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米来科技

时间:2017-03-18 07:13:4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国际信号规则

国际信号规则

自从19世纪以来,各国就已出版了海上信号规则。

第一个国际规则是在1 855年由英国贸易部建立的委员会草拟的。它包含有70000个信号,采用了1 8面旗帜,于1 857年由英国贸易部分两部分出版:第一部分是通用的国际信号,第二部分仅仅是英国信号。这本书为大多数航海国家所采用。

这个版本于1 887年由英国贸易部设立的委员会进行修改。委员会的建议曾由各主要航海国家在1 889年华盛顿国际会议上讨论过。经过许多修改后,该规则于1 897年完成并分发给所有航海国家。但是该规则未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

1927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无线电报会议考虑了再次修改规则的建议,并决定用7种文字出版,即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和一种斯堪的纳维亚文,后来经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政府商定采取挪威文。新规则于1930年完成,并经1932年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无线电报会议通过。新规则编为两册,第一册供视觉信号用,第二册供无线电报用。用于航空器的字句连同整个医疗部分和催促发给检疫证的规则也在第二册中作了规定。有关医疗和检疫信号是在国际公共卫生组织的协助与指导下编写的。这个规则,特别是第二册主要用于船舶、航空器,以及通过海岸电台用于船舶、航空器与陆上有关当局之间。也写入了若干与船东、代理人、修理厂等联系的通信信号。这次会议(1 932年于马德里)设立了一个常设委员会审查规则的使用情况,必要时,对使用上和程序上的问题给予指导以及考虑各种修改建议。常设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由英国政府承担。常设委员会仅在1933年举行过一次会议,并提出了某些补充和修改。

国际电信联盟所属的无线电管理会议,在1947年提议“国际信号规则"应该置于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管辖之下,1959年1月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第一次会议决定承担当时由国际信号规则常设委员会履行的全部职责。在1961年第二次会议上,批准了对“国际信号规则”进行广泛审查计划,以便适应现代航海者的需要。在该组织的海上安全委员会下,成立了一个小组委员会,负责修改这个规则,并考虑到新的无线电话规则的提案以及它与“国际信号规则”的关系。小组委员会由阿根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希腊、意大利、日本、挪威、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组成。下列各国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为修订规则作出了贡献,并给予了协助: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航运理事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国际海上无线电委员会。

小组委员会考虑了1 960年海上人命安全会议第42项建议和1959年日内瓦无线电管理会议第22项建议,于1964年完成了规则的修订。

新规则主要是为了适应危及航行和人命安全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当语言发生困难的时候。它适用于各种通信工具,包括无线电话和无线电报。新规则统一采取每个信号具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原则。

本规则于1965年国际海事组织第四次大会上通过,自此以后该规则又经多次修正并被海安会通过。这次出版,我们编辑了包括2000年1 2月第73次大会修正在内的所有内容。 出版说明

《国际信号规则》于1 965年在国际海事协商组织(IMC())(现国际海事组织(IM0))的第四次大会上通过,自此以后经多次修正。现版《国际信号规则》已对过去版本的《国际信号规则》进行了大量修正以符合IMO的最新要求。《国际信号规则》主要是为了适应在海上发生危及航行和人命安全等紧急情况时通信的需要,它适用于各种通信工具及手段,包括可能使用的无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特别是当语言发生困难的时候,能够使各种通信更简捷明了,由

于《国际信号规则》统一采取一个信号具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原则,因而不会产生歧义,使得海上人命救助活动更加可靠、有效。

根据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I。AS 74)的要求,所有需要配备无线电装置的船舶,均应备有经修正的国际信号规则,各主管机关认为有必要使用国际信号规则的任何其他船舶也应备有此规则。目的是为海上航行的船舶在发生危机航行和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语言交流发生困难时,提供通信方法和手段,以便及时地交流情况,尽快地得到援助。

随着我国航运业突飞猛进和我国船员规模壮大,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和海上人命财产安全,提高我国船员在船舶遇险时应变和语言沟通能力,中国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港口国监督分委会决定编译符合IMO最新要求的《国际信号规则》(2005年版),以更好的满足全球航运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籍船舶和中国籍船员在紧急和遇险中通信的需要,以及培训和演习的需要。具体编译和校订工作由天津海事局船舶安全检查站承担。

