此计不成。荀彧又献上“驱虎吞狼”之计,让刘备与袁术相并,从而使吕布生异心。

3、醉酒失徐州

刘备受命带关羽攻袁术时,留下张飞守卫徐州,临行前交代张飞不得喝酒误事。刘备离开后,一天张飞宴请徐州众官,要求今日尽醉,以后戒酒。席间,因喝酒之事痛打吕布岳父曹豹,以致吕布与岳父内外勾结,夜袭徐州得手,失去了刘备安身立命之地。(112字)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1、“小霸王”指的是谁?你能说说这一外号的由来吗?

“小霸王”指的是孙策;孙策在与刘鳐作战的过程中,不过三回合生擒部将于糜,在得知背后遭人暗算后,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2、孙策雄踞江东

孙策靠其父孙坚在18路联军讨伐董卓时得到的玉玺,与袁术那里换得千于兵马以即一些老部将转战江东,以求自立,先后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等诸部。并得到周瑜、张紘等当代名士支持与辅佐,及战将多员,八年一统江东,袁术僭号称帝时,孙策与之绝交,从而真正脱离袁术,独立于江东。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

1请简述吕布射戟辕门

袁术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住地,袁术送粮请吕布助战,刘修书请吕布解围,吕知助袁不利已,但碍送粮之面,便在辕门设宴和解。纪灵与张飞斗气,吕大怒,令左右树戟150步辕门外,若一箭中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各自安排厮杀;不从其言者,并力拒之。吕果中,双方罢兵(131字)

2请简述典韦之死

宛城之战中,张绣用贾诩之计夜袭曹营,先让人将典韦灌醉,再命人偷了典韦的短戟,致使典韦在掩护曹操出逃之时,身无片甲。虽奋力以腰刀砍杀二十余敌,终因寡不敌众,中枪大叫数声而死。死后半晌,尚无一人胆敢进入。曹操获悉痛失典韦后自称比失去了长子和侄儿还要悲痛(125字)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1、曹操杀粮官

曹操攻打袁术,相持不下,粮草快完了,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又荒旱,接济不及。他叫粮官王垕小斗放粮,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按令去做,将士因吃不饱大哗。为平民愤,以盗窃官粮罪把王垕推出去斩首,借粮官的人头以稳定军心。

2、请简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征张绣途中,恰逢稻麦成熟,为显示爱民之心,曹操下令要求众将士不准纵马毁麦。没想到禁令刚下,曹操的马受惊跑入麦田,踏毁麦田。此时,曹操假意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犯难,谋士郭嘉便引《春秋》中“法不加于尊”的说法为其开脱,曹操顺水推舟,割发代首以示众人。(129)

3、望梅止渴

曹操征讨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当时曹操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这一故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借曹操之口侧面介绍。)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拨矢啖睛

简述夏侯惇(dūn)拨矢啖睛

夏侯惇奉操命征讨吕布以助刘备,行进中遇布猛将高顺,便出马迎战。战四五十合,高顺败下阵来。夏侯惇追高顺,却被布将曹性偷袭,射中左眼。夏侯惇急拔箭,却连眼珠拔出,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纳于口啖之,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曹性死,夏侯惇纵马便回。两军闻之骇然。(129)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简述白门楼吕布殒命

操淹下邳,吕布恃有赤免马,沉溺酒色不出战。布部下起离心,盗赤兔马献操,插白旗欲献东门。曹军攻城,吕布迎敌,少憩门楼之时却被叛将生擒。操在白门楼上处置吕布。吕布盼刘备相助,并愿辅操定天下。曹问备何如,备提董卓之事,吕布怒骂备无信。操下令将吕布缢死,割首示众。(128字)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1、正名认亲

平了吕布之后,曹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汉献帝,献帝令取其宗族世谱捡看,发现刘备是自己的叔父辈,便请入叙叔侄之礼,并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侯,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2、简述许田打猎

曹操大权在握,逼迫皇帝去许田打猎,并用天子的宝雕弓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纰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将宝雕弓自悬在身边.关羽欲杀曹操,被刘备拦住.

3、汉献帝用玉带诏让大臣救国难的故事

许田打围后,汉献帝认为曹操早晚必加害

于他,想让国舅董承想法救他,又怕被左右曹

操的心腹所知,乃以血写诏缝于玉带内,以带

赐董承,把旨意秘密传送出去。


三国孙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60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