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忙于生计

时间:2017-03-13 14:51: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3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3年厦门市初中毕业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姓名:成绩:

第一部分 口语交际(7分)

一、完成第1题(7分)

1、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7分)

近期,明星跨界跳水真人秀节目的红火,让人们再次聚焦娱乐与慈善。《中国星跳跃》录制过程中,明星们伤病层出。每期节目,明星每得1分,浙江卫视就捐出1000元,用于解决西部贫困地区饮水问题。节目一播出就引发了街头巷尾的热议。

甲:做慈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明星们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博取收视率,只是以做慈善为借口来提高自己的

曝光率,实在是不合适。

乙:慈善为什么不能和娱乐结合?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也是不错的。我倒觉得这些

明星身上有许多正能量。

丙:娱乐加慈善,是创意?是炒作?还是重口味博收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明星们的努力,让许多人得到帮助。这就足够了。

丁:??

(1)甲、乙、丙争论的焦点是( )(2分) ..

A、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该不该继续播出。

B、怎样看待慈善和娱乐结合。

C、怎样制作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

(2)下列说法与甲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

A、甲喜欢这种有趣的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

B、甲希望明星们用更合适的方式做慈善。

C、甲认为明星参与跳水节目是为了提高曝光率。

(3)假如你是丁,你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3分)

第二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35分)

二、完成2-5题(35分)

2、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国破山河在,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读古文,悟人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 , ”告诉我们不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高尚的节操。

(6)苏轼,一代文学奇才。面对明月,他充满哲思:“ ,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面对强敌,他豪情满怀:“ ,西北望,

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面对贬谪,他失意却又达观:

“ ? ? ”(《记承天寺夜游》)。(6分)

3、根据文段内容,回答问题。(5分)

苦难,对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来说都不陌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楚读来总令人扼腕叹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情景成为历史画卷上A不可摩灭....mèi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淋漓;我们还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B鞠躬尽瘁....cuì??正所谓“多难兴邦”,历代文人用他们的诗句诠释了中华民族C契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qì...

(1)文段中ABC三处加点的词语,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2)请仿照划线句,再写一句“面对苦难”的感悟吧。(引用你学过的古诗文)(3分)

4、名著阅读(7分)

(2)有人笑评《西游记》:“唐僧是有本事,没脾气的;悟空是有本事,有脾气的;八戒是没本事,有脾气的;沙僧是没本事,没脾气的”,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根据原著的相关情节,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4分)

5、综合性学习(10分)

2013年4月,两岸直航五周年之际,厦门某中学迎来了台湾学生交流团。校方举办了“同根同源话清明,一脉相承思传统”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图话清明】

(1)右图为小清珍藏的清明节特制纪念邮戳。请仔细观察并按照一定顺序向大家介....

绍画面内容。(3分)

【诗话清明】

(2)小明选择了杜牧的《清明》作为诗会诵读篇目。为帮助他 更好地揣摩诗意,请结合你的理解,描绘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的画面。(不少于30字)(3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话清明】

(3)台湾和厦门有许多相似的清明民俗文化,如祭祖、踏青、做清明粿、吃薄饼等。但是现在,年轻人更愿意过洋节,“祭祖踏青”输给了“玫瑰巧克力”。在“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活动中,学生们就此现象谈了各自的看法。参考以下材料,请就“如何推广清明节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建议。(至少说两点)(4分)

材料一: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因为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为了防止寒食伤身,就有了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户外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祖的伤感,也有踏青的放松。

材料二:2013年4月3日,两岸青年清明祭祖联谊会如期举行,两岸百名青年共聚一堂,寻民族根,话中国梦。

材料三:“清明时节雨纷纷”??两岸学子齐诵经典。可见,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早已溶入海内外华人的血液中,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精神纽带。

第三部分 阅读(满分:48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①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

③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

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4分)

①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②

②第一,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

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是自己的呢?”

