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时间:2017-03-23 06:00: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

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

一、选择题

1.(2014·四川南充一模·12)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

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阶级斗争分析法 D.历史结构分析法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解析】从材料?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C项正确;作者强调的是文明角度,不是多角度,故A项错误;阶级斗争分析法强调的是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并且正是进步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故B项错误;历史结构分析法强调的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学理论——史料研究

【解析】梭伦改革并未使所有男性公民获得同等权利,而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故A项错误;

越王自用剑的出土并不能成为该地为原越地的充分证据,故B项错误;《顺德县志》所载表明由于洋布的冲击,中国传统纺织业者大量破产,能够得出相关结论,故C项正确;选举出基层代表并不意味着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只能表明逐层选举的选举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4·四川凉山一模·5)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

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

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

A.文字研究

C.民间传说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司母戊鼎更名的依据是商代的文字书体,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故B、C项错误;专家观点也是在研究商代的文字书体而得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4·四川凉山一模·11)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

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王安石开始变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纪中期

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

③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①② B.①③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纪年法

【解析】康熙五十年是指康熙即位后的五十年,故②错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故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1949年,是农历己丑年,故④错误;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A、C、D错误。

【答案】B

5.(2014·河南郑州一模·30)“经济学家把现代化定义为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

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一个过程。社会学家指出,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包括:唤醒和激发大C.②③④D.①②③④ B.史料记载 D.专家观点

众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兴趣,认为人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树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材料认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认识

( )

A.是相同的B.是矛盾的 C.是毫无关联的 D.是互为补充的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现代化史观)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学家眼中的现代化突显了经济发展,社会学家眼中的现代化强调了社会和政治的融合,对于世界历史来说,二者对现代化的认识应该是互为补充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6.(2014·广东佛山一模·23)“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解读

【解析】材料强调,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说明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故D项正确;?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说明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但这不是材料要强调的观点,故A项错误;B、C项观点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到,故B、C项错误。

【答案】D

7.(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盒放愈大”,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及至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黄帝、神农,到了秦代又出现了“三皇”,到了汉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按照顾颉刚的说法,下列哪一朝代中关羽的形象最光辉( )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关键信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盒放愈大。根据关键信息可知,应选择关羽年代最久远的,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

8.(2014·陕西宝鸡一模·31)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该方法并没有强调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故A项错误;?二重证据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但不能保证据此得出的史学结论深信不疑,因为随着史料的日益丰富和技术、方法的进步,历史研究还会不断深入,故B项错误;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传统文献的论证作用很大,故C项错误;该方法既继承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又融合西方近代学者治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4·山东日照高三12月校际联合检测·4)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

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论证

【解析】轮种制是指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看到苏州粮食作物生长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是江南其它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故A、B错误,C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可以作为史料,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4·湖北襄阳一模·34)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

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虽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其主要观点是( )

A.历史想象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B.历史事实必须以历史想象为前提

C.历史事实必须由历史想象展现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互为因果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说明历史想象不是创作,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故A项正确;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因此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历史研究可以进行历史想象,但是历史想象也要以真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大胆想象,小心求证,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1.(2014·四川宜宾一模·3)“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

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区别,从时间上看,?历史意见?强调当时人的评价,时代意见强调后代人的评判,据此来判断各选项,A项由后代人发表,属于时代意见,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由当时人提出,属于?历史意见?,故排除。

【答案】A

12.(2014·湖北孝感一模·14)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

篇二:刘克辉史学理论创新与历史学科的发展一一史

刘克辉:史学理论创新与历史学科的发展一一史学理论前沿问题春季论坛综述

[关键词]史学理论创新;史学研究;世界史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摘 要]史学理论引导着历史研究的方向,规范着历史研究的范式,决定着历史研究成果的价值。出席“史学理论前沿问题春季论坛”的学者们,深入讨论了世界史体系和主线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唯物史观问题、信息化时代和后殖民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问题,认为史学理论应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如何创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史学理论,是今后史学界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K09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9)09-0114-07

Innov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 Summary of Spring Forum for Forefront Issues of Historical Theory

LIU Ke-hu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China)

Keywords: Innov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 Historical Research; System of World History; Western Marxism; Histori cal Materialism

Abstract: Historical theory has directed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determined its paradigm and the value of its achieve- ments, Scholars present at Spring Forum for ForeFront Issues of Historical Theory deeply discussed the system and main line of world history, Western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Age and Post-coloni- alism o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They believed that only the Innov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 men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How to create historical theories with China' s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the main issue of historical academia.