此次《国际信号规则》编译出版,收录编辑了该规则出版以来所有修正并通过的内容。 参加本书编译的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军民、宁波、甘政、刘颖、刘健勇、何铁华、宋溱、张平、张国锋、杨晨、杨兴忠、杨克宁、陈德丽、於晓川、罗长国、赵海军、赵彬、赵晨曦、高利军、鄂海亮、韩丹、蔡元春。

蔡元春、杨兴忠负责中文部分总体校对,赵海军、高利军负责本书所附的英文部分总体校对。赵海军负责统稿。

黄何、鄂海亮、杨新宅、张小杰、宋溱、李宏兵等专家承担了本书的审校工作。由于编译时间仓促,书中涉及专业内容范围广泛,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使用者批评指正,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 概 述

1.制定国际信号规则的目的是,在危及航行和人命安全的情况下,特别是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时,提供合适的通信方法和工具。同时考虑到即使不存在语言的隔阂,本规则也可以为无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广泛使用,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明语通信方法。

2.信号的组成:

.1 单字母的信号用于最紧急、最重要的或者是最常用的部分。

.2双字母的信号用于通用的部分。

.3三字母信号以M开头,用于医疗部分。

3.本规则遵循每一个信号都有完整意义这一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始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补充码(在需要时)补充现有的信号组。

4.补充码表示:

.1 改变原码的意义。例如:

CP=“我(或指明的船)正前来援助你。”

CPl=“搜救航空器正前来援助你。”

.2对原主题和原信号提问。例如:

DY=“船舶(船名或呼号)已经在纬度??经度??沉没。”

DY4=“船舶沉没处的水深是多少?”

.3 回答原信号的问题或要求。例如:

Hx=“你在碰撞中受到损坏吗?”

Hxl=“我船水线以上部分受到严重损坏。”

.4补充,明确或详细的说明情况。例如:

IN=“我需要一名潜水员。”

IN4=“我需要一名潜水员清理推进器。”

5.在本规则中出现多次的补充码已经汇编成三个补充码表。仅在信号的内容中有指明时这些表才被使用。

6.括号中文字的表示:

.1任选,例如“??(或幸存艇筏)??”;

.2如需要或有用时可以发送的信息,例如“??(必要时将指明位置)??”;

.3对正文的解释。

7.信号码按照主题和意义分类。为了便于使用,在右栏中加入大量的参考信号。

第二章 定 义

本规则中各词的定义如下:

视觉通信 是指可用眼睛看到的以任何通信方法发送的信号。

声号通信 是指用气雷、汽笛、雾号、钟和其他音响器具发送莫尔斯信号的任何方法。 发信人 是指命令发出信号的当事人。

识别码或呼号 是指由主管当局指定给每一台的一组字母和数字。

台 是指可以有效地利用任何工具进行通信的船舶、航空器、救生艇或任何场所。 首发台 是指发信人交给它发送信号的台,不论它采用何种通信方式。

发报台 是指实际发送过信号的台。

受信人 是指接受信号的当事人。

受信台 是指受信人最后从它取得信号的台。

收报台 是指实际接受到信号的台。

程序 是指为通信而制定的规则。

程序信号 是指为了便于通信而设计的一种信号(见16一17页)。

首发时间 是指命令发出信号的时间。

组 是指由一个以上字母或数字共同组成的信号。

数字组 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构成的组。

一挂 是指一组或多组信号挂在一根旗绳上。一挂或信号升到旗绳一半称为拉一半。 一挂或信号升到旗绳的顶端称为拉到顶。

隔绳 是指长大约2米的旗绳,用于隔开每组旗号。

第三章 通信方法

1.可以使用的通信方法

.1旗语通信,使用的旗号见附录2。

.2灯光通信,使用的莫尔斯码见第十章。

.3声号通信,使用的莫尔斯码见第十章。

.4强力扬声器喊话。

.5 无线电报。

.6无线电话。

.7 用手旗或手臂使用莫尔斯码通信。

2.旗语通信

一套信号旗由二十六面字母旗,十面数字旗,三面代旗和一面回答旗组成。旗语信号通信的详细介绍在第五章。

3.灯光和声号通信

3.1 莫尔斯码是用点和划单独或混合发出信号,来表示字母和数字等。点和划以及它

们之间的间隔应按下列比率确定:

.1一点作为一个单位;

.2一划等于三个单位;

