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回望鲁迅

时间:2017-03-24 06:16: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畸形(qí) 烂熳(màn) 抽屉(tí) 哄堂大笑(hōng) ....

B.穿梭(suō)绰号(chuō) 黝黑(yǒu)颔首低眉(hán) ....

C.炽热(chì)粲然(càn) 眼翳(yì) 广袤无垠(mào) ....

D. 迁徙(xí) 锃亮(zèng) 脸颊(xiá) 自怨自艾(y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暗然失色穷愁潦倒 重峦叠嶂 销声匿迹

B.深恶痛疾不容质疑 冥思遐想 引经据典

C.拖泥带水长吁短叹 翻来复去 一视同仁

D.悠游自在囊萤映雪 顾名思义 不可名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别人笑他量力而行的时候,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实验做成功。 ....

B.看到这些,我便感觉,我们村偏远、僻陋得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

C.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所创设的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

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

D.对于这个实验评价尽管莫衷一是,但是它在国际心理学界毫无疑问产生了巨....

大影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

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

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6.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每人一盏灯笼。”“好!”“多美的景色呀!”都是非主谓句。

B."红色记忆""非常坚强""振兴老区""医圣遗风"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C."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把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写得非常到位"

一句中的"非常到位"作补语。

D."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情景

出现在眼前

7.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中年之后回望早年经历的一部记实性散文集,字里

行间充满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我们学过的出自《朝花夕拾》的散文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

以及《野草》。

B.同样写饮食文化的文章,《吆喝》以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引人品味生活中蕴含

的情趣;而《春酒》则以细腻温婉的笔触,表现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和浓浓的

民风之美。

C.《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五柳先生传》、《马说》、《醉翁亭记》中的

书、序、传、说、记都是古代文体。

D.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是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

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为《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

故事;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作是《名人传》。

8.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8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体现了他的

民族气节的句是 , 。

(4)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你可以用李白的《行路

难》的句子来勉励他们 , ”。

(5)《己亥杂诗》中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9.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

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

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

字以内)(2分)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

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

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

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

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

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

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1)“低

碳生活指 : __________

(2)为本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2分)

(3)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

请写出你的开场白。(5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共44分)

(一)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10-11题。(4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

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

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1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写得生动形象,请你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12——18题,共18分)

【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

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

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

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甲文选自《》乙文作者是分)

13.解释加点的字。(2分)

连月不开______ 忧谗畏讥___________觥筹交错_________ 退亦忧______ .....

1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16.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是指指 乙文中写了 、、 、 四

个场面。(3分)

17.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为主,乙文以为主。甲文表达了作

者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

者 的思想。(4分)

18.想一想,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3题。(10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

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

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

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

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

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

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

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

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

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

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

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

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

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

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

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

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

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

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

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

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

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

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

是大势所趋。

19.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

用?(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4 ——28题。(12分)

诗词韵里读春天张桂玲

①这个早春的寒气太重,企盼中却未见随风摇曳的柳丝儿含青吐绿,未见草

长莺飞的影子裁出春天的新装,2006年的春天啊,在望穿秋水的企盼中栅栅来

迟……

②寒风阵阵中,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里对春天的呼唤,于是翻开了书页急急寻找,二月里的春色便在蒹葭苍苍的《诗经》里,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在寻寻觅觅的眸子里闪亮起来。

③“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繁祁祁。”在这个窗外依然寒气浓

重的下午,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这16字之上的时候,春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

觉透过泛黄的的纸页,缭绕着清清草香扑面而来。春日返,草木盛,莺鸣枝上,

白蒿重重,采得一枝在手,余香轻轻拂面,春天就在这样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

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出车》

的小诗,已将春天的意境渲染得如此婉约而动人。

④“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生于乱世中的才女李清照

的一首《蝶恋花》读来更令人怦然心动。暖阳融融.睛风缕缕.冰消雪融,沉睡

了一冬的思绪,终于在含情柳眼婉约梅腮中飞扬起来。(B)“风乍起,吹皱一池

春水”,那吹皱的,岂止是水呢,也是满池波动的心思啊!一句“春心动”,不知

撩动了多少闺中少女细细密密如柳丝儿般缠绕心头的心事。

⑤追随着女词人的足迹,来到她《减字木兰花》的卖花担上,寻找另一种春

天的风情。但见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一担春花,泪染轻匀,如红霞万朵,晨露犹带,此时眼前之花已非花,乃是词人