③第二,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那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

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写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收信人的角色。

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⑤有一位老学究走夜路,碰到死去的一个朋友,于是一人一鬼,结伴同行。走到半路,有一间破屋子,鬼朋

友说:“住在屋子里的人,是个大学者。”老学究很好奇,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鬼朋友回答说:“凡人白天忙于生计,性灵汩没。惟睡时心神明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灿如锦绣??此屋上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可知。”老学究听了,更加好奇,又问:“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了,你帮我看看,我睡觉时,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呢?”鬼朋友迟疑了好一阵子,才 a 地说:“昨天,我经过老兄的私塾,老兄正在睡觉。说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黑烟,恍若乌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老学究听了, b ,气鼓鼓地把鬼朋友赶走了。

⑥如此看来,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

见,张口闭口,无非 c ,那就只有冒黑烟的份儿。

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要想让一个人变傻,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不加思考地读书。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

会越读越傻。书呆子学究与思想家的区别,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冒黑烟”与“吐光芒”的区别。

⑧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 d ,唯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

独特价值的学问,才会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有删改)

10、结合文意,判断文中a、b、c、d四处应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2分)

A、恼羞成怒、吞吞吐吐、陈词滥调、乌烟瘴气

B、陈词滥调、乌烟瘴气、恼羞成怒、吞吞吐吐

C、吞吞吐吐、恼羞成怒、陈词滥调、乌烟瘴气

D、吞吞吐吐、乌烟瘴气、恼羞成怒、陈词滥调

11、阅读全文,完成(1)-(2)小题。(4分)

(1)文中的比喻幽默精妙,写信人喻指 ,收信人喻指 。(2分)

(2)《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言:“ , ”,和章太炎强调读书治学要独立思考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引用的《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并说说这一论据的作用。(4分)

13、以下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作为此文的题目?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4分)

A、 读书的利息 B、“冒黑烟”与“吐光芒”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8分)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⑴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

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⑵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⑶“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⑷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

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⑸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

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⑹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⑺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⑻“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⑼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⑽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

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⑾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

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⑿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⒀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

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⒁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

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⒂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

见到的风景。

⒃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有删改)

14、精读把握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2分)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3分)

15、品读鉴赏

(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

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 ..

(2)第⑻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⒀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篇二:2013第一学期计划

青开八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刘杰 任教班级:1、2、3、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教育教学,特制定如下学期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八年级,对生物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这届生源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学生虽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但农村孩子家长忙于生计,往往顾不上管孩子,所以,多数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

二、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本册教材所列两个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它们所涵盖的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又要求能实现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思维和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因此,本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为:

(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三个具体目标,表现为:知识目标,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 1

求的、与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所有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在按照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条线索对内容进行组织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在教与学的设计中,充分渗透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措施

(一)、扎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

(二)、以年级提出的让学生“乐学多思”,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能学、会思考。“加强效率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为前提,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

(三)、积极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综合教学研究,加强学习。除了课堂内容的准备、讲授方法的选择,还要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有效化上多探索,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四)、开好实验课,努力创设真实有效符合生物教学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五)、严格规范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准确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

2

二O一三年九月一日 3

篇三:科目语文_4

科目:语文

题目 依托课上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整合教材 拓展提升 减负高效

单 位 __蒲黄榆第一小学________

姓 名 _赵雅臣

联系电话 13501341926

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西里3号楼

邮政编码:100075

电子邮箱:chenyazhao@sohu.com

依托课上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

一起来看看我所带毕业班近几年的语文学业成绩情况: 2009年全区统测排全区第3名,2011年语文第11名,作文成绩排第8名,2012年语文排第9名,前进了50名。

面对这样的成绩你一定以为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名校。其实,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本地区本市学生外流也比较严重。随着本地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加,以我教的班级为例,2009年本班仅有2名本地生,即使我现在这个班多一些也只有6名本地生源,外地生源占到80%以上。学生家庭中文化资本不足比较明显。一半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业的辅导,而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面对学生生源状况,家长的期盼,我作为一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心中想一定要从40分钟要质量,做“勤”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课堂效率,成就学生高质量。

那么能否只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层次整合教材,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呢?这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一次次课例研究的积累,使我们体验到:以比较的视角深层次整合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捷径,是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是解放师生的有效法宝。