.3 一个莫尔斯码中的两个点或划之间的间隔等于一个单位;两个字母之间的间隔等于三个单位;两个字或组之间的间隔等于七个单位。

3.2 灯光和声号通信一般都遵守上述规定,但是最好把点发成与划相比的比例更短些,这样会把点和划区分得更清楚。灯光通信的标准速率是每分钟四十个字母。灯光和声响通信的详细介绍在第六章和第七章。

4.强力扬声器喊话

只要有可能就应用明语通信,如果有语言障碍,可使用语音拼读表发送信号码组。

5.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

使用无线电报或无线电话发送信号时,报务员应遵照国际电信联盟现行的无线电规则(详见第八章无线电话)。

第四章 通 则

1.发信人和受信人

除非另有指明,否则船舶之间的一切信号都是由发信船的船长发给受信船的船长。

2.船舶和航空器的识别码

船舶和航空器的识别码是在国际范围中分配的,因此,识别码可以表示船舶和航空器的国籍。这些识别码的分配表可由国家主管机关签发并作为规则的补篇。

3.识别码的使用

识别码有两个用途:

.1 与某~台通话或呼叫某一台;

.2讲到或指到某一台。例如:

YP LABC=“我希望用??(补充码表1)与船舶LABC通信。”

HYI LABc=“与我碰撞的船舶LABC已经恢复航行。”

4.船舶或地点的名称

船舶或地点的名称应该拼出。

例如:

RV Gibraltar:“你应驶往直布罗陀。”

5.如何发送数字

数字的发送方法如下j

.1旗语通信:使用本规则的数字旗。

.2灯光和声响通信:通常使用莫尔斯码;也可以拼出。

.3无线电话和扬声器:使用数字拼读表中的代号。

组成原信号部分的数字,应与原信号组一起发送。

例如:

D120:“我需要供20人乘坐的小艇。”

FJ2:“出事(或幸存艇筏)位置已经设置浮标。”

数字中的小数点发送方法如下:

.1 旗语通信:在需要表示小数点的位置插入回答旗。

.2 灯光和声响信号:用AAA表示小数点。

.3 喊话:用数字拼读表的代号读出“DECIMAL”

5.4在发送信号时,如果以英尺或米来表示水深等,则在数字后面用“F”表示英尺,

或用“M”表示米。

6.方位角和方位

方位是用三位数字表示度数,从000到359,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如果有发生混淆的可能,应在数字前加上字母“A”。除另有说明外,这通常表示真方位。

例如:

Lw 005=“我在方位005。收到你的信号。”

LT A120 T1540=“15时40分(当地时间)我看你的方位是120。。”

7.航向

航向是用三位数字表示度数,从000到359,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如果有发生混淆的可能,应在数字前加上字母“C”。除另有说明外,这通常表示真航向。

例如:

MD 025=“我的航向是025。。”.

GR(~240 S18=“前来救助你的船舶操舵航向240。,速度18节。”

8.日期

日期是以2个、4个或6个数字前面加字母“D”发送的信号。前两个数字表示日期。当单独使用两个数字,表示是本月的日期。例如:在4月份的15日或其他任何日期发出“D15”信号,表示是4月15日。接下来的两个数字表示月份。例如“D1.504’’表示是4月15日。必要时再接两个数字来表示年份。

例如:“D181083”表示1983年10月18日。

9.纬度

纬度是以4个数字前面加字母“L”来表示。前两个数字表示度,后两个数字表示分。必要时应接字母“N”(北纬)或“S”(南纬)。如果在不会发生混淆时,为了简单,可以省略。

例如:

工3740S=“南纬37~40”’

10.经度

.1 经度是以4个或5个数字前面加字母“C”来表示。前两个(或三个)数字表示度,后两个数字表示分:当经度超过99。时,如果不会混淆,可以将表示一百度的数字省略。但是为了避免混淆,就要使用5个数字。必要时应接字母“E”(东经)或“W”(西经),但也可以省略,就像纬度的情况一样。

例如:

G13925E=“东经139。25"

.2一个需要以完整的意义表示位置的信号,发送方法如下:

CH 12537N G4015W=“报告指明的船舶在北纬25。37’,西经40。15’,需要救援。”

11.距离

数字前面加字母“R”表示海里。

例如:

OV.A080 R10=“据信在我方位080。,距离10海里处有水雷。”

如果不会发生混淆,字母“R”可以省略。 ·

12.速度

速度是以数字前面加字母表示:

.1 字母“S"表示速度以节计算;或

.2字母“V”表示速度以每小时公里计算。

例如:

BQ$300=“我机对地面的速度是300节。”

篇二:全球研究科技公司

第一次成功的示范了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

一个人工预想图“抽气”全球研究科技公司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拉克纳正在开发的原型。 ?全球研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An artist's rendering of an "air extraction" prototype being developed by 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 and Klaus Lackner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 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 LLC

For anyone uneasy about messing with the chemistry of the ocean--which is probably pretty much everyone--there is one more way to go, and it's being studied in a warehouse in Tucson, Ariz., by a company named 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 (GRT).Developed by GRT president Allen Wright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hysicist Klaus Lackner, the system consists of 32 hanging plastic panels, each 9 ft. high and 4 ft. deep (2.7 by 1.2 m), spaced about half an inch apart.As air wafts through those spaces, CO2 sticks to the proprietary plastic the panels are made of.The device in Tucson is now scrubbing about 50 lb. (23 kg) of CO2 a day out of the air."If we built one the size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right says, "and it removed 100% of the CO2 that went through it, it would capture half of all the emissions in the world."

海洋化学搞乱不安 - 这可能是几乎每个人 - 任何人有一个要走的路,它正在研究一个名为“全球研究技术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仓库( GRT)的。 GRT的总裁艾伦·赖

特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克劳斯·拉克纳开发,该系统由32挂塑料板,每9英尺高,4英尺深约半英寸(2.7)1.2米间隔。 至于通过这些场所空气中飘来,专有塑料CO2枝板制成。在图森的设备现在是洗刷二氧化碳约50磅(23公斤),每天的空气。 “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长城的规模,”赖特说,“它删除100%的二氧化碳,通过它去,它会捕获所有的排放量在世界的一半。”

What Wright actually envisions is not a Great Wall of proprietary plastic, but fields of much smaller, mass-produced scrubbers, each fitting into a 40-ft.-long (12 m) shipping container. Scatter 20 million of them in remote spots around the world, and you could take care of the emissions from all the vehicles on the planet.And what do you do with the carbon you collect? For starters, you could sell captured greenhouse gasses to, well, greenhouses; farmers pay up to $300 per ton for the stuff to help plants grow. If the scrubbers were deployed on a grand scale, though, lakes of liquid CO2 would need to be pumped into deep underground reservoirs. A more exciting--if more remote--possibility is to combine CO2 with hydrogen and convert it back into fuel that cars could burn again. This would release more CO2, which scrubbers would pull back out of the air, in a closed loop.

赖特实际上设想是不是一个专有塑料长城,但更小的领域,大规模生产的洗涤,每到一个40英尺长(12米)集装箱配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偏远地区的20万美元,其中,你可以从这个星球上的所有车辆的废气排放。和你做什么你收集与碳?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出售捕获温室气体,以及大棚,农民支付的东西,以帮助植物生长,至每吨300美元。 不过,如果洗涤器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部署,湖泊的液态二氧化碳将需要进入深的地下水库抽水。更令人兴奋的 - 如果更偏远的 - 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氢结合,并转换成燃料汽车可以再次燃烧。 这将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洗涤会拉回来,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空气。

全球研究科技公司,LLC(GRT)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公司,并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拉克纳已经实现了一个大胆的新技术的成功示范,捕捉空气中的碳。 “抽气”原型已成功地表明,的确是可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CO 2)。 这是走向商业上可行的空气捕获装置的第一步。

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 LLC (GRT), a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and Klaus Lackner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ave achieved the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of a bold new technology to capture carbon from the air. The "air extraction" prototype ha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that indeed carbon dioxide (CO2) can be captured from the atmosphere. This is GRT’s first step toward a commercially viable air capture device.

这一技术首次在一个关键时刻,在最近的调查结果,全球专家推崇的阵列 - 包括前副总统戈尔,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医生 - 得出的结论是人造气候变化确实是在我们身上。 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在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大幅度增加,彻底前所未有的水平。 抽气装置是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世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大量有害。

This technology debuts at a critical juncture where recent findings of an esteemed array of global experts — including former Vice President Al Gore, Sir Nicholas Stern, and the eminent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 serving o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have concluded that man-made climate change is indeed upon u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challenges we face is the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and completely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e air extraction device is one critical solution to help the world reduce dangerous amounts of CO2 in the air.