一种心情的写照。读着读着,仿佛叫人看到了千年之前

的那样一个清晨,忽闻得卖花人吆喝声的易安,笑微微翩翩然从屋内闪出,精挑

细选出一支沾满朝 露的鲜花来,对着菱花铜镜流连顾盼看欲簪还休:生怕花艳

篇二:你能否看懂鲁迅骨子里的“冷”

毕飞宇:你能否看懂鲁迅骨子里的冷

原创2016-01-01毕飞宇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通过回望,鲁迅补强了小说的两位主人公,也就是“故乡”的两类人:强势的、聪明的、做稳了奴隶的流氓;迂讷的、蠢笨的、没有做稳奴隶的奴才。

我没有什么学问,真的谈不了什么大问题。因为能力的局限,我只能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学教材里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的《故乡》。我们都知道,鲁迅研究是一门很独特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已经抵达了非常高的水准,以我的学养,是插不上嘴的。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关于鲁迅,太多的中国作家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今天来讲大先生的《故乡》,其实就是一个读者的致敬,属于心向往之。恳请大家不要用批评家的要求来衡量我,更不能把我的演讲当作“鲁迅研究”,那要贻笑大方的。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同行朋友们多包涵、多指正。

▍一,基础体温。冷

《故乡》来自短篇小说集《呐喊》。关于短篇小说集,我有话说。许多读者喜欢读单篇的短篇,却不喜欢读短篇小说集,这个习惯就不太好。其实,短篇小说是要放在短篇小说集里头去阅读的。一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单篇看不出来,有一本集子就一览无余了。举一个例子,有些短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作家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全是一个模式,你可以以一当十的。这就是大问题。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呐喊》这样的,千姿百态,但是,在单篇与单篇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

如果我们的手头正好有一本《呐喊》,我们沿着《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这个次序往下看,这就到了《故乡》了。读到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们首先会感觉到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冷,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那种冷。这就太奇怪了。这个奇怪体现在在两个方面——

第一,你鲁迅不是呐喊么?常识告诉我们,呐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于,必然是脸红脖子粗的。你鲁迅的呐喊怎么就这样冷静的呢?这到底是不是呐喊?请注意,鲁迅的嗓音并不大,和正常的说话没有什么两样,然而,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在鲁迅看来,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人人都奉信“沉默是金”。一个人得了癌症了,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尤其不愿意第一个说。这就是鲁迅所痛恨的“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导致了一种环境,或者说文化,那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里,鲁迅用非常正常的音量说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冷静。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鲁迅的特点不是嗓子大,而是“一语道破”,也就是“一针见血”,和别人比音量,鲁迅是不干的。别一看到“呐喊”这两个字立马就想起脸红脖子粗,鲁迅这样的一流的小说家,一个拥有特殊“腔调”的小说家,鲁迅永远也不可能脸红脖子粗。扯着嗓子叫喊的,那叫郭沫若,不叫鲁迅。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被鲁迅欺骗了,我们要在象征主义这个框架之内去理解鲁迅先生的“呐喊”,而不仅仅是字面。关于象征主义,我还有话要说,我们放到后面去说。

第二,面对一个呐喊者,我们应当感受到呐喊者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但是,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的确,冷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关键词。

是冷构成了鲁迅先生的辨别度。他很冷,很阴,还硬,像冰,充满了刚气。关于刚,有一个词大家都知道,叫“阳刚”。从理论上说,阳和刚是一对孪生兄弟;阴和柔则是一对血亲姊妹,它们属于对应的两个审美范畴。可是,出大事儿了,中国的美学史上,伴随着小说家鲁迅的出场,在阳刚和阴柔之外,一个全新的小说审美模式出现了,那就是“阴刚”。作为一个小说家,鲁迅一出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这是何等厉害。通常,一个小说家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培育起自己的语言风格,更不用说美学模式了,鲁迅一出手就做到了。艾略特有一篇著名的论文:《传统和个人的才具》。借用艾略特的说法,我自然不会忽视“传统”、也就是历史的原因,但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鲁迅“个人的才具”。说鲁迅是小说天才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我永远也不会说鲁迅是小说天才,那样说不是高估了先生,是低估了先生。我这样说一点也不是感情用事,人家的文本就在我们手上。它经得起读者的千人阅、万人读,也经得起研究者们千人研、万人究。鲁迅最为硬气的地方就在这儿,他经得起。