2009年5月11-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室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的“史学理论前沿问题春季论坛”在开封举行。在史学理论研究不太景气的今天,这次论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期三天的讨论,学者们涉及到世界历史的体系、世界现代史的编写、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看法、信息化时代与史学研究、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等重大问题。通过讨论,学者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史学理论的创新,才能促进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史学理论的创新,要求史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和素养。

一 重新认识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体系和主线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体系的理论有四种,即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观(武汉大学吴于廑提出)、现代化的世界史观(罗荣渠提出,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把现代化的历史观提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程度)、文明

史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都体现了文明的形态史,国内有一些人主张用文明史来取代以前的世界通史)、以社会经济形态演变为主线的世界史体系。前三种体系都把矛头指向以苏联的《世界通史》为代表的那种注重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以阶级斗争力纲的旧的世界史观,以及在这种史观下创建的世界史体系,认为旧的体系已经不适合新时代认知,所以要进行批评和创新。但是,当人们真正研究这些所谓的新史观时,却发现这样一个悖论:新史观的基本立场是要抛弃和否定旧的认识体系,但在实际的历史写作中,我们现在所见的一些“新体系”,无非就是把原有的世界史体系中的内容倒腾一下,除了总的说法不同于以前外,他们所采用的材料基本上还是依据旧体系中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那些按新史观写成的世界通史,无非是“新瓶里装旧酒”,表面上好像是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却没有支撑它的新材料,比如把以前称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革命,去掉了“资产阶级”,简称为“英国革命”,或者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简称为法国革命,等等,而基本内容并无大的变动。所以,把这种新编的世界历史书看成是“创新”以后的世界史体系,其实有些勉强。以社会经济形态演变为主线的世界史体系曾经是主流,而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它已经过时而不再提它,但是实际上这个传统学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俞金尧研究员在《“资本主义”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一文中,分析了整体的世界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的缺陷之后,坚持以“资本主义”这条主线写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认为只有这条主线才能解释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以资本主义为主线的世界史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世界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包容进来,甚至把其他的世界史体系,例如世界历史从分散变为整体的体系,现代化的历史体系,以及以全球化史观构筑的历史体系全都整合进来。此外,这个体系还可以把很多非资本主义的、甚至是反资本主义的东西都纳入其中。

他认为,承认资本主义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的主线,就是要把从l6世纪到现在为止的五个世纪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时代,它不应像原有的世界史体系那样把这个时代再分为“近代”和“现代”,把“近代”当作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时代;而把“现代”看成社会主义时代。把这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分割为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世界近代史和具有社会主义方向的世界现代史的做法属于旧的世界史体系。新的世界史体系应该把16世纪以来的整个世界历史看成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把曾经发生过的社会主义革命放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框架内加以认识,并把社会主义事业的演变始终放在与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当然,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体制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应该放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来把握的。脱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这个大背景,很难理解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

俞金尧也清醒地认识到,以资本主义为主线来构建新的世界历史体系的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宏观的架构和其中的细节都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但是,只要我们能达成资本主义作为主线的共识,那么,创新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体系是可能的。世界史体系构建工作中应处理好主、客观关系:完全主观思辨的世界历史也是无法令人接受的;纯粹客观的,即恢复原状的世界历史也是写不出来的。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史学,不是因为以前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需要探求新的答案。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发展着的历史记忆,也是开放的历史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的历史记忆会有不同的内容,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不仅仅是自身社会发展的折射,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呼唤。不管从世界来看,还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目前都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地向我们走来。而且在金融的全球化、传媒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生活本身提出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中国改革开放3。年已经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走向世界,融人世界的步伐正在加快,提出了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回答,来思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明历史研究要关注现实,要有问题意识,要自觉地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编写新的世界史教材就是立足现实对历史的一种新的思考。