碳捕获技术的开发是由GRT和克劳斯?S.莱克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教授及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 基于图森科技公司于2004年开始开发的设备,最近已成功地证明其疗效。 抽气装置,在吸附剂从自由流动的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分子,这些分子释放的碳封存二氧化碳的纯流,满足了广泛的性能标准,在GRT的研究设施。

The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by GRT and Klaus S. Lackner, a professor at Columbia University’s Earth Institute an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The Tucson-based technology company began development of the device in 2004 and has recently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its efficacy. The air extraction device, in which sorbents capture

carbon dioxide molecules from free-flowing air and release those molecules as a pure stream of carbon dioxide for sequestration, has met a wide range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in the GRT research facility.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一步朝着使碳捕获和封存一个可行的技术,说:”拉克。 “我一直认为,科学和工业设计系统的技术能力,将捕获温室气体排放,并让我们过渡到未来长期的能源。”

"This is an exciting step toward making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a viable

technology," said Lackner. "I have long believed science and industry have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o design systems that will capture greenhouse gases and allow us to transition to energies of the future over the long term."

总吨的示范战斗深远的影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不同于其他技术,如碳捕获和存储由发电厂,抽气将允许减少碳排放发生的地方,不论,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动管理。 技术显示,首次在曼谷街头,从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从大气中移除位于冰岛的设备。 这可能提出了解决三个问题,到现在为止已构成棘手的障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倡导者:如何处理一起代表超过2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车辆,如何管理现有的基础设施的排放量以百万计的,以及如何连接碳碳处理的网站。

The GRT’s demonstration could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battle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levels. Unlike other techniques, such a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from power plants, air extraction would allow reductions to take place irrespective of where carbon emissions occur, enabling ac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levels. The technology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vehicles on the streets of Bangkok c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atmosphere by devices located in Iceland. This could present a solution to three problems that until now have posed intractable obstacles for advocates of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millions of vehicles that together represent over 20 percent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how to manage the emissions from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d how to connect the sources of carbon to the sites of carbon disposal.

“这个重大的成就,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说,“和GRT和克劳斯?拉克纳,世界别出心裁,宜早不宜迟,有在这场斗争中的重要工具。“

Thi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holds incredible promise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said Jeffrey D. Sachs, director of The Earth Institute, "and thanks to the ingenuity of GRT and Klaus Lackner, the world may,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have an important tool in this fight."

一平方米的开放与设备可以每年从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约10万吨。 如果一台设备,10米,10米来衡量,它可以每年提取1000吨。 这种规模的,一万台设备将需要10亿多吨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 据英国财政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斯特恩报告“,世界将需要11亿美元吨减少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保持前两次工业水平的二氧化碳浓度。

A device with an opening of one square meter can extract about 10 tons of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each year. If a single device were to measure 10 meters by 10 meters it could extract 1,000 tons each year. On this scale, one million devices would be required to

remove one billion tons of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According to the U.K. Treasury’s Stern Review on climate change, the world will nee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11 billion tons by 2025 in order to maintain a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t twice pre-industrial levels.

专家早就强调空气中提取的潜力,认为它可以有一个比目前小规模经营的可再生能源,极大地影响更大。 然而,到今天为止,交通部门一直抵制许多碳减排技术。 虽然有可能在通过烟气洗涤电厂碳捕获,设计数以百万计的轿车,卡车和火车,捕捉二氧化碳从废气流2简直是不实际的。 拖“拖”的背后,每乘用车收集废气排放会加剧交通拥堵,减少汽油的行驶里程,并增加油耗。 简单地说,要结束在大气中的CO 2排放量从交通部门,并像一个吨位已开发的设备只能从大气中移除。

Experts have long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air extraction, arguing that it could have a vastly greater impact than th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hat currently operate on a small scale. To date, however, the transport sector has resisted many carbon-reducing technologies. Although carbon capture is possible at power plants through flue-gas scrubbing, designing millions of cars, trucks, and trains to capture CO2 from their exhaust streams is simply not practical. Hauling a "trailer" behind every passenger car to collect exhaust emissions would exacerbate traffic congestion, reduce gasoline mileage and increase fuel consumption. Simply put, CO2 emissions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re going to end up in the atmosphere and can only be removed from the atmosphere with a device like the one GRT has developed.