既然说到了冷,我附带着要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了,那就是一个作家的基础体温。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体温一样,每一个作家也都有他自己的基础体温。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基础体温最高的作家也许是巴金。我不会把巴金的小说捧到天上去,但是,这个作家是滚烫的,有赤子的心,有赤子的情。一个作家一辈子都没有丧失他的赤子心、赤子情,一辈子也没有降温,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里头,这有多难,这有多么宝贵,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就可以了。我很爱巴金先生,他永远是暖和的。他的体温是他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

基础体温最低的是谁?当然是张爱玲。因为特殊的原因,因为大气候,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总体上是热的,偏偏就出了一个张爱玲,这也是异数。这个张爱玲太聪明了,太明白了,冰雪聪明,所以她就和冰雪一样冷。她的冷是骨子里的。人们喜欢张爱玲,人们也害怕张爱玲,谁不怕?我就怕。我要是遇见张爱玲,离她八丈远我就会向她鞠躬,这样我就不必和她握手了。我受不了她冰冷的手。

另一个最冷的作家偏偏就是鲁迅。这更是一个异数。——鲁迅为什么这么冷?几乎就是一个悬案。

我现在的问题是,鲁迅的基础体温到底是高的还是低的?这个问题很考验人,尤其考验我们的鲁迅阅读量。如果我们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性的阅读,结论是显性的,鲁迅的基础体温着实非常高。但是,一旦遇上小说,他的小说温度突然又降下来了。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作为一个读者,我的问题是,什么是鲁迅的冷?我的回答是两个字,克制。说鲁迅克制我也许会惹麻烦,但是,说小说家鲁迅克制我估计一点麻烦也没有。鲁迅的冷和张爱玲的冷其实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他们毕竟有类似的际遇,但是,他们的冷区别更大。我时刻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那种克制。他太克制了,其实是很让人心疼的。他不停地给自己手上的那支“金不换”降温。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要说一次演讲,一本书也许都不够。今天我们不说这个。我只想说,过于克制和过于寒冷的小说通常是不讨喜的,很不讨喜,但是,鲁迅骨子里的幽默帮助了小说家鲁迅。是幽默让鲁迅的小说充满了人间的气味。如果没有骨子里的那份幽默,鲁迅的文化价值不会打折扣,但

是,他小说的魅力会大打折扣。鲁迅的幽默也是一个极好的话题,但我们不要跑题,我们今天也不说,继续回到温度,回到《故乡》——

读《呐喊》本来就很冷了,我们来到了《故乡》,第一句话就是:“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冷吧?很冷。不只是精神上冷,身体上都冷。

我的问题来了,作为虚构类的小说,——“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难当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回“故乡”?当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说,即使是虚构,鲁迅也不会做过多的选择,他必须、也只能“冒了严寒”回去。为什么?因为回去的那个地点太关键了,它是“故乡”。它是《呐喊》这个小说集子里的“故乡”。

▍二,什么是故乡?

我刚才留下了一个问题,是关于象征主义的。我说过,理解鲁迅的小说,一定不能离开象征主义这个大的框架。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专有名词。大家都知道,西方现代主义可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中国的,它在五四时期就和中国的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五四文学其实是我们的第一代“先锋文学”。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践后来中断了而已。谈论鲁迅的小说,象征主义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

我们现行的《现代文学史》,通常都把鲁迅界定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仅仅局限在小说修辞的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的确,鲁迅拥有无与伦比的写实能力,但是,写实能力是一码事,是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则是另外的一码事。我们在谈论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时,一般习惯于讨论《野草》和《狂人日记》。但是,我们先来看茅盾先生的《子夜》吧。《子夜》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上海。《子夜》写的是什么?上海。你要想了解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你就去读《子夜》,那是地道的上海“诗史”,甚至干脆就是历史。在当年的上海,吴荪甫和赵伯韬一抓一大把。你要说《子夜》写的是30年代的沈阳或陕北,我会抽死你。这是标准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和象

