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建瓯历史名人

时间:2017-03-17 06:36:4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建瓯革命遗迹及革命人物调查

建瓯革命遗迹及革命人物调查

谢志成 新功能材料班 1014141040

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殷国、闽国古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瓯各取首字而来。建瓯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许多人物诞生于此。

而在建瓯城北坐落一座美丽的山名为黄华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秀丽为一城之最。一直是市民锻炼身体和休息的好去处。其实黄华山是为了纪念黄华这个人,他是元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在历史中黄华山一直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而在黄华山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时刻提醒我们先辈的事迹。

说道革命人物,不得不提到杨峻德先辈。杨峻德,建瓯吉阳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民国4年,峻德当年16岁,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亡国条约,他积极的参加学生会抵制日货活动。民国12年京汉铁路发生“二·七”惨案,他极为义愤,暑假中往返京沪汉间,串连闽北留外学生组织“建属六县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发

表宣言,反对军阀擅政,并宣扬新文化、改造社会。

民国1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分派与当时在沪的葛越溪等人返建瓯开辟革命工作。民国17年初,峻德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活动,建立南台帮州、仓山、泛船浦等处工人运动据点,形成福州工人运动有利形势。民国20年3月25日,他往厦门郊区出席厦门市委常委会,途中被国民党特务跟踪逮捕,押在漳州海军司令部监狱。不久,审讯人员查出他身份,极尽威胁利诱,严厉审讯,企图从他口中破获中共地下组织。但他镇定自若,并说:“共产党组织严密,同是党人,非有必要,无从认识,我既被捕,尽我个人承担”。始终不肯吐露组织关系,即以死刑威逼,仍坚贞不屈。但审讯当局仍不死心。峻德秘密押到南京,再度威胁利诱,而峻德始终不为所动。民国20年5月23日,被杀害在南京雨花台,年31岁。

建瓯作为一个文化古都,也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虽然历史离我们有些许遥远,但是我依然可以从历史遗留的风景,老人们的诉说,依稀的回味那段风云变化的动荡的时代。我从这次历史调查中更加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辉煌。更加的的牢记历史,追忆先辈为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同时为先辈的勇气所骄傲。我要以先辈为榜样,展现出我们建瓯人的风范。同时更要尊敬先辈。例如以后爬黄华山山时,有机会多多去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还有多多传授建瓯的历史给不知道的人。可以和自己的弟弟妹妹说说黄华山的由来,说说我们的家乡的英雄杨峻德先辈的英勇事迹。如果没有这次调查,我真的好多建瓯的历史都不知道。作为一个正宗的建瓯人,如

果连建瓯的历史都不知道,真会被人笑的。所以要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历史,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学到优秀的品质,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

篇二: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建瓯地处闽北内陆山区,武夷山东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是“福建”最早设县之一,历代曾为郡、州、道、府、路的治所,是“闽国古都”、“八闽首府”、“御茶苑”故地,有“一府三庙学,一城三衙门”之称,历史上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建”就取之于福州、建州首字。建瓯历史名人和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奇特,旅游资源丰富。

现从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绿色生态、山水景观、民俗风情、自然地理等方面来分析建瓯旅游资源现状。

一、历史古迹

1、古文化遗址

建瓯人文遗址景观众多,有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小桥黄窠山遗址、东汉覆船山遗址、小松渔村宋窑址、东游下塘唐窑址、小桥郑氏养蒙书院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等。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

北苑御茶园遗址----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嘉靖《建宁府志》载:“龙启(五代十国延均年号)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现存北苑御茶园“凿字岩”在城东东峰镇焙前村附近的“林垅”小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下刻有楷书80字,为北苑茶园纪事文,为北宋庆历二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园鼎盛时期所刻。

北苑御茶园作坊遗址在“林垅”之下,目前已发现北苑六角井遗址一处和作坊遗址多处。1995年元月,日本学者林屋晴三慕名来建瓯,看到北苑摩崖石刻等遗址,认为在“北苑”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制茶工艺的祖地的茶文化的发源地,欣然出资修亭保护。北苑御茶园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古城门遗址

五凤楼----今称鼓楼,位于市区中心,坐北朝南,属城楼式古建筑,楼高23米,宽50米,楼下有拱门洞三个,纵深13米,人民路自此穿行而过。“五凤楼”的前身是公元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名为“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坐北朝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周红柱挺立,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

古城门----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

至民国,建瓯城垣有废无修,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存“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

威武门----(西门),位于西大街出城口,拱形门洞高4米,宽4.5米,城墙厚21米。城墙正面门洞上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威武门”3字,四周凸刻云雷纹。