空气捕获装置体积小,需要风钢厂将需要抵销的CO 2排放量等量的土地面积远远小于。 事实上,如果用来驱动风车的空气流进行的CO 2捕获,然后能量相当于基础上,CO 2捕获将减少排放平等扫描面积比风车百倍。 如风力涡轮机,吨位设备将被部署在协调单位,但提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它的动能。

Air capture devices are small and require much less land area than the wind mills that would be needed to offset an equal amount of CO2 emission. Indeed, if the CO2 carried by the air streams used to drive wind mills were to be captured, then on an energy equivalent basis, the CO2 capture would reduce emissions hundred times more than a wind mill of equal sweep area. Like wind turbines, the GRT devices would be deployed in coordinated formations, but would

extract the air’s carbon dioxide, not its kinetic energy.

一个重大的挑战,一直是科学家面临的工作,提取和封存大气中的碳的事实,实在是太贵了重新装备许多世界上现有的发电厂,使他们更环保。 在一般情况下,建设新技术更容易和便宜比添加到现有的基础设施改造。 GRT的设备令人兴奋的另一个好处是,它面临着这一挑战,捕捉从现有电厂的排放量,而不强加改造成本。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scientists working to extract and sequester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has been the fact that it is too expensive to re-outfit many of the world’s existing power plants to make them more eco-friendly. In general, building new technologies is easier and cheaper than adding retrofits to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other exciting benefit of the GRT device is that it faces down this challenge by capturing the emissions from existing power plants without imposing retrofit costs.

空气捕获提供了第三个重要的利益。 CO 2捕获的CO 2点可以位于设备最终用途或封存,消除了当前需要相匹配的CO 2源汇。 例如,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油田,在那里它可以被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操作现场,或者可以在南非捕捉到来自所有那些在曼谷的车辆可以被捕获的CO 2饲料为饲料的股票在该国日益增长的石油化工生产的需求。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定量的CO 2封存在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空气采集系统可以位于该物理位置。 在美国,在俄亥俄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密歇根州的编队,在其他网站出现,以保持长期的CO 2储存地下的承诺。 空气中提取,也可以提供一个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谈判如何部署减碳技术的新窗口。

Air capture offers a third important benefit. The CO2 capture device can be located at the point of CO2 end-use or sequestration, eliminating the current need to match CO2 sources with sinks. For example, the CO2 originating from all those vehicles in Bangkok can be captured in an oil field in Alberta, Canada, where it could be used on-site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operations or it could be captured in South Africa to feed a growing demand in that country for feed stocks for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If the goal is to sequester a given quantity of CO2 in a specific geological formation, the air capture system could be located at that physical location.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formations in Ohio, Oklahoma and Michigan, among other sites, appear to hold promise for long-term CO2 storage underground. Air extraction could also offer a new window in negotiation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 how to deploy carbon reducing technologies.

展望未来,总吨计划开始展现其对规模较大的空气捕捉系统。 总吨空气捕获系统的广泛部署,使我们能够想象实际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甚至到工业化前的水平。 这是空中捕捉激动人心的承诺,正是刚刚被吨位证明。 Going forward, GRT plans to begin demonstrating its air capture system on a larger scale. Extensive deployment of the GRT air

capture system makes it possible to envision an actual reduction of CO2 levels in the atmosphere, perhaps even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That is the exciting promise of air capture and precisely what has just been demonstrated by GRT.

资料来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Source: 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篇三:日本清酒

日本清酒

清酒(せいしゅ)也称为日本酒(にほんしゅ),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日本特有的造酒技术酿造而成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米酒”了,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分类,主要是以喝法不同,才有了冷酒(れいしゅ)和热酒(热涧、あつかん)之分。冷酒必须冷藏后喝,而热涧必须加热后喝。

清酒的诞生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大陆,2000年前、江浙一带的大米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传到了日本。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炼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奈良县的三轮神社、京都府的松尾神社、梅之宫神社在日本因供奉酒神而非常著名。三家神社所供奉的酒神代表了日本酿酒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情况。

三轮神社供奉的诸神中有一位「大国主命」神,他是日本土著民族的代表。表明距今2000年前在同亚洲大陆交流时,大米的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一同传到了「出云阿国」,这就是日本清酒的原型,清酒是日本民族的国酒。 松尾神社供奉的酒神据说是秦氏,他是距今1500年前从朝鲜半岛旅居日本的众多有技术的工匠中掌握酿酒技术的代表人物。

梅之宫神社供奉的「木花咲耶姬」神,传说他用大米酿制甜酒。表明1200年前就开始了制麴酿

清酒的起源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清酒的特点

日本清酒虽然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却有别于中国的黄酒。该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选的大米要经过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渍时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发酵时又分成前、后发酵两个阶段;杀菌处理在装瓶前、后各进行一次,以确保酒的保质期;勾兑酒液时注重规格和标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质量标准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