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

鲁迅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的。鲁迅先生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药》这个小说里头几乎抵达了顶点。正因为如此,在《呐喊》里头,《药》反而有缺憾,它太在意象征主义的隐喻性了,它太在意“象”背后的那个“征”了。所以,《药》是勉强的。包括小说的名字。可以说,《药》的不尽人意不是现实主义的遗憾,相反,是象征主义的生硬与局限。

和《药》比较起来,《故乡》要自然得多。——如果我们对鲁迅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把《故乡》这样的作品当作“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去阅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故乡》绝对不是“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鲁迅是不甘心做那样的作家的。从作家的天性上说,鲁迅很贪大;从作家的实际处境来说,鲁迅有“任务”,也就是“听将令”。

有两句话我不得不说,第一,先生是一个很早熟的作家;第二,鲁迅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说家。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先生其实是一个把自己书写过两遍的作家。他“重写”了他自己。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许都没有先例。事实上,在写小说之前,先生的思想与艺术能力就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有两个“使命”他没有完成,第一,他不够普罗,第二,尚没有“白话”。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因为陈独秀等一干同仁,先生用当时根本就“不算文学”的“小说”把自己“改写”了一遍,同时,也用白话把自己“翻译”了一遍。可以这样说,为了启蒙,先生放下了身段,来了一次“二次革命”,这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鲁迅。请听清楚了,——在鲁迅的时代,尤其是,以鲁迅的身份,做“小说家”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连体面都不一定说得上。小说是写给谁读的?是给鲁迅妈妈那样的、“识字”的人读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不明白这个,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鲁迅,更无法了解鲁迅的小说。

正因为如此,可以这样说,在鲁迅的小说里头,其实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启蒙。启谁的蒙?当然是启“国人”的蒙。换句话说,离开了“国人”,也就是“中国”这个大概念,鲁迅绝不会动手去写“小说”这么一个劳什子。——他实在是怀抱着“使命”才去做的。好,鲁迅的小说终于要写到“故乡”了,我的问题是,这个“故乡”是沈

篇三:继红发来的案例

一、 贺海波事件: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我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

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11月30日,我在中南大学召开的有关学术道德的宣讲会上,向在座500名师生讲述了贺海波论文事件。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我们的态度是明确和坚定的。

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贺海波论文事件”发生后,学校多次明确表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在查清事实基础上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查清一个人,处理一个人。至目前为止,学校为此事件召开多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处理结论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和教育。

“贺海波论文事件”给浙江大学声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予以我们深刻的警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贺海波论文事件”揭示了我校在学术道德建设与学风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我校已经向所

有研究生导师发出了“五不准”通告:即不准代通讯作者投稿,不准擅入通讯作者的期刊帐户和电邮,不准设立公共投稿帐户,不准代签版权转让页,不准泄露投稿联络信息。我校一定要举一反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学术道德建设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文化氛围。

二、 王铭铭抄袭事件:

首都师大博士生晓生在《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篇以披露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的文章(刊于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并有学者揭发王铭铭通过抄袭在不长的时间里连续出版多本论著,继而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优秀教师,这种奇怪的现象产生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已有不少评议文章见诸报刊,在网上也掀起一股波澜。

三、 黄宗英抄袭事件: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

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

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

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

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

同时,黄对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

最后,核查小组认为黄的抄袭行为严重,予以解聘。

四、 暨南大学出版社

许苏民,男,1952年生,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苏民即潜心研究文化哲学,并形诸系列论文,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江汉论坛》等报刊上发表。这些论文被撰成《文化哲学》书稿,并于1990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时间转眼到了2000年3月。

北京。许苏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某书店书柜上发现了一本由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发行的《文化哲学导论》。许苏民的妻子翁女士也在福州某书店买到这本署名为“杨启光编著”的《文化哲学导论》后一翻阅,不禁大吃一惊。

据许苏民介绍,这本所谓的暨南大学中文系“国家文科基地”教材,其实大量抄袭许苏民的《文化哲学》一书。不但抄袭《文化哲学》一书的全部基本观点,而且窃用了《文化哲学》基本的体系架构,甚至连论据、论证和遣词用字都照样抄袭。