任何教育改革,最终的执行者都是教师,抓住课堂主阵地,提升老师的专业内涵,才是减轻负担,提升质量的保证。

依托课上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合教材 拓展提升 减负高

教学中的高手,往往会被人称之为教师中的魔术师。新颖实用教学方法,是学生成绩的助推器。

一起来看看我所带毕业班近几年的语文学业成绩情况: 2009年全区统测排全区第3名,2011年语文第11名,作文成绩排第8名,2012年语文排第9名,前进了50名。

面对这样的成绩你一定以为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名校。其实,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本地区本市学生外流也比较严重。随着本地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加,以我教的班级为例,2009年本班仅有2名本地生,即使我现在这个班多一些也只有6名本地生源,外地生源占到80%以上。学生家庭中文化资本不足比较明显。一半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业的辅导,而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面对学生生源状况,家长的期盼,我作为一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心中想一定要从40分钟要质量,做“明”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课堂效率,成就学生高质量。

身处改革创新的时代,不能将改革创新与自身的工作、学习有效结合的人,将会被时代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教师更是这样。我们不但肩负着自身学习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学生发展和成长。当我们审视语文教学时,不禁要问:我们到底要给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呢?我们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达成或促进这种改变呢?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孙众博士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一书中提到“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过分倚重,课堂讲解过多过细,错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当作课内阅读教学内容。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是导致我国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而且越到高年级这种不利影响越为突出,即使利用课外阅读也不能有效弥补”。①

恰逢去年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第七次教学研讨会的讲话中也提到“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②可见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那么能否只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层次整合教材,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呢?这是我们在课题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次次课例研究的积累,一节节精彩的课例研究的积累,使我们体验到:以比较的视角深层次整合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捷径,是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是解放师生的有效法宝。

一、写人文章中,整合后比较,言意兼得

《爱的奇迹》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课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里,6岁的比利为了挽救中暑脱水的小鹿的生命,一次次地用双手捧水给小鹿喝。小比利年龄虽小,但他用自己的同情心与爱心创造了奇迹。

课文比较长,但是故事情节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爱的奇迹指的是什么?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也就是说比利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比

利的语句,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理解课题《爱的奇迹》的深刻含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小比利用手捧水救小鹿”这个故事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课文内容进行重组,由“反反复复地忙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是没有停止的迹象”。这句话入手,将教材重组,引导学生详细体会比利每一次救小鹿的做法,在“去时”“接水时”“回来时”的学习之中学生透过文字于比较之中体会出“反反复复”就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一直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仍“没有停止的迹象”,这样比利的不辞辛苦,比利对小鹿真挚的爱自然会深入学生心底。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爱的奇迹。

【教学片断】:

生1:我读了这句话,觉得小比利非常的认真,因为他慢慢地走去,怕手中的水洒了。

生2:我读了这句话,看到“小比利一直没有停止”觉得他非常想救活这只小鹿。

说说比利每一次是怎样做的? 生1:因为当时太缺水了,所以比利去时小心翼翼,还有点紧张。

生2:比利在回来时是跑着的,我从这个“跑”字中体会出比利的急切心情。

3:比利这种做法是反反复复2个多小时,那样得多辛苦呀,而且每次都要这样小心翼翼的,说明比利是真心想救活这个小鹿的。

师:是呀,比利不辞辛苦地忙活了2个多小时,就在他每一次这样“小心翼翼”地去,快速地“跑”回来,再“一滴一滴”“小心地”去接水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在深入研读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关于小比利在救助小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文中的描写又是零散的出现在不同的段落,为了使学生能够整体感受小比利救助中暑小鹿的艰辛,深入地感受到比利对小鹿的爱,我把教材又一次进行了重组,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引读:

当“树枝和荆棘划过他幼嫩的脸颊”时,他——“并没有躲避”;

当“一些大鹿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他的前方”时,他——“正朝着他们走去”;

当“炙热的阳光烘烤着他纤弱的背”时,他仍然蹲在那里,让水——“一滴一滴地汇聚在他的小手上”

在学生逐句体会“小比利为救小鹿遇到困难的”句子后,把这三句话进行整合,通过阅读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整体的感受小比利的艰辛,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比利对小鹿的爱。学生在整合中比较,在比较中感受文章的主旨。

此节课我们于比较中整合,在整合后比较,学生轻松地理解文意,课堂效果很好,可谓省时高效。

二、写景文章中,整合后比较,实现“例”的增值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的一篇游记。文章质朴凝练、简洁畅达。全文展现了叶老以少胜多、一语传

神的语言风格,同时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来描写景物,使得景物特点鲜明,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借其他事物和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这种写法的运用,角度独特,表现了景物特点,展现了双龙洞奇异的景象。

在感悟“孔隙”一段的写法时,通过与写“溪流”的句子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独特写法并体会好处,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读中悟写,使读写有机结合,并在当堂上学以致用。

【教学片断】:

…..