清酒的分类

(一)按制法不同分类

1)纯米酿造酒 纯米酿造酒即为纯米酒,仅以米、米曲和水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此类产品多数供外销。

2)普通酿造酒 普通酿造酒属低档的大众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对人较多的食用酒精,即1吨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120L。

3)增酿造酒 增酿造酒是一种浓而甜的清酒。在勾兑时添加了食用酒精、糖类、酸类、氨基酸、盐类等原料调制而成。

4)本酿造酒 本酿造酒属中档清酒,食用酒精加入量低于普通酿造酒。

5)吟酿造酒 制作吟酿造酒时,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酿造清酒很讲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来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后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于提高酒的质量。吟酿造酒被誉为“清酒之王”。

(二)按口味分类

1)甜口酒 甜口酒为含糖分较多、酸度较低的酒。

2)辣口酒 辣口酒为含糖分少、酸度较高的酒。

3)浓醇酒 浓醇酒为含浸出物及糖分多、口味浓厚的酒。

4)淡丽酒 淡丽酒为含浸出物及糖分少而爽口的酒。

5)高酸味酒 高酸味酒是以酸度高、酸味大为其特征的酒。

6)原酒 原酒是制成后不加水稀释的清酒。

7)市售酒 市售酒指原酒加水稀释后装瓶出售的酒。

(三)按贮存期分类

1)新酒 新酒是指压滤后未过夏的清酒。

2)老酒 老酒是指贮存过一个夏季的清酒。

3)老陈酒 老陈酒是指贮存过两个夏季的清酒。

4)秘藏酒 秘藏酒是指酒龄为5年以上的清酒。

(四)按酒税法规定的级别分类

1)特级清酒 品质优良,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30%以上。

2)一级清酒 品质较优,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29%以上。

3)二级清酒 品质一般,酒精含量15%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26.5%以上。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人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但是,从1992年开始,这种传统的分类法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按酿造原料的优劣、发酵的温度和时间以及是否添加食用酒精等来分类,并标出“纯米酒”、“超纯米酒”的字样。

清酒的确分很多等级(普通酒、本酿造、纯米、吟酿) 而吟酿算是清酒中很高级的 而吟酿中又有分很多等级(依有无使用酒精与精米步和的程度分 吟酿、纯米吟酿、大吟酿、纯米大吟酿)

(1)纯米酿造酒 纯米酿造酒即为纯米酒,仅以米、米曲和水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此类产品多数供外销。

(2)普通酿造酒 普通酿造酒属低档的大众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对人较多的食用酒精,即1吨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

(3)增酿造酒 增酿造酒是一种浓而甜的清酒。在勾兑时添加了食用酒精、糖类、酸类、氨基酸、盐类等原料调制而成。

(4)本酿造酒 本酿造酒属中档清酒,食用酒精加入量低于普通酿造酒。

(5)吟酿造酒 制作吟酿造酒时,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

日本酿造清酒很讲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来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后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于提高酒的质量。吟酿造酒被誉为“清酒之王”。

事实上,日本的清酒就是用米去酿制成成的酒,也就是米酒,但有其特殊的规定,其中影响风味的,主要有:

1. 米: 虽然一般的米,也可以酿酒,但是若是要酿出特殊风味的清酒,就必须慎选好的米来酿制。一般来说,酿制清酒的米都是肉厚壳薄的,就是米粒饱满、而壳薄的;而且也要容易吸收水分,这样才会易于发酵。日本各地都有特殊的米种,加上气候、水质等,也造就清酒不同的风味。就像葡萄酒一样。其中较有名的是山田锦。

2. 精米步合: 就是米研磨的程度,日本清酒的分类,就是依据使用的米,研磨的程度不同来定义的。因为米要经过去壳跟米糠等过程才可以使用。所谓精米步合70%,表示保留70%的米,其余的部分被研磨掉。剩下的精华部分就用来酿制米酒了。

3. 添加酿制酒精与否: 酿制酒精是以淀粉、糖类等植物性原料发酵蒸馏而成。一般来说,为了让吟酿的香气更重、风味更平衡,都会使用酿制酒精来调味,也可以抑制让香味劣化的细菌。如果单纯使用纯米来酿造,但是没有添加酿制酒精者,在前面都会加入纯米两个字。所以纯米吟酿跟吟酿的规定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没有使用酿制酒精,而一个有使用。