许苏民愤怒了,因为对学术著作整段整段的抄袭,在学术界并不多见。他决定诉诸法律。 在4月17日的庭审中,原、被告双方围绕着“编著”是不是“抄袭”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被告杨启光及其代理人认为,《文化哲学导论》封面上注明杨启光只是“编著”,书中也提到《文化哲学》对该书的“重要影响”,因此杨启光没有“故意抄袭”。原告代理人陈先汀律师认为:《文化哲学》全书只有23万字左右,被《文化哲学导论》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字达15.4万字左右,早已构成侵权。此外,原被告双方还就诉讼时效、影响大小等方面展开了辩论。庭审结束后,法官要求继续提供相关证据。

五、 汪晖抄袭事件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

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在《反抗绝望》的新版序言中,汪晖称,该书写于1986年至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1990年,该书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经修订后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

昨天上午,王彬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汪晖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也颇为意外。“学生做论文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反抗绝望》,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则指导学生不方便,于是在去年暑假期间看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他还说,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 王彬彬说,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希望此事成为一个闹剧。

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汝伦《意义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

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

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

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这是最老实的一种剽袭方式。其他几种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这第四种方式,可是毫无辩解余地,只得老老实实承认。”

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

六、 朱学勤抄袭事件

“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这是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的系列长文题目,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而朱学勤昨天表示,在恰当的时候会作正式详细回应,特别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

1、学术不规范?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

Isaiah指出《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存在抄袭嫌疑,这马上会让人联系到至今依然被热议的“汪晖事件”,中央电视台甚至在前几日也就此事件作专题节目。而在Isaiah和诸多阅读了Isaiah文章的网友看来,《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的学术问题和汪晖《反抗绝望》有诸多相似之处,Isaiah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Isaiah在系列文章的最后表示,“我们这一代做学术或思想的人,都是看着汪晖、朱学勤、王铭铭??这种问题书籍入门的,这不仅是别人的耻辱,也是我们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走得更远了点,那也是在这些问题书籍所开拓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是我们的遗憾,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书籍都清除掉,我们恐怕比现在还差得远。这是事实。”

Isaiah是某大学在读博士,暂时还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Isaiah透露,自己指出朱学勤涉嫌抄袭的系列文章是从本周三陆续开始写的,一开始并没有完整的计划。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部分是第二篇、第四篇和完结篇,第四篇和完结篇主要针对朱学勤当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Isaiah在第二篇中主要指出朱学勤《阳光与闪电》存在抄袭嫌疑。通过将《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比对,Isaiah指出,《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抄袭了本书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并抄袭了杨小刚等人的译文”。

朱学勤昨天在电话中向早报记者表示,《阳光与闪电》原先是《姊妹革命》一书的序言,后来为了保证该书出版,序言从书稿中撤了下来,后单独收入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朱学勤认为,《阳光与闪电》一文本来就是序言,是顺着该书内容写的,当然要大量引用书中的译文和内容。而Isaiah也提到,他也知道该文原为《姊妹革命》序言,但他同时认为朱学勤除了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了《姊妹革命》一书,“再无提过该书或该作者,没有任何地方坦承这是Dunn的观点,也从来没有在脚注中引用过。因此,读者有充分理由认为,朱学勤可能只是从该书中受到启发,而文中的资料和观点都是朱本人的。” Isaiah同时认为,《姊妹革命》出版于2003年2月,而 “朱学勤的后记是在2003年7月写的,有充分的时间看到出版了的该书”,也就是说在该文出版前完全可以根据已经出版了的书籍信息进行引用来源的注明。

2、涉嫌抄袭?

大量使用西方学者的研究和引用,却并未加以注明

在Isaiah系列文章中,第四篇和完结篇通过比对美国学者Carol Blum的著作《卢梭与德性共和国》,指出朱学勤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通过对朱学勤先生赖以成名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与美国学者Carol Blum的著作《卢梭与德性共和国》部分内容的对勘,(指出)其在未经注明的情况下,大量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抄袭、盗用后者的事实。”Isaiah在文章中说。仅比对《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几十页,Isaiah就指出十多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与《卢梭与德性共和国》相似的地方。Isaiah首先认为,“朱学勤先生在博士论文中对卢梭等人的原著缺乏第一手的熟悉,


回望鲁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59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