于沛研究员在《世界现代史的主线和理论体系》一文中认为,新的时代条件需要新的世界现代史,而新编写的世界现代史,不单纯是一部编年史,而是一部历史哲学思考。通过新编《世界现代史》,要重新认识一系列的问题: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志问题、如何认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世界现代进程中的中国和世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重新阐释,都需要我们使用新的理论和方法。

针对以前的世界历史编写对中国和世界关系处理中的缺陷,于沛提出世界现代史不能离开中国,不能把中国作为一个陪衬,而是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作用和影响写出来,从而体现出中国与世界的真正融合。

二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唯物史观的认识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也称为史学研究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他们主张重新解释马克思,而不遵从列宁、斯大林的苏联解释模式。其早期代表可追溯至卢卡契和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时已经蔚为大观,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路易.阿尔萨塞、阿多尔诺、勒费弗尔等,他们主张回到青年马克思、人道的马克思等。他们仍旧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因素决定论、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等基本社会历史概念,只是更强调意识的巨大作用。由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多涉及史学。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理论的贫乏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逐渐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对职业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们重视社会经济因素、人民群众的作用、阶段斗争、社会形态以及历史规律。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法国,稍晚在英国、德国和美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其代表人物如法国的著名史学家饶勒斯、拉布鲁斯、勒费弗尔、皮埃尔·维拉尔、阿尔贝·索布尔(他们大都是运用马克思的阶级观点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专家),英国的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希尔、汤普逊等(他们也多研究英国革命、中世纪的农民、近代工人阶级等),此外还有像美国的尤金·吉诺维斯那样的研究诸如黑人史、劳工史、移民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代表著作如索布尔的《共和二年巴黎的无套裤汉》、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霍布斯鲍姆的《早期起义》等,都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作为阵地,发表为数颇多的论文,比如英国的《过去与现在》、《新左派评论》等。尽管这些史学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一一比如都重视人民群众,特别是阶级斗争的重大历史作用,尽管他们都高度赞扬马克思,但仍在不同程度上或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做了修正,比如他们都反对狭隘的“经济决定论”,有的如汤普逊强调阶级意识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强调入本;有的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只强调其中没有人的活动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力量。

姜芃研究员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一文中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在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悲观派,一种是乐观派。悲观派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看问题,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共产党政权倒台,马克思的学说已经过时。从学派上来说,人们熟悉的几位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进入老境,汤普森已辞世,除了个别人,大都已经不发表著作。所以,这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衰落。乐观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大大发展了。霍布斯鲍姆持这种观点,

他认为,过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人少,所以需要团结,派别意识强烈;如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经传开,人们不同程度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所以,派别意识反而淡漠了。正像对待年鉴学派一样,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正如一切包罗万象的理论一样,这一学说如果当作一种教条来接受,是会引入歧途的;但是如果用来作为启发各种假说的方法,则是有价值的。毋庸置疑,它有着大量的真理。”①同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发展的体系,开放的体系。这一点不但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如此(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现在依然如此。所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要不断了解新的学说和思想,这样,才能够做一名相对合格的历史学工作者。

进入2l世纪以来,史学理论界对于唯物史观的讨论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重视。2001年蒋大椿在《历史研究》第4期上发表《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马克思思索的起点开始,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理论道路和方向,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结合历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论建设的学科发展之需,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马克思在19世纪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下曾经思考过的“人类社会历史及过程是什么”这一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文章对以前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缺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这篇理论文章对于新世纪之初的中国理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史学理论界十余年的沉闷状态,活跃了学术空气,刺激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兴趣;另一方面,它燃起了人们在全新的时代语境和社会实践需求的前提下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①

① 罗素著,何兆武等译:《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论历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学者们未必完全同意蒋大椿的观点,但都会承认蒋大椿的文章促使人们去重新思考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吴英副研究员在《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地位》一文中谈到,唯物史观当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唯物史观的解释存在很多问题。他认为目前我们对唯物史观的误读有九种:第一、关于五种生产方式规律论问题,马克思的原话是“大体说来”,不是必然都经历;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未按照五种生产方式演进。中国学术界曾将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序列视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其实是强加给马克思的,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误读。第二、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并不只是阶级斗争,还有其他很多因素都在推动历史的发展。第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单线论还是多线论问题,不能走极端,历史发展是多样统一性的结合体。第四、关于经济决定论问题,吴英认为是生产能力决定论。第五、物质决定意识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唯物史观是生活决定意识或实践决定意识。第六÷关于国家的性质问题,过去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但国家还必须履行公共职能。第七、两种社会主义问题,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径问题,在那里马克思提出要限制、甚至取消市场的作用;二是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径问题,提出后发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要吸纳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成果来发展自身的生产力,包括市场经济。第八、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一种是自我扬弃式的发展,一种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第九、关于