4. 本酿造酒: 使用精米步合70%以下的白米,加上酿制酒精,但是比率没有超过使用精米的百分之十,称为本酿造酒。若是使用精米步合60%以下的,则称为特别本酿造。

根据以上的四个特性。清酒的分级如下:

1. 大吟酿(纯米大吟酿): 精米步合50%以下,并加上特殊的酵母菌,低温酿制而成。大吟酿的特色就是加入一定的酿制酒精,使其风味更为特殊且平衡。纯米大吟酿则是使用精米跟米趜酿制而成,不添加酿制酒精,一般来说味道比较醇厚。

2. 吟酿(纯米吟酿): 与大吟酿(纯米大吟酿)相同,只是他是使用精米步合在60%~51%之间的精米,加上酵母菌低温酿制而成。纯米吟酿则是使用精米跟米趜酿制而成,未加入酿制酒精。

3. 纯米酒(特别纯米酒):顾名思义是仅使用米跟米趜酿制。纯米酒是用精米步合70%以下,特别纯米酒则是精米步合使用60%以下。米酒是日本清酒的始祖,可以喝清酒的原味,洗练的口感是其特征。

4. 本酿造(特别本酿造): 在纯米酒(特别纯米酒)中加入酿制酒精一定比率,就成了本酿造(特别本酿造)。

那看起来特别本酿造跟吟酿、大吟酿很相似,都是使用精米步合60%以下的精米低温酿制而成,它们差别在哪里? 事实上就在酿制酒精的使用,本酿造酒使用的酿制酒精不得超过精米的10%,因此口味较为清淡;但吟酿没有此规定,可以制造出较为华丽浓厚的口感。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到,这4个因素决定了日本清酒的风味,但是并不是大吟酿就比较好,只能说他是使用精米步和比较低的米,其它等级的清酒也有其特殊的风味。

名称:纯米大吟釀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

精米步合:50%以下

其它要件:有吟釀香、特有香型色泽非常好

特点:米香、清爽圆润

名称:大吟釀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酿造用酒精

精米步合:50%以下

其它要件:有吟釀香、特有香型色泽非常好

特点:香气明显、柔和

名称:纯米吟釀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

精米步合:60%以下

其它要件:有吟釀香、特有香型色泽非常好

特点:清爽圆润

名称:吟釀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酿造用酒精

精米步合:60%以下

其它要件:有吟釀香、特有香型色泽非常好

特点:有香味、柔和

名称:特别纯米酒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

精米步合:60%以下

其它要件:香味、色泽良好

特点:厚、圆润

名称:纯米酒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

精米步合:70%以下

其它要件:香味、色泽良好

特点:浓厚、圆润

名称:特别本酿造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酿造用酒精

精米步合:60%以下

其它要件:香味、色泽良好

特点:淡丽、清爽

名称:本酿造

使用原材料:米、米麴、酿造用酒精

精米步合:70%以下

其它要件:香味、色泽良好

特点:淡丽、清爽

●吟釀:原料大米经过特殊加工,其精米度为60%以下,酿造温度在10度以 下经1个月的低温发酵而酿制。酒味具有吟釀酒特有的香味。

●精米:用精米机将大米的表层部分精磨掉,留取米芯的作业。如将大米的表层磨掉40%,那么精米度就是60% 一般食用白米的精米步合,多在90-92%左右。酿造清酒用的酒米,精米步合则从75%到23%不等。

酿酒用米的精米机和食用米的精米机,在构造上有很大的不同。酿酒用米的精米机,自从昭和初期纵型精米机问世以后,磨米效率有长足的进步。为了酿造吟酿酒和大吟酿酒等高级的清酒,需要高精度的精米,现在也有使用电脑控制的精米机。

1989年 (平成元年)日本政府规定,各级清酒的精米步合如下:

其中纯米酒的精米步合规定自2005年(平成16年)起取消。理由是市面上有许多“只使用米酿造的酒”,虽然精米不合未达70%的最低标准,但品质却能够和纯米酒匹敌。因此继续针对纯米酒规定精米步合已经没有意义,故而取消。

四、清酒的命名与主要品牌

清酒的牌名很多,仅日本《铭酒事典》中介绍的就有400余种,命名方法各异。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鸟兽及自然风光等命名,如白藤、鹤仙等;有的以地名


米来科技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01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