临江门----位于管葡路西侧,频临建溪。城墙高6米、厚21米,拱形城门洞高4米、宽4.5米。

通济门----位于城西南建溪河岸,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3.5米、深7米,城门洞上方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通济门”3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重修时所题,城门外为航运码头。

通仙门----又称长桥门,位于城南偏东方向,面临东溪。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5米、深24米。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城门顶上尚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近年重建加固,其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城楼上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为“太保楼”。

广德门----位于水南桥头,这次修建水南桥时被挖掘出来,但按照省里文物专家的意见,暂时不予开发,但在其不远处将建广德楼,目前正在规划中。

3、古民居

甪里新闾古民居群----位于龙村擎天岩山脚下大汴地村的,由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通过里弄、通道、房屋之间的边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房宅和周围的山乡环境、竹林、山涧、田野和谐地组成一体。

巧溪古民居----位于吉阳镇境内,村庄四面环山,西南有海拔1384米的郭岩山为屏障,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清朝是这个村庄发展的鼎盛时期,钦命5―9品军功有52人、国子监生有8人、太学生36人、〉府庠生26人、府武生8人、贡元4人、进士2人。被誉为地灵人杰的书

香巧溪,在村尾进出村的要道上至今还保留有清乾隆庚辰年(1760 年)的“巧水流长”题刻。

五石古民居----西出建瓯往南武路北行约二十公里,一处规模恢宏的古宅群便跃入眼帘,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这个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古茶庄,随着旅游以及民间古 民居探寻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伍石茶庄屏风墙上的两幅藏诗竹画因百年来无人参透,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党城古民居----在建瓯东游党城村,这一民居保存着80多栋,建筑彩绘镂刻、雕梁画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闽北也不多见。来到建瓯东游党城沿着半月形的古街走进东游党城村,古式民居映入眼帘,民居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到八拼、二到三进厅的建筑,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势,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匾额都体现了当年造房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建筑的梁柱、斗拱、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梁架彩绘、拱斗彩绘历经两百余年鲜艳不减当年,石雕、木雕,镂刻古朴,石花架、石戽工艺精湛。

城区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城区铁井栏、紫芝街一带传统街区目前仍保存着原有的街宽4米、建筑多以木构和土木结构为主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街区现存有刘氏五忠祠、尚书井、练氏夫人祠、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墅等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但紫芝街北段东侧已被龙成房地产公司进行商品房开发,铁井栏东段南侧即将被体育场二期改建工程开发为楼房;街区内的古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的巷宽3米,原有的深宅大院高墙景观和库厝毗连的景象,因受1998年“6.22”水灾破坏和灾后重建,损毁比较严重。目前保存较好的还有18幢,特别是五通巷叶氏(6幢)和倪氏、胡氏、张氏、谢氏民宅、序五里闽北临委旧址和管葡小学分校、大甲巷的南阳寄庐等传统风貌依旧。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4、宗教寺庙

建瓯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宗教寺庙数量多、规模大。光孝寺、东岳庙、建宁府孔庙是建瓯佛、道、儒三教最具代表性的

,这三个寺庙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在全省县(市)级中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东岳庙

----又称东岳行宫,在城东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为清嘉庆19年(1814年)重建的建筑物,大殿主脊梁上还留有“大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字样。殿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

东岳庙分为天王殿、前殿、大殿、后宫殿四部份。大殿又称圣帝殿,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岳帝爷,即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几百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庙会,各方信士云集朝圣,为古建州第一大庙会。东岳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孔庙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孔庙后侧的建瓯博物馆内还保存大量建瓯出土的古文物,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档次之高,均属全省县市博物馆之首。在小桥阳泽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是解放后全国发观的最大一件甬钟,宋代青铜音盏是全国所仅见,还有富于地方色彩的西汉陶器、唐宋多角罐、蟠龙瓶及历代古钱币、瓷器、玉器等文物精品。

光孝寺---全称报恩光孝寺,位于建瓯水南铁狮峰之麓,建溪之滨,依山傍水,坐南朝北,规模宏大,环境清幽,自古以来便是全省最著名的大寺庙之一,素以“北有光孝,南有开元”而蜚声海内外。光孝寺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85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宇”、“万寿”,南宋七年(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寺。全寺由外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东西回廊,组成封闭式建筑群落。唐时,日本野山空法师曾临寺膜拜,清顺治帝曾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历代闽、浙、赣僧人都以光孝寺为求圣地。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三清宫----位于芝城南郊的云际山。芝城南郊古称紫芝坊,是古建州的二十九坊之一。紫芝坊层峦叠嶂,林木葱茏,而云际山则雄居南郊群山之巅。三清宫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五步梁十一檩抬梁式屋架,四侧翼角高翘,金柱全部采用建瓯特色树种——锥栗原木,这在锥栗之乡亦属罕见。三清宫大殿座西朝东,面积960

