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南京扶老人被讹事件

时间:2017-03-13 19:47: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思修论文: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调查报告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问题

调查报告

学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年级: 工程院2013级 姓名:

学号: 2220133754574545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屡屡登头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坏人变老了,道德滑坡等论调也不断出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去扶呢?去扶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被诬陷告到法院甚至要还背负巨额赔偿。近几年南京的“彭宇”案和河南郑州的“李凯强”案扶老人被讹而赔光家底的事件已经向大家暴露了这个问题。如果不扶,我们可能会换得一个清静,不会招惹上任何麻烦。但是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我们失去的是良心。可能就在那一霎那间,一个人的生命就消逝了。如果不去扶,我们虽然得到了生活的平静,却换来了道德的丢失。与之相对的负责案件调查的公安部门在哪,为何许多的事件都得不到一个最终的结果。如果任由事态延续下去,公安部门将丧失基本的权威和群众的信任;好人的权益也将一再被侵犯;更甚者,社会的道德建设将面临危机,法律的尊严也将受到损害,何谈全民守法。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二、典型案例

1、2016年5月一则小学生撞老人扶起的新闻引起网友的关注,网友纷纷为小学生敢于认错的行为点赞。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这是个持久的话题,这话题到如今也有着巨大的争议。5月24日,白云区同心小学的四个学生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当日下午4时许,放学后的付译与三位同学一起回家时不小心将84岁的丘阿婆撞倒,4

学生赶紧道歉并将老人扶了起来,并陪同老人接回放学的孙女并送回家。

对于这种勇于承担错误的行为,跌倒受伤的丘阿婆并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安慰他们说自己有医保,他们不用担责。连续两日,丘阿婆还奔波于学校和报社之间,希望学校和报社表彰这种行为

2、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3、天津许云鹤案,又称天津翻版“彭宇案”.

2010年8月16日,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翻版的“彭宇案”。 三、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调查形式:网络问卷调查 3、数据来源:中国大学生调查网 4、参与调查人数:1000 5、问卷内容

1.如果有一天您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您会上前去扶起他吗?() ○

A会,而且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 B. 会,但是必须先得到证明自己不是肇事者 C. 不会,免得最后遭人诬陷

2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觉得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应该的吗?() ○A. 应该 B. 事不关己 C. 不敢

3没发生彭宇案等案件之前,您遇到相同的问题会怎么办?() ○

A.毫不犹豫扶老人起来,助人为乐是美德 B.先确定有人作证自己不是肇事者,再帮忙扶起老人 C.装作没有看见,尽快离开,免得给自己带来麻烦4 发生彭宇案等之后,您遇到相同的问题会怎么办?( ) ○

A.毫不犹豫扶老人起来,助人为乐是美德 B.先确定有人作证自己不是肇事者,再帮忙扶起老人 C.装作没有看见,尽快离开,免得给自己带来麻烦

四、调查结果

1.如果有一天您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您会上前去扶起他吗

2、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觉得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应该的吗?

3、没发生彭宇案等案件之前,您遇到相同的问题会怎么办?

4发生彭宇案等之后,您遇到相同的问题会怎么办?

五、数据分析及结论结论

数据分析:从数据上看出善良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这说明了我国社

篇二:怕扶老人的社会心态论文

怕扶独行老人的社会心态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更多的在关注自我的感受,关注于私欲的满足,关注于自己的快乐与健康??然而人们很少去关注他们,在我们法律还不够健全的基础上,很多人在逃避一种责任,就是作为社会人类该如何去关注他们,关注社会,以至于这样一个社会出现了对感动人物的大肆宣扬,道德变得越来越缺失。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就曾经学过这样的文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也同样希望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出现,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去发生了诸多无法入目的,惨不忍睹的事实:如 “众多女大学生当二奶”“不孝顺事件”“马加爵事件” “我爸是李刚事件” “扶老太太被讹事件”,“围观跳楼事件”等等。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社会普适性、客观性和实践性是建立在人之初善本性基础之上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这一表述正是揭示亲情之爱与"爱人"的内涵。爱父母,爱子女,夫妻相爱,兄弟姐妹之间的胞情之爱,是人类亲情的自然表露,着不需要过多的理论论证。每个人从他的孩提时代开始直至耆老暮年,都会经历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的享受和煎熬,即便是煎熬,人们也会自觉,自愿的承受,无怨无悔。然而,世间竟有一些人不识这种亲情。 今天,我就从社会心理角度审视“小悦悦”“跌倒老人”事件!