师:我们品读了描写“溪流”的句子,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写了看到的,听到的,直接来写溪流的特点。再看写孔隙特点的这一段呢?请你默读,比一比,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先把你的发现跟同伴说一说。

生2:作者直接写出了溪流的特点,直接描写的,而孔隙的特点却通过别的方式告诉我们。

生3:一个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个是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

师:对溪流的描写是直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的,是直接描写。而孔隙呢?通过其他事物来写出特点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

生1:叶老的写法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有趣。

生2: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我们觉得很真实,身临其境。

生3:生动

…….

师:有的时候,不好直接描写景物特点,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写。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

在这节课上学生都能够运用到自己新学的借其他事物和感受写本事物写作方法。真正学到了“写”的本领。学习了全文后,我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同学生一道把迄今为止所有学过的叶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不但拓宽了思路,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实现‘例’的增值。”

三、同题材文章中,整合比较,于积累中强化写法

在京版实验教材高年级学段中出现了3篇经典的长征题材的文章:《丰碑》《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这三篇文章都在讲述着同一段历史、歌颂着同一种军魂,把这三篇文章比较着来读,学生通过归纳、比较、整理,真正把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效。

【教学片断】:

??

师:三篇文章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每篇文章都描写了故事的情景。

师:都是通过场景来表现人物的,你说一说什么是场景呢?

生: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集中到一起来就是场景。

师:请同学们默读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如果有可能试着背下来。(配乐)

生:读《丰碑》中的“风雪铸丰碑”。

师: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场景最能表现出老班长心中没有自己只有战友的品质,我们管这样的场景叫做典型场景。(老师板书,学生记笔记)

师:你认为还有哪个场景是典型场景呢?

生1:临别之际让鱼汤

生2:《草地夜行》中老班长把握甩出泥塘的那个场景。

……

师:大家说的都是典型场景,谁能把最感动你的场景朗诵给大家听?给你1分钟准备,如果不看书更好。 生1:……

生2:……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很自然地学习到了一个写法即“典型场景”,这于高年级来说非常必要,因为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用到。而在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一个场景带着两个场景以默读、诵读、自由读、背诵等方式不断地重现这几个场景。很多同学当堂能够背诵重点场景。学生于积累中学习了写法,在积累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写法。

像这样,老师有意识地将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之处的“典型场景”肯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更有利于学生关注到文本的写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所以表面上看是费时但实际上却是高效。

纵观以上三点感悟,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比较的视角整合教材,把一篇文章、一单元的文章、一册甚至全册的文章深入阅读,找到那些能够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的“例子”,在实践中体味、提升,才让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走向高效。

四、勤能补拙,落在实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法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把比较阅读的思想引进课堂,设立比较阅读本,比较阅读读书日记,上比较阅读课。有意识地把学生接触到的各种类型的课文整合后归类,或比同,或比异,实现“例”的增值。学生在整合后比较,轻松地理解文意,课堂效果很好,可谓省时高效。有时把文章整合后读中悟写,使读写有机结合,并在当堂上学以致用,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写的也不累。

如果老师勤奋了,更加有教育智慧了,那么40分钟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但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只能说明老师的功夫没有下到家,学生所有不必要的作业都是在补老师的‘拙’”,所以,我要先做“勤”师,即先把教材教法摸清楚,弄明白。不能让学生当老师愚昧无知、一时兴起等等劣习的“实验品”。

任何教育改革,最终的执行者都是教师,抓住课堂主阵地,切实从40分钟要质量,才是减轻负担,提升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孙众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

崔峦《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忙于生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5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