阶级结构问题,过去一讲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就是两大阶级的对立,但历史上新社会取代旧社会,并不是被压迫阶级担当新社会的统治者,一半都是中间阶级。

既然有这么多的误读,就需要我们重新解释唯物史观,即使不能全部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符合,只要每个时代的人创造性的对之进行阐释,都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信息化时代与后殖民理论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当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对于史学研究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有必要加以研究的重大历史现象。社会信息化的由来有其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技术、理论和认知上的背景及动因;社会信息化自身不仅在当代世界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信息化进程给历史研究的对象、资料、理论、方法和手段等都打上深刻烙印。王旭东副研究员在《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与冲击:从当代历史进程到世界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在现今信息时代,对当代世界史,进而对整个世界史展开深入研究时,不能无视社会信息化及其作用的存在。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下,数字化、网络化了的世界史研究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得,给世界史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带来冲击。首先,面临的将是大量网络学术资源的使用、标引、注释如何规范化问题。其次,跨学科资源、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资源的获得在网络状态下变得异常容易,这样便为世界史研究走出传统模式即上层政治、外交、战争史、主流经济史、精英科技/文化史的局限,展开更为广泛地自下而上的跨领域全球史研究创造了条件。第三,由于具有强大运算功能的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专业软件操作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利用各类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政府提供的科学数据库,就世界史上各类涉及计算的课题,诸如人口数量升降同环境变迁的相关性、经济指数增降同社会消费习惯变迁的相关性??以及此类数字变化同世界历史上全球化趋势的相关性等,展开深入、系统、动态地量化研究,或是为定性研究提供量化依据,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助于创造性地开拓研究新思路,引发出更为复杂且价值更高的其他综合性跨学科的重要课题。

他认为,为能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给世界史研究带来的冲击,围绕世界史学科乃至整个历史学科信息化应用问题,展开深入的系统研究已经不容回避。这既是时代向世界史学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世界史研究走出“切块史”、迈向有机整体的全球史使然。世界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面临的最大窘境,是它的“碎化”。人为延续下来的知识结构条块划分的传统,不仅将动态演变着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有机体切割得七零八落,而且也把人类同他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割裂开来。为能摆脱这种局面,先后已有不少中外史学家做过整体史的努力。问题是,能否借助信息化高技术应用的整合手段使之改观,真正大到“线”“面”小到“点”,人的主体行为融人所处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机性、动态性和整体性在世界历史表述的层面上得到更好重现呢?

显然,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前沿课题,对此作者从理论研究人手,正尝试进行“数字世界史”(Digital world History)探索。他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信息化,并非一种孤立的纯技术性历史现象,其由来有着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技术、理论、认知和社会需求等诸方面的背景及动因。社会信息化自身,在当代世界史上已经不仅是据有一席之地、独立成章的问题,而是渗透到当代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各个层

篇三: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具有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一)、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A、史料的分类:

、图片影像史料

1、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文书档案类:

1.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

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

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3.(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思想或学术著作:

4.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史书:

6.(上海历史卷,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7.《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B.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文学、绘画等作品:

8.(广东历史卷,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 D.《诗经》

9.(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

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10.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报刊杂志海报:

11.(天津文综历史,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12.(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14.(江苏)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4、图片、影像史料

15.(泰州期末)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

观察下图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1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1.含义: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

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17、(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13题)200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在结果报告中提出的几大证据中,可以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下列证据中哪一证据属于间接证据?

A.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B.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铭牌共有七块

C.出土物陶器都是素面陶,符合曹植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D.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B、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C、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D、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多学科交叉

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18、(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19、(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2012年浙江高考15题).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41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