“十三亿人竟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南京老太等公交摔倒,热心人彭宇好心去扶却遭到老太索赔。京市

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最为可笑的是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在徐老太的家属到来后,彭宇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的情形下,让老太太家人送其去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这样的结果举国哗然,这样的判决让人心寒,网友一边倒的支持彭宇,最后演变成愤怒、迷茫、无奈,人们在想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好人难做!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高呼:“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其实巨大的震撼波是因为结果违背了民众潜意思的善良心理。 社会需要用正义感去维护正义人士的心灵,去温暖冰冷的季节。当人们发觉做好人难,做好事会带来坏结果的时候,人们就会质疑,就不愿去相信。“彭宇”事件背后反映了一个社会价值标准的颠倒,网友发帖说“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管人家的事情?不是你撞的,你就不要去管”。法院判决说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其行为与常理相悖。”常理?什么才是常理?袖手旁观,不闻不问,难道这才是常理?法院一句判决词深深伤害了广大的社会群众,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质疑,这些原本很有价值意义的事情感到质疑。

当人们心中早已经认定的社会准则或者说审美价值准则受到触动时,所有人都在质疑,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审美事情应该去做?然而当人们对做一件好事、原本有意义的事产生怀疑、开始思考值不值得的时候,那么社会的悲剧就浮现了,有如“三人成虎”的成语一样,所有人都在质疑,也许在这种质疑声音中,大家都会对自己评判

社会的价值观动摇,它所产生的影响十倍于事件本身所造成的直接影响!长期以往,必然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心理,人们会慢慢的习惯好人难做好事不做的潜意思心理,届时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冷漠的可悲的可怕的没有温情的社会。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在道德的基础上去进行法律的审判,让这个世界多一缕阳光。 希望这样一缕阳光能普照社会,让人们不再悲叹十三亿人竟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最后,第十九位路人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点32分离世。 我相信在这起事故中,所有人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事故的结果——可爱的孩子死去,大家记的最深刻的应该是这样几个数字吧:两岁、一辆车、两次、又一次、十九位中的一位。 这样的数字怎么不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怎么在这位面包车司机的身上无任何体现,怎么连人性中最起码的一丝怜悯和仁爱之心都没有?我甚至想质问:如果今天被撞倒的是您的孩子,您会怎么去想,然而您今天又是如何去做的?如果今天倒在血泊之中的是您的孩子,您会不会旁观者,会不会弃之不管! 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都对此不闻不问,这到底是什么社会心理?18个人从躺倒在地的小悦悦身边走过的事实让人不愿相信,在这样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了自己嘴的要求,怎么就缺失了灵

魂。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道德大讨论与反思尚在持续,毋庸臵疑它必将成为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历程上的重要坐标。

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去思考,社会冷漠的表象背后,有何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著名的“彭宇案”的持续负面影响几年没有消失,而今“小悦悦”事件发生,再次考验人们的承受能力,让人们对价值产生怀疑!

为何见死不救?

“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人人都在等待别人去承担这个责任,而自己却成为一个旁观者。 其实,从理论上讲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一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在危急事件中,旁观者面对的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情景,影响了其决策。如果他们清楚受害者很危险,需要帮忙,就会感到有责任施以援手,否则就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看看别人会不会出手,自己袖手旁观也不用背负多大的责任,于是大家都在观望。就这点而言,应该增强公众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把此类事件放入教科书中,从而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另外,被帮助者缺乏“名人效应”也是一个原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跌倒老人、小悦悦是某知名演员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路人匆匆而过。

中国人最怕的就是“面子”,只要谈到与面子相关的事情,即使自

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会为了面子去“歪曲事实”人们害怕判断错误出洋相,担心自己水平不够,会帮倒忙被专业人士批评,甚至给受害者增加危险,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何才能防止旁观者效应的发生,避免悲剧从演呢?人们应该多鼓励,让大家明白做好人好事的价值意义,公众应该参与一些针对应急情况的培训课程,从思想和行为同时上进行强化。

我们一直在讲社会发展要“两个文明”一起抓,然而社会发展很快,物质文明越是满足甚至过剩的地区,精神文明反倒欠缺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教化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熟知、所认同、所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正确的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让这个社会充满爱意! 希望这个社会的人们不要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视作真理。不要将“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抛在脑后。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很美,不仅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夏的朝云暮卷,秋的云霞绚烂,冬的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幸福的陪伴! 最后愿爱满人间!用道德、良知、真善美、一颗对社会负责的心灵为所有人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