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

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禄寿喜四大仙。三清宫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侧有百仙殿和吕祖殿。大殿广场下方是历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从不干涸,明万历丁末年瓯宁知县骆骎曾在此建“一泉亭”。铁狮峰是云际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龙王殿。而五谷仙殿的位置最为显眼,置身殿前,视野开阔。近处,巍峨的善见塔就在脚下。远眺,建瓯市区一览无余。源自武夷山的崇阳溪自北而下,与由东向西穿城而过的松溪在山下汇成建溪。三溪环绕,将古城建瓯分为旧城和新区三块,使其形貌有如武汉三镇。

太保庙----共有三处,分别为小松镇龙安岗太保祖庙、通仙门太保楼、坑里太保庙。

善见塔——在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市区隔水相望,距城区约3公里。该塔在旧《建瓯县志》卷七·名胜篇称多宝塔,一名善见塔。在卷一·附图中又称铁狮峰见善塔,但群众多习称为水南塔。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2~1368),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塔基深3米,条石,巨砖砌筑,地面二级台阶,砖砌塔体,八角形,底墙厚2米,直径内空8米,往上渐次缩小塔身,总高40米,七层,塔体外墙层层墙帽翘角,层次分明,每层四面对衬佛龛,有佛像雕塑其内,另四面对衬为方形通风口,塔内层层楼板,设木楼梯可供上下;铸铁板压顶,铸钢塔尖。但在该塔合顶时遭雷击,翘角及塔内梯楼木构部分皆焚毁。塔体浑厚坚实,造型挺拔雄伟。“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1978年5月和1983年4月,塔基地宫又两次被盗挖。经县人民政府派员侦究,追回元代铜佛、青瓷荷叶罐、双耳瓶、香炉和历代缗钱等出土文物。

5、建瓯古廊桥

廊桥即厝桥,是我国闽北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大奇观。厝桥是集过往行走、农副运输、休闲游玩、集会议事于一体的古老建筑。尤其在道路不发达的古代,厝桥就更显其商贾车旅,遮风避雨的黄金通道地位。

厝桥建设最典型的是迪口镇。据老人回忆,旧时全迪口厝桥多达三十几座,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厝桥还有10来座,其余有的荒废,有的改成公路桥,有的有桥无厝。旧时所建厝桥多以大杉木相架,上铺厚木板再铺砖石,用古建筑的方式建上桥厝,五彩飞楹,古色古香,桥内供奉佛念龛。现时建的厝桥多为石头拱桥,上建桥厝,但建筑风格比古厝桥相差甚远,厝桥多建在村中或村头村

尾既是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又是人们乘凉歇息活动场所。迪口镇厝桥多为古建筑,故列入名胜古迹。此外,较出名的是吉阳的步月桥,还有玉山的腾云桥,小桥的登云桥等等。

二、 文化名人

建瓯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1154名进士、6大状元、10大宰辅。著名的历史人物有闽王王延政、芝城之母练氏夫人、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杨荣、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家杨峻德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建瓯杰出人物。朱熹、李钢、陆游、蔡襄、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留下赞誉。其中,杨荣、袁枢最富有代表性。

杨 荣字勉仁,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明朝建宁府建安县人。他30岁中进士,32岁即被选入内阁,参与国家机务,历经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辅政四朝,在朝40年,历任翰林学士、太常卿、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杨荣崇尚儒学,重视皇统,为人多谋善断、文武双全,曾二次巡边、五次扈从北征,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为明朝作出重大贡献,同杨仕奇、杨溥一起被誉为“三杨辅政”。杨荣还参与了明朝迁都北京及北京城、故宫等规划建设。明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途经杭州武林病逝,享年70,次年,御封太师赐葬,杨士奇撰墓志,杨溥撰神道碑文,葬

篇三:富沙叶氏唐代名人录

富沙叶氏唐-五代名人录1(草稿)

富沙叶氏北宋名人录1(草稿)富沙叶氏北宋名人录2(草稿)

富沙叶氏北宋名人录3(草稿)

富沙叶氏南宋名人录1(草稿)

富沙叶氏南宋名人录2(草稿)


建瓯历史名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89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