篇三:浅析当今社会现象

浅析“扶老人被讹事件”社会现象

班级 汉语112 姓名 张元新 学号1132069

摘要:近些年来,“扶人者反被诬陷为撞人者”的新闻比比皆是,各地媒体都在“发掘”本地类似的新闻。前有南京彭宇案,今有汕头老人讹学生。网络上兴起一片讨伐之声,不少人认为社会出了大问题,纷纷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引发了人们对扶老人做好事的恐惧,发生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继续发生,进一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做的有哪些。

关键词:扶老事件 信任危机 道德意识 一、彭宇案报道引发的道德恐慌

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件。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将一位跌倒在地的老人扶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元。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彭宇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连续报道,有媒体称彭宇案“让国人道德观倒退50年”。而他留给南京的,是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媒体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地扶老人事件曝光后,导致老年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多是负面的,扶老危机乃至扩大化的扶老恐惧,给老年人品质一种负面的缺省值,还引发了助人为乐的恐慌。至少当人们面对跌倒的老人时,“老人不好缠”的印象可能升起。各地被称为“彭宇案”的诉讼,真相难考,但既称为“彭宇案”,就表明人们认为那是好人被跌倒老人讹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公众普遍认为是此案错判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不愿做好事甚至见死不救。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等现象,也屡被归咎为“彭宇案”的影响。经数年发酵,彭宇案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二.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

(一)媒体对舆论中流传的那种“不扶老人”的恐惧该承担很大的误导责任。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案例时的先入为主,强化着“好人无好报”的暗示,让社会有了“彭宇案恐惧症”。媒体的舆论导致信任危机的产生。《新京报》关于扶老人的调查,“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八成人怕惹祸”。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

现。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

(二)社会法律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本原因还是制度保障无力所致,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弥补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化解焦虑,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坚强臂膀。只有完善老年人医疗报销制度,建立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设立公益慈善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也许才会真正做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的”。从制度层面而言,如果讹人的人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后果

如果当老人摔倒时,你选择袖手旁观,那么有可能导致老人因延误救治去世这样的消息,你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一生,那希望被得到帮助的人会对社会产生怀疑失望,然后再影响到别人,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许多社会成员会有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失望感,同时每个人也会对自己有一种暗示,认为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它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

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三,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

(一)、 扶老人事件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通过对某类议题的议程设置,影响公众对议题的认知,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媒体对于扶老人事件的报道倾向,对公众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公众的行为。因此,对于扶老人事件,媒体应该采取专业的报道策略,以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舆论引导必须坚持真实性、科学性。新闻媒体必须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媒体在报道时更应该注意平衡报道,注意新闻报道的多信源,为新闻事件冲突的双方提供利用媒体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双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有意偏袒任何一方。新闻媒体应该报道事实而不是观点,也不应该掺加意见和任何偏见。

媒体报道不仅是商业行为,而且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惜选择放大新闻中的某些事实,违背新闻真实性。在报道冲突性事件的同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并通过自己的报道,给受众以科学知识,让他们正确地理解事件的原因,预防发生此类冲突性事件。

在扶老人事件的衰减期,主流媒体需要适时引导舆论,消除案件产生的消极影响。新闻报道伊始,为了迎合新闻价值的要求,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案件时,先入为主,将案件想当然地描述为一个法律迫害见义勇为者的故事,让社会有了“彭宇案恐惧症”。主流媒体应利用其权威性强、可信度高等优势,及时披露事件真相,消除民众恐慌心理,并大力做好主流新闻的传播工作,积极营造强势主流舆论,在有效的新闻传播中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舆论引导从一开始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媒体认识事件的视角、态度,报道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有关判断,过度报道或任意渲染都会影响报道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要适量,引导要适度。过犹不及。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必须客观、平衡,而不能带有倾向性,一边倒地支持一方当事人。新闻报道应该如实地把案件审理的进程呈现给公众,而不能对案件裁判的结果妄加猜测、评论,这是一个界限。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反映事实,而不是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媒介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媒体自律,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法治水平。在法院还没有作出判决的时候,媒体不应该预先进行媒介审判,影响司法的判决。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只有解决老人后顾之忧,相信会人们之间变得更加信任,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忙。

总的来说,一个讹人老太太的出现,不代表所有的老人都是这样,一个人做好事被讹,不代表所有人做好事都会被讹。”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受夸大的社会现象的干扰,应该理性看待“抚老人”这种情况的发生。别让个案影响美德传承,虽然此次“扶老人反被讹”事件极其恶劣,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情,但是我们不应因为有这样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只看到其间消极的方面。我们应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积极的方面,并且将积极方面更多落实于生活中,唯有此,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重建之路将不会显得艰难。


南京扶老人被讹事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7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